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淫羊藿阳化理论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上的应用

2015-03-20贾博宜庞连晶王影王微符思

环球中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苦寒组方气化

贾博宜 庞连晶 王影 王微 符思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机为阳气不疏阴寒生

中国医籍中尚无非酒精性脂肪肝之病名,此病属“胁痛”“积聚”“痰证”“肥气病”“湿阻”等范畴[1]。本病的慢性病程属中医脾胃病范畴,其临床上常见肥胖、腹胀、乏力等表现,以“气积”、“食积”、“脂积”、“痰积”“瘀积”为主要病理产物[2],而痰浊阻滞贯穿本病中后期病程。故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多从虚实两方面论治,主要的治法有“化瘀泄浊”、“健脾扶正”等,用药多以苦、寒、辛味之品治疗实证,甘、温之品应对虚证,如用山楂、虎杖、半夏以化痰浊;丹参、大黄、郁金、祛痰瘀;柴胡、陈皮、枳壳、香附、姜黄行气祛浊;枸杞子、党参、黄芪、黄精扶固正气[3]。而使用温热药来治疗实证之瘀浊的情况较少。推其缘由,多半因为目前临床上较少重视本病出现的关于寒性的病因病机:一方面忽略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痰湿浊邪困阻阳气疏布的病机,即“湿胜则阳微”,也是临床较少使用温热药治疗瘀浊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忽略部分患者本身体质易从寒化的特点,对此陈宗标等[4]认为,部分属虚寒体质的患者在症状上易见肢倦身重、胸胁不舒、面白纳呆、形寒怕冷,或有浮肿,舌暗淡胖嫩、苔白腻、脉沉迟等特点。在脂肪肝易发诱因中易化寒生饮,痰湿内阻,阳气受遏,肝络失和,即“迟冷质”。此两者均可因阳气疏布不利,无力运化痰湿阴邪,从而加重痰浊以致恶性循环。即“痰浊盛,阳气衰”的病理演变。因由于阳气不足而成,故应采用阳化方法,以期“阴霾除,阳光灼”。

2 淫羊藿阳化散寒凝

2.1 阳化理论及运用

气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无不根于气的升降出入和聚散离合的运动变化[5]。《正蒙注》云“气化者,一阴一阳”,气化即阴阳之气的变化,而《黄帝内经》则进一步提出“阳化气,阴成形”一语,阳化即阳化气。张介宾注曰:“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类经·二卷·阴阳类》)张志聪注曰:“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上》)综上所述,阳气温煦,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6],故阳化即在治疗上采用辅助身体阳气气化,运用阳动而散之法扶正祛邪。

近代唐容川即重视阳化过程,认为在人体的“阳化气,阴成形”的气化过程中,“阳气”及阳主导的“升”与“出”的“阳化气”功能”较之“阴气”及阴主导的“降”与“入”的“阴成形”更具重要意义,强调在气化过程中,“阳化气”占主导地位[7]。

阳化理论具体运用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时要考虑两方面:在疾病本身发展方面,患者易因本病痰湿瘀血病机而出现逾遏阳气的特点,阳气不得疏通,失于温煦而生寒,即叶天士《温热论》中所说:“湿胜则阳微”、“需要顾其阳气”,故应在化痰祛浊基础上加以温通之法,以化阳气;在患者体质类型的诱因方面,如清代温病名家薛雪在《湿热病篇》中提出“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即提示在偏于虚寒体质的患者身上疾病表现出易从寒化的特点,治疗上则提倡在温而兼补,在健脾补肾的同时兼顾温阳。

2.2 阳化选择淫羊藿

由于本病病位在肝,病性多虚实夹杂,在阳化理论指导下治疗本病选择使用中药淫羊藿较为适宜。其原因有以下五点:第一,本品具有方向性治疗的特点。《神农本草经疏》、《本草汇言》均载“淫羊藿入手足厥阴经、足少阴经,为补命门之要药”,《本草逢原》、《本草易读》则载“淫羊霍手足阳明三焦命门药也”,《本草备要》更明确提出“淫羊藿入肝肾经”。可见淫羊藿入肝肾二经,力行下焦为历代医家所公认,这使得淫羊藿治疗本病时在整体作用上方向性相对明确,起到引经报使的作用。第二,本品可增加邪气外排的道路。《神农本草经》载:“淫羊藿,主阴痿绝阳,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本品通利小便,配合组方中诸如虎杖、决明子等通利大便之品,使痰浊邪气不仅随大便排出,更从小便而走,增加了邪气外排的出路。第三,淫羊藿功用上具有“可升可降”的特点,符合肝的生理和本病的病理特点。《神农本草经疏》、《本草汇言》同时记载“淫羊藿可升可降,阳也”,而《本草述钩元》则进一步阐释:“须知此味以降为升,其升由于能降也。”本品入肝经,性降而升,正合肝生理上的舒畅条达,也符合病理上痰浊邪气阻于中下焦,降泄邪气则须经二便外排的需要。第四,淫羊藿配伍组方时体现“一药四用”。《本草纲目》载:“淫羊藿,味甘气香,性温不寒,能益精气。可坚筋骨,消瘰赤痈。”性温则散,味香则走,甘则补。故淫羊藿一味药于组方中:香温以通阳散浊,与辛味之药配伍体现温而兼散,例如主治中“消瘰”一项,可为其香温通散功用的佐证;于苦寒之品中加入温香,有“辛开苦降”之意,尤助开痰散结,痰结散则阳气自通,即可从侧面辅助“温通阳气”;本病治疗上疗程较长,需长期服药,淫羊藿性温,可佐制苦寒伤胃之品;甘味配伍以补剂可以扶固正气。以上“一药四用”,体现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用药特点。第五,本品相对平和,容易把控,较易获得。在辛温热药中,诸如附子细辛干姜一类,大辛大热,炼液成痰,尤易伤阴,性味猛烈,不易控制。或如地方区域性用药难以推广。淫羊藿温而不热,香而少辛,力量和缓,味甘可补,较易把控,且为临床常用之品,容易获得,故可在各地区临床上广泛使用。因此“阳化”选择淫羊藿较为妥当。

3 临症中用药思路

临床上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因素很多,如情志不畅、嗜食肥甘厚味、久坐久卧等,其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8]。本病在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肝肾阴虚等病理演变过程中,痰浊阻滞占据主要地位。临床上治疗本病以“肝病实脾”为指导思想,以疏肝健脾、化浊祛瘀为治疗大法,自拟化浊祛瘀方,同时注重助阳气化,针对痰、湿等阴浊之邪,巧用淫羊藿。本药助阳化气,加速人体自身排除痰浊阴邪过程,纠正各种原因引起的阳气衰弱。在组方配伍中,淫羊藿入肝肾二经,在配伍中起到使药兼佐药作用,引领诸药入下焦,达归病所;以其味甘,补益肝肾,配合他药扶固正气,固本培元;又本病以痰浊阻滞为本,目前临床组方多用苦寒以化痰祛浊,苦寒多则易伤脾胃,脾胃后天之本,伤则正气难复,且易因此而变生他病,淫羊藿性温,可佐制苦寒药长期服用伤脾胃之弊。在治疗中,为避免淫羊藿产生化热趋势,因此组方中淫羊藿用量十分重要。可于初诊时观察舌象,若舌苔已现黄腻,则于化浊祛瘀方中稍加淫羊藿,一般6 ~8 g,少予助阳气化即可,若舌苔白腻,则可于化浊祛瘀方中加淫羊藿至10 ~12 g。于随诊中,常询问患者口干与否、畏寒程度,大便秘溏等方面,决定淫羊藿之加减。

4 现代药理研究

淫羊藿是临床上常用的补肾壮阳中药,其主要成分之一—淫羊藿苷,是近年来提取并研究较多的成分之一,研究发现其有免疫激活作用,能增强T 细胞功能[9]。同时作为黄酮醇类化合物,淫羊藿素有较强的瘁灭活性氧簇,有减轻肝细胞过氧化损伤的功能。淫羊藿素可以通过雌激素受体途径上调肝细胞内L-FABP 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基因调控途径的抗氧化功能。淫羊藿素可以通过上调Bcl-2/Bax比值减轻CCL4诱导的肝细胞凋亡[10]。

5 小结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病机多属痰浊湿邪阻滞。“阴胜则阳微”,笔者团队强调治疗此病应温阳化气,使正气来复,邪气自除。治疗时在疏肝健脾、化浊祛瘀的基础上,亦注重阳化理论,于组方中加用淫羊藿,本药温香兼甘味,助阳化气以祛湿化浊,使阳气回复。又兼佐使药,引领诸药达归下焦、佐治诸苦寒药,平衡组方,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

[1]庞连晶,符思.浅析应用“肝与大肠相通”理论指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J].环球中医药,2013,(6):435-437.

[2]卢殿强.从“积”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新中医,2012,(12):14-15.

[3]谢晶日,朱韦儒,朱岩.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1,(5):110-111.

[4]陈宗标,陈文慧.从中医体质论脂肪肝辨治[J].中医研究,2009,22(2):52-53.

[5]何晓晖.从脾胃论治气化病的理论与临床探讨[J].江西中医药,2010,(6):8-12.

[6]宋清江,白晓莉,刘红燕.“阳化气,阴成形”与现代医学的代谢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8):572-607.

[7]金丽.唐宗海一脉相承“阳化气,阴成形”重视气化意义辨析[J].光明中医,2011,(4):681-682.

[8]张喆,王微,高敏.符思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2,(1):43-44.

[9]聂红明,汪蓉,胡锦辉.淫羊藿水煎液和淫羊藿甙的保肝利胆实验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4):370-372.

[10]刘鹏.淫羊藿素减轻急性肝损伤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苦寒组方气化
Shunxin decoction (顺心组方) improves diastolic function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duced by abdominal aorta constriction through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小型垃圾热解气化焚烧厂碳排放计算
小型LNG气化站预冷方法对比分析
观菊赏鹦有怀
蚂蚁
补精益视片组方分析及研究进展
咏棕树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苦寒伤阴与坚阴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