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外出务工青年伦理教育问题

2015-03-20管金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伦理农民工

管金星

管金星/肇庆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广东肇庆 52606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城市各产业快速发展,造成地区经济差异,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年,他们构成了城市中的新群体——外出务工青年。他们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资源差距导致青年务工人员缺乏良好系统的教育,导致他们在社会生存与社会伦理方面形成巨大的压力,同时存在突出的伦理道德和伦理价值困惑。研究和探索外出务工青年的生存困境、伦理修养和教育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及青年教育工作者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一、外出务工青年群体存在的伦理教育问题

(一)追求目标单一,较少追求精神文化世界

外出务工青年群体离开家乡来到城市目标较单一,赚钱是他们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外出务工青年羡慕城市生活,带着改善生存条件的希望来到城市,由于自身学历低、知识水平有限,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只能出卖劳动力。他们在繁重的工作后,会追求生活中的娱乐,但很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一项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调查显示:打牌、睡觉、逛街、听广播是他们主要的娱乐项目,基本上是自娱自乐。[1]大多数青年农民工很少在业余时间中充电学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做准备,也较少追求更多精神层面的目标。

(二)融入社会的主动性越来越弱,容易产生麻木心理

外出务工青年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是希望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成为大城市中的一员。他们非常渴望能融入城市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城市人”。但是他们迷失了自身的身份认同。一项关于身份认同的调查数据显示:38.4%的外出务工青年认为自己是农村人,47.3%的外出务工青年不清楚自己现在的身份,只有14.3%的人认为自己是城市人或者新市民。[2]

外出务工青年丧失了身份认同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慢慢会失去主动性,较少主动争取融入社会中,形成不积极进取的心理,当遭遇挫折和不被理解时,由于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原因,有小部分务工青年很容易产生激进的报复心理。

(三)自我和社会约束弱化,伦理道德感逐渐丧失

长期生活在农村的青年在接受了万花筒般的都市生活后,他们梦想着改变农村的生活,梦想过上城里人的日子,于是对城市里的新鲜事物盲目地随从;同时,面对单调、乏味的工作生活,没有了家庭教育的约束,自我和来自社会的约束都慢慢地弱化,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他们的伦理道德感逐渐丧失。

这些情况反映出外出务工青年伦理道德感逐渐丧失,社会应对这些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外出务工人员也是城市人口中的一部分,他们对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他们这部分人的素质、伦理道德观同样会影响社会发展和社会现象,我们有必要探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

二、外出务工青年群体伦理道德丧失的原因

(一)外出务工青年自身问题

首先,外出务工青年多数来自农村,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文化素质低给外出务工青年接受新的教育、新知识带来一定的难度。其次,封建宗法观念、封建迷信思想的存在影响着外出务工青年的伦理道德观。第三,经济全球化影响了青年工作的道德取向。在市场经济强调重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下,青年工人很难把握伦理道德提倡的人格完善和精神追求。正如一项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56%的青年工人认为能力比道德更重要,认为现代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没有能力,品德再好,也只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3]

(二)伦理道德教育工作的缺失

我国外出务工青年主要靠劳力工作,他们往往集中在私有企业中,在市场化运作下,这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法人很少会意识到外出务工青年群体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根本不会顾及到他们的伦理道德教育问题。外出务工青年群体很少接受社会上的继续教育,没有组织、单位、学校承担起他们的教育工作。教育工作的不到位造成了外出务工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

(三)缺少人文关怀,人情淡漠,人与人之间缺乏关心和互助

大部分外出务工青年年龄不大,心智尚未成熟,抵制诱惑能力低下。在城市中,很多企业对外出务工青年的关怀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福利政策。因此,外出务工青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关心,又缺少企业的人文关怀,很多时候不受重视,在外务工时又缺乏家庭的温暖以及周围人的必要关心和交流,这样,易心理不平衡,犯错误机会增多。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罪犯中九成以上在26岁以下,近六成属于“盲目流入城市犯罪”。[4]

三、外出务工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策略

改善外出务工青年群体的伦理道德修养,全面提高外出务工青年的素质,不仅能帮助外出务工青年群体改善自身素质,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一)加快促进教育公平,减少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未来教育改革应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使得农村教育得到大力支持。如此,未来的外出务工青年会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塑造更良好的品格,形成良好的道德伦理修养,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宽广的世界观。

(二)构建良好社会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和认可外出务工青年的良好氛围

首先从思想观念上剔除根深蒂固的城乡偏见。通过对城市居民和外出务工青年进行宣传教育,借助新型传媒手段,网络、电视、微博、报刊等积极宣扬外出务工青年为城市建设做出的贡献,让大家意识到他们的重要性。构建良好社会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和认可外出务工青年的良好氛围中时,不仅让外出务工青年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利于营造实现城乡人员群体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

(三)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机会

利用城市中的教育系统,为外出务工青年群体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机会。电视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地方大学等各类学校为他们提供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通过教育培训,增长外出务工青年的技能,使外出务工青年教育培训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普及性。

(四)创新外出务工青年伦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教育是改善和提高外出务工青年素质和品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结合经济社会的性质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创新外出务工青年伦理教育目标,结合现实和传统,让他们感觉到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目标可以追求,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创新外出务工青年伦理教育的内容,构建一个科学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多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广泛的教育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青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外出务工青年的自身发展、素质提高、伦理道德观的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外出务工青年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共同协作,以达到外出务工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真正的提高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1]蔡小冬.青年农民工生存状态分析——以安徽省L县外出务工青年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65-70.

[2]张林,王超恩.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0(10):21-26.

[3]王俊华,刘英瑞.经济全球化对青年工人道德取向的影响——以河北省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2):75-78.

[4]李磊.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增加警示了什么[N].中国社会报,2010-01-13.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伦理农民工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