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索

2015-03-2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息化信息

林 鑫

(闽江学院公共经济学与金融学系,福建福州350121)

所谓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依托计算机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出来的虚拟化教学管理体系。通过这一管理体系,高校可以实现教学资源信息的存储、交流与共享,实现传统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和数字化。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借助信息化技术所开展的教学管理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地促进了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变革与创新。然而,教学管理信息化技术仍然处于应用初期,诸多方面依旧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迎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潮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和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教育系统迫切需要提上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各高校顺应教育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对象信息的统一性,极大方便了其教学教务管理工作[1],可以有效应对高校扩张等政策带来的学生数量的激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极大提高相关教学数据的准确率与精确度。

(二)有助于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过程的规范化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质就是实现各项教学管理数据的标准化管理(包括便捷的数据查询、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打印等),这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执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管理所导致的数据随意性,切实保障了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大程度地完善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各项服务及管理职能,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工作者的劳动强度,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学现代化进程。

(三)有助于实现教学管理资源的及时共享

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所掌握的教学数据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时了解各学院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这些数据的主体趋势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信息使用者群体纷繁复杂,每个群体对数据都有不同的需求,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和使用,是无法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而依托于信息化的现代数据信息管理体系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供准确的数据服务支持,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便捷性要求。此外,高校中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极为多样,包括学生信息数据、课程教学数据、教学动态等。信息使用者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实现数据的快速查找和共享,从而推动现代化教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原则

(一)设计原则

教学管理信息平台设计时要遵循四大原则。第一,以需求带动设计原则。不同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各有特色,因此,高校在设计之前要首先展开相应的需求现状分析,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进行相应的功能开发和设计。第二,便捷实用原则。平台的设计应当简单便捷、易于操作,具备一目了然的功能导航。第三,使用规范化原则。信息平台的使用应当明确权责,在实现操作环节简化的同时规范各项工作流程。第四,可扩展性原则。平台的设计不应是独立的,而要同高校其他教学平台体系相结合,充分保证教学管理数据信息的一致性。

(二)功能原则

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应该涵盖多项管理服务功能,而且这些功能要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进行科学的区分整理。例如,高校学生常用的功能主要有:学籍信息披露功能、学生所学课程以及所修学分信息披露功能、学生取得学历及相关学位的管理功能等;教务管理部门常用的功能主要有:学生培养计划功能、学习课程排配功能以及学生选课功能、教学考核及评价功能等;学校教学资源管理维护部门常用的功能主要有:教学师资数据支持功能、课程资源共享功能以及教室资源交流功能等[2]。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进行相应的信息划分和平台区域划分,不仅有利于实现各个功能之间的有效衔接,更能够保证平台设计的有序性和规范性。

(三)安全原则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网络窃密事件时有发生,网络安全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安全性作为网站服务的首要条件,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平台安全与否会直接影响平台信息功能能否真正发挥、各项服务能否落实。因此,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采用安全可靠的设计技术,坚持安全为先的原则,以高校的校园网络为基本载体展开信息服务。只有在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安全运行的情况下,方能够实现数据的高效收集与传输,保证教学资源的安全性。

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

(一)资金投入相对匮乏

首先,近年来我国高校连年扩招,而单一化的财政支持远远无法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许多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生源,资金投入向新校区的建设与人才引进方面倾斜,对信息化平台建设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例如,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呈现阶梯状发展,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高校在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个别西部高校甚至缺乏必要的网络教学设施。

(二)技术团队建设相对落后

受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教学管理技术人员的岗位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专门的技术岗位设置,导致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整个教学管理体系的安全性及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在教学管理软件的研发方面,高校通常会委托专业的科研机构予以开发,但由于双方欠缺功能和技术沟通,研发软件难以满足高校的教学需求,甚至会影响后续平台系统的可操作性。此外,许多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养要求不够严格,导致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整体偏低;一些教职工对多媒体及互联网操作不熟悉,同时在新媒体数据的获取及分析方面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使得平台资源优势难以体现,制约了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三)教学管理软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初步实现数据化管理,例如学生的学籍管理、教学考务管理以及教材管理等信息数据管理等方面的软件,在相应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开始实现运用,并在教学管理和服务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然而,上述教学软件大部分都是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局域性软件,仅仅是针对某一方面的教务需求而研发的。[3]因此,这部分软件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缺乏统筹规划性。即使将这些“零散”的软件勉强集合一起,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往往也会缺乏系统性管理,从而导致数据共享困难,管理效率低下。

(四)教学考评标准缺乏支持

当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自助教学模式由于形式新颖且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各大高校中备受追捧。然而,与其相应的信息化平台教学考评标准仍然不够成熟,教学考评环节还没有专门的评价标准,自助式教学效果难以检验。此外,教师教学任务量完成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考评成为当前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必导致其教学工作量的增加,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然而,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额外劳动没有进行科学评价与奖励,从而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与积极性,这将影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高校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创新对策

(一)实现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尽管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但是受高校扩招、物价上涨、高校硬件设施建设等诸多因素影响,高校发展的资金缺口很大,仅依靠政府财政扶持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对此,我国高校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经验,通过社会服务与参与,构建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多元化资金筹备体制。要切实发挥相关政府部门在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中的集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在向高校注入固定财政资金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团体甚至是个人参与到当地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实现多渠道融资,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及设备,为建设高品质、高性能的电子信息教务管理系统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

第一,要严把入门关。在教学管理人员招聘环节上要严格把关,对应聘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进行严格考核,制定和设置相应的录用标准。同时,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应聘人员进行教学演练,根据应聘者的综合素养水平实现择优录用。第二,要加大培训力度。对于新上岗的教学管理人员,高校要抽出大量的精力进行科学系统培训,尤其要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针对学校不同教学管理岗位的特点,实现针对性的信息化管理培训,切实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团队的信息化水平,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因工作人员能力不足而出现教学障碍。第三,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高校要对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建立科学全面的奖惩制度,引导其增强信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积累互联网、计算机及多媒体专业知识与技能,最终实现教学管理团队素养水平的整体提高。第四,要凝聚各方面力量。要想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协调全面发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就要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要对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予以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当充分体现出对行政管理、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工作职能的配合与支持,只有这样方能为实现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基础。第五,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高校教学管理者要对现有教学资源实现重组与优化,进行科学的利用与保护,有效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十分庞杂,不仅包括各种硬件设备,还涵盖多样化的应用软件资源和人才资源。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重视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注重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此外还要加强对这些教学资源的维护,以便于其能够充分发挥长期效用。第六,要注重各级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信息技能素养的建设与完善。作为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实施主体,相关管理工作者应强化自身的信息技能与水平。高校可通过开展定期培训的方式,提升教学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从而为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推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

(三)建立健全电子信息化教务管理体系

我国高校应依照自身教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电子信息化教务管理体系,并以教学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为依托,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个性化、智能化以及互动化运行。具体来说,建立健全电子信息化教务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相对稳定健全的教学信息处理体系。这样有助于实现不同教务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与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高效协作,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动。第二,建立以高校教务教学工作自动化为核心的电脑互联网体系。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无纸化、电子化、数字化与规范化,进而为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做好准备。第三,建立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这是伴随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而出现的必然选择,如电子课程管理及制作系统、智能答疑信息系统以及作业考核系统等,加之高校中以学分制、选课制以及弹性学制为主的教学改革运动的推进,使个性化教育以及创新人才的培育机制成为必然要求[4]。第四,建立校园门户网站。高校要充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种种优势,建立高校资源数据库以及具备本校发展特色的校园门户网,为广大师生创设便捷高效的学习条件;设置专门工作人员针对平台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修补和完善工作,列出设备数据维度清单,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数据录入责任主体,并通过定期抽查、考核等方式检查数据的质量,保障数据真实准确,切实提升设备的数据质量,为平台的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素材。

(四)构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考评体制

教学工作的开展必然离不开教学考评环节,科学全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考评机制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品质及教学效率的提升。这就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以及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全面科学的教学考评体系,采用具有可执行性的评估方法,对不同层次及类型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进行详实评估,从而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还要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评价标准,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所产生的额外工作量进行合理评估核算,可以通过物质奖励或对应附加课时的方式进行核算。这样的激励制度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教学团队的稳定也大有裨益。

可以看出,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上实现信息化转变不仅是对网络信息时代培育信息化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虽然教学管理信息化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对于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投入匮乏、技术团队建设落后、软件开发不足、教学考评标准缺乏支持等问题,也必须尽快加以解决。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便捷条件,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出与学校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新模式;通过提升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能培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体制及电子信息化教务管理体系、信息化教学考评体制等措施,实现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及科学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1]李红玫,张素芬,刘燕娟.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2).

[2]刘士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

[3]高林琴.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5).

[4]冒永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西昌学院学报,2012(4).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信息化信息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