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参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例

2015-03-20柳飞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常州传统音乐

柳飞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地方高校参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例

柳飞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是维护人类文化多元性、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常州工学院参与常州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实践为例,从背景分析、必要性及可行性探究、实践反思等方面探索地方高校参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之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

引言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特立于世的标志。世界史上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庞大帝国早已灰飞烟灭——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土尔其帝国、蒙古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而今何在?它们留给这个世界的,唯有那些民族创造的文化。因此,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在可预见的未来,文化软实力在促进国家的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中必将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各国家、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受重视的程度也日益加强。

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当地方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孕生,无不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特性。保护和传承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也是维护人类文化多元性、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应得到当地民众的充分重视和积极参与,更是历史赋予当地文化艺术领导者、专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一、高校参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背景

(一)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①。“音乐文化”则是人类内在的情感通过声音表现的艺术形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礼记·乐记》)是我国古代圣贤对音乐文化简明而深刻的理论总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是孔子对音乐文化极为精到的实践阐述。

“传统”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②。各国家、各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定,通常按可追溯年代的久暂,因国情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界定。例如,在仅有200余年建国史的美国,20~30年以上即可谓之“传统文化”,而在具有5 000年以上悠久历史的我国,一般需百年以上方可谓之“传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在“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提出“传统音乐”:由人民所创造、表演与欣赏,世代流传,可追溯年代百年以上的音乐,属“传统音乐”的范畴。

我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向有“八大类别”③“五大类”④“四大类”⑤诸说,至今学界尚无公认的定论,本文无意对此进行细究,只是把“传统音乐”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其作为保护与传承的对象来研究。

“‘本土音乐’是指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在一定的地域内世代相传,深藏并流传于民间,与本地区民众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与本民族血脉息息相关的乡土音乐。”⑥由于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本文所述常州传统音乐本体主要是参照20世纪80年代,由全国30个省市(区)文化厅、文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约有10万专业音乐工作者参与搜集和编撰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江苏卷》中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中目前常州辖市、区范围的民间音乐。另外参照截至2013年底,由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登记建档的传统音乐表演类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资料及研究成果。

(二)国外高校参与传统音乐文化保护的举措

由于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活态性、地域性、流变性、脆弱性、综合性等特点,其自然传承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保护与传承主要靠政府力量。法、英、德、意、日、韩等国家通过立法、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进行保护。高校担负着一些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20世纪5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等民间研究机构,对其本国传统文化除负责保管外,还做些启蒙活动,成为保护、研究和教育的基地。60年代,韩国《文化财保护法》颁布后,大学生们便掀起了一场复兴韩国民族文化的运动,80年代,这场运动冲出校园,并迅速渗入广大民众之中⑦。美国在保护、发扬民族艺术中,大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不少大学开设了民族艺术课程,教育学生欣赏本国的和外国的传统艺术,很多美国大学、学院培养学者收集民间文化资料,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有些大学还建立了录音资料档案馆,其中最重要的有印第安纳大学等。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的珍贵资料——赵元任先生1971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吟诵遗音,现存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2003年蒙赵元任的次女赵新那教授和录音者刘若君教授复制惠赠、授权才由秦德祥与笔者等整理记录出版,供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及后人参考。

(三)国内已开展的相关研究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学界赵元任、黄仲苏、朱光潜、夏丏尊等著名人士,便曾为吟诵的抢救与保护大声疾呼,意味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也就是“非遗”保护意识的萌芽。20世纪80年代,著名民族音乐家黄翔鹏先生也曾著文呼吁:“在传承音乐面临危机时,我们应该做什么?一个‘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历史悠久、领土辽阔的、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在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遗产问题上,我们不仅上对祖先,下对子孙万代负有直接义务;面向世界,对人类文化史中这一笔精神财富,也负有历史责任。”⑧这段质朴的文字,表达了老一辈音乐家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国外高校参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对于我国具有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校参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已逐渐深入,并已积极行动起来。笔者在网上搜索“高校与传统音乐文化”,便搜得相关论文200余篇:其中有学术论文,如《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张君仁,2011)、《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管建华,2012)、《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的战略构想——“首届传统音乐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专家讲座述评》(蒲亨强,2012)等;硕士论文,如《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冯晓莉,2007)、《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卞小艺,2010)、《高师视唱练耳“民族音乐多声思维”教学的初步研究》(孙强,2008)等。这些文献对我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的架构,以及目前传统音乐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作了梳理、回顾与研究。

此外,还有有关“地方高校与传统(或本土)音乐”的论文20余篇,主要有论文《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陈业秀,2009)、《区域性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中的优势与价值》(李素娥,2011)、《将地方传统音乐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探索——以菏泽学院音乐系为例》(张雁,2013)等;硕士论文《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张娜,2012)、《地方民间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杨传中,2011)等。

上述文献资料的发表时间多集中在2009年后,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地方高校与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日渐受到高度关注。上述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涉及地方高校参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的意义、价值,传承实践总结等,说明地方高校已经意识到对文化保护担负的责任,并做了一些探索实践,但论文质量尚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地方高校参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一)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是历史赋予地方高校的使命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现代多元文明的冲击下,曾经占据主流地位的传统文化已经被边缘化。我国传统音乐不仅受到来自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网络音乐等多种新生音乐形式的内部冲击,也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国外众多现代音乐流派的巨大外围影响,其保护与传承面临困境。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田青曾说:“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人,为了物质进步,我们踉踉跄跄、慌不择路——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我们跑到终点,不但我们的爷爷奶奶偷偷塞到我们贴身口袋里的祖传的宝贝都丢掉了,我们还可能赤身裸体,成为了一个赤裸裸的‘现代人’,但却忘却了我们是中国人。”⑨这段话对当下物质飞速发展与传统文化的遗失作了入木三分的比喻。

地方高校是当地教育文化的中心,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它不仅是该区域精神文化的品牌标志,而且还是该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⑩。正确认识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充分利用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发挥其社会功能,构建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是历史赋予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和社会的迫切需求。

(二)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优势所在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中责无旁贷。“十二五”期间,常州地方政府着力规划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出“开吴之地,名士之邦”的响亮宣传口号。名城不仅指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而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无疑是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工程。

地方高校是区域优秀人才的汇聚之地,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具有较好的学术研究优势,且能就地深入开展本土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传承实践,能调动和争取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力量,设立研究机构,举办学术研讨,进行成果展示,为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地方高校的青年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具有良好的传承优势,是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造发展的新生力量。

(三)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地方院校以培养适应地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学生通过对本土传统音乐的调研采风,了解区域内传统民间音乐的本体、起源和演进,深入社区乡镇对传承人进行访谈,摸清传统音乐和传承人生存现状等等,这些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真正接触活态文化,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地方高校参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有助于培养师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有助于使师生的教学和研究从单一的文本化、课堂化封闭形式,走向多元化、活态化的开放形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地方高校参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

(一)常州市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

作为“中吴要辅”的常州,有着两千多年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传统音乐艺术类文化品种丰富:传统文人音乐有常州吟诵;传统宗教音乐有天宁寺梵呗唱诵、乾元观道教音乐等;传统戏曲有锡剧、滑稽戏等;传统曲艺有常州道情、唱春、宣卷、小热昏等;传统器乐有十番锣鼓、江南丝竹、泓口丝弦等;民歌有车水号子、耥稻山歌、春调、麒麟调、哭丧调等。其中常州吟诵、天宁寺梵呗唱诵、锡剧(与无锡共同申报)、小热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土传统音乐的研究主要依靠本土人士的力量。就目前常州传统音乐研究情况来看,2009年在江苏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下,常州七个辖市区均编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全市收集整理的音乐表演艺术类总数达414项。项目虽然多,但基本上只是资料的分类、归存档,保护、研究及传承状况却不容乐观。在国家级项目中,常州吟诵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可谓独领风骚,此项目国家级传承人秦德祥先生,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了二十余篇研究论文,已出版了《吟诵音乐》《绝学探微——吟诵文集》等五种专著;锡剧研究有省、市级等专业剧团依托,有省、市级艺术学院(校)进行专业传授学习为支撑,从剧目、表演、音乐、传承等方面有百余篇论文发表;天宁寺梵呗和小热昏只有《天宁梵呗天下宗》(秦德祥,2006)、《小热昏唱卖梨膏糖》(沈嘉禄,2007)等屈指可数的论文发表;其他项目的理论研究则几近空白。

此外,由于非遗保护工作主体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申报时热情高涨,申报成功后便置之脑后、不闻不问,如国家级非遗项目“天宁寺梵呗唱诵”,2008年申报书中计划出“四大全集”(音像全集、乐谱全集、图像全集、文字全集),时至今日,只是零敲碎打地出了一些小册子、碟片,尚未全面完整地实施。

(二)常州工学院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践

1.学校领导对地方传统文化十分重视

常州工学院建校36年来,坚持“主动适应,面向基层,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满足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本土传统文化的研究。如2008年10月,常州工学院与常州诗词协会联合举办“讴歌改革开放30周年 古典诗词文吟诵会”,常州吟诵的十多位代表性传人参加了吟诵会,并当场吟诵经典或自作诗词。2010年,常州工学院成立了“常州研究中心”和“常州发展研究中心”,聚合学校及国内外有志于研究常州传统文化的研究人才100多人,统筹整合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成为了服务常州的着力点。2012年11月2日,常州工学院常州研究中心与赵元任研究中心举办了“纪念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暨‘赵元任与常州文化’学术报告会”,编印了赵元任研究论文集,进行了学术论文报告和分组座谈。

常州工学院还支持并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近年来先后有上海民乐团、上海昆剧院、常州锡剧团等来校作专场演出,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给学生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2.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常州工学院音乐专业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参与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如:去市非遗中心协商传统音乐保护与研究合作项目,邀请小热昏、锡剧代表性传承人到校讲课。其中笔者参与了《赵元任 程曦吟诵遗音录》的记谱(商务出版社,2009)。刘廷新等4位教师,用近两年的时间编撰的《常州传统音乐舞蹈艺术》一书,于2013年12月由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常州传统音乐舞蹈艺术概述、常州传统音乐、常州传统舞蹈、常州传统戏曲、常州传统曲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又分历史沿革、艺术形态、传承谱系与代表性传承人等部分展开。此书对常州传统音乐舞蹈艺术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归纳,填补了目前常州传统音乐研究的一些空白。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编撰,触发了教师们对本土传统音乐研究的兴趣,同时也为今后在地方高校中开设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做了较好的准备与铺垫。

音乐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常州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研究,已有多项相关课题获省、市级立项,先后发表了《从地域文化解读常州民歌的风格特色》(杨丽莉,2011)、《论本土传统音乐课程资源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整合——以江苏常州为例》(李凌燕,2012)、《江浙沪“小热昏”的缘起、传播及嬗变述略》(刘廷新,2013)、《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柳飞,2013)等相关论文。

音乐教师还亲自参与常州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实践活动,如笔者四年来潜心向国家级传承人秦德祥先生学习常州吟诵,已基本掌握近体诗、词、古体诗、古文等近百首吟诵作品,获得由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和国家级传承人共同颁发的常州吟诵高级合格证。并多次参加市传统文化公益授课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活动。

3.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活动。如2008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吴韵悠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的传承实践研究”(省级,2012);2009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小热昏’的文化生态保护研究”(国家级,2013)等。学生还利用暑假进行大学生暑期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包括:搜寻家乡民歌,进行某一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调研等。通过暑期实践,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家乡的传统音乐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外,有一定专业特长和兴趣的同学还在课余参加常州工学院天华民乐团、戏剧社等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四、地方高校参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反思

梳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常州工学院已经开展的工作实践,反思目前地方高校参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一)加强理论性研究

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虽已被普遍认识,但与之相关的理论性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以整理、归纳为主,缺乏学术独创性研究;项目比较单一、散乱,缺少系统性研究等。在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方面有很多工作可做,如:厘清本土传统音乐的概念、范围,区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等。对传统音乐本体作深入研究,如:传统音乐各项目的微观研究、传承人研究等。透过哲学、历史学、方言学、民俗学等学科角度,对本土传统音乐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探求本土传统音乐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价值体系等。

(二)完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地方高校音乐学学科虽分设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等专业方向,但其学科体系基本是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开设的基本乐理、和声、曲式、视唱、钢琴、声乐等课程,基本是遵循西方音乐审美方式,按照西方音乐传统技法进行教学,民族乐器选修、民族民间音乐赏析则成了陪衬。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按照西方音乐的认知方式审视我国的传统音乐,其合理性、准确性必有一定的偏颇。有学者呼吁将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中高职教育、大学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对此,笔者非常赞同。在目前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客观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形下,可以尝试在音乐专业中适当增加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如:增加中国传统音乐基本乐理、乐音概念,节奏节拍概念,依字行腔,即兴润腔等等。此后,当致力于加强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开设中国传统音乐或本土传统音乐专业课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学学科。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目的,建立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地方院校虽还不具备培养传统音乐专业人才的条件,其基本任务既非培养学术型的专业人才,也非专业职业教育,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传统音乐文化应用型人才目前正处于稀缺状态。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通过传统音乐必修和选修课程、传承实践以及社团活动等形式,培养一批有志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或者是优秀的传承人,或者是关心、支持传统文化事业的新人。

(三)依托地方历史文化,“官、传、研”结合

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语言、民风民俗等存在密切的联系,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必须将当地的“官、传、研”结合起来,与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官”即地方领导,是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的决策者、组织者、统筹者;“传”即本土传统音乐传承人,由于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等条件制约,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普遍缺乏认识,更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些传统民间音乐失去了存在的依托,许多传承人迫于生计另择他业;“研”即传统音乐研究者,多为科研机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等,在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处于中间地位。在这三者中,研究者可以,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中间桥梁作用,通过学术研究,努力挖掘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向上,取得政府对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认知、理解、关注和支持,向下,加强与相关各项目传人、代表性传承人联系,了解、支持和向上反映他们的需求。同时,积极参与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活动,发挥专业优势,努力成为本土传统音乐的继承者,并且积极培养后续传人,真正使本土传统音乐文化扎根于地方,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注释:

①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318页,第194页。

③吕骥发表于1948年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提出:“中国民间音乐这一概念,应包括民间劳动音乐、民间歌曲音乐、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戏剧音乐、民间风俗音乐、民间舞蹈音乐、民间宗教音乐、民间器乐音乐八大类别。”

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1964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将传统音乐分为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五大类。

⑤王耀华1990 年在台湾出版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将传统音乐按流行的社会层面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四大类。

⑥张小满、马巧梅:《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大舞台》,2012年第8期,第251页。

⑦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07-221页。

⑧黄翔鹏:《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第4页。

⑨田青:《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表演版)》,2007年第2期,第1页。

⑩沈燕红:《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学理论》,2012年第7期,第145页。

[参考文献]

[1]薛艺兵.江苏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区域分布调查统计[J].艺术百家,2008(3):23-28.

[2]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J].中国音乐学,2006(1):80-85.

[3]萧梅.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2):57-73.

[4]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设问题与对策[J].民族艺术,2009(4):9-14.

[5]王守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高校的文化责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1):140-143.

[6]龚坚.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高教论坛,2012(5):78-81.

[7]胡小东.传统音乐的生存困境与发展困惑[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52-155.

责任编辑:庄亚华

中图分类号:G127;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5)06-0006-0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JD507)

作者简介:柳飞(1967—),女,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4-07-10

猜你喜欢

常州传统音乐
常州的早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音乐
常州梳篦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