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山再次唱响300年山梆子老戏

2015-03-18郑永

北京纪事 2015年1期
关键词:水村梆子排练

郑永

在北京西南房山区蒲洼乡,有个山清水秀、宗族观念浓厚的古老村庄——芦子水村。村内隗氏村民居多,有“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之说。除此之外,名扬四方的便是村里有370年历史的山梆子戏了。

芦子水村的山梆子戏,不同于河北梆子,虽然说、唱、念、做、打、手、眼、身、法一致,但是关键在于韵味不一样,集中体现出一个“山”字,有板有眼,干脆,这也就是山梆子戏的独特所在。山梆子戏在旺盛时期,能唱130出左右。例如“大登殿”“长坂坡”“二进宫”“龙凤呈祥”“秦香莲”“牧羊圈”等。唱腔设计,有快有慢,有抒情有憎恨,板式头板“三服”“二六”“苦梅子”,武场有单鼓、皮鼓、大锣、叶子、小鼓、板胡、二胡、笛子。芦子水的山梆子戏没有剧本,全凭口传,动作示范,没有进过科班,没有专业老师授课,就是用这种办法,芦子水的山梆子戏传承了300多年。

据村里唱过山梆子的老人讲,芦子水村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了山梆子剧团,芦子水地处深山区,山里人爱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方圆200里内广为流传。特别是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和庙会都要请山梆子剧团唱戏,芦子水山梆子剧团给大家带来了无限欢乐和喜兴。有一次,这个山梆子剧团到广安门演出,一个官吏看了演出回去禀报了皇帝,说山里来了一个戏班,戏唱得挺好。皇帝听了当晚就带着侍卫、太监到广安门看戏,看后觉得唱得的确不一般,说没想到山里也有这么好的戏班子,真是天意!于是就给芦子水的戏班起了一个“天成班”的名字。

直到“文化大革命”时,这个剧团才被迫停止演出。

2012年,房山区芦子水村的山梆子以特有的文化内涵,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适应当前旅游文化的需求,村领导一直想把山梆子剧团重新组建起来,由于当年唱山梆子的演员和乐队文武场的人都年事已高,也有的人搬出了大山。居住在山外的新居,几次想成立剧团都搁浅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村领导和村民李万政相遇,谈起了山梆子戏的事,李万政根据村里的状况,主动提出重组山梆子剧团,不计报酬,这个想法受到领导的赞扬。

于是,李万政发动了当年曾经参加过剧团的演员和一些喜欢山梆子的村民,再次组织起了芦子水山梆子剧团,凭着剧团成员的一股热情,大家伙每天按时集聚到李万政的家,在几名老演员身传言教下,一段段地排练。目前,剧团已有24名成员,因多年没有演出,难免发生忘词和乐队与演唱不和谐的情况,可大伙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怕麻烦,有时一个唱段要反复多少次。最大的一名老人已经84岁,负责打底鼓,他和大家一样,排练起来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打起鼓来像模像样。经过大家耐心认真的排练,这个剧团已经熟悉了10多段传统山梆子的唱腔,仅仅经过4个多月的排练,演员的说唱做打都已基本掌握。今年国庆期间,芦子水村重组的山梆子剧团重返舞台,为附近村民演出了好几场山梆子戏。村民们说:我们自己唱的戏,看着亲切,听着顺耳,以后再看戏,再也不用出村了。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水村梆子排练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两个大忙人
《水村图》及其「二进宫」
夏日雨后
公羊爸爸
俗说俗物
修武县岸上乡一斗水村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
文莱水村:“东方的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