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

2015-03-18杨紫薇

关键词:山水诗禅意王维

试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

杨紫薇

(广东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中文系,广东 阳江529500)

摘要: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他的诗空灵飘逸,意味隽永,富有禅趣与禅意,开创了“以禅入诗”,将“禅趣”“禅意”完美融合的诗歌新境界。这与他一生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趣;禅意

作者简介:杨紫薇,硕士,讲师,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1-0123-3

中图分类号:I206.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Wang Wei is one of the famous landscape pastoral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His poetry is ethereal, meaningful, and full of reclusion and theories of Zen Buddhism. He pushed forward the creation of poetry into a new realm with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reclusion of Zen Buddhism" and "doctrine of Zen Buddhism” by “integrating Zen Buddhism into poetry”, which made him an indissoluble person with the Zen Buddhism.

王维是我国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后人常常以“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诗。其诗句禅意盎然,成为我国著名的禅诗奠基人。王维开创了“以禅入诗”,将“禅趣”“禅意”完美融合的诗歌新境界,从而拓宽了读者的审美潜能和审美空间。

王维笃信佛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王维祖籍太原,后其父迁徙于蒲州,生于长安。王维出身于一个佛教气氛很浓厚的家庭,母亲崔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师事大照禅师,并且他的全家与这位佛教首领也都有着密切关系。王维在这样一个佛化的家庭里受佛光沐浴,耳濡目染成长起来,自幼就随母吃斋奉佛,坐禅诵经。加之佛教特别是禅宗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唐朝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参禅信佛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王维一生和佛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使得他成为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诗人,世人皆他为“诗佛”。

王维潜心修佛,禅宗思想对他的人生观和创作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禅入诗”、诗与禅完美融合是他的山水诗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但他的山水诗大多不直接用禅典、禅语,而是将他主观领悟的“空”“寂”禅理自然融入诗中,从而使他的山水诗闪耀着佛的光环。宋代严羽有云:“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因此王维的以禅入诗,使诗境空灵超越,形成了“闲、静、淡、远”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歌以禅入诗,或以禅趣取胜,或以禅意迷人,是严羽说的“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的典型代表。

一以禅入诗,诗意盎然的禅趣

“禅趣者,状物明理,托物起兴,以有限见无限,使恍惚之禅机,著述如见也。”王维诗中以禅入诗者甚多,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王维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他常常将禅宗经义诉诸诗歌,李梦阳言:“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空同子》)所谓“卑者似僧”多指这一类以禅语入诗者。 如《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人》:“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谁复守。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王维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读者若非熟读佛经者,可能根本就不知王维所云何意。其中“居士”“四大因”“根性”“阴界”“莲花目”“杨枝肘”“香积饭”“声闻”“断常见”“实相”等等均出自佛典,各有要义。这些言语入诗,将一首本来可以情真意挚的慰病之作写得如此这般枯燥,除了其中禅理外,看不出可取之处,更近佛偈而非诗。这些作品在王维的整个诗作中,也只占有极少数。而绝大多数是属于第二类的“以禅趣入诗”。后人之所以称王维为“诗佛”,就是因为王维诗歌中具有“以禅悟诗,以诗体禅,诗禅一致”的特点。这一类诗歌占了王维诗歌中的大部分且不少禅趣诗堪称妙品。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禛曾评价王维山水诗是“字字入禅”。综观王维之诗,他的禅趣诗大多都是以自然山水为其诗歌具象,通过营造寂静清幽的淡然意境来显露其禅趣禅心。然而对于自然山水,他又是以超然物外的审美心态对大自然体察默思,在对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感悟“那个常住不灭的本体佛性”和真如的永恒存在。例如他的《山石》:“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的上联写秋来水落叶稀之意,然亦有象穷道现之意。下联写秋露之重,犹沾人衣,然亦有无形迹,非不可感而知。

具有同样幽静之境界的山水诗还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所描绘的周围世界是:静谧的夜色,空旷的山谷,桂花纷纷飘落,其境是何等空寂,而“月出惊山鸟”更是衬托了夜中山谷的幽静,以动态烘托静景,诗人闲适心态与周围幽静环境浑然一体,那种超脱尘世之外,意态高逸的情怀跃然纸上。中唐皎然和尚有语:“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这首诗妙就妙在它写出了皎然僧所谓的“意中之静”。王维参禅悟到妙处时曾说:“一悟寂为乐,此生有余闲。”(《饭覆釜山僧》)他的诗里常常描绘这种闲静的乐趣,呈现的是近乎禅悦的境界。

再看他的《书事》诗:“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诗中所描绘的环境寂静清幽:细雨刚停,庭院幽深,门户慵开。在这样的环境里,主人独自静坐,闲看阶上苍苔,似有若无。此景让诗人产生了幻觉,已至于分不清是青苔色欲上人衣,还是人心已在青苔色之上?前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末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通过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诗句看似自然平淡,实则妙趣天成,体现了诗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超然境界。诗人以如此禅意观照自然山水,“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的淡然心境便油然而生。富有禅趣的诗还有《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一树辛夷花默默地绽放在寂静空幽的山涧之中,开了又落,没有人欣赏和赞美,也没有人怜悯和留恋,诗歌表达了一种获得“真如”后得意而忘言的禅趣。辛夷花自开自败,顺应着自然的本性,它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企求有人欣赏。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诗人又反对趋入绝对的空无和死灭,因此它在这个空寂得发冷的涧户中,却又描绘出辛夷花猩红的色彩和开落的动态声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生命的闪烁。清代刘宏煦等在《唐诗真趣编》评价此诗说:“摩诘深于禅,此是心无挂碍境界。虽在世中,脱然世外,令人动海上三山之想。”

王维的禅趣之诗惯用“清静”“空寂”等词义,显示其禅趣之妙味。他的诗以“静”字深得禅趣,从而开阔了诗的清幽淡远的意境,使人从这种禅趣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二物我两忘,云水无心的禅意

“禅”即 佛教“禅那”的简称, 原是印度梵文的音译,译作“禅那”,其意通常译为“思维修”“静虑”“摄念”,也就是冥想的意思,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由于它常和“定”结合使用,因此又常称之为“禅定”。所谓“禅定”,即安静成沉思之意。禅门之“静”,是一种心境之“静”,要求修禅的人通过一定的修行方式,排除各种杂欲念的干扰,达到心注一境,静如止水。王维如此倾心于禅,他诗中所描绘的那种幽静的自然世界,其实就是他心境的一种外化。

王维诗中常表现出一种“禅境”,“禅境者,坐禅入定而与万化冥和,所以作诗以禅境,多以无待、忘我、至静、超然物外等境以入诗,以得禅理之三昧”。王维诗之禅境表现,以脱俗、忘我、入神为特色。王维诗中表现这种禅境的诗歌有很多,其中尤以《过香积寺》最为典型。“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此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诗句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是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暗含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之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王维表现禅境的诗还有很多,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酬张少府》:“花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过感化寺昙兴上人院》:“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等等,无不传达出一种心境交融的优美禅境:自然界云动水静,花开花落,一任自然,人也该内无一物,外无所求,洗却尘味,高闲自在。诗人心明如镜,览照万物,达到了灿烂澄明的悟境。

王维之所以被称为一代“诗佛”,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把“见性”观念有机地融入到诗的情境之中,表现出物我如一的境界。譬如历来都被认为极富禅意的一首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中描绘的“白云、流水”不仅是客观的自然景物,也是诗人主观心性的一种象征,流露出诗人那种物我如一,自由自在的乐道心怀。王维笔下常常出现白云流水这样的意象,其自由舒卷的形态其实暗示了诗人的心态。如“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寂寞柴门认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早秋山中作》)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答裴迪》)清代的徐增是居士评价王维诗时说道:“诗到极则,不过是抒写自己胸襟,若晋之陶元亮、唐之王右丞,其人也。”同时,王维诗也经常用客观景物来反照主观意象。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所描写的客观世界里没有人迹,只闻人语声,没有日光,只有返照的光彩,日暮山林只是一片空寂。这首诗虽然描写的是那种空旷、暗淡的自然之景,却能给人“淡而愈浓、近而愈远”的印象,就是因为其所反照的心境颇有余味。另以《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以动写静,呈现出一幅清新生动的山中晚景。诗中的“空山”并不是空无所有之意,而是诗人主观心灵的感受,是一种空寂清幽的心灵境界。在王维的《辋川集》中时有这样的绝句。在这些诗中,动乃静,静乃动;实却虚,色即空。本体是超越他们的,他们已合为一体。这便是“动”中有“静”,实中有虚,在纷繁现象中获得本体,在瞬间的直觉中得到永恒,然而就在这对自然山水的片刻顿悟中,你能感到一种不朽的永恒的存在。

王维山水田园诗表现出的“清逸”“旷淡”“味长”特征,实非诗人刻意为之,而是通禅后“内心见性”的自然天成。刘熙载云:“王摩诘诗好处,在无世俗之病。世俗之病,如恃才骋学,做身份,好攀引皆是。(《艺概》)”他的诗让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胡应麟)。

参考文献

[1][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

[2][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On the Doctrine and Reclusive Life Style of Zen Buddhism Presented in Wang Wei’s Poems

Yang Ziwei

(Chinese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Yang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gjiang, Guangdong 529500,China)

Key words:Wang Wei; landscape poetry; reclusion of Zen; Buddhist doctrine

Class No.:I206.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山水诗禅意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禅意(外一首)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