APP下载

论日本学前教育中的保育内容及其展开

2015-03-20刘在良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指针工作者领域

王 幡,刘在良

(1.北京城市学院事业发展部,北京100083;2.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长期以来,日本的学前教育都提倡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设定题目、开展保育以促进儿童自发的活动,在实际的保育工作中提倡重视儿童自由自在的游戏,运用符合儿童自然的生活节奏的教育方法。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十分重视游戏在孩子成长发育中的作用,强调“游戏作为幼儿的自发的活动,是培养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的重要的学习”,“以指导幼儿的游戏为中心,综合完成规定的目标”,明确规定确保儿童充分的游戏是促进儿童主体能动的发展、实现保育目标的必要条件。[1]154-159本文主要探讨在日常的保育工作中,保育工作者是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指导孩子游戏。

一、关于“五个领域”的相关规定

在日本的幼儿园和保育所,一般而言,“保育”一词替代了“教育”。幼儿园是根据《学校教育法》设置的教育机构。保育所是儿童福祉设施,但与幼儿园一样开展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发育的教育活动。从1876年日本最早的幼儿园创办以来,与教育相比,“保育”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2]25

《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都强调重视孩子的各种感受,要求从“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个领域确保孩子能够“体验”、“感受”和“享受”各种各样的事情。无论哪个方面,都强调“孩子自己去做”,即希望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成长”,这也是日本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五个领域的内容都涉及到与游戏相关的一些具体内容,反复强调了游戏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就是从五个领域指导孩子通过游戏和生活体验逐步形成生存的基础,为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3]84-92

《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规定了五个领域,五个领域不同于小学的教育科目。小学的教育科目根据教科书确定的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婴幼儿时期则不以这样的形式开展指导。五个领域的目标是为孩子养成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即培养心情、意志和态度等,但不像小学的教育科目一样细化教育内容。五个领域可以作为观察孩子发育状况的窗口。保育工作者应该从五个领域的视点观察孩子的活动,按照五个领域指导孩子的活动。[4]67-69在此应该特别注意“通过具体的活动进行综合的指导”,就是说虽然划分了五个领域,但并不能孤立地开展工作。孩子的活动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个活动常常能够包含几个领域的内容,所以应该进行综合的指导。

二、根据“五个领域”开展保育工作

(一)关于“健康”领域的保育内容及其展开

2008年修改的《保育所保育指针》的教育“目标”等部分与《幼儿园教育要领》采用同样的语言表述,《保育所保育指针》第三章“保育的内容”中的“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与《幼儿园教育要领》第二章“目标及内容”的具体方面是一致的,也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五个领域。“健康”领域的目标和基本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康的精神和身体、培养孩子自身创造健康且安全的生活的能力:开朗舒心地活动,体味充实感;充分活动自己的身体,具有继续运动的欲望;为健康且安全的生活养成必需的习惯和态度。[5]168-169《保育所保育指针》中“健康”领域的内容共有九项,其关键词分别是:有安定感的生活;活动身体;户外游戏;各种各样的活动;生活节奏;独自穿脱衣服、吃饭、大小便;带着预想活动;预防治病;行动要具有安全意识。[6]4《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对“健康”领域的目标、目的和具体内容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孩提时代身体的各种功能快速发展,各功能器官的健全发育需要适当的刺激和营养。刚刚出生的婴儿在母亲身边形成基本的信赖感,通过自己的身体接触周围的人、物和自然并促进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至于营养方面,从母乳开始,过渡到断奶食品,然后慢慢地与家人和更多的人一起进行饮食生活。孩子在与母亲的信赖关系中成长,带着好奇心接触周围的环境,充分利用身心的各种感觉去探索看到的、接触到的事物,如知道事物的名称、模仿周围人的行动和言语。幼儿时期被称为跑步的时代,刚刚开始行走的孩子总是努力地向前跑着,其活动能力就是在无数次的重复中得到提高。但是,从1997年近藤等人实施的全国运动能力调查①的结果来看,与十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较,所有的项目都在下降。幼儿园和保育所等保育机构应该通过固定的玩具、移动的玩具、游戏、表现游戏等,让孩子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感受活动身体的乐趣,通过体验丰富多彩的饮食增强食欲并养成遵守饮食规则的态度,以便更好地增强自己创造健康而安全的生活的能力。[7]44

在幼儿园和保育所,有效运用保育空间、设施设备是很重要的。保育工作者在关注、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孩子家庭的合作。保育工作者应该准确把握孩子的健康状况,特别是有食物过敏、哮喘等症状的孩子。保育工作者应该根据相关的规定,教给孩子设施、玩具等的使用方法和活动方法以及应对地震和火灾的方法等,即从平常的训练开始让孩子学会危急时刻保护自己的方法。[7]58-59

2008年修订的《保育所保育指针》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区分“养护”和“教育”,明确规定“保护生命”和“安定情绪”是“养护”的两大内容,并规定了四个更加具体的目的和内容,其中进一步强化了“安定情绪”这一内容。[8]3-4因此,保育机构应该保证孩子在情绪安定的状态下开展相关的活动。

(二)关于“人际关系”领域的保育内容及其展开

《保育所保育指针》和《幼儿园教育要领》规定“人际关系”领域的目标和具体目的分别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养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享受保育所的生活,体味用自己的力量行动的充实感;以爱心和信赖感亲近身边的人,并加深联系;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习惯和态度。[5]169-170《保育所保育指针》中“人际关系”领域的内容有14项,其关键词分别是:关心周围的大人和朋友;体味共同生活的喜悦;独立思考行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与朋友来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朋友一起活动;围绕共同的目的,与朋友一起活动;懂得善恶;与不同年龄的朋友来往;遵守决定;爱护共同的玩具和用具;与社区的人交流;关心异文化。[6]5

孩子在与家庭成员和社区中的其他人的交往中生活、成长,作为成长中的“人”不断发育变化。进入幼儿时期后,以婴儿时期形成的家庭关系为基础,孩子的世界开始从家庭向幼儿园或保育所扩展,开始与更多的人交往。但是,由于都市化、核心家庭化、少子化、高龄化等问题,孩子周围的环境不断变化,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进入保育机构的很多孩子,一般兄弟姊妹人数都不多,与家庭以外其他人及高龄者的交往和共同生活的体验都不多。根据这样的现实状况,幼儿园和保育所等应该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与家庭以外的人交往的机会,帮助孩子构筑更加丰富的人际关系,逐步培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构筑人际关系的基础的能力。[7]66

(三)关于“环境”领域的保育内容及其展开

《保育所保育指针》和《幼儿园教育要领》规定“环境”领域的目标和具体目的分别是培养孩子对周围各种环境的好奇心和探求心、将周围环境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的能力:爱护周围的环境、接触自然,由此关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并对此感兴趣;自己主动接触周围的环境,享受发现的乐趣,善于思考,并努力将此与自己的生活相联;在观察、思考、接触周围事物的过程中,丰富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和文字的感觉。[5]169-170《保育所保育指针》中“环境”领域的内容共12项,其关键词如:听、看、触摸、嗅、品尝五种感觉;各种各样的游戏;关注大自然的广大、美丽和神奇;关心各种各样的事务的性质和组成;关注季节的变化;将周围的事情运用到游戏和生活之中;饲养、栽培、生命的尊严;爱护物品;用心游戏;关心数量和图形;关心标识和文字;关注保育所内部和外部的年中行事。[6]6

孩子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成长发育。环境包括人、物、自然、社会、时间和空间,即人的环境、物的环境、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等。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直接接触周围的环境,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学会了解事物的性质、处理事情的方法、与人接触交流的方法等。在现代社会,通过电视和电子游戏等间接的体验,能够学到很多的知识。但是,因为都市化而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居住状况的变化,导致人们亲近自然、关心自然、通过接触自然而获得感受等直接体验的机会不断减少。另外,核心家庭化、少子化、社区关系淡漠等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淡漠。在此状况下,保育内容之中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环境领域”的内容。

在生活和游戏当中,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能够自主地与周围的人、物、动植物、四季变化等相联系的环境。保育工作者需要用心研究对环境布置的种类和数量、场所等,意识到自己就是环境的一个构成部分,应该更好地支持和帮助孩子的成长和活动。[7]76保育工作者应该正确处理接触园外环境与园内环境的关系,在保育工作中灵活使用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功能,努力让孩子增加各种各样的体验和经历[7]102。

(四)关于“语言”领域的保育内容及其展开

《保育所保育指针》和《幼儿园教育要领》规定“语言”领域的目标和具体目的分别是让孩子养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经历的和思考的事情、愿意听对方讲话的欲望和态度,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感觉和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体验用语言表达自己心情的乐趣;认真听他人的讲话,表达自己经历的、思考的事情,体验语言交流的喜悦;理解日常生活中必要的语言,同时喜欢读画册和听故事,与保育士及朋友等人心意相通。[5]169-171《保育所保育指针》中“语言”领域的内容有12项,其关键词分别是:应答保育士等人的话语等;捉迷藏游戏、对话;有兴趣地听他人讲话、语言交流;用语言表达做过和看到的事情;用语言表达想做的事情和想得到的东西;注意听,努力让对方明白自己说的话;使用必要的语言;日常问候;关注语言的乐趣和语言的美;丰富想象和语言;画册、故事;文字。[6]7-8

孩子在与周围人的来往中,学习各种各样的事情,作为“人”而不断地成长,慢慢学会沟通交流的方法。在保育机构中,同年龄孩子之间不单单是一起享受生活的喜悦,也会有摩擦和麻烦。在日常的生活中,保育工作者要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来处理孩子之间的关系,通过给孩子读故事书或连环画等,将孩子引进想象的世界,使孩子在获得词语的同时丰富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发展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听力、集中能力。幼儿时期,孩子开始对文字感兴趣。保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接触文字,并不断提高其对文字的兴趣。通过读写文字,孩子能够实际感受自身的成长。孩子在文字学习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差别,保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引导孩子对文字的关心和兴趣。[7]103-104在保育工作中,要保证孩子享受语言交流的乐趣,重视孩子想表达的心情。不能忽视孩子的举止和表情,应该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和话语,与孩子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耐心地听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受的满足感、安全感、信赖感。保育工作者日常使用的语言和词汇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对象,所以平时就应该注意使用正确的词汇和优美的语言。[7]117-118

(五)关于“表现”领域的保育内容及其展开

《保育所保育指针》和《幼儿园教育要领》规定“表现”领域的目标和具体目的,让孩子通过表现自己感受和思考的事情,培养丰富的感性和表现能力,丰富创造性:对各种美好的事物持有丰富的感性;享受表现自己感受和思考的事情的乐趣;在生活中丰富感受,享受丰富多彩的表现。[5]170-171《保育所保育指针》中“表现”领域的内容共十项,分别是:接触各种各样的原材料;与保育士等人一起游戏;留意声音、颜色、形状、手感、动态、味道、香味等;接触各种各样的事情;交流感动的事情;自由地写什么、做什么;用心游戏;音乐、歌曲、节奏乐器;将自己写的东西用到游戏中、会装饰;表演、游戏。[6]8

婴儿在会说话以前,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内心活动。婴儿逐步萌发有意识的表现欲望,以此为基础逐步产生表现。幼儿时期的孩子表现内心活动的实际方法包括运用语言和身体功能的表现法,以及运用音乐、绘画、造型等物品和道具的表现法等。无论是哪种表现方式,通过生活体验和感受体验获得的内心积累越丰富,表现能力就越强。敏感地接受孩子的表现,并帮助孩子丰富表现背后的内心活动,是保育工作者的职责。在孩子的表现活动中,应该重视表现的过程。在表现的过程中,孩子应该是自主的、不受任何约束的。保育工作者应该注意不受技能中心、作品中心、表现中心等一些追求结果的思想的影响。保育工作者应该准确把握孩子的表现欲望,理解孩子所发出的信息,通过交流活动安定孩子的情绪,促进孩子的发育成长,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掌握丰富的表现能力。[7]119-120

孩子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与周围的人共同感受感动、发现、惊奇和喜悦等情感,用身体动作、声音和表情等来表现活泼的心情。在保育工作中,接受并认可孩子自然的表现是最重要的。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丰富自己、活泼地表现自己的心情都会不断地增强,这一类心情又会成为促进孩子更好地进行表现的能量。保育工作者应该理解孩子的这些表现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应该经常思考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并给孩子以恰当的支持,帮助孩子开展更加丰富的表现活动。保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孩子在生活和游戏当中产生的表现活动。[7]139

(六)保育的综合性——跨领域

如上所述,相关规定根据五个领域明确了保育内容以及孩子的发育、学习与保育工作者的关系等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对复杂的保育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可以给保育计划的制定工作提供参考。在此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保育内容不能按照五个领域进行严格的划分。实际上,孩子的每一个活动中常常包含了几个领域的内容。对保育工作而言,制定指导计划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总能够按照保育计划顺利地开展保育工作。因为,应该根据当天孩子的实际状况灵活变动。保育工作者应构筑恰当的环境来帮助孩子,以便孩子能够自主地、主体地开展活动。[7]140所以,尽管保育内容大体划分为五个领域,但这只不过是从整理保育内容、促进孩子发育的视点而划分的。保育工作应该从多方面展开,保育内容实际上是难以按照五个领域严格划分的。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成长发育并进行学习,不能够局限于某个领域。[6]3-4

总而言之,《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规定了五个领域,要求幼儿园和保育所等按照五个领域开展保育工作、指导孩子的具体活动。从五个领域对复杂的保育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可以为教育和保育课程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五个领域对于指导孩子的游戏,以及分析和评价孩子的成长发育状况,也可以提供很多的帮助。[8]1-16但是,保育机构并不能像小学一样按照具体的科目指导孩子,不能将五个领域分割开来指导孩子的活动。同时,在日常的保育工作中,保育课程和保育指导计划之间的连续性,也应该高度重视。[9]11-14因此,保育工作应该符合孩子跨领域的、不断重复的具体游戏和基本生活。

三、保育工作的原则

保育工作应该符合婴幼儿的发育特征,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应该符合婴幼儿时期孩子的生活。保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发育状况作相关的安排,重视孩子的自由游戏,让孩子对自己不知道的世界产生兴趣,并享受丰富多彩的游戏的乐趣。为此,保育工作者应该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产生“想做”的心情,提供更多的支持使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幼儿园教育要领》等明确了五个领域及其目标、目的和内容,但是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活动内容。各地区及各地区幼儿园的状况不同,保育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监护人的要求也不同。保育工作者可以灵活多样地开展保育工作,开展符合孩子的保育内容。如果不符合的话,孩子就会失去兴趣,或有被强迫的感觉。保育工作者只有根据孩子的状况不断调整保育内容和保育方法,才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保育工作。对每个孩子而言,活动身体的愉悦、使用各种各样的材料的经验、接触自然的感受、自我表现的乐趣、丰富人际来往的经历等都是很重要的。为了顺利进行丰富多彩的保育内容,保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孩子的状况做指导计划。[4]73-76

其次,保育工作应该重视孩子的“主体性”和“自发性”。保育的原则之一是为孩子创造能够主动、自发地活动的环境。保育工作就是应该保证孩子总是有“想做做看”的心情。通过游戏进行指导,并不是完全放任孩子,也不是保育工作者和孩子在一起简单地游戏。保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孩子游戏的状况,根据季节和年中行事等引导孩子开始新的游戏或是让孩子更加有兴趣地进行游戏。应该注意的是,保育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孩子、如何对待游戏。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说不定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对保育工作者而言,应该具备积极的态度,谦虚地向孩子学习。[4]76-80总之,保育工作应该符合孩子的特性和生活,重视孩子的“主体性”和“自发性”,并为此布置环境、创造条件。[10]111-116

四、结语

如上所述,在日本的学前教育工作中,保育工作者在开展保育工作、指导孩子做游戏时主要坚持以下几条:首先,“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五个领域的目标是为孩子生存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即培养心情、意志和态度等。第二,五个领域不同于小学的教育科目。小学教育按照算数和语文等科目,根据教科书规定的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而言,不能以这样的形式开展工作,不能像小学的教育科目一样细化教育内容。第三,保育工作者应该从五个领域的视点观察孩子的游戏活动,并按照五个领域来指导和评价孩子的游戏等活动,“通过具体的活动进行综合的指导”。尽管划分了五个领域,但并不能孤立分割地开展工作。第四,保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开展符合孩子生活的工作,保证孩子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自发性”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游戏和生活。

[注 释]

①对全国范围内幼儿园和保育园的4~6岁的孩子,约13000人进行调查。

[1]王幡.论日本保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现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

[2]小田豊,神長美津子,森真理共.改訂保育原理―子どもと共にある学びの育み―[M].東京:光生館,2013.

[3]王幡.论日本学前教育中的“五个领域”[J].外国教育研究,2014(1).

[4]森上史朗他.最新保育講座1保育原理[M].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9.

[5]広岡義之.新しい教育原理[M].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11.

[6]庭野晃子.教科書に掲載された「保育課程」における5領域の分析と評価[J].静岡県立大学短期大学部研究紀要,2012(26).

[7]無藤隆他.保育の実践·原理·内容――写真でよみとく保育――[M].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6.

[8]尾花雄路.N保育園における保育課程(3歳以上児)の作成―― 保育所保育指針(平成20年)に沿って――[J].福岡女子短大紀要,2010.

[9]庭野晃子.「保育課程」と各種「指導計画」の連続性に関する一考察―保育所保育指針(2008)に対応した教科書分析Ⅱ[J].静岡県立大学短期大学部研究紀要:25-W号-6,2011.

[10]王幡.日本学前教育中的教师角色与地位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3(6).

猜你喜欢

指针工作者领域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垂悬指针检测与防御方法*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为什么表的指针都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浅析C语言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