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15-03-18□杨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乌江流域文化遗产物质

□杨 丽

乌江流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一)口头传统和表述;(二)表演艺术;(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技能;(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

一、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一)民族语言文化。在乌江流域世居少数民族中,苗族、彝族、布依族、仡佬族、土家族、仫佬族、侗族等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随着历史的进步,民族之间的融合,规范汉字的推广,年轻一代的外迁,少数民族语言逐渐推到边缘,更多的人轻视或忽略的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极大的危机。贵州的仡佬族拥有五十多万人口,但是目前只有千余人会说本民族的语言,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二)口头传承文化。乌江流域拥有许多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这些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贵州有侗族大歌、花灯戏、傩戏等;重庆有川江号子、南溪号子、酉阳民歌等,其中侗族大歌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傩戏已经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传统表演艺术。乌江流域有大量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其中包括著名的侗族琵琶歌,石柱土家族民歌,南溪劳动歌,秀山花灯,土家摆手舞等。这些表演艺术为文化旅游增添神秘色彩,注入活的灵魂。重庆的秀山花灯就是一个典型的艺术代表,这种歌舞表演始于唐宋年间,然后不断得到传承延续,到了清代达到了繁盛阶段,虽然主要是一种歌舞表演艺术,但是其融合了戏剧、民间吹打等重要的文化因素,使得其独具特色[3]。

(四)民族服饰文化。乌江流域是著名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地,在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区域文化的形成,民间习俗和服饰的风格迥异于其他地区。服饰样式丰富多样,多刺绣,镶补等装饰纹样。民族服饰文化彰显一个地区的特色,透过民族服饰,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民族浓厚的民族色彩,从另一方面来看,服饰又是礼俗的一种体现,厚重的服饰体现了习俗的厚重。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其中的图案、手法都体现了民族的特色,民族服饰既是对文化习俗的一种传承,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体现,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通过其民族的服饰将族人联系在一起,聚集在一起。

(五)民族节日文化。乌江流域很多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当少数民族聚集在一起时,这一区域的节日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这些节日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多与婚姻生活有关,这也就为年轻男女来这里谈情说爱提供了场所和环境,毕竟男女的美好爱情是一种自由的象征,另外男女交往又寓意着生生不息的繁衍,有的少数民族以风味浓郁的会餐作为节日,比如苗族的吃鸭节、杀鱼节、吃猪节,布依族的过了年等,另外也有以祈祷为主的节日,比如土家族偷瓜送子节,这个节日是用来祈祷生子的,同时也是对美好收成的一种祈祷,希望来年能够取得好的丰收。另外苗族的敲巴朗节是巫术性质的节日,其本质体现的是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二、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

(一)民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某一民族独有,并深深地打上了该民族的烙印,体现了特定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智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等因素[4]。乌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当地人民勤劳勇敢,与大自然斗争但又尊重大自然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沉积的国粹,文化理念,被列入国家价值观。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为世人所熟知,需要当地人民在保持文化的核心理念不倒的同时,与时代同步,贴合现实生活,为文化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

(二)独特性。独特性指不一般的、与众不同的、他处少见甚至没有的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更多的相似性,而文化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差别较大,因为人类和他们的活动是复杂多变、与时俱进的,它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乌江流域是多民族聚集区,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本流域的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且具有迥异于其他区域的文化特色。

(三)可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有目共睹的,但传承并不等于永久留存,保存的久与不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保护意识及思想理念。如果人们不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预见文化的消失指日可待,这对于文化来说是毁灭性的。目前主要有两种传承方式:一种是群体间无意识的传播,另一种是有意识的世代之间的口传心授。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被动的传承,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使得这些文化遗产可以流传至今。

三、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

(一)旅游开发的商业化及初级化。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很多,随着民族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盛行,地方政府积极开发本地区的民族特色,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游客。但是,一些政府和开发商只看到眼前利益,导致民俗文化的过度开发。乌江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体系还不成熟,工艺品仍沿袭小作坊的生产,效率低下,费时费力。由于制作工艺繁琐,成品销售渠道狭窄,即使民间艺人有意传授,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学,导致传统工艺的丧失。

(二)旅游开发人才的储备情况。旅游开发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进行,人才是开发工作做的好与坏的关键,如今很多高校都已开设旅游专业,但因现有旅游市场的不规范及员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很多学生或主观不愿意,或迫于家庭压力而选择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有的只把导游当兼职,或成为就业的缓冲器。这都造成市场缺乏大量旅游人才的假象,并以很高的速度流失着人才,如何为旅游开发储备更多的人才及吸引旅游人员从事本行业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乌江旅游市场不断扩大,伴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扩大,但旅游行业的大环境依然不规范,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在乌江流域现有的旅游管理人员中,大部分专业知识不精深,更谈不上推动乌江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

(三)民族文化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乌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而青少年又是主体,以雷山县为例,近年来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到高中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并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考核评估内容之一,2008年11月出版了《雷山县乡土文化试用教材》,使全县中小学校有了统一的民族教材。

四、保护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对策

(一)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文化旅游在乌江流域的旅游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属于乌江流域的优势和特色,所以,要注重它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强引导,积极和开发商协商,遵循节庆活动原有的日期,开发其潜在的节庆价值,对于一些传统竞技,文化表演等活动注重游客参与度及满意度。不断创新其表演形式,增加回头客的满意度。物以稀为贵,只有赋予节庆活动本来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开发,吸引游客。旅游专业人才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重视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他们上升的空间,乌江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规划。政府应拨款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市场的设计与研发,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拓展其生命线,摆脱局限性。

(二)保障传承人的权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财富,必须通过立法保障传承人和传习人的各种权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保证生活的稳定性,并对一些拥有独特技艺的艺人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政府部门应拨款专项传承和传习资金,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场所,并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年轻一代学习的兴趣。而人们观念的转变也必不可少,政府应起带头宣传作用,让民众从内心升起对传承人的尊敬与赞赏之情,让他们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从而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支持。

(三)重视民族文化的教学。家庭的文化学习是散乱的,而学校则可以展开系统的教授,政府应该给予民族教育机构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尤其是中小学,对开设民族语言课程的学校给予扶持和奖励,完善其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邀请有资历的文化专家对民族文化教材进行评定,增加双语教师工资,增强教学水平。把民族文化考试计入成绩考核范围,聘请有经验的民族文化老师,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在教授学问的同时,加以必要的民族思想层面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意义,进而从内心升起自愿学习的愿望。

(四)寻求文化旅游的改革之路。乌江流域可供开发的的文化旅游商品非常多,如蜡染,芦笙,腊肉制作,涪陵榨菜等,为寻求更好的传承,需当地政府的重视,而申遗是一条较好的道路。政府应积极做好前期工作,保持当地的特色,可以多个项目捆绑式申请,增加竞争力。政府可借鉴其他地区申遗成功的案例,取长补短,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而不是为了获取更多商业利益,政府不能只注重前期开发,更要注重后期保护过程。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章第二条,2003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

[3]田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J]. 西南大学学报,2008,34(5):177~182

[4]普永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治学解读[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31~33

[5]蒲紫嫣.试论侗族大歌的艺术传承[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19

猜你喜欢

乌江流域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乌江流域34县市共商保护和发展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国家认同视野下的土司文教制度:乌江流域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