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音乐表现手法及演奏特点探析
——以钢琴曲《百鸟朝凤》为例

2015-03-19郑隽逸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百鸟朝凤装饰音音型

郑隽逸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音乐表现手法及演奏特点探析
——以钢琴曲《百鸟朝凤》为例

郑隽逸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国传统民间器乐曲和声乐曲的旋律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文章从音乐表现手法中的旋律、和声和伴奏音型三个方面对具有典型中国钢琴改编曲特点的《百鸟朝凤》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对中国钢琴改编曲音乐表现手法的研究,为当代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钢琴改编曲;音乐表现手法;演奏特点;《百鸟朝凤》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指以中国民族器乐曲、声乐曲的旋律为基础而改编成的钢琴曲[1]121。这类钢琴曲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多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原型进行改编创作,多追求民族化的音响效果。作曲家们在借鉴西方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钢琴乐器的音响效果、钢琴演奏的技巧特点,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音调因素的钢琴作品。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夕阳箫鼓》《二泉映月》《梅花三弄》《霓裳羽衣曲》《阳关三叠》等。对中国钢琴改编曲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精华,另一方面能够让更多的中外钢琴演奏者熟悉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钢琴这一当代最为普及的西方古典乐器,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中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

音乐表现手法包括曲调线(音高关系)、节奏、节拍、和声、调式、速度、音强等,它们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2]11。一首音乐作品所包含的音乐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各种表现手法综合在一起,从而构成全面而完整的音乐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在分析一首作品时要将它们逐一进行分析研究,但在音乐作品中它们却是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任何一种表现手法都难于或根本不可能孤立地去表达内容,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所有的表现手段相互依赖,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听众在接受一首音乐作品的时候,也是将它们综合接受来获得完整而全面的印象[2]12。

钢琴曲《百鸟朝凤》是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根据同名民间唢呐曲改编而成。唢呐曲《百鸟朝凤》是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优秀民间传统乐曲,该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生动地展现出了大自然的一派生机和盎然情趣。原曲曲式是中国独特的带前奏与尾声的AB循环体结构,音乐内容始终与节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经过作曲家王建中改编为钢琴曲后,全曲共分五段,中间插以三处自由节奏的鸟鸣声和蝉鸣声,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即兴性。钢琴改编曲保留了原唢呐曲的旋律,同时加入豫剧音乐,并运用钢琴演奏中的装饰音、泛音、刮奏等技巧来模仿鸟鸣和自然界的音响色彩效果[1]70。笔者将主要从旋律、和声、音型三个方面对这首作品的音乐创作手法及演奏特点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这首中国钢琴改编曲的研究,对此类钢琴作品的创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今后能够将更多优秀而经典的中国传统音乐通过钢琴表现出来。

一、旋律的表现手法及演奏特点分析

曲调(即旋律)是一个完整的现象,是以一个声部表达的乐思,并常常以它来体现音乐的内容。是作为统一体的、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与语言的音调高低、抑扬有直接的关系,它与节奏一起是构成曲调的最重要因素[1]13。《百鸟朝凤》的旋律源于“老八板”戏曲曲调,其中第二段主题旋律取材于豫剧,具有浓郁的北方音乐特点。旋律中的“重音记号”或切分音节奏,表现出北方音乐、语言中的声调重音。

钢琴曲《百鸟朝凤》的旋律除了沿用同名唢呐曲的旋律外,还依据钢琴乐器特点及演奏特征对原有旋律进行了新的处理,其中包括:(1)旋律和声化。即在原有单旋律的基础上,在旋律下方加音,使之形成和声化的旋律,这一处理与钢琴这一和声性乐器本身的音响特点有关。中国传统音乐以单旋律为主,在单旋律基础上加音,就使得旋律的和声效果明显,音响变得更加丰满。但是该首作品旋律中加音的方法与传统方法有所区别。传统旋律中加音方法是在原有旋律的下方加上三度、六度音,一般说来,三度、六度和声音程是最为协和的,而该曲中所采用的则是在原有旋律的下方加上四度音的方法,这种创作方法主要是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特点相适应,另外也凸显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笙的和声特点(见谱例1)。从演奏的角度来说,最上方的主题旋律声部主要由右手手指力度相对较弱的4、5指来承担,而在其下方加入的和声声部则主要由右手手指力度相对较强的1、2指来承担,因此在实际演奏中,我们必须着力强化练习上方旋律声部,而适当弱化下方的和声声部,从而构成清晰而均衡的双声部层次。(2)音区变化。音区变化是钢琴作品旋律发展的重要手法之一,即在不同音区弹奏同一旋律,这种不同音区的高低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音响色彩感觉,形成音响上的强弱对比,产生出不同的音乐效果。该曲的音区变化除了右手高低音区的变化以外,还出现了左手呈现主题旋律的情况,左手重复旋律,并对旋律进行“薄化”的处理,这是钢琴作品旋律发展的典型手法。这种在不同音区重复旋律的方法,也造成类似呼应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民族乐器合奏中不同乐器的音响色彩对比。在该段的演奏技巧中,一方面要突出左手的旋律,另一方面要注意右手的五声琶音演奏。(3)装饰加花。钢琴作品中旋律装饰加花的手法很多,这首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的装饰音,这主要体现出唢呐乐器的音响效果特点。唢呐在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其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在农村广为流行,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北方民间艺人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唢呐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等特殊技巧,本曲旋律中出现的装饰音正是为了模仿唢呐的音响特点。用来表现民族乐器演奏特点的装饰音应当体现出“虚”与“实”两类不同的装饰音,有的要快,有的要慢;有的需亮,有的需暗;有的应实,有的应需;各具特点,不能划一[3]。例如在该曲的107、108小节就出现了需要用不同感觉去演奏的装饰音,107小节出现的第一个装饰音#A,体现出唢呐吐音的演奏技巧,由于是弱奏,因此要慢而轻巧地弹出,弹奏时可适当提一点手腕,从而强调装饰音后的B音;108小节再次出现了这个装饰音,这一次在力度和速度上都应当更强更快,较之前后装饰音都应当更为清晰;这之后出现在同一小节的连续两个装饰音#A、A体现出唢呐滑音的演奏效果,类似一个小过渡,两个装饰音都不能太清楚,但要演奏得十分圆滑、平稳。

二、和声的表现手法及演奏特点分析

和声在调式基础上产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一方面在表达内容情绪上发挥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构成终止式,使曲式段落分明、逻辑清晰上也具有极大意义,具有功能和色彩两方面的作用[2]19,是钢琴作品中音乐色彩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结构和和声与西方传统和声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和声配置必须建立在钢琴的十二平均律基础之上,同时加入中国特色的和声结构,从而使其具备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

该曲的和声运用也极富特点:(1)四、五度和声的运用。在第一段优美如歌的前奏中,作曲家采用了民族乐器笙的四、五度特性交替和声。这种四、五度和声的大量使用也是这首作品最大的特点,正如王建中先生所说,“写这首作品时,我或许有些创作‘灵感’吧,主要是考虑究竟用什么和声语汇才能将唢呐、笙的音色和演奏特点相协调,后来突然想到采用小二度倚音和四、五度音程的平行进行为特征的和声语言,就有了效果”[4]。对于这种和声的演奏方法,笔者认为应注意两个方面,即演奏中应当关注“纵”(和声)与“横”(低音旋律)的联系。一方面,要突出四、五度和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应当关注左手低音音层的旋律变化,从而让左手和声在配合右手旋律进行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出自身音响上的独特性。例如55—61小节的和声以传统功能和声为基础,左手低音选择以级进为主,低音构成下行旋律线条,这种和声的配置方法一方面注重功能性,另一方面加强了左手低音旋律的流动性,从而将“纵”与“横”完美地结合起来。(2)附加音和弦的使用。附加音和弦是我国民族音乐钢琴改编曲中和声创作中的重要手法之一,即在原三度叠置的和弦音基础上,附加二度或四度音,从而使和弦呈现出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音响效果。该首作品中主要以附加二度音为主。这种二度附加音程一方面使音程、和弦的色彩有了新的、更为丰富的变化,另一方面它所呈现的装饰效果,也让整首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变得更加灵活、流动。(3)和声与旋律同步。这主要是指作品中出现的双手同步的情况,这种和声表达方式与中国音乐的风格特点有关,中国音乐较为注重横向的旋律线条,追求音乐线型的起伏和流动,这一美学追求便要求在作品的和声表达上更加注重与旋律的协调统一,从而尽可能突出每样乐器所固有的独特音色,充分发挥每样乐器的独特个性。如谱例2中和声与旋律同步的情况,由于出现在不同音区,仿佛是在模仿民族乐器合奏,使整个音响效果震撼人心,从而使音乐的表现更加充满深度与力度。这种和声与旋律同步的创作手法在传统的西方钢琴作品中并不常见,但在中国钢琴改编曲中却经常出现。

三、音型的表现手法及演奏特点分析

织体和音型。织体是指作为音乐作品构成的基本材料的“音”在作品中的具体组织形式,它是完整音乐形式的重要构成部分[2]26。该曲主要采用的是“和声体织体”,即在若干声部的结合中明显地分出主要曲调与伴奏两部分,其中伴奏音型部分对刻画音乐的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柱式和弦音型表现高亢激昂的情绪,半分解音型表现出欢快、跳跃的情绪,全分解音型则表现舒展、流动的音乐形象。使用不同的伴奏音型有助于全面而完整地塑造音乐形象,同时,不同的伴奏音型也是对钢琴演奏者演奏技巧的训练和展示。钢琴演奏的技术基础主要包括音阶、和弦和琶音,而三种伴奏音型正是涵盖这三种主要的钢琴演奏技术,所以弹奏不同的音型正是对演奏者这三种主要钢琴演奏技术的训练。

该曲的音型主要包括:(1)柱式和弦音型。该曲在主题旋律陈述时使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音型,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音响上的厚重与丰满,给人们营造一种百鸟和鸣的效果,而这种大量出现的和弦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建议在演奏该曲中的柱式和弦时应采用以下两方面的演奏及训练技巧:一方面,在演奏大量和弦时需要演奏者充分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尤其是后背力量,将和弦用力推奏出来;另一方面,为了突出柱式和弦和声丰富的层次,建议练习时可将柱式和弦用全分解的方式,从低音到高音依次弹奏,通过听觉和手指触键两个方面来熟悉每一个和声层次,之后再将柱式和弦弹出,这样所发出的音响就更具有穿透力,声音也更具通透感。(2)半分解音型。该曲中运用大量半分解音型来模仿各种鸟叫,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情绪。这些半分解音型应弹奏得轻巧敏捷,演奏者要能够很好地控制住指尖力量,使触键声音均匀平稳,同时也不乏俏皮灵巧之美。(3)全分解音型。该曲的全分解音型包括密集型和宽疏型两种,其中密集型的全分解伴奏音型表现出明朗流畅的情绪,而宽疏型全分解伴奏音型一方面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在模仿民族乐器扬琴的音响效果(见谱例3)。笔者建议弹奏时应多使用手腕将琶音轻盈平稳地推动出来,同时注意控制左手大拇指的力量,弹奏时要轻巧自然,切忌弹成重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钢琴曲《百鸟朝凤》在音乐表现手法上的创作特点:(1)借鉴传统民间音乐元素,突出钢琴音乐表现。该曲主题取自民间音乐,创作过程中将旋律进一步地扩充,通过采用部分主题乐句的重复、变化和扩展,从而丰富作品的音乐形象,突出各旋律层次的变化,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音乐作品的主题形象。节奏方面则借鉴中国戏曲、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或各地方言中的音调、语调特点,凸显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点。(2)模仿传统民族乐器音色,突出钢琴乐器音效。该曲模仿了很多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并利用钢琴多声部织体的音色变化,体现出民族乐队合奏的效果,和声音响浑厚而丰富,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3)立足钢琴表演实践,突出钢琴技巧特点。该首作品的创作充分考虑到我国北方地区音乐语言特点和音乐风格特色,通过采用加入和弦外音构成非三度叠置和弦,以及琶音音型中出现二度、四度关系的旋律音程等方法来体现北方地区音乐语言的特点,同时也提高了钢琴演奏的技巧难度,从而为演奏者技术水平的全面展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121.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1.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330.

[4]巢志珏.不断充实自己:走访王建中教授[J].钢琴艺术,2000 (4):2.

责任编辑:庄亚华

J624.1

A

1673-0887(2015)02-0047-04

10.3969/j.issn.1673-0887.2015.02.011

2015-01-24

郑隽逸(1980—),女,讲师。

猜你喜欢

百鸟朝凤装饰音音型
装饰音在爵士鼓演奏中的作用探析及运用策略
浅谈装饰音在意大利歌曲演唱中的艺术价值
钢琴装饰音发展探究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肖邦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运用
——以辉煌大圆舞曲为例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