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古汉语里的婉辞“起”

2015-03-19张俊之

关键词:古汉语如厕长者

张俊之

(西南科技大学 文艺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中古汉语在汉语史上是从上古汉语过渡到近代汉语的重要时期,方俗语词的大量使用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正是这些俚俗口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巨大差异,为俗语词研究和整个汉语史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1]357但是,其中一些字面普通而意义有别的俗语词至今并未得到确诂,“起”即为其中一例。

首先看《世说新语》中的一个例子:

(1)谢万在兄前,欲起索便器。于时阮思旷在坐,曰:“新出门户,笃而无礼。”(《简傲》)

《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2]59是不可多得的中古汉语口语材料,也是最早引起学界重视、目前研究最为充分的著作之一。历代笺注本很多,但未有注“起”字者。张永言《世说新语辞典》[3]334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4]343于“起”下分别列九、十二个义项,均未举上例。或许诸家认为其中的“起”就是常见的“起身”义。对“欲起索便器”的翻译,各家大同小异,如柳世镇、刘开骅译为“想起身要便壶”,[5]644张万起、刘尚慈译为“想起身找便器”,[6]768张为之译为“要起身索取夜壶”,[7]367都将“起”译为“起身”,且将其与“索”理解为连动关系。如此,“欲”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则“起索”尚未付诸行动,阮思旷何以得知并加以嘲讽呢?其实,此句当断作“欲起,索便器”,“欲”的管辖范围仅仅及“起”,这样,谢万虽然还没有“起”,但“索便器”已然成为事实,故引来阮的嘲笑。谢为何要“索便器”?乃是为“起”。这里的“起”是“如厕(解便)”之意,全句当译为“想如厕(解便),于是寻找便器”。

“起”的“如厕”义是中古新产生的意义,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中亦有用例:

(2)吾昨得一日一起,腹中极调适,无所为忧,但顾情不可言耳。(王羲之帖,《全晋文》卷25)

(3)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惟绝叹于人理耳。(王献之帖,《全晋文》卷27)

如果“起”为一般意义上的“从坐卧之处起身”,那么“一日一起”与“腹中极调适”有什么关系?当指一天上厕所一次,此为身体状况良好的表现。“忽动小行多”为正确解释“起”提供了很好的语境:在中古汉语中,“动”有“疾病发作”之义,二王杂帖中有“动疾”“动气”“动散”等,均用其义;“小行”指小便。“忽动小行多”是说忽然患上了小便多的疾病,具体表现为“昼夜十三四起”,“起”显然是“如厕”之义。中古末期的隋代仍见用例:

(4)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其状:小便出少、起数,小腹弦急,痛引于脐。(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淋病诸候·诸淋》)

“起数”犹言频繁地上厕所,此正是“淋”病“小便数”的表现。

“起”何以有“如厕”义?我们推测有两个方面:

一是转喻机制作用的结果。Lakoff认为,转喻是认知的基本特征之一,它选取事物易理解或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一方面或部分。[8]“转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借事物之间的关联性(relatedness)或邻近性(proximity/contiguity)建立事物之间的替代关系。两个事物之间只要具备了关联,就具备了建立转喻关系的基础。”[9]因此,转喻是人类的思维与认知方式,它反映两个密切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现实关系,在提到某一事物时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转喻也是词义引申的重要机制,在特定语境下,普通词语可以获得转喻义。且看下面三例:

(5)樊哙从(张)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史记·项羽本纪》)

(6)陈余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7)(陶)侃正色曰:“使君(王敦)之雄断,当裁天下,何此不决乎!”因起如厕。(《晋书·陶侃传》)

此三例均言“起如厕”,“起”指从坐处起身,是行为;“如厕”为“起”之目的,二者密切相关,处在同一“认知框架”内。从“显著度”上看,可见的比不可见的更为显著,这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如厕”不可见,“起”的显著度更高,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下,一说到“起”,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如厕”——“起”因此而产生了“如厕”义,如:

(8)(刘)备住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二是语用需要。中华民族乃礼义之邦,自古都讲究避讳,而避讳内容之一就是忌粗俗。大凡“不雅”之辞,总以委婉之辞代之。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委婉语是用间接的名称来表达令人听来不太舒服的事物、从而增加受话人愉悦情感的语言现象(Aeuphemismistheuseofapleasure,lessdirectnameforsomethingthoughttobeunpleasant)。《汉书·韦贤传》说韦玄成“阳为病狂,卧便利”,“便利”就是“大小便”的婉称。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认为在公众场合直言“如厕”是无礼的表现,所以代之以“方便”、“去洗手间”等。当然,如上举《史记》等文献中出现“如厕”,因为是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所以勿需避忌;在书信或谈话中则当避忌了,如:

(9)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10)曹公遣刺客,见刘备,方得交接,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如厕,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郭冲所条诸葛亮五事之二)

因为书信与面谈只有空间距离的区别,本质并无不同,如果嵇康说自己“每常小便,而忍不如厕”,则有粗俗之嫌。后例更有启发意义:郭冲叙事时无须避忌,故言刺客“如厕”,而刘备对诸葛亮说话需忌粗俗,故言刺客“起”,可见“起”与“如厕”所指相同,只有语用上的差别。谢万在众座之中“索便器”,难怪阮思旷嘲笑他“笃而无礼”了。

“起”既有“如厕(解便)”义,则有大、小之别。大便称“大起”:

(11)服食故不可乃将冷药,仆即复是中之者。肠胃中一冷,不可如何?是以要春秋辄大起多,腹中不调适,君宜深以为意。(王羲之帖,《全晋文》卷23)

小便称“小起”:

(12)其长者子,少小骄乐,不忍须臾不行左右,欲至舍后,便报贼言:“共至厕上。”其贼报言:“在卿所至,吾不能行。”时长者子逼急穷极,谓其贼言:“无过于子,子横牵吾闭在刑狱,今欲小起,反不相从乎?设不共系,终不相报。吾假相犯,卿便说之,以当省过而谢其罪。”……其子报言:“父所言是,不敬此人以为亲厚也!具知是贼耳!我欲小行,逼不相从……”(西晋竺法护译《修行地道经》卷3)

在这个故事中,长者子从小娇生惯养,干什么都得有人陪侍。进监狱后,先求贼陪他“至厕上”,而贼不许,致其内急;既而诘问“今欲小起,反不相从”;后来其父责怪他何以认贼作父,长者子又说“我欲小行,逼不相从”。不难发现,长者子口中的“至厕上”、“小起”、“到舍后”、“小行”,以及其前的叙事语“行左右”、“至舍后”所指相同,都指上厕所解便。“舍后”婉指厕所,“至(到)舍后”自然指上厕所;“左右”“指大小便,委婉说法”,“佛经中关于大小便有种种委婉说法,合称的如‘便利’、‘大小便利’、‘大小便’、‘大小行’、‘左右’等,分称的如‘大便’、‘大行’、‘便右’、‘小便’、‘小行’等。”[10]联系献之帖“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起”之“如厕”义就非常显豁了。此义在唐代尚沿用,如:

(13)妊娠八月,手阳明脉养,不可针灸其经。手阳明内,属于大肠,主九窍。八月之时,儿九窍皆成。无食燥物,无辄失食,无忍大起。(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

“无忍大起”意谓勿忍大便,将此例与上引嵇康“每常小便,而忍不起”对照,就很有说服力。总之,作为“如厕”义的婉辞“起”是为了满足避讳的需要而产生,所以最初多用在对话和书信之中,后来使用范围扩大,出现在一般的叙事语境中。今天在一些方言中,尚有“起夜”的说法,这或许正是中古时期婉辞“起”的遗存。

[1]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北新书局,1927.

[3]张永言.《世说新语》辞典[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Z].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

[5]柳世镇,刘开骅.《世说新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6]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张为之.《世说新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Lakoff,G.1987:7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9]卢卫中,孔淑娟.转喻与委婉语的构成[J].外语研究,2006,(6).

[10]汪维辉.佛经词语考释四则[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猜你喜欢

古汉语如厕长者
论跨性别者如厕权实现的困境与方式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幼儿如厕能力的培养策略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且谈如厕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长者的期盼">"老博会"剪影
——长者的期盼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着急如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