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州本《赵州录》点校献疑

2015-03-19余雁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底本语录禅师

余雁舟

(江苏省文化馆,南京 210005)

赵州从谂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有“赵州古佛”之称。《赵州录》由其弟子文远记录而成,完整地保留了从谂禅师一生中丰富的言辞、事迹、公案,盛传于禅林诗苑,成为禅宗史上、诗歌史上流传不衰的经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中国禅宗典籍丛刊《赵州录》[1],由张子开点校完成,其完整地收录了唐代文远所记录的赵州禅师语录,并对之依照较好的版本做了详细的校勘、分段和标点,极大地方便了学人的研究。但毋庸讳言,由于诸多条件限制,该书在校勘、标点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对该书校勘及标点等未周之处提出讨论,现列举疑误如下,祈请方家指正。本文所引例句后标明页码,以便复核。

一、校勘问题

(一) 轹(按:当为“ 辂 ”。转动之义。《广韵·铎韵》:“ ,辂。”《集韵·铎韵》:“ ,辂,转也。”而“轹”乃意碾玉。“ 轹 ”不辞,且与“道人”相舛。)道人大参重校。(P1)

按:“ 轹 ”不误,不当正为“ 辂 ”。“大参”指的是临济宗第三十二世传人严仲慤。严仲慤,法名大參,嘉兴人,自号 轹 道人,又被称为 轹 居士。清彭际清编纂的《居士传》[2]287b、清超永编辑的《五灯全书》卷七十一[3]350c均对严大参作了详细记录,后者直接题名为“嘉兴 轹 居士严大参”。另外,严在《季总彻禅师语录叙》[4]442b后自题为“嗣临济正法三十二世 轹 道人严大参题”,同样自题为“ 轹 道人”的还有《百痴和尚语录序》[5]1b等等。有时又简称“ 轹 ”,如在《云峨喜禅师语录序》[6]165b后自题为“大清康熙癸卯年季秋七十四岁同宗法弟 轹严大参合十谨题”,题为“ 轹”的还有《昭觉丈雪醉阐释语录叙》[7]309b等等。“‘ 轹 ’不辞,且与‘道人’相舛”云云,不知何据。另外,我们检索相关语料还发现,“ 辂 钻”在禅宗语录中大多写作“ 轹钻”,亦可见“ 轹”不误。“ 辂”“ 轹 ”二者可看作是同词异写。但是,“ 轹 ”在“轹道人”或“ 轹居士”中未见写作“ 辂 ”的情况出现,故而不能因为“‘ 轹 ’不辞、与‘道人’相舛”而正为“ 辂 ”。

(二)大众下语,皆不契泉意,当时即斩却猫儿了①。至晚间,师从外归来,问讯次,泉乃举前话了③,云:“你作么生救得猫儿?”(校记:①“了”,底本作“子”。据对校本改。③“话了”,底本作“语子”,据对校本改。)(P5)

按:底本“子”“语子”均不误,不宜改作“了”和“话了”。禅宗语录是近代汉语中具有非常鲜明口语特色的典籍,而“子”在汉语词缀中又是极其活跃的一个,故而“子”在禅籍词语中通常可以活跃附加,并不影响词义的表达。本条“猫儿子”就是指“猫儿”,“前语子”即是指“前语”,亦即“前话”。除此之外,禅籍中有把极小的火的“火星”称为“星儿子”的记载,如《禅宗杂毒海》卷四《化灯》:“一点光明未发辉,灯笼露柱暗攒眉。蓦然触着星儿子,照破瞿昙铁面皮。”[8]73《a昙芳守忠禅师语录》:“师颂云:‘唤醒沩山水牯牛,因缘时节谩相酬。炉中火种星儿子,闹热丛林卒未休。’”[9]73“a鸽子”可以称为“鸽儿子”,如《法华传记》卷九记载的“贞观鸽儿”,在其目录上标为“鸽儿子”[10]88a。关于“语子”,在禅宗典籍中使用的则更多,如《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升遍参诸方,相聚有秊。忽起他山之念,特来方丈求语子。”[11]342“c求语子”即是指求取开悟禅理的话语。对校本“了”表示的是动作的完成,“斩却猫儿了”表示斩了猫儿,“泉乃举前话了”表示南泉举了前话。可见本条中底本作“子”“语子”,对校本作“了”“话了”,两本并通,不必改动,出校即可。

(三)问:“善恶惑①不得底人,还独脱也无?”师云:“不独脱。”学云:“为什么不独脱?”师云:“正在善恶里。”(校记:①“惑”,底本作“或”。据对校本改)(P19)

师问僧:“你曾看《法华经》么?”云:“曾看。”师云:“经中道:‘衲衣在空闲,假名阿练若,诳惑世间人。’你作么生会?”僧拟礼拜。师云:“你披衲衣来否?”云:“披来。”师云:“莫或②我。”云:“如何得不或③去?”师云:“自作活计,莫取老僧语。”(校记:②③“或”,对校本作“惑”。通。)(P106)

按:不当因底本作“或”,对校本作“惑”而改“或”为“惑”。“或”“惑”当为一组古今字,“或”为本字,“惑”为后起字。如《周易·乾》:“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或”,古本作“惑”。[12]《6墨子·明鬼下》:“请惑闻之见之。”孙诒让间诂:“惑,与或通。”[13]73《0汉书·霍去病传》:“青之与单于会也,而前将军广,右将军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颜师古注:“或,迷也。”[14]2485可知二者可通用。另外,根据全书点校体例(古今字和通假字,于校记中指明其今字或本字),此处校记可改为:“惑”,底本作“或”,“或”为“惑”之本字。

(四)问:“作何方便,即得闻于未闻?”师云:“未闻且置①。你曾闻个什么来?”(校记:①“置”,永乐本作“致”,乃音误也。)(P40)

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喫茶去,即且置①。曾到,为什么教伊喫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喫茶去!”(校记:①“置”,底本、永乐本作“致”。同音替代字。)(P109)

按:两句句式一致,前一句校记为“音误”,后一句校记为“同音替代”,前后不免抵牾。“未闻且置。你曾闻个什么来?”句中句号当改为逗号,整句可以看作为一个让步问句,意为:“没听说暂且放下不说,你就说你听到过什么?”“置”义为“搁置、放下”,而“致”也有“放下、放置”义,如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三:“因出一玉象子,状如拳,曰:‘此可求勾漏莹彻者,燃香致象鼻下,勿令妇人、鸡、犬见之。’”[15]39再如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置之度外”,亦可写成“致之度外”,如《北史·薛辩传》:“道衡因奏曰:‘陛下比隆三代,平一九州,岂容区区之陈,久在天网之外?臣今奉使,请责以称蕃。’帝曰:‘朕且含养,致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折。’”[16]1338可见“置”“致”二字可通用。另外“……且致(置)”禅籍中常见,写作“且致”的如《明觉禅师语录》:“上堂云:‘不得春风华不开,个个道我会。会即且致,作么生举?’代云:‘时人相师。’”[17]682c作“且置”的如《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山曰:‘此山无路,闍黎从何处来?’师曰:‘无路且置,和尚从何而入?’山曰:‘我不从云水来。’”[18]508c从以上所举例证可以看出,“致”“置”不误,不当改底本“致”为“置”。顺便一说,与“且致(置)”类似的还有“且从”,《赵州录》中即有用例,如:师问僧:“从什么处来?”云:“南方来。”师云:“共什么人为伴?”云:“水牯牛。”师云:“好个师僧!因什么与畜生为伴?”云:“不异故。”师云:“好个畜生!”云:“争肯?”师云:“不肯且从。还我伴来!”(P122)

(五)问:“学人昏钝,在一浮沉。如何得出?”师只据①坐。云“某甲实问和尚。”师云:“你甚处作一浮一沉?”(校记:①“据”,“踞”之音误。)(P50)

按:“据坐”“踞坐”为同词异写之关系,不为音误,不当校“据”为“踞”。“据坐”,禅宗语录中常用,如《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师行脚时到龙光。光上堂,师出,问云:‘不展锋鋩如何得胜?’光据坐。师云:‘大善知识岂无方便?’光瞪目,云:‘嗄。’师以手指云:‘这老汉今日败阙也。’”[19]506《a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五泄默禅师到石头处云:‘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头据坐。泄便行。头随后召曰:‘闍黎!闍黎!’泄回首。头曰:‘从生至死秖是这个,回首转脑作幺?’泄忽然契悟,乃拗折拄杖而栖止焉。”[18]512b作“踞坐”者,如《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到金牛,牛见师来,横按拄杖,当门踞坐。师以手敲拄杖三下,却归堂中第一位坐。”[19]506《b祖庭事苑》卷五:“永嘉玄觉因习天台止观,内心明静,求证于曹溪大祖。祖方踞坐丈室。师振锡绕座三匝,卓然于前。”[20]420c另外,“踞坐”不仅常见于禅宗语录,也习见于世俗文献,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元和中,国子监学生周乙者,尝夜习业。忽见一小鬼鬅鬙,头长二尺余……渐逼近,乙因擒之,踞坐哀求,辞颇苦切。”[21]174宋洪迈《夷坚志·蒋通判女》:“物踞坐蹋床上,背面不语。”[22]40可见“据坐”“踞坐”不误,不当改“据”为“踞”,对于异文,出校即可。

(六)问:“久向①赵州石桥,到来只见掠彴子。”师云:“阇梨只见掠彴子,不见赵州石桥。”云:“如何是赵州石桥?”师云“过来!过来!”(校记:①“向”,底本作“响”。误。据径山本改。)(P78)

又僧问:“久向①赵州石桥,到来只见掠彴子。”师云:“你只见掠彴子,不见赵州石桥。”云:“如何是石桥?”师云:“度驴度马。”(校记:①“向”,底本作“响”。误。据文义改。)(P79)

师因到天台国清寺,见寒山、拾得。师云:“久向①寒山、拾得,到来只见两头水牯牛。”寒山、拾得便作牛鬬。师云:“叱!叱!”寒山、拾得咬齿相看。师便归堂。二人来堂内问:“师适来因缘作么生?”师乃呵呵大笑。(校记:①“向”,底本、永乐本作“响”。据径山本和文义改。)(P125)

按:底本、永乐本作“响”不误,不当据径山本或者文义径改,出校指出异文即可。《说文·音部》:“响,声也。从音,乡声。”[23]58可见“响”的本义即是指声音。渐渐由具体的声音引申为虚拟的声音,即名声,后引申出(说话)有影响或声名远扬的意思。《集韵·漾韵》:“响,声远闻。”[24]1237例如晋陆云《祖考颂》:“肃雍硕响,万载是振。”[25]116例中“久响赵州石桥,到来只见掠彴子”或可理解为赵州石桥声名远扬,到头来只见到掠彴子(指独木桥)。“久响寒山、拾得,到来只见两头水牯牛”可理解为寒山、拾得两位大师声名远播,到头来只看到两头水牯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见面不如闻名”。“向”,有仰慕、归向之义。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今西伯昌,人臣也,修义而人向之。”[26]737“久向”即仰慕已久,例如《五灯会元》卷五《投子大同禅师》:“州曰:‘久向投子,及乎到来,只见个卖油翁。’”[27]297顺便一提,《五灯会元》卷三《大梅法常禅师》:“庞居士闻之,欲验师实,特去相访。才相见,士便问:‘人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师曰:‘熟也。你向甚么处下口?’”[27]146“人向”当为“久向”之误。

二、标点问题

(一)师上堂。谓众曰:“此事的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老僧到沩山,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云:‘与我将床子来!’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接人始得。”(P8)

按:“此事的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当断为“此事的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的的”为准确、真实义,如《宏智禅师广录》:“上堂僧问:‘如何是洪山的的意?’師云:‘昔年记得,而今忘却。’”[28]“4a没量大人”为禅林习用语,表示“超越数量分别的禅悟之心”,也就是“自心佛”。[29]284例如《云门匡真禅师语录》:“举僧问玄沙:‘如何是学人自己?’沙云:‘是尔自己。’师云:‘没量大人被语脉里转却。’有僧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云:‘忽然路上有人,唤衲僧斋,尔也随例得饭喫。’”[30]556c又可写作“没量大汉”和“没量汉”,如《法演禅师语录》:“中间有个没量大汉,金锁玄关留不住,圣凡位里莫能收。”[31]658《a大慧普觉禅师语录》:“若决定竖起脊梁骨,要做世出世间没量汉,须是个生铁铸就底方了得;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决定了不得。此事无人情,不可传授,须是自家省发始有趣向分。”[32]924b

(二)师上堂。云:“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鉢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斋粥是杂用心力处,余外更无别用心处也。若不如此出家,大远在。”

按:“若不如此出家,大远在”中“出家”当属下。赵州从谂禅师行脚时“除二时斋粥是杂用心力处,余外更无别用心处也”,是这句中“如此”之所指,而不是“出家”的表现,故而当在“出家”前点段。此处点段失误或是源于混淆了“出家”和“行脚”之间的关系。“出家”指辞别家庭眷属、弃舍世务而专心修行佛法,亦指净得佛法、禅法之妙;“行脚”指禅僧为修行旅行,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行脚”是达到“出家”的一种方法。“若不如此。出家,大远在。”意为若不这样做,那离出家还远着呢。

(三)问:“入法界来,还知有也无?”师云:“谁入法界?”学云:“与么,即入法界不知去也?”师云:“不是寒灰死木,花锦成现百种。”有学云:“莫是入法界处用也无?”师云:“有什么交涉?”(P31)

按:“有学云”之“有”当属上。若属下,“有学”则为另外的学人,与前面的“学”不成统一。“百种有”即有百种。其他例如《庞居士语录》卷二:“君家住聚落,余自居山谷。山空无有物,聚落百种有。有者喫饭食,无者空张口。口空肚亦空,还将空喫有。有尽物归空,同体无前后。”[33]248

(四)问:“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如何是真象?”师云:“无假自是。不知?”(P66)

按:“无假自是。不知?”“自是”属下,故当断为“无假,自是不知。”本句的意思是“真的大象就是真的,没有假的,只是(盲人)不知道。”致误的原因或为不明白“自是”的含义。“自是”即只是,表转折义。例如《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药山夜参不点灯。山垂语曰:‘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儿即向汝道。’时有僧曰:‘特牛生儿也,自是和尚不道。’山曰:‘侍者把灯来。’其僧抽身入众。”[18]507c世俗文献也有用例,如唐崔涂《春夕》诗:“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34]372

(五)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如你不唤作祖师,意犹未在。”云:“本来底如何?”师云:“四目相睹,更无第二主宰。”(P68)

按:“祖师意”当为一词,不当点断。“祖师意”即“祖师西来意”,指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从西方来东土传授的道法旨意,也就是禅宗旨意。这是禅僧常提的问题,故而不当点断。

(六)问:“如何是佛向上人?”师下禅床,上下观瞻,相云:“者汉如许长大,截作三橛也得,问什么向上向下!”(P75)

按:“相”当属上。“师下禅床,上下观瞻相”指的是(从谂禅师)从禅床上下来,做出上下看看的模样。对于学人所提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棒击,或断喝,或者通过动作展示来对问题进行回答,锻炼学人领悟能力。禅师也有通过画圆的动作来提斯接引学人的,如《祖堂集》卷四:“耽源和尚嗣忠国师,先是马大师门人也。师入京为国师侍者。后再见马大师,于大师前旋行一匝作圆相,然后于中心礼拜。”[35]119另外,本条句末叹号当改为问号,表示的是反诘语气。

(七)保寿问胡钉铰:“莫便是胡钉铰否?”云:“不敢。”保云:“还钉得虚空么?”云:“请打破虚空来。”保寿便打却,云:“他后有多口阿师,与你点破在。”胡钉铰后举似师,师云:“你因什么被他打?”云:“不知过在什么处。”师云:“只者一缝尚不奈何,更教他打破钉铰,便会。”师代云:“且钉者一缝。”(P115)

按:“便会”当在引号之外,是指胡钉铰省悟,而不是禅师所说的话语。有异文可证。《联灯会要》卷十《镇州保寿沼禅师》:“胡钉铰来参。师问:‘莫是胡钉铰么?’胡云:‘不敢。’师云:‘还钉得虗空么?’胡云:‘请和尚打破将来。’师便打。胡不肯。师云:‘向后有多口阿师,为汝点破在。’胡后见赵州。州问:‘莫是胡钉铰么?’胡云:‘不敢。’州云:‘还钉得虗空么?’胡云:‘请和尚打破将来。’州云:‘且钉这一缝。’胡于言下有省。”[36]93“b胡于言下有省”正对应本文的“便会”,可见“便会”当移至引号外。

(八)问:“无言无意,始称得句。既是无言,唤什么作句?”师云:“高而不危,满而不溢。”学云:“即今和尚是满?是溢?”师云:“争奈你问我。”(P19)

按:“争奈你问我”后当施问号,表示反诘语气。禅师面对学人的提问,时常通过反问来激发学人顿悟之理。而《赵州录》遇此情况,时常不察,施以句号。下面再举数例:

①师上堂云:“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枝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问:“佛与谁人为烦恼?”师云:“与一切人为烦恼。”云:“如何免得?”师云:“用免作么。”(P21)

②问:“不随诸有时,如何?”师云:“合与么。”学云:“莫便是学人本分事?”师云:“随也,随也”。(P27)

③尼问:“如何是密密意?”师以手掐之。云:“和尚犹有者个在。”师云:“是你有者个。”(P75)

④又僧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掠彴子。”师云:“你只见掠彴子,不见赵州石桥。”云:“如何是石桥?”师云:“度驴度马。”(P78)

⑤师有时屈指,云:“老僧唤作拳,你诸人唤作什么?”僧云:“和尚何得将境示人!”师云:“我不将境示人。若将境示闍梨,即埋没闍梨去也。”云:“争奈者个何?”师便珍重。(P80)

按:①句“用免作么。”当施问号。②句“合与么。”当施问号。③“和尚犹有者个在。”当施问号。④句“你只见掠彴子,不见赵州石桥。”当施问号。⑤句“和尚何得将境示人!”中叹号当改为问号。

(九)师上堂。云:“若是久参底人,莫非真实,莫非亘古亘今。若是新入众底人,也须究理始得,莫趁者边三百五百一千傍边。二众丛林称道:‘好个住持!’洎乎问着佛法,恰似炒砂作饭相似,无可施为,无可下口;却言:‘他非我是。’面赫赤地。良由世间出非法语。真实欲明者意,莫辜负老僧。”(P15)

按:“莫非亘古亘今”后句号当改为分号,“若是……;若是……”当为并列的两个分句。

(十)问:“大海还纳众流也无?”师云:“大海道不知。”云:“因什么不知?”师云:“终不道‘我纳众流’”?(P66)

按:“大海道不知”之“不知”当施单引号。此句是赵州和尚“帮助”大海对学人提问的回答,与下文“终不道‘我纳众流’”形成对应。

(十一)问:“尽却今时,如何是的的处?”师云:“尽却今时,莫问那个。”云:“如何是的”?师云:“向你道莫问!”云:“如何得见?”师云:“大无外,小无内。”(P89)

按:“‘如何是的’?”之“?”当施在引号内。同样《赵州录》中亦有“?”当施于引号外,却施于引号内的情况出现,如:师问僧:“你在此间多少时也?”僧云:“七八年。”师云:“还见老僧么?”云:“见。”师云:“我作一头驴,你作么生见?”云:“入法界见。”师云:“我将为你有此一着。枉吃了如许多饭。”僧云:“请和尚道。”师云:“因什么不道:‘向草料里见?’”(P119)此句中“向草料里见”是赵州和尚的代答语,是陈述句,但是整句话是疑问句,故此句的问号当移于引号外。

三、文字问题

(一)有俗官问:“佛在日,一切人生归依;佛灭度后,一切众生归依什么处?”师云:“未有众生。”学云:“现问次。”师云:“更觅什么佛!”(P17)

按:核查作者所据底本及对校本,“一切人生归依”均作“一切众生皈依佛”,可见“人生”当为“众生”之误,漏排一“佛”字。

(二)问:“忽遇禅师到来,向伊道什么?”师云:“千钓之弩,不为鼷鼠而发机。”(P18)

按:“千钓之弩”之“钓”当为“钧”字,形似致误。

(三)问:“如何是佛?如何是众生?”师云:“众生即是佛,佛即是众生。”学云:“未审两个,哪个是众生?”师云:“问!问!”(P20)

按:“哪个是众生”之“哪”当为“那”,底本及对校本均作“那”。

(四)问:“如何是出家?”师云:“不履高名,不求垢壤。”(P51)

按:“不求垢壤”之“垢壤”,底本及对校本均作“垢坏”,“壤”与“坏(壞)”形似致误。

(五)问:“本源请师指示。”师云:“本源无病。”云:“了处如何?”师云:“了人知。”云:“与么时,如何?”师云:“与我安名安着。”(P60)

按:“安名安着”,作者校记云“‘着’,对校本作‘著’。”“安着”之“安”在底本及对校本均作“字”,即“安名安着”实为“安名字着”。

(六)有僧辞去,师云:“什么处去?”云:“闽中去。”师云:“闽中大有兵马,你顺回避。”云:“向什么处回避?”师云:“恰好。”(P121)

按:“你顺回避”之“顺”,底本及对校本均作“须”。“顺”乃为“须”之形误。

[1]文远,记录.赵州录[M].张子开,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2]彭际清.居士传[M]//卍续藏:第82册.京都:藏经书院,1912.

[3]超永.五灯全书[M]//卍续藏:第88册.京都:藏经书院,1912.

[4]超祥.季总彻禅师语录[M]//嘉兴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

[5]超宣.百痴禅师语录[M]//嘉兴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

[6]智恒.云峨喜禅师语录[M]//嘉兴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

[7]彻纲.昭觉丈雪醉阐释语录[M]//嘉兴藏:第2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

[8]性音.禅宗杂毒海[M]//卍续藏:第65册.京都:藏经书院,1912.

[9]继祖.昙芳守忠禅师语录[M]//卍续藏:第74册.京都:藏经书院,1912.

[10]僧祥.法华传记[M]//大藏经:第51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11]了觉.石田法薰禅师语录[M]//卍续藏:第70册.京都:藏经书院,1912.

[1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王焕镳.墨子集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5]李石.续博物志[M].李之亮,点校.成都:巴蜀书社,1991.

[16]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文轸.明觉禅师语录[M]//大藏经:第47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18]慧印.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M]//大藏经:第47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19]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M]//大藏经:第47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20]睦庵善卿.祖庭事苑[M]//卍续藏:第64册.京都:藏经书院,1912.

[21]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洪迈.夷坚志[M].何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2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4]丁度.集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3.

[25]陆云.陆云集[M].黄葵,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26]韩非.韩非子[M].陈奇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7]普济.五灯会元[M].苏渊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

[28]集成.宏智禅师广录[M]//大藏经:第48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29]袁宾,康健.禅宗大词典[K].武汉:崇文书局,2010.

[30]守坚.云门匡真禅师语录[M]//大藏经:第47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31]才良.法演禅师语录[M]//大藏经:第47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32]蕴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M]//大藏经:第47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33]庞蕴,于頔.庞居士语录[M]//蓝吉富.禅宗全书:第39册.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

[3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5]静、筠禅师.祖堂集[M].张美兰,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6]悟明.联灯会要//卍续藏:第79册.京都:藏经书院,1912.

猜你喜欢

底本语录禅师
“南橘北枳”:江南制造局兵学译著《行军指要》及其底本研究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语录
语录
新整理本《毛诗注疏》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