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世三大学派对河间学派继承与发展的探讨*

2015-03-20河北中医学院冯瑞雪张紫微张再康石家庄050091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刘完素吴鞠通朱丹溪

河北中医学院 冯瑞雪 张紫微 张再康 (石家庄050091)

河间学派开山刘完素从运气学说角度出发,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火热病的病因病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说,擅长应用寒凉药物治疗火热病证,后人又称寒凉派。后世三大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病学派对其学术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局面。

1 攻邪学派的继承和发展

宋金医家张从正深受刘完素六气火热病机的影响,曾有“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1]之论。《金史·本传》载他“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张从正力推河间之理法方药,将刘完素的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瓜蒂散、独圣散、舟车丸、神芎丸等方剂应用的得心应手,并化裁为新方茶调散、三圣散、浚川散、通经散、禹功散等。他说:“医者不达时变,犹用辛温,兹不近于人情也。止可用刘河间辛凉之剂,三日以里之证,十痊八九。予用此药四十余年,解利伤寒、温热、中暑、伏热,莫知其数,非为炫也,将以证后人之误用药者也。”[1]可见,张从正是河间学说的实践家。不仅如此,他在继承刘完素火热病机学说的基础上,将刘完素“实火说”转变为“实邪说”,将刘完素狭义的汗吐下三法发展为广义的汗吐下三法,治病力主攻邪,形成了著名的攻邪学说。正如他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1]到了明代,吴又可创立戾气学说,强调温疫为邪犯膜原,治疗温疫主张以驱邪为第一要义,他在《温疫论》中提出:“大凡客邪贵乎早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2]他应用达原饮、三消饮汗下两法表里分消邪气。他特别注重使用下法,“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2]的独到见解,是对张从正下法的重大发展。《名医类案》称:“吴又可出,俨然一张子和也”。清代医家戴天章主张“温病下不厌早”,他认为“一见舌黄、烦渴诸里证,即宜攻下,不可拘于下不厌迟之说”。[3]柳宝诒也主张治疗温病早用攻下,他在《温热逢源》中说:“盖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温病早投攻下,不为大害,前贤本有此论。”[4]杨栗山治疗温病喜用攻下,其创制温病十五方中有七方应用大黄。他说:“按温病总计十五方。轻则清之,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小清凉散、大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八方;重则泻之,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六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5]吴鞠通临床也喜用攻下法,创制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等五承气汤通腑泻热治疗温病。王孟英善于从运枢机、通经络、除痰湿入手论治疾病,常用药物有瓜蒌、浙贝母、天花粉、竹茹、竹沥、芦根、桔梗、射干、海浮石、旋覆花、冬瓜子、莱菔子、枇杷叶、紫菀、前胡、白前、马兜铃、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半夏等。他说:“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少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而使之不愆,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6]

2 丹溪学派的继承和发展

刘完素不仅擅长治疗外感疾病,而且擅长治疗内伤疾病。他治疗内伤疾病不仅重视情志致病,更重视的是情志刺激化生火热,因而提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7]的论点。他说:“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如六欲者,眼、耳、鼻、舌、身、意也。七情者,喜、怒、哀、乐、惧、爱、恶、欲。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7]朱丹溪继承和深化了刘完素情志刺激化火说,他说:“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若诸寒为病,必须身犯寒气,口得寒物,乃为病寒,非若诸火病自内作,所以气之病寒者,十无一二。”[8]“大劳则火起于筋,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9]“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9]

在“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说中,刘完素独重心火。他认为外界的刺激首先导致心火亢盛,进而导致其他脏腑火热亢盛,形成了以“心火暴甚说”为核心的情志内伤火热理论。正如张从正所说:“今代刘河间治五志,独得言外之意。谓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故凡见喜怒悲惊思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1]朱丹溪继承了刘完素“心火暴甚说”为核心的情志内伤火热理论,他说:“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9]但他又进一步将刘完素的“心火暴甚说”深化发展为“相火妄动说”,从而形成了以肝肾“相火妄动说”为核心的情志内伤火热理论。他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心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皆暗流而疏泄矣。”[9]

刘完素认为火热能耗损阴液,他说:“燥万物者莫熯于火”。[7]但刘完素更重视心火暴甚下汲肾水这一病理变化。他阐述中风、消渴、膈消、狂越、惊、燥扰、谵妄等疾病的病理变化时,都从心火暴甚、肾水虚衰这一病机入手加以分析。如他论述狂越时说:“由是肾水主志,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7]在刘完素心火暴甚下汲肾水病机的启发下,朱丹溪也提出相火妄动最易耗伤肝肾中的阴精。他说:“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9]不仅如此,朱丹溪强调肝肾妄动的相火比亢盛的心火君火危害还烈,能损耗人体之元气,可谓是深化了火热伤阴之病机。他说:“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9]

刘完素治疗心火暴甚、肾水虚衰证,以“泻实补衰”为原则,把降心火、益肾水作为第一要旨,药物如黄连、栀子、连翘、犀角、牛黄、珍珠粉、琥珀、金箔、银箔、磁石、龙齿、生地黄、玄参、麦门冬、白芍等。朱丹溪继承和发展了刘完素这一方法,治疗相火妄动、阴精亏虚证,把泻相火、益肝肾阴精作为第一要旨。他创制了大补阴丸,方中以熟地黄、龟板、猪脊髓滋补肝肾精血,以知母、黄柏泻相火。当阴血亏虚时,则加用四物汤。

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对丹溪学派其他医家影响也非常深刻。如王履同样重视《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的研究,对亢害承制、四气发病、阴阳虚实补泻进行了新的发挥。王履在刘完素“六气化火之说”的基础上指出伤寒、暑温之不同,为温病学派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王履将刘完素的心火暴甚、肾水虚衰所致的中风归于类中风之列,因而首创真中、类中之说,融历代各家中风之说于一炉,对明清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温病学派的继承和发展

刘完素从五运六气出发,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说,动摇了当时寒邪致病说的统治地位,结束了辛温法统治外感病的局面,补充了仲景之未备,为温病学家探索新的病因病机和治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明代吴又可创立戾气学说,清代余霖创立疫疹“火热侵及肺胃布散十二经”说,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学说,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说等,使温病学说逐渐成熟完善起来。

刘完素倡导表里双解、清热泻火、苦寒燥湿、通里攻下等法,对后世温病学派辛凉宣透、甘寒清热、苦寒清热、淡渗利湿、通腑泄热等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辛凉宣透方剂如吴鞠通的银翘散、桑菊饮等是对刘完素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剂的继承和发展,甘寒清热方剂如余师愚的清瘟败毒饮、吴鞠通的化斑汤等是对刘完素常用的白虎汤等方剂的继承和发展,通腑泄热方剂如吴又可的三消饮、吴鞠通的五承气汤、杨栗山的升降散等是对刘完素三一承气汤、三化汤等方剂的继承和发展,清热除湿方剂如叶天士的甘露消毒丹、吴鞠通的三仁汤、王孟英的连朴饮、蚕矢汤等是对刘完素常用的六一散、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方剂的继承和发展。

刘完素降心火、益肾水治疗内伤火热的方法,对温病学家重视滋补肝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叶天士说“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10]吴鞠通说:“热邪久羁,吸烁真阴”。[11]据此创制了一甲煎、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小定风珠、大定风珠、加减复脉汤、救逆汤方等一系列滋补肝肾的名方。王孟英认为温病耗伤肝肾阴液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密切相关,习用生地黄、石斛、鳖甲、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木瓜、乌梅、白芍、桑椹、黑芝麻、龙骨、牡蛎等药物治疗。

刘完素创立了燥气病机,他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7]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唱受刘完素燥气病机的影响,对秋燥独加阐述,创立了著名方剂清燥救肺汤,不仅发展完善了秋燥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而且对温病学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治疗秋燥,除应用桑杏汤、沙参麦冬汤、翘荷汤外,即选用清燥救肺汤治疗,他说:“诸其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11]

综上所述,后世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病学派三大学派医家深受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的影响。他们在薪火相传中敢于创新和融汇新知,实现了中医自身的跨越发展,不仅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鼎足而立的局面,而且为明清温病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四库全书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1]张子和.儒门事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296

[2]吴又可.温疫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

[3]戴天章.重订广瘟疫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

[4]柳宝诒.温热逢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66

[5]杨璇.伤寒瘟疫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9

[6]王世雄.王梦英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48

[7]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54

[8]朱丹溪.局方发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73

[9]朱丹溪.格致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3-51

[10]唐笠山.吴医汇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8

[11]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5-47

猜你喜欢

刘完素吴鞠通朱丹溪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朱丹溪拜师
严谨治学勇闯新路
刘完素治湿别论*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高尚先生”刘完素
吴鞠通对《伤寒论》含有栀子方剂的继承与拓展应用
刘完素“玄府学说”与中医眼科的关系
钩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