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自助能力建设探析

2015-03-20张盛秋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助人个案资助

张盛秋

张盛秋/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辽宁大连116600)。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拉大,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成为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弱势群体。现有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主要局限于“助人”功能,这种救助模式增加了贫困大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其实助人和自助之间存在一种延伸的关系,即由助人逐渐达到受助者的“自助”,高校贫困大学生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对其进行资助,更要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其自助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促使其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贫困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高校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习和生活各项教育费用,或者支付很困难的学生。不同的高校和地区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指标也略有不同。国家和各大高校也出台了一系列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主要包含的有奖、助、贷、补、免等。而在资助的实践中,我们往往聚焦于助人,忽视受助者自助能力的建设,但是在助人和人自助之间是一种延伸的关系,由助人可以逐渐达到人自助的层次。

福利经济学家、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个人有实质性的自由去选择他或她认为有价值的生活的能力,而贫困,从这个角度看,是对个人的基本能力的剥夺,同时他又将贫困定义为能力不足或者一个人拒绝使用这种能力。所以,贫困和能力这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的。大学生的能力,是在大学学习阶段,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指导下,完成学业、奠定成长成才基础活动所具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和实际技能。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应该具备大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即一般能力。

同时,贫困大学生要想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特殊能力,即自助能力。能力建设中的自助能力包括:第一,主体的觉醒能力,人有觉察到自身困境并且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第二,生存能力,包括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第三,主体改变成长能力,包括寻求支持和学习能力,主体改变成长的能力等。三种能力关系密切,主体意识的觉醒促进主体积极付诸实践,最终实现自我改变即自助的循环往复。

二、如何进行贫困大学生自助能力建设

要培养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助能力,除了需要学校建立相关的教育制度,并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同时,更关键的是要贫困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挥其自助能力。

1.以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开展资助管理工作。在目前的资助模式中,大部分高校都是将资助的资助金直接发到贫困大学生的手里,而忽视了他们致困的原因。在贫困大学生中,除了部分学生是因为天灾人祸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外,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其自身的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低收入。所以我们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一方面要改变原来的直接的资助模式为间接的模式,即不把资助金直接发放到学生个人手上,而是制定一些相关的素质要求作为引导,如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选,发放的要求是给学习成绩好且各方面素质较高的贫困大学生。这样既能在经济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又能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精神。同时利用学校、社会各种资源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各种勤工俭学及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达到由经济扶持转变为能力培养的目的。

2.多管齐下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第一,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并发扬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辅导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一方面要尽量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激励他们建立自强不息的姿态和信心迎接不同的挑战,树立在逆境中奋发图强,激发自身的潜能,克服种种困难,塑造坚强而完善的人格,学会利用周围的资源缓解压力,走出困境。

第二,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也是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而心理问题多发也是自助能力不足的又一个典型特征,往往表现为自卑、焦虑、人际关系紧张、敌对情绪较明显等,是校园乃至社会的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3.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助能力。助人的最终目的是自助,所以必须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自我发展水平,包括不断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沟通及组织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使其不断地完善自我,为更快地适应社会,改变自身的困境。

三、创新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关注个体健康发展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时代的学生也富有时代气息,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更要突破传统,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

传统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以集体辅导为主,缺少对个体健康发展的关注,党的十八大和两会的议题中,关注、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所以将个体作为着眼点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开始推广。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个案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最早起源于公共卫生领域,我国从2005年开始,将个案管理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对个案管理没有一致的界定。1992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将社会工作个案管理定义为一种提供服务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专业社会工作者评估当事人及其家庭的需要,并安排、协调、监管、评估及争取报考多种服务的一揽子服务,满足特定当事人的多种需要。Ballew&Mink认为,个案管理是在助人服务中“唯一”一种以同时遭遇多重问题,并且在获取及使用资源上有困难的个人和家庭为个案主群的工作方法。 虽然对个案管理的概念界定不一,但是尝试利用个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增强贫困大学生个体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个案管理方法的引入,为贫困大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理论指导。个案管理适用于面临多种困难或多样化需求的案主,相对于传统的贫困大学生教育,个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利用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有利于全面评估每位贫困大学生的多种需求,据此“量身定制”设计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提供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务;其次,有利于帮助贫困大学生发现并利用周边资源,更好地、及时地、持续地帮助学生,使其健康发展。

现实意义:第一,个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入能更有效、恰当地解决贫困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提高贫困大学生教育的有效性。第二,个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入是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传统教育模式无法预防问题的产生,也无法进行合理的疏导,将个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中,能更好地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更好地促进其成长和发展。

但是,目前各高校运用个案管理的方法是在高校中外聘第三方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操作,实际推广比较难,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尝试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立足于辅导教师这个队伍,运用个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辅导教师即是个案管理者,贫困大学生即是案主,辅导教师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多渠道搜集贫困大学生的信息资料,评估贫困大学生的多种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计划,激发学生的潜能,整合、协调学校及社会资源,帮助并监督学生完成计划,解决问题并做出评估,最终使学生发现并能利用周围的资源独立地解决问题,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用耐心和热心去引导,更需要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资源,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增强其自助能力,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的状态。

[1]瓮琴雅.自助能力:高校贫困生研究的新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张和清.社会工作: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郑建阳.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助能力探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4]高灵芝,杨洪斌.个案管理应用于社会救助的优势与思路[J].东岳论坛(社会学研究),2010(9).

猜你喜欢

助人个案资助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