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活态文化高校传承研究
——以泉州浔埔为个案

2015-03-18林春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活态泉州城镇化

林春蓉

(黎明职业大学公共教学部,福建泉州 362000)

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活态文化高校传承研究
——以泉州浔埔为个案

林春蓉

(黎明职业大学公共教学部,福建泉州 362000)

“活态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化概念。保护传承活态文化本质上就是守护一定民族社区经过时间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守护一方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浔埔活态文化内容丰富且顽强存在,但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泉州浔埔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适时将非遗教育引入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内涵挖掘、保护主体的分析及高校传承的现状缕析,提出高校传承地方活态文化多元模式的设想。

城镇化;活态文化;浔埔;高校;传承

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拥有极其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这是用几千年古老的农耕生活换来的。21世纪的中国不但经济迅速崛起,而且日益与国际接轨,这种全球化的环境促使我们一面在奋力追赶西方的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一面又不得不割舍古老的传统农耕文明情结。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剧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应该重视历史和古代文明留给人类的民间活态的传统文化,这似乎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情感逻辑。在这种怀旧情感和发展欲望的驱使下,人们力求寻找一种平衡。2014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非遗保护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呼吁全社会“人人参与”,让非遗“活”起来。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浔埔(蟳埔)社区为观察视角,探讨如何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发挥地方高校的智力和科研优势,更好地传承地方活态文化,使得民间活态的非遗能继续成为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

一、对几个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甄别

给研究对象下定义是一切研究的初始,没有定义就没有科学研究的前提,所以对“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几个概念作一个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一)活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两个概念有何联系?能否等同?这里笔者借助乔晓光的观点稍作区别,他认为“活态文化”就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一种本土化理解,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等同和相互替换[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的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指口头的或无形的遗产,即“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包括各种类型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节庆习俗与民俗礼仪,与自然界和宇宙相关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活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以人为本,靠口传身授的方式世代传承;二是具有约定俗成的文化传统及其表现形式。显然活态文化是一定民族社区经过时间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及表征,是历史性与现实性融为一体的文化存在。保护传承活态文化本质上是守护一定民族社区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守护一方水土一方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很多学者习惯将城市化与城镇化等同,因为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而我国城市化却是分阶段进行的,即依照城镇化、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顺序递进的,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是以非农产业为背景,以小城镇的建设为载体,主要目的是实现非农化,缩小城乡差别。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道路。新型城镇化进程,既是都市文明的延扩和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也是经济转型、人员流动和城乡交融同步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的“新”着重体现在追求目标的提升,即要由以往片面追求扩大城市规模为中心,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明、公共服务水平为中心,尤其要处理好建设发展与传承保护之间的关系,要注意以区域文化特色来促进城镇化的特色化建设,使得城镇化建设得以保留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以避免千城一面。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这一问题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浔埔活态文化及其传承主体基本概况

浔埔社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中心市区东南部,属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辖区,其地理位置正好处于晋江流域从泉州内陆流向泉州湾的出海口北岸,闻名于世的古刺桐港畔。自古以来,浔埔村民以海为田,讨海为生,生产方式主要是以渔业捕捞和滩涂养殖为主,近代以来发展成为以渔业为主、工商并举的沿海渔业社区。浔埔由于地缘优势出则为海,退则为江,造就了浔埔人特有的两性分工:两种最主要的传统生产方式即渔业捕捞和滩涂养殖业,前者主要是男性承担,后者则由女性承担。浔埔妇女的传统职业主要就是滩涂养殖牡蛎,即采用原始的“堆石法”(用4~6块石头相互依靠竖立在泥滩中,海水涨潮时夹带而来的蚝苗就会附着在蚝石上,牡蛎即可终年附着蚝石生长),日复一日围着这些蚝石劳作[2]。她们另一个重要工作则是贩卖海鲜,浔埔妇女肩挑重担走街串巷,或搭车或几人拼车到市区固定的菜市场贩卖。她们特有的“簪花围”头饰及“大裾衫、阔脚裤”服饰成了海产交易中独有的“商标”。学者李亦园在1992年曾撰文描写他早年在泉州生活对浔埔妇女的深刻印象,他说当时街坊邻居看到装束奇特的“浔埔阿姨”来卖牡蛎便觉得牡蛎质量好、味道鲜美,俨然那时“浔埔蚵”和浔埔女的特殊装束已经成为泉州人和泉州过客们抹不去的文化记忆。丰子恺先生来到泉州看到浔埔妇女头上插满鲜花不禁咏叹到:泉州是艺术的。

2008年“浔埔女生活习俗”荣登文化部公示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丰泽浔埔女服饰”被福建省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5月29日,福建省政府公布的第三批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单中包含黄晨为代表的浔埔服饰制作技艺。这些独特的活态文化资源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宝贵财富。浔埔活态文化内容丰富且顽强存在,这些文化习俗的传承基本上是靠口传身授的方式,这种口传的、约定俗成的“活态文化”在城镇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稍纵即逝。

(一)浔埔活态文化的基本概况

浔埔活态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浔埔女生活习俗”,这一项目在2008年荣登文化部公示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浔埔女与湄洲女、惠安女被合称为“福建三大渔女”,浔埔女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头饰、服饰和耳饰,此外浔埔社区的妈祖信俗及其具有海洋风韵的蚵壳厝也备受关注。

1.独特的头饰、服饰和耳饰。浔埔女从童年起就留长头发,到了10岁左右就将秀发盘于脑后,梳成圆髻,再穿上一支“骨髻”或象牙筷子。这种圆髻源于我国古代“骨针安发”的习俗。更值得一提的是浔埔女“簪花围”头饰,即用鲜花串成的花环,绕着发髻一圈一圈地点缀在髻心周围,有的还插上几枝桃红艳丽的簪花、绢花或鲜花,有的还配上金或银制的发钗或梳子,乍一看犹如一座流动的袖珍“花园”。浔埔女“大裾衫、阔脚裤”服饰也很特别,上身是蓝色或藏青色斜襟掩胸的大裾衫、布纽扣,简朴宽松,下身着清一色的黑色宽筒裤。这种服饰凸显了实用性和海洋性,青蓝色调与碧海蓝天融为一体,显示出浔埔人热爱海洋环境的审美情趣;宽筒裤便于海边劳作需要,卷起裤筒既不弄湿裤子又轻松自如[3]。浔埔女的耳饰讲究辈分的区分:未婚少女戴的是不加耳坠的丁勾耳环,已婚妇女戴的是加耳坠的丁勾耳环,称为“丁香坠”,奶奶级的则戴“老妈丁香坠”的耳环。

2.具有浓郁海洋气息的妈祖信俗。浔埔社区与泉州这座多元文化都市一样,宗教信仰是属于融合儒道释和本土民间信仰混杂共荣的多元信仰形态。辖区内现存大小寺庙十多座,其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妈祖顺济宫是最高神袛,一直是浔埔讨海人的精神殿堂。施琅将军平台次年所立的“靖海清光”的匾额就立于宫庙正殿。在浔埔,“妈祖巡香”的祭祀仪式最为隆重,每年阴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妈祖忌日,都要举行庄严热闹的祭祈活动。当天,社区男女老少几千人组成“巡香”队伍绕境巡游,男的分村落身着统一的节日盛装,抬着妈祖神像在前面鸣锣开道,女的头戴“簪花围”,身着“大裾衫”虔诚膜拜,后面舞龙舞狮、踩高跷、拍胸舞等民俗表演随行,整个浔埔成了一个盛大的民俗大观园。

3.“来自非洲东海岸”的蚵壳厝。蚵壳厝是浔埔古代中国海洋文明的活态遗存,也是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如片片鱼鳞的灰白色大蚵壳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墙体,与闽南特色的红砖瓦砌成的厝脊,构成一幅色彩对比强烈又动人美丽的画卷。据考证,蚵壳厝的大蚵壳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返航时为避免船体过轻,便将非洲东海岸海滩上的大蚵壳搬运上船压船而归,靠岸后就近抛弃,浔埔村民就地取材用作建筑材料而流传下来。据笔者调查,上世纪末蚵壳厝在浔埔、法石、金崎、东梅境内留存有近百座,到2007年泉州市做专项规划调查时只剩下63处且破损严重。蚵壳厝规模大的带有天井,小的只有一人高的单独一栋。有的年久失修已经破败坍塌,有的直接被废弃无人居住,有的则被主人翻新重建,只保留一小部分海蛎壳墙体作为修饰。

显然,浔埔活态文化内容丰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浔埔生态文化保护区被列为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区泉州首批13个示范区之一,其保护传承已经是“箭在弦上”。但是随着泉州中心城区东移、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现代都市文明已经从各种渠道侵蚀着脆弱的文化遗产,浔埔传统的民居民俗正面临着被城市化的趋势,浔埔民俗这朵奇葩也面临着日渐消失衰亡的命运。城镇化建设中的破坏势必会渐渐改变浔埔人传统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要让鲜活的浔埔文化能够有机地延续下去,除了做好静态的保护,同时更应该重视人的因素,重视地方行政力量及高校科研团队推动的动态传承,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

(二)浔埔文化传承主体面面观

面对来势汹汹且持续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也会有所差异。像浔埔活态文化这种特别需要在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下滋养、需要众多传承人共同保护传承的非遗项目,其应对城镇化带来的社会变迁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调动传承主体的积极性是关键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项非遗在新环境下唤起自身文化自觉及文化自我建设、修复的能力。

1.传承人。分为浔埔社区一般传承人(即浔埔民众)和各种民俗文化及生产活动的代表性传承人。如浔埔服饰的传承主体涉及到所有浔埔女性和服装制作及设计者。据笔者在浔埔田野调查时了解到:目前浔埔境内会做传统服饰的服装师傅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原因主要是制作繁杂、手工活费力且利润薄、消费群体日益萎缩等。现在已经50多岁的浔埔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黄晨老先生介绍说,他年轻时也曾因为看不到市场前景而转行:因为浔埔家家户户有女人的家庭基本上会保留人均一套的传统服饰,但是全区也才近四千个女性,而且30岁以下的浔埔女性平时几乎不愿意穿传统服饰,只有重大节假日或者参加民俗表演时才穿。可见,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及都市文明正悄悄地改变着浔埔女性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消费群体的日益缩减是导致浔埔服饰制作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直接诱因。鉴于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师带徒”的精英传承模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发挥智力资源对浔埔女服饰进行挖掘创作,如借助地方院校相关服装设计专业对其进行创新设计,在保留传统精华元素的同时科学融入时尚元素,以期重构更多年轻浔埔女性的着装选择。

2.地方院校及中小学的非遗传承主体。学校教育恰好能弥补传统“师带徒”精英教育传承的局限性,因为高校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极具创造力的群体,中小学生生机勃勃、认真求实的学习品质有助于更好地创造性地保护和传扬非遗。通过学校教育传承非遗项目,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对非遗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自觉保护意识。

3.专家学者及文艺工作者。高校学者、科研所专家、媒体工作者及文学艺术爱好者一直以来都是浔埔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尽管浔埔地域狭小、地处偏狭无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历史文献中也难觅其丰富的记载,长期以来关注研究它的学者文人习惯将它作为点缀大泉州丰富的海洋民俗风情的注脚。但是本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的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媒体朋友探访浔埔,试图用历史及美学的视角来揭开浔埔文化神秘的面纱。他们的关注传扬、考察研讨有力地推动了保护与传承浔埔文化的工作进程,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浔埔女”及“浔埔文化”的国内外知名度。

由于笔墨和水平所限,本文着重探析地方高校作为当地非遗传承的主要载体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及面临的棘手问题,尝试能借助高校的资源优势从多渠道共同推进地方活态文化校园传承活动及切实可行地增强传承工作的实效性。

三、高校传承浔埔活态文化的多元模式探析及展望

目前我国整个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包括浔埔文化在内的外部生存环境,正面临着城镇化的剧烈冲击和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依靠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更是日渐危亡。作为精神家园的守护者、非遗传承的主要载体的地方高校,应该极力发挥自身优势,系统认识并分析现阶段存在的困难与不足,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非遗传承人、非遗社区合作,不断完善高校非遗研究机制,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非遗课程体系等多种途径推动地方非遗进高校、进课堂和进教材,实现高校教育资源与非遗传承资源的共享及融通,在高校传扬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助推大学生人文素养、审美品位及民族精神的提升。

(一)高校作为非遗传承载体的优势分析

高校作为学者云集、精英荟萃的文化传习阵地,汇聚着大批思想活跃、天资聪颖、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突出的大学生,所以在高校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非遗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科技人文和智力优势。首先,高校传承非遗教育可以弥补传统“师带徒”传承模式的不足,变单一为多元传承,变精英式传承为广泛社会成员参与式传承;其次,高校师生可以利用自身科技文化优势,借助新媒体拓宽保护传扬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建设专门的非遗网站,传播非遗知识并及时更新非遗传承信息,或者利用DV文化拍摄关于非遗的纪录片等方式进行记录性保护,从而科学地系统地整合资源和传扬非遗;再次,高校是将学生从家庭、象牙塔引向社会的桥梁,所以它也是塑造未来社会成员对某种文化认同或政治价值信仰的理想场所。

(二)泉州地方高校在传承浔埔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泉州地方高校在传承浔埔文化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高校师生受兴趣驱动探访和考察浔埔独特文化,也形成一些研究成果如论文集、摄影美术作品、服装秀展演等,但是很少有规模化的、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也尚未形成完善的传承教学模式;尽管在少数高校的选修课程和所选教材中已经有介绍浔埔文化的基本概况,但是真正与学校相关专业融合并开设非遗学科的尝试还是一片处女地,偶尔有关于浔埔文化的传承活动也只是分散和零星的行为;高校与浔埔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资源对接工作仍处在理论研究探索阶段,缺少深入可行的实证研究。

(三)多元模式共同推进非遗校园传承

浔埔活态文化高校传承存在的困境也是其它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只不过有的非遗项目已经登上大学殿堂开设为专门学科,有的却被提升美化,甚至改造作假,从而失去了其原生态的本真性。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纵观一些高校传承非遗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推进非遗校园传承工作的进程。一是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签订相关项目的合作协议以确保学校与地方合作的长效机制;政府牵头组织专家及传承人成立课题小组联合调研,深入挖掘留存于民众历史经验中的非遗文化知识,最终形成能够发表的科研论文著作或者参政提案,以更好地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二是高校应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强强联手,整合资源,搞联合科研,可以将传承人请进校园现场授艺或者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发挥高校师生的智力和组织优势,深入实地宣传和普及非遗知识;三是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因地制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在社区或高校设立非遗体验站、展示馆和传习基地,培训大学生传承非遗的骨干分子等;四是高校应加强自身非遗学科建设及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指导大学生成立非遗社团,开设并不断完善相关选修课及非遗学科的课程建设,加强师资培训以保证非遗传承教学水平。

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生的创业教育“开课授艺”,将当地的欧塑艺术这项非遗引进课堂,最后将学生的创新成果推向市场[4]。

本文期望能通过对泉州浔埔活态文化传承这一个案的实证研究,唤起广大民众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更为深刻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将泉州乃至整个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区的非遗传承工作带入到与城镇化和谐同行、与高校优势互补的新阶段。

[1]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2]丁毓玲.浔埔妇女:一个福建渔村的性别身份建构[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硕士论文,1999.

[3]肖宇强,陈东生,卢新燕.蟳埔女服饰特色及成因探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4).

[4]郑央凡,沈智毅.高校如何来传承地方非遗文化_以瓯塑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责任编辑:朱 丹)

A Research on Inheritance of Live Culture by Colleges under New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Xunpu Village in Quanzhou

LIN Chunrong
(Public Teaching Department,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gzhou, Fujian 362000)

Live culture is localized conception of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ive culture is the maintenance of the time-accumulated culture of a certain ethnic community,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land of the people living there. The live culture in Xunpu Village is rich and persistent. But under the backdrop of the sweeping nationwide urbanizati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is faced with sever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in Xunpu Village and even across the country. Hence it is of much significance to introduce the educa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protection in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mainly by exploration of connotations, analysis of subjects responsible for protection of liv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inheritances of live culture herita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poses a multi-model inheritance of live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rbanization; live culture; Xunpu Village; college; inheritance

G122

A

1009-8135(2015)01-0032-04

2014-11-18

林春蓉(1976-),女,福建泉州人,黎明职业大学公共教学部副教授,教育硕士,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区域历史文化。

黎明职业大学2014年度课题(批准号LW201410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活态泉州城镇化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家乡的城镇化
活态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