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局限及对策

2015-03-20修新路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王 莹,修新路

王莹/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助理研究员(辽宁大连116000);修新路/东北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与校友工作处助理研究员(辽宁大连116000)。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途径

(一)基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个体养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家,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元,其教育方式和内容是否科学正确、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成长方向和健康程度。

(二)主渠道: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首先,高校通过“两课”教学,以知识传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通过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组织活动等方式,对其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导向:社会教育

作为学生成长的物质和精神环境,社会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社会舆论传媒对人的影响愈发深刻,学生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对接收到的舆论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决定吸收或是批判。同时,社会共同尊崇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学生周围的人或事,也会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标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非常重视社会舆论对人的教育作用,要求新闻媒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注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达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途径的局限性

(一)内容过度政治化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过度政治化的倾向,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等同的看法仍旧存在。这种概念的模糊使得德育内容政治化倾向严重,多用政治尺度来衡量德育的标准和内容。德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带有过度的政治色彩而成为政治的附庸,形式化较为严重。重理论轻实践,重传统轻创新,不但容易引起学生对“两课”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忽略学生主体能动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是以授课教育、说理教育为主的自上而下的教育,将学生定位为缺乏自我教育能力的受教育对象,照本宣科地将理论生硬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中。实际上,学生作为社会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教育的需求和能力,过度的说服教育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说服人、带动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大部分教师不是马克思主义或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理论功底不足;很多思政工作者兼任行政领导职务并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投入精力不够;由于编制等问题,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不细致、不到位。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很难达到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

(四)教育理论脱离实际

中央倡导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观,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事实上很多教育内容和指导思想仍旧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些只有在特定历史时期才会发生的教育事例仍然被用来教育学生。这些事例因为缺乏背景和环境的依托,与实际情况有着较大的反差,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全员育人环境尚未形成

尽管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实际上很多高校仍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教学、科研等同对待,将其放在辅助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位置。在师资的配备上,除了专职的思政教师、党团干部和辅导员以外,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很少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便实行了班导师等制度,大多是走走形式,缺乏实质性和连续性。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不成熟

网络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长足的发展,但实际上,由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正确的引导,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使得西方网络文化依旧占据强势地位,加大了国内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

三、创新途径:通过高校组织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一)组织文化理论

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反映和代表了该组织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的道德品质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是增强组织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组织行为的合理性、推动组织成长和发展的意识形态之总和。

2.大学组织文化。大学组织文化,是以大学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办学实践为客体,通过组织内部的教育、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的总和。它是一所大学群体成员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它反映了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系统,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及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

(二)以组织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共性。共性体现在二者都是以“人”为作用和参与对象,以构建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面貌为目标,并都具备凝聚、导向、协调和规范等功能。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及个性培养方面起着导向的作用,以校园文化为代表的高校组织文化充实和发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而思想政治工作又影响、改造着高校组织文化。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互补性。其互补性体现为二者作用机制的差异上。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一般是从个体到群体、由点及面,最终达到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组织文化作用的过程则是从群体到个体,通过成员对已有的组织愿景和行为准则的倡导和遵守而改变自身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

(三)以组织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

1.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组织文化在增强组织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组织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定位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学生处于教育信息被动接受的地位,承认和尊重他们具有主动思考、主动选择和主动接受的特性。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组织文化的导向和凝聚功能在组织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组织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高校共享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倡导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素质等),通过组织成员的群体行为引导和带动学生个体主动遵循这一价值观,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是自上而下的,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这种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有可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加强组织文化建设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遵循的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组织文化进行改进,使组织文化始终适应社会环境和组织的特点,始终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丰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途径。

4.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组织文化是组织通过长期实践而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并共同遵循的,因此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对该组织的影响也是持续和深远的。以组织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在于,一旦组织成员(学生)的共享价值观形成,就会在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甚至毕业以后得以持续地产生作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达到组织倡导的教育目标。因此,以组织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内容和形式更为稳定和持续,有利于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1]石伟.组织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程卫国.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价值蕴含[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3]艾红梅.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9).

[4]金保华,张国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2007(2).

[5]苗丹青.组织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