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分析

2015-03-19

传播与版权 2015年6期
关键词:议程设置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 瑞

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分析

王 瑞

[摘 要]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建立起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大众传播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就是对其最好的保护与传承。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并不是某一种媒体对其大力宣传就有效果的。当前晋中市的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存在报道数量少、内容片面以及缺乏议程设置和宏观策划等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晋中;议程设置;晋中日报

[作 者]王瑞,晋中学院。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面是山西要塞太行山,西面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而且考古学家已发现,在大概3万年前即旧石器时期,已经存在人类的生活痕迹。在商朝晚期,晋中域内已经有了城邑。同时晋中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晋中市也是一个少数民族混居的典型地区,其中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藏族、维吾尔族等26个少数民族。可见,晋中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因此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全国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晋中市也在政府文化部门主导下,逐步建立起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一、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一)晋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从2006年5月我国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截止到2011年共公布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还有3批扩展项目。其中山西省共有159项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中市有19项入选,占山西省入选比例的11.95%。依据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统计:民间文学有1项,是和顺县的牛郎织女传说;传统音乐1项,是左权开花调;传统舞蹈2项,有寿阳爱社和左权小花戏;传统戏剧2项,祁太秧歌、晋剧;传统体育、游艺、杂技3项,分别是晋中市的心意拳、太谷县的形意拳和祁县的心意拳;传统美术1项,是平遥纱阁戏人;传统医药4项,分别是太谷的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定坤丹制作技艺、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和平遥的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民俗2项,分别是介休的寒食节和榆次区的南庄无根架火;没有曲艺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

(二)晋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山西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是在2006 年12月公布的,截至2014年共公布了4批,包括扩展项目共收录了509项。其中晋中入选67项,占全省比例的13.16%。其中有牛郎织女传说、老寿星传说、石勒传说民间文学3项;传统音乐有左权开花调、晋中吹打共2项;传统舞蹈有寿阳爱社、榆社霸王鞭、昔阳拉话等9项;传统戏剧有祁太秧歌、凤台小戏、弦腔等5项;曲艺有平遥弦子书1项;传统体育、游艺、杂技有心(形)意拳、心意拳、形意拳、寿阳耍叉等6项;传统美术有和顺刺绣、南庄无根架火、平遥纱阁戏人等12项;传统技艺有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太谷饼传统制作工艺、祁县小磨香油制作技艺等14项;传统医药龟龄集酒药传统制作工艺、榆社阿胶熬制技艺、平遥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等7项;民俗有寒食节、祁县民居建筑习俗、平遥票号等8项。

(三)晋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晋中市在2008年3月公布了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共收录了193项,种类十分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九大类型全都包含在内。其中传统技艺的项目内容尤其丰富,共有61项,占总数的31.6%;另外民间文学13项,传统音乐9项,传统舞蹈28项,传统戏剧10项,曲艺5项,传统体育、游艺、杂技16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医药26项,民俗11项。此外,各县也逐渐建立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

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各区市县均有分布,其中平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有36项,占总数的18.65%,比全市平均数量多了一倍。其次是榆次区和太谷县分布最多,分别有31项和29项,比例为16.06%和15.03%。其他如祁县、灵石县等8县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分布相对平均一些,大多在12%左右。

二、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

为分析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本次研究以晋中市最大的报刊媒体《晋中日报》为调研对象,选取了2012年全年《晋中日报》对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晋中日报》是晋中市的党政

机关报,是政府的喉舌,代表着官方立场与方向。周一至周六出版,对开四版。

据统计,《晋中日报》在2012年全年的本土新闻报道有1068条,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报道共有78篇,占总数的7.3%。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作为新闻标题的报道共有13条,约占报道样本总数的16.7%。根据研究目的将报道样本依据报道主题作了分类统计。

报道主题最能体现新闻报道的思路与视角,是新闻最为重要的信息,能够展现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与意义。通过对《晋中日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的报道主题的分析研究,可以从宏观层面把握当前晋中的大众传媒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经过对报道样本的整理,本文将《晋中日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主题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以新闻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报道

此类报道主题的新闻主要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无关,只是因与新闻事件内容相关而简单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遗产项目名称等词汇。全文并没有专门段落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只有几个字或几句话。此类报道主题的新闻数量最多,有25条,约占报道样本总数的32%。

(二)以新闻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报道

此类报道主题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人物为报道对象,主要内容是该新闻人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关的个人生活经历,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内容的介绍并不多。此类报道主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度比较高,新闻数量有5条,约占报道样本总数的6.5%。

(三)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报道

此类报道主题是基于发展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新闻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作为报道内容的一个方面而被提及。全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介绍比较少。此类报道主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度并不高,新闻数量有11条,约占报道样本总数的14.1%。

(四)以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报道

此类报道主题主要是基于发展当地文化产业或旅游产业的新闻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文化产业或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而被提及,文中涉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此类报道主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度相对较高,新闻数量有19条,约占报道样本总数的24.4%。

(五)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报道

此类报道主题的新闻内容主要介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些节庆活动介绍,如对西窑河灯与左权社火介绍。此类报道主题与其他报道主题相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度最高,新闻数量有10条,约占报道样本总数的12.8%。

(六)其他

将不易归类的其余8条报道归入其他类,约占样本总数的10.3%。此类报道的内容没有具体的新闻事件,也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介绍,只是在文中或举例说明,或偶尔提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遗产项名称等词汇,提及的频率也很低。

三、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道整体数量少

作为晋中市最大的报刊媒体《晋中日报》,2012年全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只有78条,所占比例不足10%。即使是在“文化遗产日”或者“非物质文化博览会”的活动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新闻报道数量也很少,报道内容也只是基于新闻事件本身而用寥寥数语提到了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而且大多是从宏观层面泛泛而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丰富性,需要要保护与开发。并没有专门的、成体系的、有针对性地对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介绍或普及相关知识。

(二)报道内容片面、单调、肤浅,宣传力度不够

首先,在对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报道内容片面。新闻报道大多是因报道当地的经济发展或产业发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而被提及。其次,报道停留在表面,非常单调、肤浅。有关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闻内容大多只是提及遗产项目名称或用一两句话简单带过,是为提升报道对象的重要性而提及,几乎没有深度报道与系列报道。再次,对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不论从新闻体裁、新闻篇幅、新闻主题或是新闻数量来说,《晋中日报》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非常薄弱,不能够达到传承社会遗产的目的,同时也反映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不够,使得大众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不能深入理解,影响到保护与传承工作。

(三)缺乏整体策划的宏观理念

通过仔细分析所有报道样本可以看出,《晋中日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只是即时性、偶然性、单发性、片面性的,缺乏对晋中当地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介绍,没有进行过整体策划,也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更没有专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或专栏。而像全国性的官方新闻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为传播文化遗产而专门开辟了专栏。

(四)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缺乏议程设置

从报道样本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零散化、碎片化、偶然性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晋中市

大众传媒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对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根据调研显示,当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并不能成为大众传播中的主角,只是新闻话题的配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是仅靠一个文化遗产日、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及少量的、间歇性的媒介相关报道就能有成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主流媒体的配角化现状,将使其越加远离大众生活。而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持续性”的保护与传承,大众传媒需要通过议程设置合理规划新闻的报道角度、报道主题、报道内容以及报道方式,可以通过不断地制造热点新闻消息,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和重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并使其成为媒介关注的常态。(本文系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青年教师项目“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媒体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ZXY2014307)

【参考文献】

[1]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以女书为例[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2]黄迎新.湖北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与对策[J].三峡论坛,2012(2).

[3]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4]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议程设置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中国家农高区无花果采摘正当时
晋中市委统战部调研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
加快培育百亿企业 建好晋中国家农高区
晋中:率先出台提升乡村治理能力“25条”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如何讲好南海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