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摒弃脱离语言的架空阅读

2015-03-18吴振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架空阅读;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68-03

【作者简介】吴振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吴江,215200)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所谓架空阅读,是指游离具体文本、脱离具体语言的阅读,表现为不讲究涵泳品味,不讲究咬文嚼字,不讲究辨词析句,过于注重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培养,热衷于创新花样,哗众取宠,导致“语”味不浓,让阅读教学成为空中楼阁。架空阅读严重背离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容易滋长学生阅读的浮躁心理,不求甚解,浮光掠影,大大降低了阅读效率。架空阅读的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种。

现象一:热热闹闹,酷似拼盘。某教师上《变色龙》一课,在明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读了几分钟之后,就开始把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派四名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上黑板画简笔画;第二组派七八名学生到教室外排练节目;第三组选出五名学生做评委;第四组则坐在座位上毫无目的地看书、听音乐。场面“壮观”,画画、演小品、听音乐……课堂俨然一个大拼盘。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实际上背后隐藏着巨大危机:学生浮躁、丢了“西瓜”(语言),捡了“芝麻”(形式),淹没了阅读教学本身的特点。

现象二:耕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一教师上《明天不封阳台》,只是提出一些问题:作者对封阳台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变化?作者想到了什么?联系课文或实际讨论人类有哪些不珍爱自然的行为,结果怎样。整堂课东拉西扯,泛谈空议,没有对语言的品味和理解,似乎成了政治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现象三: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学生阅读《松鼠》一文前后加起来不足6分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说时,没有一次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包括松鼠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主要就是教师的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学生没有独立的阅读,更谈不上所得。整节课基本脱离文本,浮在表面。

架空阅读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空洞和低效,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架空阅读一旦成为文本解读的普遍现象并反复实践,势必会暗示学生甚至使之形成某种经验,造成阅读心理的浮躁、媚俗和文本解读的肤浅、庸俗,不是扎实的读书体验而是草草浏览、夸夸其谈。

笔者认为,出现脱离语言的架空阅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不正确。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学得太少。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师主宰课堂、滔滔不绝的情况依然不少见。他们总是担心某个知识点没有讲透,学生会在考试中吃亏,课堂上用大部分的串讲和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切实感受,于是,许多学生的头脑里塞满了教师归纳的一条条的分析结论,甚至是教师从参考书搬来的现成答案,而很少有对作品本身的切实感受,一知半解,模模糊糊,对有些晦涩的说法只好死记硬背,时隔不久便烟消云散。

2.教学思想不端正。

有些教师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杀鸡取卵,他们错误地认为:通过具体语言的深入分析来获取结论费时费劲,教学时间那么紧,不容许我们这么做,还不如把现成的内容抛给学生,抄抄笔记,背背答案,说不定考试时还很奏效,于是以自己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考,越俎代庖,做做表面文章,浅尝辄止,二三分钟的阅读、讨论,“真知灼见”就出来了。学生往笔记本上一记,万事大吉。殊不知,阅读教学一定要返璞归真,踏踏实实做好语言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的实现需要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在品味文字的过程中完成。

3.教学目标不明确。

语言是读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脱离了具体语言的阅读教学是虚无缥缈的仙山琼阁,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重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正确方向,忽视挖掘语言的因素,本末倒置,刻意追求形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喧宾夺主,画蛇添足。对文字的理解停留于表面,东一锤、西一锤,不痛不痒,漫无目的,随意取舍,甚至游离了具体文本。

脱离语言的架空阅读如同断线的风筝,处于失控状态。如何让阅读紧紧植根于“语言”这块沃土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条策略。

1.尊重主体,强化训练,以感悟语言的神韵。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要给学生创设阅读的空间,提供充裕的时间,引导学生零距离接触作品、有滋有味地诵读,含英咀华,沉浸在作品的美好意境之中,以得到作品的充分滋润、熏陶,摄取其中的丰富营养。

教师要善于把文本的课堂转变为体验的课堂,注意挖掘作品与学生原有经验的结合点,激活原有经验,唤醒生活体验,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形成体现学生智慧的原创性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不可以“哪里来的异端”为由一棍子打死,要予以精心点化,鼓励学生在充分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有机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刻板地死搬教条。

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阅读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切入过程,而是一个熏陶感染、体验感情的过程。故本色的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接触文本语言,通过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体验情感、获取感受、把握见解,感悟语言的“精”“气”“神”。某教师把《白鹭》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定为品味语言的精妙、简炼。重点抓好以下语言训练:首先是引导学生揣摩关键词的深刻内涵,如“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中的“钓”,“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中的“韵”等等;其次是品味关键句的精妙,如“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再次是比较首尾两个自然段在表达上的异同。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揭示出白鹭的独特之美。

2.斟词酌句,归纳推理,以获取鲜明的结论。

空贴标签、空喊口号、空发议论是阅读教学的大忌。阅读时宜用归纳法、慎用演绎法,否则结论就会显得干瘪、苍白无力,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譬如判定一个人善良或狡猾,不能事先在头脑中有“善良”或“狡诈”的意念,这个意念应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要引导学生善于在字里行间捕捉有效信息,通过筛选、归纳、推理,形成鲜明的形象、明确的观点等等。《藤野先生》中有以下一段文字: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根据这段文字,我让学生开展以下语言训练:

(1)“第二三天便还我”中的“便”改为“才”,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道:“便”改“才”不好,因为“便”说明藤野先生批改作业及时,“才”有嫌他批改拖拉的意味。

(2)“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前后句调换一下次序好不好?句中“一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学生意识到原句好,藤野是医学教授,批改讲义上的专业知识是他的职责,而他还帮助订正语法错误,而且改得很细,“一一”便是明证。原句有力突出了藤野高度负责的精神。

通过这一番斟酌,一个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藤野先生便出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之中,是那样的鲜明生动。

3.咬文嚼字,由表及里,以获取适度的“甚解”。

古人读书十分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架空阅读通常表现为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雾里看花。有效的阅读需要咬文嚼字,由表及里,走进语言深处。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领略语言的底蕴。宜鞭辟入里,通过与文本、作者、自我、他人的有效互动、心灵碰撞、思想交锋,从而改组或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认识、情意和思想境界,以获取适度的甚解。学习《台阶》一文时,如果让学生泛谈空议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基本停留于以下层面:勤劳、忠厚善良、省吃俭用、热情好客……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某教师组织学生推敲以下细节描写:

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父亲坐在绿阴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学生意识到父亲这个形象不只是一个勤劳诚实的农民形象,他不同于鲁迅笔下的闰土,也不同于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他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也就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国农民人性的觉悟,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不仅要求能温饱,不仅要求造屋遮风避雨,而且要求获得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抓住语文的根,把准语文的脉,锁住语文的魂,而这根、这脉、这魂均集中在语言文字上。阅读宜正本清源,潜心会文,以“文”为津梁,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要坚决摒弃脱离语言的架空阅读。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