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是女子表爱意 风格方式各不同 ——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对比研究

2015-03-18胡竞

关键词:李清照爱情

同是女子表爱意 风格方式各不同
——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对比研究

胡竞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600)

摘要:李清照和勃朗宁夫人分别为中英两国文学史上杰出女诗人。在两人留下的众多诗作中,爱情诗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尽管两人时代相差七百多年,国度不同,爱情诗风格不同,选取爱情主题不同,但两人都对爱情充满向往,并且在其诗歌中都有超乎于同时代的思想性体现,试对这几方面做一个比较,通过爱情这一主题,引起共鸣,带来对于两种诗歌文学的共同理解。

关键词:李清照;勃朗宁夫人;爱情

作者简介:胡竞,硕士,讲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1-0108-3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LiQingzhao of China and Mrs. Browning of England are two famous ones. In their works, love poetry is prominent. The two women poets have the same passion for love although their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re different. They express love in different ways but have same consciousness in love poetry. The comparison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love poetry i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rouses people’s empathy for love.

李清照(1084~1151),中国南宋杰出女词人, 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出身上层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颇通翰墨。李清照在这样一个学术氛围浓的封建家庭中成长,耳濡目染,为未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嫁给赵明诚,两人情投意合,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李清照的前半生拥有愉快的童年、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李清照流落江南,其后丈夫病逝,她颠沛流离,晚境凄凉。

勃朗宁夫人,原名伊丽莎白·巴雷特(1806~1861),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她出身于英国西部乡间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她从小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自己对文学十分酷爱,自学阅读了相当多的文学作品。例如十岁之前就阅读了若干莎士比亚的剧本,部分罗马教皇时代荷马的译著,以及《失乐园》和英国、希腊和罗马历史的若干篇章。然而十五岁时,不幸骑马跌断了脊椎,下肢瘫痪达24年。在这期间,她经历了家庭的没落和搬迁,最喜欢的兄弟溺水死亡的打击,后来变成了一个残疾者和隐士。但是灾难并没有使她沉沦,与生命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热爱促使她不断写作。1844年所写的诗使她成为英国大陆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正是这两卷诗集,带来她生命中的转折点——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爱情,她由此与小她六岁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相识,相爱。爱情战胜了疾病,他们之间美好纯洁的爱情广为传颂。

对比李清照和勃朗宁夫人的人生经历,可以发现,两人早期都是读书颇多的才女,人生都经历过磨难。李清照的人生可谓先舒适后颠沛流离,遭遇国破家亡。而勃朗宁夫人的人生恰好相反,在遭遇病魔折磨的痛苦的前半生后,获得真爱,战胜病魔,幸福度过余年。

正如茅于美教授在《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中所说,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的个人生活可以说“一个是先甜后苦,一个是先苦后甜。崎岖曲折的遭遇在各自作品中都有真切的反映,表现了前后迥异的诗歌风格”。[1]生活的遭遇和良好的文学根基使两人对事物产生独到的见解,两人富于想象力,爱憎分明。通过对两人爱情诗歌的对比,从风格、主题和思想性的角度,试图找出两人诗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对中西诗歌比较文学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一诗词风格对比

李清照的爱情诗含蓄委婉多用比喻借代方式借物抒情,而勃朗宁夫人的爱情诗则直白大胆热情,直抒胸臆。

以李清照的著名诗篇《点绛唇·蹴罢秋千》[2]为例: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全诗仅用41个字,就含蓄地表达出怀春少女想见来的客人的妩媚姿态。尤其是最后一句:她借机回头闻闻青梅,含羞地用余光悄悄望着客人。把少女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地表达出来。用极精湛的手法描绘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地微妙心理,把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再看勃朗宁夫人代表作《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这部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情诗名作,是勃朗宁夫人和罗伯特·勃朗宁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以第31首[3]为例:

今晚,我泪眼晶莹,恍惚瞧见了/你的形象;然而不是今朝,我还看到/你在笑?爱人,这是为什么?是你,/还是我——是谁叫我黯然愁苦?/一个浸沉在欢颂和崇拜中的僧侣/把苍白无知觉的额头投在祭坛下,/或许就这样俯伏。正象他耳内轰响着/“阿门”的歌声;我听得你亲口的盟誓,/心里却一片怔忡不安,因为不见你/在我的眼前。亲爱的,你当真爱我?/我当真看见了那恍如梦境的荣光,/并且经不起那强烈的逼射而感到了/眩晕?这光可会照临,就象那/盈盈的泪,一颗颗滚下来,又热又真?

勃朗宁夫人把自己对爱人的想念大胆直白地表达出来,“我恍惚瞧见了你的形象”,同时把心里的不安和彷徨也表达出来“亲爱的,你当真爱我?经不起那强烈的逼射而感到了眩晕”。由于罗伯特·勃朗宁比伊丽莎白·巴雷特小六岁。并且两人相识时勃朗宁已经是位39岁的卧床残疾诗人,这些外在的因素使勃朗宁动摇着。这不平凡的内心旅程在这首十四行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句句全是肺腑之言,读者深深被其打动。

对比两首诗,都是反映诗人恋爱时的心理。李清照的诗歌相对含蓄,字字珠玑,言简意赅,通过动作反映心理。而勃朗宁夫人的诗句直抒胸臆,感情炽热,想爱又不敢爱的犹豫心理,对爱人的思念心理被深刻地刻画出来。两人的曲风虽然不同,一个含蓄一个直接,但传达出的情感有相通之处,都是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在李清照生活的宋朝,在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压抑下,女性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是一种突破。李清照用含蓄的方法把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大胆表达出来,体现出自己对爱情大胆的追求。同样,勃朗宁夫人面临比自己小六岁的诗人热烈的追求,内心经受着煎熬,她用诗歌把这份炽热的爱表达出来,同样体现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对爱人的真挚的情感。

二爱情主题对比

纵观李清照的爱情诗中,多是反映婚后的离愁别绪,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后期丈夫病逝,国破家亡,词中流露出哀悼无奈之情,其爱情诗主题以 “愁与怨”居多。而勃朗宁夫人的名篇《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可谓婚前的情诗集,是自己热恋的心理写照,爱情主题以“热恋”和 “思慕”为主。

李清照的爱情诗主题在 “愁与怨”中突显,据王学初先生《李清照集校注》统计,留存的李清照的词章不足六十首,其中存疑作品有十一首。在这些词作中,反映爱情哀怨惆怅词作十有四五。[4]如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2]:“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创作于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反映作者不忍离别的深情愁怨,初婚少妇对爱人相思的纯洁情感突显出来。正是眼前景,心中事,闺中思!其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作者由己推人,反映出这种相思和愁苦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又如《忆秦娥·临高阁》[2]:“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作者借景抒情,这种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深受感染。缓步登高,凭栏远眺,入眼帘的景色竟是一番衰飒,悲凉的景象!尾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因浏览秋色而更感寂寞已非一词,增加了抒情的广度和深度,情感凝重而又沉痛。这种愁,已经不仅是失去爱人的愁苦之情,还包括离开故乡的寂寞心情,亡国亡家的复杂情感!淡淡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达出复杂的感情。其他反映“愁”的词作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2]中“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2]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声声慢·寻寻觅觅》[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者抒发了因国破家亡、沦落天涯而产生的落寞心理,抒发的“愁”包括了对亡夫的哀悼,对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怨恨,对国破家亡的苦痛。正是丧夫哀,孀居苦,亡国恨,齐集心头。读者深深感到作者无法排遣的愁苦情绪。人生的经历使李清照的爱情诗中大都以愁苦为主调。

而勃朗宁夫人的爱情诗情感浓烈。《葡萄牙人抒情十四行诗集》这四十四首爱情组诗的内容是勃朗宁夫人和罗伯特·勃朗宁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诗集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爱情在女诗人心中激起的各种情感:从惊讶,疑虑到大胆自信,从消沉到振作,从忧郁到舒畅, 情感真实而浓烈,读者感同身受。爱情主题以“热恋”和“思慕”为主。勃朗宁夫人的爱情奇迹在诗歌中被深刻地反映出来,年近四十的残疾女诗人,迎来了浓烈的爱情,爱情战胜了疾病,残疾的勃朗宁夫人,在病室中度过多年的女诗人最终站了起来,迎来了生命的奇迹。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例如第八首[3]:“你那样慷慨豪爽的施主呀,你把/你心坎里金碧辉煌的宝藏、/原封地掏出来,只往我墙外推,/任凭象我这样的人去拣起,还是/把这罕见的舍施丢下;教我拿什么/来作为你应得的报答?请不要/说我太冷漠、太寡恩,你那许多/重重叠叠的深情厚意,我却/没有一些儿回敬;不,并不是/冷漠无情,实在我太寒伧。你问/上帝就明白。那连绵的泪雨冲尽了/我生命的光彩,只剩一片死沉沉的/苍白,不配给你当偎依的枕头。/走吧!尽把它踏在脚下,作垫石。”诗歌反映出女诗人心中的疑虑,相爱,却又自卑,不忍拖累对方。又如第九首:“我俩是不相称的一对,哪能匹配做情侣?我承认,/我也伤心,象我这样的施主/只算得鄙吝。”女诗人卧床多年,对小自己六岁的勃朗宁的追求不敢接受,她只能流着泪,用无情的沉默来回答一声声爱情的呼唤。再如第二十五首:“亲爱的,年复一年,我怀着一颗/沉重的心,直到我瞧见了你的面影。”女诗人终于被感动,鼓起勇气,以爱情回报爱情!

两位女诗人爱情诗的主题不同,除了由于各自的人生经历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外,文化传统不同也是重要的因素。中国封建社会男女之间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没有恋爱这个过程。而且表达方式也是“发乎情,止乎礼”,这就使中国的爱情诗歌多以离别的思念及悼亡为主。[4]而西方的文化传统信奉爱情至上。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这种爱情至上的心理使得情诗成为西方诗歌的主调。正如丰华瞻教授所说:“西方诗歌中多的是热烈爱慕、追求的诗。西方诗人在追求女性时很热情,富于幻想。”[5]

虽然两位女诗人爱情诗作的主题不同,但这不同的主题却反映了两位女诗人的共同之处,即对爱人的真挚的爱。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夫妻之间心心相印之情溢于言表。同样,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中的第二首最后部分“任风波飞扬,也不能动摇那坚贞;/我们的手要伸过山岭,互相接触;/有那么一天,天空滚到我俩中间,/我俩向星辰起誓,还要更加握紧”,这种即使经历再多困难也要相爱的情感与中国古代《乐府民歌》中《上邪》有异曲同工之妙。《上邪》这样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由此可见,即使相隔百年、千年,国度不同、语言不同,但爱情是相通的!

三思想性对比

在李清照的诗作中,爱不仅仅是对丈夫的思念和哀悼,还包括了对国家的爱,对故乡的思,对人民的忧。李清照以愁反映爱,而其中的愁也不断变化,从思夫之愁到哀悼亡夫之愁再到国破家亡之愁,这愁的由来正是对夫君的爱,对国家的爱。例如她的《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一词中有所体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2]简短几句,故国之思与怀乡之情被深刻反映出来。[6]在那个时代,女子较少参与政治,也很少了解时事。而李清照却与众不同,思想境界高于同时代女子。她对国家的爱使她做出《乌江》这样的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诗句激励了仁人志士为国尽忠。对于一个弱小女子来说,她的爱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和深度。可谓心怀大爱,胸有乾坤!

而在勃朗宁夫人的爱情诗中,她的词句反映出她对爱的看法,爱是纯粹的爱,崇高的爱,给予才是爱,付出才是爱。爱是无私的,爱是神奇的力量,可以拯救黑暗中的生命。这种爱是不涉及名利的高尚的大爱。例如第十四首[3]:“如果你一心要爱我,那就别为了什么,/只是为了爱才爱我。别这么讲:/……爱我,请只是为了那爱的意念,/那你就能继续地爱,爱我如深海。”爱不是同情和怜悯,爱不是因为外貌和背景,爱不是为了名气和金钱,爱就是爱,纯粹的爱。这高尚健康的爱情来自诗人双方对爱情的共同理解,纯真的感情,共同的理想,思想的共鸣,使两人的爱情坚不可摧并产生了战胜病魔的奇迹力量。勃朗宁夫人的爱情诗中体现的思想性是高尚的,纯洁的,冲破了世俗、金钱的束缚,体现了真诚的相爱。她也将爱情升华了,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从思想性的角度,表面上看两位诗人完全不同,但深层次看,两位诗人都把爱情升华了,都有高于所处时代的思想性。这种升华给世界读者带来了共鸣,而这种共鸣的根源在于两位女诗人真挚情感的流露。爱之真,情之切,才能感人至深。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文学作品感人的根基。

总之,通过对李清照和勃朗宁爱情诗作的对比,可以发现,尽管两人诗词风格不同,一个含蓄一个直白;选取主题不同,一个侧重婚后的愁与怨,一个侧重恋爱中的思与慕;思想性不同,一个关注于纯粹的爱,一个将爱升华,但两位女诗人都有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都用自己真挚的爱感动着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参考文献

[1]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白朗宁夫人.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M].方平,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熊传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词与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爱情主题之不同表达[J].川东学刊(综合版),1998(4).

[5]丰华瞻.中西诗歌比较[M].北京:三联书店,1987.

[6]王静.勃朗宁夫人与李清照及其抒情格律诗词[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 Poetry Written by Li Qingzhao and Mrs. Browning

Hu Jing

(English Department of City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600,China)

Key words:Li Qingzhao; Mrs. Browning; love

Class No.: I106.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李清照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喝醉的李清照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