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里尔小姐》中文学素描画的叙述功能

2015-03-19陈压美

外语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意识流布里

陈压美

(西南科技大学,绵阳 621010)

《布里尔小姐》中文学素描画的叙述功能

陈压美

(西南科技大学,绵阳 62101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布里尔小姐》是一篇优秀的现代主义代表作。在故事中,曼斯菲尔德表现出精湛的叙述艺术,为读者提供多重阅读视角。曼斯菲尔德刻意用文字意象在作品中创造出一系列文字素描画,是对叙述艺术的创新。本文将从3个方面来探索文学素描在作品中的叙述功能:(1)文学作为素描;(2)文学素描与意识流的揭露;(3)文学素描对人物生存空间的建构。本研究将为探索曼斯菲尔德小说提供新的参考。

叙述功能;文学素描;《布里尔小姐》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在短篇小说叙事方面颇有创意。《布里尔小姐》(MissBrill)是曼斯菲尔德精心雕琢的作品,已经成为一篇艺术价值高超的传世之作。该作品为读者提供不同的阐释视角。例如,它“是一个结构完美、具有反讽与象征主义的协调的故事”(Thorpe 1962:663),“《布里尔小姐》确立曼斯菲尔德作为一名杰出的现代主义者的地位”(Vidich 2010:14)。曼斯菲尔德在创作《布里尔小姐》的过程中,娴熟地运用文字素描画作为叙述技巧,通过素描画揭露人物的意识流,还在作品中营造人物独特的生存空间。

1 文字素描作为叙述

曼斯菲尔德善于用文字构造意象。作者在《布里尔小姐》中采用各种意象,将布里尔小姐的各种情感穿插在对文字意象的描写中,用文字描绘出一系列流动的画面。具体说来,曼斯菲尔德用文字描绘的画面也是一幅幅的文字素描。这样的素描赋予作品明显的动感特质。曼斯菲尔德对画面的描绘其实是一种有效的叙述方式,能够体现她对现代主义创作技巧的探索。她的文字画面是充满动态效果的素描,画面的变化也体现出叙述视角的变换,因此,我们会轻易地发现,曼斯菲尔德的文字素描可以视为一种独特的现代主义叙述技巧。正如伊恩·戈登所述,曼斯菲尔德“是在内心独白和表现不断转换视点方面的探路者”(Gordon 1991:135)。在阅读《布里尔小姐》时,读者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着多层次的互文性,如作品中的潜文本、意象和画面等。《布里尔小姐》中那一幅幅用文字描绘的画面是具有叙述作用的文字素描。

女主角布里尔小姐感情丰富,常常沉溺于想象的愉悦中不可自拔,但是现实境况是她无法摆脱孑然一身的孤独情愫。于是,这两种情感促使她行动。曼斯菲尔德将布里尔小姐的行动用一系列连贯的画面表现出来,记录下布里尔小姐的足迹。故事中,连续的文字图画记录下她星期天在 “公共花园”的耳闻目睹,并记录下她的各种思绪,表现出她在公园漫步时的意识流,非常清晰地显示出她的情绪变化。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星期天早上,布里尔小姐在家里沉醉在她的劣质皮毛围巾里,做着白日梦,幻想着这条美丽的皮毛围巾是一个粗鲁男人的拥抱,使她内心充满女性的温柔。然而,这种感伤而低落的口气实际上暗示出布里尔小姐喜欢她的皮毛是由于她无法逃脱的孤独感和对男性伴侣的强烈渴望。这同时也是她选择在人较多的日子去“公共花园”的重要原因。

布里尔小姐到达时,她像一个走进仙境的游客,兴奋不已。画面的色彩突然间明亮起来,因为布里尔小姐非常熟悉的乐队和他们的指挥所演奏的音乐立即把她的阴郁心情一扫而光。画面转向她的老座位,现在被一对老夫妇占着。因此,布里尔小姐很自然地把视线放在他们两人身上。但是,他们普普通通的外表和平静的动作使得布里尔小姐很快感到厌烦,因为她有个特殊习惯:她喜欢偷听别人的谈话,在他们谈话的时候她可以借机简短地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

从情节中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可悲又孤独的人的故事,不顾一切想把她无趣、苍白的边缘化生活放置在活跃、世俗的大众世界。尽管布里尔小姐是为了在这里得到一些快乐,但是她眼睛和心灵捕捉到的画面给她一个关于快乐的特殊定义。

布里尔小姐乐于观察公园里的人,为了找到别人身上和她一样的孤独和不快乐。因此,这种明亮的风景在布里尔小姐的眼里变得逐渐黯淡。她试图把所有人都归结成和她一样的类型,可见她如此急于找到一个相似类型的原因是为自己寻求安慰。她的独白揭示出她的内心世界,如此异化的性格使她注定过着辛酸的生活。由于她把自己定位成局外人的身份,她就不能和别人一样,享受普通甚至无聊的世俗快乐。故事的叙述随着场景的移动,从她的视角转至她的想象,进一步展现她古怪的想象力:她有能力把任何看到的事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联系起来。唯一能够让她开怀大笑的是其他女人脸上衰老的痕迹和凄凉的表情。一旦发现这种蛛丝马迹,她的眼睛便会闪现一丝兴奋的光芒,甚至可以使她“笑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布里尔小姐观察他人不快乐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安慰,同样也是一种自我欺骗或自我麻痹。为找到一个合理,但却非常拙劣、生硬的理由去面对自己的悲惨生活,她选择借用别人的悲伤来安慰自己。

读者能够轻易找出她古怪的原因,只要分析她的思想和古怪的行径,就会发现这都源于她的衰老和孤独,以后虚构的场景展现出最令她激动的时刻,也逐一透露出她内心的渴望。刚进公园,她便忙着欣赏周围的景致,她的意识逐渐被自己的想象所淹没。她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也是一个善于想象的艺术家。她先是享受公园的迷人风光,直到她被自己虚构的风景完全淹没。她在脑海里作画,把整个公园想象成一个舞台,自己则是舞台上的演员,是大舞台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认为,所有的陌生人,包括她本人在内,都同时在合唱,通过他们的歌声,建立起相互的同情和理解。在这种幻想中,她回忆起过往的岁月。作为一名英语家教、护理老人的护士,她向他们宣布自己已成为一名演员,感到非常自豪。这些梦是她表达欲望的重要途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且受人喜爱。在这一场景中,布里尔小姐陷入想象的陷阱,来驱散她是一个旁观者,或者一个局外人的痛苦。

然而,她的幻想被一对年轻情侣的尖刻嘲笑所砸碎,他们形容她为“愚蠢的老东西”,还把她最心爱的皮毛围巾形容成“一条炸鳕鱼”。这些话深深刺痛她的心,因为这些是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使得她不堪忍受别人的嘲笑。更重要的是,她的想象之旅就此结束,她被迫回到现实:孤独和苍老。最后她失落地回家,并陷入无边的悲伤。在仅仅一天时间内,布里尔小姐经历了情绪的剧烈起伏跌宕,贯穿整个故事,正如由她自己用字符绘制的意识浮动图。J.F.Kobler 指出,“如果句子和段落的不同表示布里尔小姐经历的不同点,那么,这样的素描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副流动的画面,或者至少是一幅变化中的画面”(Kobler 1990:65)。文本中的画面随着时间和人物的流动、场景的变化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伴随着女主角丰富的情感变化。

2 文字素描与意识流的揭露

伊恩·戈登指出,“技巧上,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写作上做出类似于其同时代的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方面所做的进展”(Gordon 1991:135)。戈登指的是曼斯菲尔德在其短篇小说文本中对意识流的手法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技巧在《布里尔小姐》中尤为明显。但是,与乔伊斯和伍尔夫相比较,曼斯菲尔德所表现的人物意识流更为清晰,在《布里尔小姐》中,她将画面的描写与人物意识的揭露融合在一块,使作品中的空间与人物的意识流表露于字里行间,构成作品的多棱性。

在《布里尔小姐》中,曼斯菲尔德运用一系列动态的文字图画描绘一个老小姐眼中的世界。意识流是《布里尔小姐》中最突出的叙述策略,是表达女主人公认知世界的途径之一。乔伊斯、伍尔芙与福克纳等人作品中的意识流往往是表现人物意识的疯癫状况,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意识流则倾向于表现人物对环境的感悟和更加清晰的思绪,逻辑性更加强烈。意识流小说带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而这种动态文字素描画与意识流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正好能够将人物头脑中的意识流自然地展现出来,使故事更加生动且有条理。为刻画人物设置的场景都是简单地几笔点缀,极易识别;人物的神智清晰,读者可以很轻松地跟上她漂浮的思绪。从《布里尔小姐》中可以看出,曼斯菲尔德善于用文字意象来表现人物的意识流,也善于将意识流与人物的感知、感觉与反应严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效果来自于她动态与特殊的素描连环画。因而,曼斯菲尔德所采用的动态素描画是一种有效的叙述策略,使得她在表达意识流方面的成就完全不亚于詹姆斯·乔伊斯和维吉尼亚·伍尔夫。

实际上,曼斯菲尔德创作的这些连续的文字素描画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技法,为清晰地呈现人物行动提供背景。由于这些连续的场景遵循一种因果逻辑,布里尔小姐的情绪起伏自然随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就是说,作者创造性地运用意象的文学技巧,用语言作画,创作出这些景观。通过提供一个逻辑严谨、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文本范例,曼斯菲尔德显示出她在使用传统现代主义写作方法的才华,大胆地揭露人物的意识流。布里尔小姐的故事传达的意识流不像乔伊斯和伍尔夫作品中意识流那般复杂晦涩,也没有福克纳作品中意识流的癫狂特性,更不像海明威小说中亨利的意识流那样具有迷惘、象征和恍惚的特点,她在对布里尔小姐意识流的揭露具有一种单纯、充满女性阴柔的特点。曼斯菲尔德对人物意识流的表现能恰如其分地与人物的情感相对应,布莱尔小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在故事中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曼斯菲尔德的语言都是为更加精确地建构人物的意识流服务,她用整齐、轮廓鲜明的陈述句来形容布里尔小姐的情感波动。同时,她使用比喻对人物形象进行客观描述,以便创建如画般的场景。这无疑是曼斯菲尔德对现代主义写作的贡献。

此外,连续的文字图能够在读者文本阅读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它能够联接读者在脑海里的反映,是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每一个场景都可以作为故事的引导线索和主要情节。通过串联所有这些场景和阅读主人公在每一个场景里的行动和思想,读者可以在脑海中搭建起一个立体图画空间。因此,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作品中人物的意识流,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也随之被激活。

其实,曼斯菲尔德采用一个相当简单的叙事框架来表现人物的意识流,运用文字与图画效果展现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老小姐的感情和思想。她熟练地捕捉到人物内心不可言喻的微妙感情,借鉴意识流的比喻手法,把它们用一系列文字图演示出来。有论者指出,“故事是曼斯菲尔德典型的风格;她经常采用意识流叙述以便展示她人物生活中日常经历的复杂心理”(Wilson 1997)。这些文字场景根据布里尔小姐的意识浮动,将她的思想用清晰逻辑和明确的语句展现在一个个场景当中,形成一个现代的故事,强调生活在布里尔小姐时代的人的孤独感和冷漠。此外,在读者阅读过程中,这些连续动态的图片在读者的脑海里建立起来。没有读者的参与,这些艺术效果就不能实现其价值。读者可以看到,在这个故事中,意识流手法的精湛运用,现代主义写作方法的提升,作品在读者脑海中的印象表现出曼斯菲尔德对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和主题的探索。

3 素描画对人物生存空间的营造

素描画的另一个叙述功能是充分地表现出布里尔小姐的生存空间。曼斯菲尔德在《布里尔小姐》中用一系列素描画来构成一个动态的叙事,像电影蒙太奇那样记录布里尔小姐的行动,而周日出行的过程则是对她独特的生活范围的演示。这说明文字素描画在作品中产生出独特效果,即在作品中营造布里尔小姐的生存环境。作品从多维的视角营造布里尔小姐的生存环境。

首先,为表现布里尔小姐的生活空间,曼斯菲尔德在描述布里尔小姐出行的同时还伴随着对周围环境的描述。曼德尔指出,“布里尔小姐不断地缩小她所居住的世界”(Miriam 1989:475)。她所居住的环境其实是一个法国小镇,读者可以从她的活动范围感知这个小镇的规模。作品中的中心场景是“公共花园”,也是布里尔小姐常来的地点。可以推断出她的社交活动场所也是以公园为主。曼斯菲尔德用文字意象来勾勒一幅“公共花园”的素描画,给布里尔小姐的行动提供场景。读者对布里尔小姐生存空间的印象产生于多种因素:第一,曼斯菲尔德通过描述布里尔小姐行动的细节和周边环境来增强文本中的空间感,从而达到对主人公生存空间的营造。布里尔小姐去公园的过程和在公园的活动细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曼斯菲尔德对这一动态过程的记录通过文字素描画来实现,她将细小的事件用文字描绘出来,在文本中采用各种意象来构成一张张素描画,这充分演示出文字素描画在空间营造过程中的作用。第二,曼斯菲尔德通过对公园中人物的动态与静态描绘来创造空间感。布里尔小姐从一定距离看到自己常坐的长椅被一对老年夫妻占领,于是便开始观察公园来来往往的人群:成群结队的情侣和人群从她眼帘中晃过,停下来说话和问候的人们、从老乞丐那儿买花的人和在公园玩耍的儿童都是曼斯菲尔德描绘的具有动态感的景物,曼斯菲尔德按照空间发展和人物的不同位置来演示文本中的空间,人物细小的行动都为文本增加空间感。例如,曼斯菲尔德在描写两名穿红色衣裳的女孩与两名穿蓝色衣裳的士兵约会的场面就是一种用简单的意象来描写人物行动的动态过程。对人物动态行动的描写都是通过布里尔小姐的视角来观察到各种动态意象。读者随着布里尔小姐的观察而感受到人物所在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感悟到空间的存在。曼斯菲尔德“创造不稳定的叙事空间,邀请我们捕捉它,就好像它从眼角掠过,我们记录它的效果,并任凭它离去”(Shawna 2012:179)。第三,曼斯菲尔德用音乐的声音来增强空间效果。曼斯菲尔德对乐队的描述,特别是对乐队成员所在位置的描述、周围圆形建筑的意象、对乐队演奏音乐的模仿都赋予作品浓厚的空间感。曼斯菲尔德用拟声词在不同的段落构成乐队演奏音乐的节奏,伴随着公园中人物流动的景象,乐队产生的节奏声在读者脑海中回响,产生一种空间感知。

其次,人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心理空间,因为布里尔小姐总是用一种想象的空间来替换实际的空间。在公园静坐的时候,她总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而她观察世界的过程充分地反射出她丰富的精神状况,也折射出她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在故事中,布里尔小姐把眼前所见到的公园看成一个喜剧。例如,她把看到的一只棕色的狗看成是一只戏剧中的狗,把公园中的人物不仅看成是围观的观众,而且当作戏剧中的演员。她甚至把自己也想象成演员,每周都来公园演自己的角色。这样的想象是因为触景生情而产生的心理幻想,显现出布里尔小姐观察世界的方式。曼斯菲尔德其实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刻画人物的心理,即用布里尔小姐自己想象的意象来描绘世界,这反映出布里尔小姐观察世界的方式与她自身心理认知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曼斯菲尔德探究布里尔小姐的内心世界,也就是布里尔小姐的心理空间。布里尔小姐想象的过程,特别是她在公园把所见所闻想象为戏剧的过程,是一段典型的曼斯菲尔德式的意识流表现。这种意识流技巧充分显示出曼斯菲尔德对人物生存空间的多维度建构。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意识流都伴随着布里尔小姐的行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故事都具有表现人物心理状况的一面,而这种心理或者说是布里尔小姐的想象,又是处于不断建构人物心理空间的过程中。

素描画在表现心理空间的过程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曼斯菲尔德将人物的想象与素描相结合来实现对人物心理空间的建构和表现。布里尔小姐的心理空间产生于对所见画面的想象,她将整个公园想象成一个戏剧舞台,她又在脑海中将所见所闻戏剧化,构成一个富于戏剧性的世界,是一个特殊的心理空间。布里尔小姐对戏剧的想象是一种白日梦的体现,在白日梦中想象的舞台往往具有可伸缩性,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其中暗含着小说虚构性。想象属于布里尔小姐,但是要将这种想象和想象的空间用文字表达出来,使之跃然于纸上则离不开叙述者和作者。因此,曼斯菲尔德在记录人物想象的同时还采用叙述者对她心理状况进行简评的方式,而对这些画面的精确记录则依托于曼斯菲尔德对文字意象的运用。这些因素亦有相互渗透的作用。曼斯菲尔德用意象营造素描画。在读到布里尔小姐的想象时,读者看到的是她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她的心理世界,读者可以跟随曼斯菲尔德进入布里尔小姐的世界。进而言之,读者感悟布里尔小姐的生存空间,而这种空间完全是由布里尔小姐本人所定义,产生于她本人的心理想象和对空间的心理建构,决定于她的世界观。世界存在于她眼中,而她的生存世界也存在于她心中。有论者认为曼斯菲尔德是“心理上的尖锐”,从布里尔这一人物我们可以略见一斑(Gindin 1996)。

最后,布里尔小姐的生存空间还包括社会空间,即实际的空间。《布里尔小姐》中的“公共花园”,是布里尔小姐所在小镇的中心花园,其实是典型的社会空间。《布里尔小姐》描绘女主人的认知世界,其中也传载作家本人所经历的世界,因为布里尔小姐所认知的世界是以作家的经历为依据而创作。在作品中,曼斯菲尔德用文字描绘的画面以及对人物意识流的展现都是为再现女主人公所认知的世界。布里尔所认知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空间。她借助人物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来折射出女主人公所在的社会,从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社会空间。Daly指出,“布里尔小姐,然而,尽管她的不精确,使读者的情感陷入她对世界的敏感度欣赏之中,这是她在公共花园所制造的世界”(Daly 1965:91)。读者能够明显地欣赏布里尔小姐的感受和行动,体会布里尔小姐的行踪、行动和各种情感,因为读者能感悟到她的各种情感,因此也能感悟到布里尔小姐的社会空间。

故事中的中心场景是“公共花园”,从原文使用的法语JardinsPubliques和曼斯菲尔德在作品中的文字素描画所描述的画面来推测,这是一个法国的小镇,布里尔小姐侨居在一种异域的文化背景中,靠教授英语和给老年人读报纸来维持生计。同时,从作品阴郁的格调可以看出布里尔小姐所在的文化背景充满着排外的情绪,她不能真正融入到这种文化之中,而是处在一种被边缘化的生活处境中。当布里尔小姐被公园里年轻的情侣嘲笑后,这种异域的文化气氛变得更加充满敌意。尽管小说中没有提及布里尔小姐的乡愁,但她孤身在异域文化环境中明显会产生对故土的眷恋。通过布里尔小姐这一人物,“曼斯菲尔德探索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人物在流亡中的孤独,人类对归属的需要,以及年龄老化带来的痛苦”(Lanzen 1990)。这一主题的灵感无疑是来自于曼斯菲尔德本人的经历和法国文化背景,体现出作家对异域环境中人物思想的细腻领悟,而《布里尔小姐》则生动地勾勒出人物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是以小镇文化背景与人物的身份背景为冲突而彰显出来。曼斯菲尔德用文字素描画面的最初目的是营造一种异域文化背景,作家通过布里尔小姐周日外出的行程,借助一系列文字意象、画面和意识流勾勒出作品中一个完整的小镇,在作品中法国小镇是这种异域文化的具体体现,这对布里尔小姐来说属于异域文化背景,她在这种环境中做出与之格格不入的反应,这种反应通过意识流折射出来。因此,曼斯菲尔德从文字入手,通过文字素描并结合文化与人物心理的表现,生动地再现布里尔小姐的社会空间。

4 结束语

《布里尔小姐》中的素描画足以说明曼斯菲尔德的现代主义意识和高超的叙述艺术。申丹认为,“自从60年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的发展,众多女作家的作品已经从女性主义视角被解释和重释,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尽管是作为一名聚焦于女性经历的女作家,却通常被从非女性主义视角来阅读”(Shen 2006:191)。申丹强调的是曼斯菲尔德创作的现代主义创新。《布里尔小姐》充分展示出作家的叙述艺术,特别是她对素描画的运用,为小说提供新的叙述方式,这种技法不仅对揭露人物的心理状况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对意识流的表现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人物生存空间的建构增添技法。

Daly, R.Trains of Thought [A].In:Daly, R.(Ed.),Kathe-rineMansfield[C].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 1965.

Gindin, J.Katherine Mansfield[A].In:Rogers, J.(Ed.),BritishShort-FictionWriters, 1915-1945[C].Detroit:Gale Research, 1996.

Gordon, I.Katherine Mansfield:Overview[A].In:Kirkpatrick, D.(Ed.),ReferenceGuidetoEnglishLiterature[C].Chicago:St.James Press, 1991.

Kobler, J.F.The Lonely Characters[A].In:Kobler, J.(Ed.),KatherineMansfield:AStudyoftheShortFiction[C].Boston:Twayne Publishers, 1990.

Lanzen, H.Overview:“Miss Brill”[A].In:Lanzen, H.(Ed.),Charactersin20thCenturyLiterature[C].Detroit:Gale Research, 1990.

Miriam, B.Reductive Imagery in ‘Miss Brill’[J].StudiesinShortFiction, 1989(4).

Shawna, R.Katherine Mansfield:An Anxious Legacy[J].JournalofModernLiterature, 2012(4).

Shen, D.Subverting Surface and Doubling Irony:Subtexts of Mansfield’s “Revelation” and Others[J].EnglishStu-dies, 2006(2).

Thorpe, P.Teaching “Miss Brill”[J].CollegeEnglish, 1962(8).

Vidich, P.Anton Chekhov and Katherine Mansfield[J].NarrativeMagazine, 2010(4).

Wilson, K.Overview:Miss Brill[A].In:Wilson, K.(Ed.),ShortStoriesforStudents[C].Detroit:Gale, 1997.

NarrativeFunctionsofLiterarySketchinMissBrill

Chen Ya-mei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Katherine Mansfield’sMissBrillis an excellent work of modernism.In the story, Mansfield demonstrates her exquisite artistry and provides for the reader many perspectives of reading.Mansfield uses, in particular, the word imagery in creating a series of sketches.In this paper, the narrative functions of literary sketch will be explor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erspectives:first, literary sketch as a narrative technique; second, literary sketch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hird, lite-rary sketc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istence space of the title character.This study will provide new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Mansfield’s works.

narrative functions; literary sketch;MissBrill

I106

A

1000-0100(2015)04-0149-5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4.031

定稿日期:2014-05-17

【责任编辑谢 群】

猜你喜欢

曼斯菲尔德意识流布里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国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述评
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讽刺艺术赏析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
西西里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