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遣使会司铎冯烈鸿的温州生涯

2015-03-2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温州

黄 汉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温州素有“东方的耶路撒冷”之称,关于温州当地基督教的研究已然成为学术热点。对传教士的研究只有建立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才更有说服力。透过有关传教士群体的文献,充分理解他们如何影响温州的近代化,进而如何丰富温州当地的宗教文化,可以得到比较公正客观的认识。鉴于此,笔者以晚清民国时期法国天主教神父冯烈鸿的游记手稿为基础,结合其差会——遣使会的历史背景,对冯烈鸿的著作文本进行解读,旨在还原历史信息,丰富当前温州基督教的研究成果。

冯烈鸿神父来自法国天主教遣使会。该差会成立于1625年,最早于1699年入华,属于中国天主教四大差会之一。就规模而言,遣使会的影响力不及耶稣会和方济会,这或许与遣使会主要把关注重点放在贫困的农村有关。耿升指出,“遣使会的宗旨是向乡间贫苦民众们派遣布道使者、在贫穷和偏僻地区创建修院以培养原住民中的青年神职人员、积极从事慈善事件。”[1]531耶稣会自16世纪入华以来,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初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利玛窦等人的文化适应策略,但最终还是避免不了“礼仪之争”的爆发,促使其他教派向教廷告状。教廷传信部接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命令:北京传教区由遣使会全权取代。遣使会传教士自教廷解散耶稣会的1773年起大举进入中国。至此,遣使会获得大幅度的发展。据在华遣使会士助理主教方立中(P.-J.van Den Brant,1903-1908年在华)的《入华遣使会士列传》(1936年北平版)统计,1697-1935年间在华遣使会会士共有946人。他们之中绝大部分来自法国,部分来自荷兰、波兰、意大利、葡萄牙和德国。他们主要活动在北京、直隶、浙江、江西、上海、内蒙古、四川等地区,在京、津、沪和宁波地区力量最强、最为活跃。

一、冯烈鸿温州生平

冯烈鸿(1876-1949)的法文原名为Cyprien Aroud,在法国罗纳省(Rhone)里昂市出生,于17岁被接收进修院。[1]6391899年,被派遣来到温州接任教务,负责温州、处州两地的教堂工作。

语言交流问题常常成为布道的严重障碍,温州的方言令冯烈鸿感到头疼,使他备感学习温州方言的重要性。为此,他特意每天跑到厨房,听厨师的插科打诨,终于能会意别人的讲话内容。冯烈鸿专门聘请一位中文老师,教授他中文。冯烈鸿每次布道之前都要先用法文将布道稿写出来,再翻译成中文,经由中文老师的指导再用拉丁拼法转换成温州话,经过多重校对修改、反复背诵,让每一位慕道友能基本听懂。这样,冯烈鸿很快掌握了语言技能,开始了他的旅游布道。冯烈鸿经常往返于温州、处州两地,为信徒施洗,与教友保持密切的交流,并在各处建立分堂。

教区建设方面,冯烈鸿依托其他教会组织的资助,筹集大量的募捐资金,又额外获得温州董若望医院院长的协助和支持,拓展教区,建立大大小小的教堂和礼拜点,给当地的信徒提供每日礼拜的活动场所。教区网点几乎遍布温州地区,就连周边的县城也成立了一些中心点,例如平阳的西坑天主堂、瑞安的城关天主堂、龙湾的沧头天主堂等等。

在培育信徒方面,冯烈鸿秉公办理教内外事务。他将教务发展委托给有能力的人,对教内的不法分子严惩不贷。

在教育医疗方面,冯烈鸿对教堂内部进行了整改,使其预留出一部分场地以便学童学习念诵经文,在墙体四周建立书架并购置大量藏书,供信徒研习天主教教理。冯烈鸿还致力于带动地方医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分别成立了董若望医院、平阳善导堂、增爵中学、平阳西坑一泉小学等。

冯烈鸿曾在法国巴黎出版《遣使会年鉴》,并在宁波《小消息报》上发表不少报导文章,后在法国出版《传教生涯》一书。他的家书甚多,曾在法国油印成册,已知的达11册之多,累计100万字以上。冯烈鸿于1928年因眼疾返回法国。

二、冯烈鸿与《传教生涯》

《传教生涯》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冯烈鸿第一次布道的场景、探访信徒的热忱、抗台赈灾的举措;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他对当地社会的认识,记录有关温州家庭、行政司法、教育宗教、社会陋习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则记录他的一些随感沉思,包括对海神、婚姻、烈士、中医、葬礼等的看法。

冯烈鸿以一个人类学家的视角真实地记录温州当时的人口状况。他在《传教生涯》中写道,“总体上来讲,在平阳,瑞安,乐清等地区,无论是平原还是山谷,部落氏族的形态似乎早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竟是人口杂居和混居,集群与合作成为一种主流。”[2]107然而,这种合作有时候却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例如,“在大沙村(Dasa),头哈村(Toha),缪氏咖(Mousika),塔子村(T’azi),卡老村(Kalao),渭石村(Vouzi),大后村(Daho)等地的平原上都有一块广袤的田园,在那里人们只种一种植物,那就是罂粟,万恶的毒品来源。”[2]80

冯烈鸿指出:“自从1907年以来,皇帝为了制止毒品的种植就已经积极地采取严厉的措施:鞭刑,监狱,罚金,没收财产。然而种植罂粟的土地比原本应该用于播种小麦或者油菜高出九倍;有一个农民似乎对禁毒政策充耳不闻,他仅有少量的财产,更没有什么资本,却要养活人数众多的家庭,于是这个可怜的男人只能依靠种罂粟来维持生计,从而逃避厄运。他目前耕种的那几个鸦片场地,都是向地主租借的,那个地主还允许借款。如果鸦片被强行掠夺,那么农民一家人就只有等着饿死了。”[2]81社会的阶级差异日益分化,使老百姓宁可种鸦片也不种粮食,可见当时的社会税赋的沉重。

冯烈鸿在该书的第二部分第二章节专门论述当时的官场制度,在本章开头描绘了典型的官场特征,“我们温州接连换了四个区长,其中三个调到后来更加富庶的地方上任,他们变本加厉地使用阴险狡诈的手段敛财,巧立收缴鸦片之名目,镇压民众,盘剥农民。”[2]111冯烈鸿详细描写了现任“道尹大人”的形象,“刘先生是我们的行政官员,他手握实权,年纪很轻,才25岁,同时也是一个军事分子,血气方刚,好用武力”[2]111。这位行政官员刘先生突发奇想,以收缴鸦片为名,到处抓捕鸦片吸食者,以禁烟之名向百姓敲诈勒索。

冯烈鸿一方面融入当地文化,促进温州基督教精神塑造,另一方面撰写大量书信、游记,向海外传播温州形象。他以一位外国旅居者的身份记录着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每一件事,行文中饱含着他对当时社会的关注和同情,这一点或许与其差会背景有一定的关联。

三、总结

冯烈鸿不仅身体力行地通过兴办医疗教育促进当地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还通过撰写回忆录《传教生涯》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将传教士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更好地反观自我。我们研究近代温州传教士的意义还在于关注当下,了解历史上温州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以便为我们当下的海外传播服务。

[1]荣振华,等.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M].耿升,译.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Cyprien Around.La Vie en Mission[M].Vichy:En vente Maison du Missionaire,1936.

猜你喜欢

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好玩的温州乐园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难忘九二温州行
“温州财经”如何做深本地垂直市场
《温州大学·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35卷)总目次
Teacher Quality Requirements in E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