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动力辨析

2015-03-18于开红葛浩阳邹坤秘毛盛志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原动力劳动生产率马克思

于开红葛浩阳邹坤秘毛盛志

(1.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重庆万州,404120;2.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3.成都市郫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四川成都 611730)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动力辨析

于开红1葛浩阳2邹坤秘3毛盛志2

(1.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重庆万州,404120;2.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3.成都市郫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四川成都 611730)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事实,但对于其原因及动力机制的所在,却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分歧。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角度和市场竞争角度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必然会不断提高的原因。如果抽象掉资本主义特殊的生产关系,从人类社会层面而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在于人类社会为追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必要努力,而从个人角度而言,对不同层次需求的追求,构成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动力和原因。

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原动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按 语

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所在,而有关这个基础的科学解读——劳动价值论,却早已被主流经济学挤出了高校讲台。这倒不是主流经济学有多么了不起,其实,在主流经济学垄断高校讲台多年来,商品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一笔糊涂账。所以,尽管正致力于给中国学生洗脑的海归们从来就不屑于告诉经济院校的学生:“商品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但这个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愿意思考的学生。价值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价值是社会评价体系,还是个人化的主观感受?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还是一种物质效用?我一点也不奇怪,霸占着高校讲台的主流经济学是无力回答这些困惑的,且不会因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有丝毫反省的自觉。当然,无法科学回答这些困惑的经济学,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庸俗经济学。在我看来,如果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上,这些问题是能够得到科学解读的。下面是我的研究生做的学术讨论的整理稿,内容涉及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尽管他们的认识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主流经济学的烙印,其分析框架始终在新古典的泥潭中挣扎(生活在真空里的鲁滨逊的神话故事,就始终是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但在以肤浅的效用价值论洗脑为荣的当下,这样的讨论,其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二、问题的提出

在谈到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时候,我们会面临一个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提高商品数量(使用价值数量),对于个人取得超额剩余价值来说,是有着积极作用的。但是,按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出发,我们发现,当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以后,全社会的价值总量是没有改变的,改变的只是个别使用价值的数量。也就是说,改变的是整个社会商品的多与少的问题。

于是,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改变价值总量(只降低单个商品的价值),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何在呢?难道说仅仅为了扩大总的商品使用价值量吗?假设在商品完全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下,也即是说社会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有没有意义呢?

例如,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相对封闭(没有对外贸易)环境中,人们在物质欲望的追求上又都趋向于“清心寡欲”的状态下,还有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呢?如前所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社会价值总量是没有改变的,只是减少了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从而增加了商品的数量。但是在“小国寡民”、“清心寡欲”的条件下,由于人们没有太多的物质欲望,因此每增加一单位商品带给人们的所谓“边际收益”,并不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于是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社会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力系数为零。

接下来,分别是笔者就上述问题从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市场竞争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不同角度所进行的讨论的综合。同时,也希望得到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点拨。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动力

(一)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使用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那么,人实现对“自己全面本质的占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把人从异化的物质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从事更多的诸如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追求,就是说,可以更少地去从事具体、单一的生产劳动,使人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因为很明显地,按照马克思的分析逻辑,在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下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人的闲暇时间增多,进而最终达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困惑所在

但是问题是,马克思在提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者技术的时候,是沿着简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产品经济(共产主义)这样一个逻辑过程展开的。也就是说,马克思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加入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生产关系这些变量。他最开始分析一般商品经济的时候,就已经谈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了。于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在不加入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等变量之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动力与加入了这些变量滞后有什么不一样呢?

三、市场竞争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动力

(一)市场竞争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如果从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角度出发,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规律分析的话,我们可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个概念给它还原一下:比如,同样是做一件东西,单个的某一生产者为什么总想比其他生产者做得好?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者说他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于是,在这种竞争关系中生产者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技术,我们认为这个动机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同样是种一亩地,单个的某一农夫为什么总想比别人种得好?在同样的天时地利条件下,要比别人种得好,他肯定要用到更好的化肥和种子,他肯定得想办法改进这方面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力貌似就找到了。

另外,若在一般意义上追问上述问题,就有必要首先设定一个类似“鲁滨逊漂流记”的抽象世界。但是,“鲁滨逊世界”毕竟是一个空想的世界,或者说它是作者构造出来的一个小说的世界。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鲁滨逊在漂到小岛之前,他已经从现代社会学会和掌握了相关的观念、技术。于是,他才会在满足了物质欲望后进一步追求精神欲望,才会有后来那种不断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所以,如果要做到纯粹的抽象的话,比如,对一个孤零零的原始人(也就是说在他之外并没有任何其他人跟他建立任何关系)而言,他会不会自动产生这些层次分明的欲望和目的明确的追求呢?因此,这样一种抽象的前提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二)困惑所在

按照马克思分析框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理论,单个的企业或个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个超额的剩余价值,即个人的“物质欲望”。因为,资本的目的就是无限增殖、无限获得剩余价值,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为了无限的实现资本的增殖,而单个的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之后,同行业其他企业就会跟进,进而就会提高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而资本的自由流动又会带动其他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竞争的确最终会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所以超额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消失了,就成了一个相对剩余价值。这也即是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所以,与其说是竞争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倒不如说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由此可见,用竞争理论来解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第一种观点类似,有新瓶装老酒之嫌。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动力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动力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当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就开始面临经济或者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说,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考虑到子孙后代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生产其实都是从自然界获取原料和生产资料,所以即使当代人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产品已经足够的丰裕,但是如果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在相同条件下当代人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就会减少,或者获取的多数为可以再生资源,这样就可以为后代在时间上、发展上留下更多的机遇,供后人发展。我们不可能只关心我们这个时代,然后满足于产品、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足够了。通过不断的技术提高,我们就可以从自然界获取更少的东西来生产出同样多的产品。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产品,通过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可以从自然界用更少的东西来生产出来,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求。这样的话,我们就通过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地追求技术的革新进步,让后代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困惑所在

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我们确实可以认为人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因或者目的之一是为了后代。这也确实没有加入某种社会关系的分析,但是,如果追溯“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的起源的话就会发现,它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也就是说,在此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其行为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所以,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就简单商品经济而言,这种说法仍有待商榷。

五、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动力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当然,也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待这个问题。众所周知,马斯洛提出了五个层次的需求,最基本的就是生理需求。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物质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要,接下来的就是安全需求,进一步地,个人或者一个团队通过努力,去发展科技为了给大家带来贡献,会有一个精神上的满足,这也会给让个人的幸福感得到提升。也就是说,个人通过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努力,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自己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感。他有自我实现的价值上的追求,这对每个人都是一种公平的机会,就是说,每个个人提升他的价值,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也会得到提升。

所以,就单纯的从个人而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他自己的生存,满足他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社会的整体福利,满足他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而且在两者之间会有一个平衡,就是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就像马克思说的“白天去打猎,晚上回来思考哲学问题”,这两个层面一个是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一个是获得思想上的快乐,从而各种需求都会得到满足。

(二)鲁滨逊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引入“鲁滨逊”之前,我们有必要按照马斯洛的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众所周知,当鲁滨逊刚漂到荒岛上的时候,他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通过种植、捕鱼等生产活动最终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他开始有了一些精神层面的需求,比如,他可能也会想到抓一条鱼来养一养,以解决心理上的孤独之情。如果这么假设的话,他肯定要多抽一点时间来从事养鱼这种享受性的活动,而这种活动一定会挤占他的生产时间,这就迫使他要提高他的从事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于是可以推定,在一般情况下,在基本物质资料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便会设法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在这里我们并未限定任何的社会生产关系。可见,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重追求,会促使其人们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这么一种冲动。

不过,赵磊教授在其文章:《“马克思承诺”的再证明——经济维度、生态维度、劳动维度》中,认为欲望无限这个提法不能绝对理解,而欲望的有限和无限应该分别看待。欲望的有限是指对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而无限是指精神方面的追求是无限的。所以,即使小国寡民的话,他的物质上满足了,他的精神上的欲望仍然是无限的。

六、结 语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菁华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是,在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某些观点和内容进行再分析、再讨论,使之更加清晰、明了。本文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动力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目的是想厘清马克思最开始提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出发点,以及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动力,这是对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希望有利于学界加深对这一理论的认识,使坚持马克思主义从口头落到实处。

(感谢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常务副主编赵磊教授给本文撰写按语。)

[1]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赵磊.“马克思承诺”的再证明——经济维度、生态维度、劳动维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8).

[7]赵磊.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J].学术月刊,2005(4).

(责任编辑:朱 丹)

An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Dynamics of Social Labor Productivity

YU Kaihong1GE Haoyang2ZOU Kunmi3MAO Shengzhi2
(1.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404120;2.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1130;3.Chengdu Pixian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reau, Chengdu, Sichuan 611730)

The rise of social labor productivity is a universally accepted fact, but views and opinions concerning its reasons and dynamic mechanism vary. The classical Marxism Theory demonstrates the inevitable rise of social labor productivity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pursuit of human’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competition. If the influences of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under capitalism is eliminated, the rise of social labor productivity is a necessity concerning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level, while from the viewpoint of an individual, to pursui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constitutes the motivation and reasons of raising social labor productivity.

magnitude of value; social labor productivity; original motivation; human’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014.2

A

1009-8135(2015)01-0044-04

2014-10-25

于开红(1976-),男,四川射洪人,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学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葛浩阳(1987-),男,河南禹州人,西南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邹坤秘(1989-),女,四川安岳人,成都市郫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干部,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毛盛志(1990-),男,江西吉安人,西南财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

猜你喜欢

原动力劳动生产率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释放学生语文学习的原动力
——广东省特级教师·江伟英
充电盆栽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