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与读书

2015-03-20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老子人文读书

吕 进

(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重庆北碚 400715)

时代与读书

吕 进

(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重庆北碚 400715)

我们正处在中国的社会大转型期,这是推出人才的好时代。人才需要读书。有两类阅读:专业修养的阅读属于特定人群,以元典阅读为中心的人文修养的阅读属于每一个人。信息不等于思想,资讯不等于学问,养眼不等于养心。在“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书籍阅读仍然是阅读的主要方式。

社会转型期;专业修养的阅读;人文修养的阅读;元典阅读;新媒体

一、推出人才的时代

我们正生活在社会大转型的历史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从血缘宗法体制向专制帝国体制转变,这次转型直到秦汉才得以完成,经历了四五百年。在这次大转型中,出现了一个新阶层:“士”,也就是知识分子,今天我们成为“意见领袖”、“大V”,对当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社会转型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专制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变,至今不到两百年,由于战争、革命、动乱、频繁的政治运动,转型颇多变局,进展缓慢,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提速。

转型中的中国,正在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封闭社会转向多元、开放的公民社会。但外部崛起迅速,内部转型艰难。

春秋战国时期是第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一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二是土地私有制的兴起,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三是血缘社会变为地缘社会,诸侯分权变为皇帝集权,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在这个转型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形成百家争鸣,为转型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思想。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时期,可以举出许多光辉的姓名。

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存世有《道德经》,他的哲学可以叫做水的哲学;孔子(前551—前479),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成的《论语》,是儒学的主要经典;孙子(约前545—前470),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巨著《孙子兵法》13篇,被誉为“兵学圣典”;范蠡(前536—前448),功成名就之后,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人尊称为“商圣”;左丘明(约前502—前422),被公认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他的《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百家文字之宗,万古古文之祖”;商鞅(约前395—前338),他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史称“商鞅变法”;屈原(约前342—前278),新的诗体——楚辞的创造者,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为个人书写的新纪元,端午节据说是他的忌日;李冰(约前302—前235),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利工程专家,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

我们目前面临的是第二个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是呼唤人才、推出人才的大时代。

但是我们的时代又是转型的时代,当下社会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发展、文化贫穷、思想干枯、物质和精神的失衡造成整个民族人文情怀的失落。

我们在知识分子队伍里,经常遇见的是思想上的侏儒现象:没有见解,没有原创精神,没有担当,平庸地混在人间。新的人才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人文精神。具体说来,就是要具有相对于既定成规的独立性;相对于流行思潮的批判性;相对于从众心态的脱俗性。在这个本应出思想、出大师的时代,思想的侏儒现象是很可悲的。

我们在知识分子队伍里还会经常遇见钱理群先生说的“精致的个人主义者”:讲究功利,内心没有方向。内心有方向的人,走到哪里都是追寻;内心没有方向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混世。古人说:“心中别有欢喜事,向上应无快活人。”在人生里别有期许,别有“欢喜”,就必然要放弃一些物质上的“快活”。有成功就要有付出。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承认,但不付出就肯定得不到承认。只在一己私利上打圈,实在有负我们的大时代。

经济学家赵晓提出“没有教堂的市场经济”的命题是值得注意的。和西方相比,我们没有西方那样的“教堂”,在精神上无所管束,无所依托,没有信仰支撑的市场经济是很危险的。比尔·盖茨2007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说:“人类的最大进步并不体现在发现和发明上,而是体现在如何利用这些发现和发明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上。”正向现代化转型时代的知识分子,要清楚自己的责任,守住梦想,介入当下的改革大业,保留社会关怀、思想批判、文化重建的兴趣与能力,对社会的一切进行“诗意的裁判”,充当公众的良心,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大业推向前进。大学是新思想的策源地,新文化的孕育地,新学术的诞生地,新人才的培育地,尤其重任在身。

人才的基础是拥有知识。获取知识当然不止是读书,但读书应该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说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出自他的《沉思录》。这是一个很好的概括。唯有知识者才有力量,唯有力量者才可能在转型的大时代创造辉煌。

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发明文字以后,是书籍。书籍是保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读书,是和先贤对话,对自己灵魂追问。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肩上思考和瞭望,以广阔的内在视野观察我们的时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开卷有益”。

苏轼的诗《和董传留别》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句。所谓“气自华”的“气”,就是书卷气。读书会改变人的气质,最终让人的身上有书卷气。书卷气不是庸俗气,不是官场气,不是土豪气,不是土匪气,也不是书呆子气,而是人文修养的外在表现。具体说,就是:植根于心性的文化,无须作秀的优雅情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风度。黄庭坚说得好:“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中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而韩国是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美国50本,俄罗斯55本,以色列最多,达64本。在我国的人均购书中,八成还都是课本教材,而且平均数并不可靠,姚明身高2.26米,与潘长江平均身高1.93米,这说明潘长江很高吗?其实潘长江才1.60米。

不读书的中国人令人忧虑。迎接马年时曾经出现了“马上”体,有人统计,“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对象”,名列前三。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会为此付出代价。一个尊重文化、热爱阅读的民族和国家才有今天和未来。

以色列是一个500万人口的小国,但是它的人均图书馆和出版社数量居世界之首。20世纪中,诺贝尔奖一共有645位得主,以色列就占了121位。以色列人在小的时候,许多父母会在《圣经》上滴上一点蜂蜜,让孩子亲吻,让他懂得,知识是甜蜜的。正是五位犹太人,构成了西方世界的精神框架,改变了世界。他们是:摩西①摩西,公元前300年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的执笔者,他替上帝颁布的“十诫”,至今是西方法律的根本,每周休息一天就是十诫之一。、耶稣②耶稣,基督教创始人。出生年为公元年之始。圣诞节、复活节都与耶稣有直接关系。、马克思③马克思,他的《资本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智慧的新阶段。、弗洛伊德④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力源于动物性本能,这位奥地利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和爱因斯坦⑤爱因斯坦,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影响了全世界。。

读书已成为全人类的一个呼唤。要让读书内化成生命的需求,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无论你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无论你是患病的还是健康的,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的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确定4月23日,是因为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都是4月23日出生的,塞万提斯是1547年,莎士比亚是1564年,他们都在同一天——1616年4月23日去世。

我们读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便会发现,许多有成就的人往往就是一两本书影响了、引导了他的一生。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最近在浙江大学作报告时就提到,物理学家亚瑟·艾迪顿写的科普读物《神秘的宇宙》就是影响他一生的书籍。他在他的报告一开始,就向听众推荐这本书。他说,他是在念初中时读到这本书的,《神秘的宇宙》用通俗的语言讲了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讲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介绍了许多得到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初中生的他读到此书后,顿时被激发出很大兴趣,从学校回家后他对父母说,以后自己要搞物理学,以后一定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鲁迅终生都在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反思和批判,这是他的杂文和小说的常见主题,和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在1894年出版的《支那人气质》一书有密切关系。史密斯长期旅居中国,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支那人气质》(书名后来又翻译成《中国人的性格》)是他在上海一家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发表的系列文章的结集。此书以作者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为基础,深刻描述了中国的事态民情。史密斯概括的中国人的国民性主要是:好面子,节俭勤劳,既仁慈又缺乏同情心,缺乏精确的时间观念,因循守旧,等等,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品质。

此书一经出版,顿时风靡当时的西方世界。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也给史密斯写信说,这本书帮助他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

《支那人气质》使鲁迅受用终生,是他展开对于中国国民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文化资源。鲁迅在离逝世仅仅还有十几天的时候,在《中流》杂志发表的《立此存照(三)》里还说:“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1]622

胡适被称作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胡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胡适一生中受到英国学者赫胥黎、中国学者梁启超和美国学者杜威的影响,而对他影响终生的书籍是赫胥黎的《天演论》。

赫胥黎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杰出代表,他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等是进化论的重要著作。赫胥黎1893年在牛津大学讲演,讲演稿整理为《天演论》。1896年中国翻译家严复将此书翻译为中文,1897年在天津出版。《天演论》阐释的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胡适说,他从赫胥黎那里学会了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

胡适在《四十自述》里曾说到他改名的故事。他在读书时想把原名改掉,“有一天的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一面洗脸,一面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了‘适之’二字。”

阿伯特·劳伦斯·洛厄尔是美国教育家,法学家,1909—1933年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主持的哈佛本科教育改革后来成为美国的标准教育体系。洛厄尔在每届学生的毕业典礼上都发表讲话,这24篇讲话汇成一本书:《哈佛校长毕业演说辞:现实与梦想》。书中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话:“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往往会粗心大意地形成自己的意见,而不会去劳心费神地深入研究一个问题。”“世界变得太快,你要勇敢面对。”“眼光决定了你的高度。”[2]157

二、人才怎样读书

通向成功之路绝对离不开读书。

有两类阅读:人文修养的阅读和专业修养的阅读。

专业修养的阅读是提高人的智商的阅读,属于某个特定人群。专业阅读使人获得某种才能。专业知识会不断更新,所以专业修养的阅读也会不断更新。

人文修养的阅读是提高人的情商的阅读,属于每一个人。

智商做事,情商做人。只有智商,就只能谈技术,谈专业,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他人,只知“硬件”,不懂“软件”,这样的人生是枯涩干瘪的。只知道自己工作的实用意义,不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意义,工作带来的愉快就有限了。《韩诗外传》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师表者,人师也。”看来古人也认为,仅仅“智如泉涌”还是不够啊。

情商表现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对生命意义的探询和追问,情商帮助人获得大视野,使命感,正确的得失观。这样,就能更好地管理情绪,自我激励,与人友善,看得到,想得开,提得起,放得下,善于调整自己,拥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人生风度。情商能够帮助人用人性的眼光对待他人。一位医生,看见病人就只是病人;而另一位医生,在看见病人的同时,也看见他作为人的痛苦、煎熬和忧虑,在看见他的生命状态的同时也看见他的生存状态,富有自己的同情之心,这就是情商的高低之分。

人文修养就是情商的修养。人文修养首先使人成为人,人文修养决定人的隶属度和层次,决定人之所以为人,此人之所以非彼人。先有人,后有人才。没有“人”的“才”是缺少人生乐趣的匠人。现在出现的“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凭没教养”、“有生命没乐趣”的现象,就是缺乏人文修养的结果。各种人才除了应该有不断更新的专业修养,显然也应该有人文修养,从追问“是什麽”上升到追问“应当是什麽”。这样才会站在人生的高度获得大视野和使命感,不仅知道自己专业的功利意义,也知道自己专业的价值意义,取得更大的发展契机。

专业修养是求真的,人文修养是求善和求美的。它从内在提高人的品位,使人有精神追求,有理想之光。老子说:“无用之用,乃为大用”,人文修养就是如此。

英国作家狄更斯名著《双城记》的开头引起很多人共鸣,因为它和我们当下的时代的确有些相像①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是这样起笔的:“那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时代,那是糟得不能再糟的时代;那是一个明智的岁月,那是一个愚昧的岁月;那是一个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一个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一个光明的季节,那是一个黑暗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大家都在升天堂,大家都在下地狱。”:改革与混乱共生,崇高与卑鄙并存,希望与失望同在,廉洁与腐败交错。在这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时代,我们的人生将会面临无限的可能性,唯有人文修养是滋养人生的雨露,它将影响到人的思维的敏锐度、深度和广度,精神境界的高度和纯度,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前瞻力。

人文修养也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兴衰治乱。缺乏人文修养,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浅薄化和庸俗化。

专业修养的阅读是功利阅读,为了满足求职、文凭、升职、工作等具体需要;而人文修养的阅读是超功利的,为生命、为成长、为精神滋养。“随便翻翻”、“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常有的阅读状态。人文修养的阅读,真正记住的并没有几本书,可以说,忘掉读过的东西的过程,正是塑造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言谈举止、塑造书卷气的过程。

人文修养的阅读一般是泛读,应该尽量宽泛,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天文地理,无所不弃。

人文修养的阅读的中心是元典阅读,这是精读。元典也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经典,是比较恒定的。因为思想性、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历史检验和人生经验的沉淀,越向深度发展。元典是经过历史淘洗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时代的穿透力,内蕴了人类一些有永恒价值的元素。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这样说到元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那些你经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元典需要反复阅读,在不同年龄、不同地点、不同境遇、不同心情下的阅读,会有不同的发现,会有深一步的收获,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元典总是具有时空的穿越性,具有当代价值。我们要“发现东方”。1820年以前,中国的GDP占了世界的1/4,是世界的超级大国,只是近百年在西方工业革命面前落伍了。中国有3 000年的强国历史,100年的屈辱史,情况不断变迁,中国却永远统一,而且具有极强的文化消化力,重要原因正在于元典的穿透力和凝聚力。

比如元典中有一本《老子》。日本学者认为,老子是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代表。其实岂止东方,西方的大人物爱因斯坦、黑格尔、海德格尔对他都推崇备至。尼采说:“他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装宝物,放入水桶,唾手可得。”在德国,《老子》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的著作达700余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现今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圣经》外,就是《道德经》。

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相传李耳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老子是一个博学的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当过守藏史,就是国家图书馆长或者国家档案馆长。老子西游,到达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迎接。尹喜提出,在大隐之前,希望他能为世间留下一本书。老子也知道尹喜不是一个俗人,“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五千余言就是久传不衰的《老子》即《道德经》。台湾著名学者钱穆曾说,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部分:人统,事统和学统。我觉得,老子学说的精华在“人统”,他以正确方式处理复杂的人生难题的智慧和朴素方略,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凡的影响。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特别应该回望老子,老子对于人的修养提出要以水做榜样。水是高雅的:无色无味,清明洁净,似动似静。他说,最高的善行都具有水一般的品性,所谓“上善若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可以挨一个星期的饿,但是如果没有水,三天都活不下去。水这么重要,却从来不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不是水没有志气,而是水始终保持谦逊。正因为水处在低下的位置,博大包容,所以才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汇合的地方,成为浩瀚的大海。“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为百谷王”。

老子关于水的“守柔”理论尤其有深度。老子的老师常枞临终时张开嘴问老子,“你看见牙齿了吗?”老子说,“没有啊!”常枞又问,“你看见舌头了吗?”老子说,“看见了。”常枞说:“我年龄这么大了,舌头还在,是因为它柔软。天下事理都在这里了。”是啊,在人体器官里,牙齿最坚硬,但是易坏;舌头最柔软,但是最不易生病。牙齿只参与咀嚼活动,工作时间比还要参与说话的舌头少了好多倍呢。老子说,柔软的水却最有力,“水滴石穿”;柔软的水最不可被战胜,“抽刀断水水更流”。按照老子的看法,坚硬的属于没落的一类,柔软的属于有生命力的一类。人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就坚硬了。所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斩”。世界万物总是“柔弱胜刚强”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24日,公布了“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居然名列前十名,《红楼梦》更是列“死活读不下去”之首。具体说来,《红楼梦》第一,《三国演义》第三,《水浒传》第六,《西游记》第八,其他六部都是外国文学经典,比如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就以四大名著来说,《红楼梦》写情,《三国演义》写忠,《水浒传》写义,《西游记》写趣,实在是后人所难以逾越的。有的网友吐槽说,《红楼梦》诗词太多,其实,《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本身就是这部经典闪光的地方,因而成了红学的一个子学科。又有网友说,《水浒传》打打杀杀的,不好看,其实,当年赛珍珠翻译《水浒传》时,把英语的《水浒传》改名《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透过打打杀杀,懂得了这部名著的精髓的。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阅读的文学经典怎么到了21世纪就“死活读不下去”了?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风气存在浅薄化、庸俗化的弊端。有些人读书,但是心态浮躁,泡在网上快读、浅读、碎片化阅读,或者只去看碟读图,不看原著。更不说有些人根本不读书了。文学的消费历史、矮化人生的“戏说”和“穿越”也正败坏着自身。于是,“去经典化”就盛行,元典自然就“死活读不下去”了。

三、新媒体与读书

“新媒体”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就当下而言,就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把各方面信息连接起来的网络时代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交际方式,2013年“三马”(马明哲、马化腾、马云)提出的“互联网+”,概括了新媒体时代。

“互联网+”阅读,会是什么状态呢?

它给阅读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一是阅读载体新(电脑,手机——据统计,2014年,成人手机阅读接触率达51.8%);二是阅读形式新(文字阅读之外的声音、动画、视频);三是阅读环境新(不受限于阅读场所的要求,到处均可阅读)。

由于有了新媒体,我们有了新的阅读方式:书面阅读之外的界面阅读;读书之外的读图;读书之外的听书;慢阅读之外的快阅读;深阅读之外的浅阅读。新媒体还带来“作者—作品—传播—读者”这一链条的巨大变革,链条上的互动带动了阅读活动的活跃。

去年,新诗就在新媒体上“火”了一把。这次,不是对“羊羔体”、“乌青体”的嘲弄,而是正面地受到追捧。

我们近年提倡的三大重建中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取得显著进展,微信朋友圈的诗歌类微信公众号起到了不小作用。由学者于丹、百度CEO李彦宏、钢琴家朗朗、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等20位各个领域翘楚联合发起的“为你读诗”,为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探寻一片可以让灵魂栖息的诗意土地。“为你读诗”的微信平台已经积累一百多万粉丝,成功地将诗歌带入大众视野。去年一夜爆红,轻松“秒杀”了采访的媒体人的农民诗人余秀华,也是最先由互联网推出的。互联网推出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引起注意,然后再全面展现这位有才华的农民诗人的诗篇。

互联网不但给诗人和新人创造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而且提供了作者和读者直接通过微信、微博直接互动的条件,变革了诗歌的阅读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书本阅读有所减少。以书店为例,网络书店之外,实体书店关门的不少,继续经营的,有的是书吧,有的书店也同时开设咖啡店、餐厅、文具店、礼品店等等。

新媒体时代还需要读书吗?

人类知识的记录方式的发展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靠体内仓库,凭记忆——刻书(刻在石头、骨头、钟鼎、竹简、缣帛上)——雕刻印刷(东汉出现造纸术以及油墨后有了雕刻印刷,在宋代,雕刻印刷得到普遍运用。但是这种印刷有许多缺点:刻板费工费时;书版存放不便;错字不易改正。)——活字印刷(北宋布衣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后来发展为铅活字印刷)——新媒体。

但是,记录知识的方式的变化,并不是阅读需求的变化,也不是书本阅读的消失。新媒体带来阅读的便利性与海量性,但是它是跳跃的随性的碎片的。新媒体使得阅读海量化、快餐化、浅薄化、段子化、起哄化。90后和00后许多是新媒体阅读的原住民,而岁数大一些的是数字移民。这样的阅读容易在“原住民”中培养出一批仿佛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都只知道一点;万事通、又万事松;信口开河的微博一代、手机一代,这对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信息不等于思想,资讯不等于学问,养眼不等于养心。新媒体阅读活在当下,书籍阅读付诸思考。

知识分子不能只是知道分子:知识分子要有思考,要有批判,要有见解,要创造新知,这一切,只靠新媒体阅读显然是不够的。

在新媒体条件下,仍然需要阅读书籍。洛厄尔说:“大学教给你的更多的不是真理,而是发现真理的方法。”[2]51方法的发现是离不开反复阅读、有思考的批判性阅读的。

尤其是元典的阅读,必然离不开书籍:读孔得仁,读老得智,读文学得温软的情感,读历史得照衣冠的明镜。的确是“开卷有益”。——宋代王辟之,山东临淄人,1095年知忠州,1097致仕还乡。他的《渑水(发源于临淄的河流)燕谈录·文儒》写道:“太宗日阅《御览》(吕按:即《太平总类》)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开卷有益”即出于此。

时代与读书,这是一个颇具现代价值的话题,值得我们玩味。

[1]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美]阿伯特·劳伦斯·洛厄尔.哈佛校长毕业演说辞:现实与梦想[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朱 丹)

Age and Reading

Lü Jin
(China New Poetics Institute,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Chongqing 400715)

This new transition age will see the flourishing of talents. A talent needs to read and there are two types of reading: specialty reading which is for specific people and classics reading which is for everyone. In this age, information will not necessarily be thought-provoking, either is it facilitative for the buildup of one’s learning. Reading for pleasure does not necessarily help the tempering of one’s character. Book reading is still the dominant reading type in this Internet+ -characterized new medium age.

transition era; specialty reading; humanistic reading; classics reading; new media

G05

A

1009-8135(2015)05-0087-06

2015-07-05

吕 进(1939-),男,四川成都人,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社科联副主席。

猜你喜欢

老子人文读书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人文绍兴
我们一起读书吧
人文社科
智者老子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