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15-03-18胡年珊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社区化思政理论

胡年珊

(湖南理工学院 社科部,湖南 岳阳414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由于“思政”课本身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理论性强的特点,更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鉴于此,倡导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城市社区的发展完善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最近几年,各高校都在积极探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探索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然而,从各高校实践教学的现实情况可以知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确实也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长期“脱节”的问题,直接导致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高校主管部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组织脱节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提是学校领导对此要重视,要拨付相应的实践教学经费,为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提供条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真正能拨付足够实践教学经费的高校不多,有的高校领导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有可无,有的学校领导甚至认为理论课都不重要,于是导致“思政”课课时被一减再减,到最后与教育部规定的理论课时相差甚远。这样就导致了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无法组织开展,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几乎不太可能。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流于形式,导致计划脱节

部分高校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制定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计划时,增加了实践教学计划。遗憾的是,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仅仅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大多是走过场,流于形式,计划不能落实,学生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与培养。

(三)组织实践教学难度大,导致进程脱节

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都想大胆尝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但是,面对上百人的大课堂,很多老师也是望学生兴叹,很多教师想带学生到校外进行实践教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

二 高校“思政”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政”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是指高校充分利用社区的育人优势,把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社区,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在社区,大学生素质培养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在社区。由于城市社区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中介环境,而且蕴含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外源性资源,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主动参与“思政”课社区实践教学活动,积累和理解各种适应社会的人际知识,并使其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主人翁精神和十八大报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培育和践行,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培育“四有”新人的目的。

(一)高校“思政”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现实化和具体化,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理论教学要接受实践的解释和检验,实践教学则要以理论为方向和指导。高校“思政”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是面向社区现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理论教学真正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激励大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既需要理论引导,又需要实践锻炼,大学生“思政”课不仅是解决认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行统一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取得真正的实效,最终要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而高校“思政”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使大学生在接受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和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积累和理解各种适应社会的人际知识,并使其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主人翁精神和十八大报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培育和践行。

(二)高校“思政”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实践是获得真理的途径,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才能不断的完善知识结构,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社区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养,通过“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不仅要使“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深入头脑,形成了一些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社区实践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将一些思想意识转变为行为,从而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行。在理论难以运用到实践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就永远是思想,意识也永远是意识,就很难转化成行为,没有行为就很难养成习惯。因此,“思政”课教师把课堂讲授与社区实践教学并重,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高校“思政”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品性修养上做到知行统一

高校“思政”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一些理论教育课程的重要特点。它不只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大学生把思想意识转化为行为的问题。不行不为真知,要想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知行统一,必须在上好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落实社区化实践教学。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地循环地学习、践履、提高的复杂过程。大学生只有通过直接参与社区实践,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品性修养上做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三 高校“思政”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所谓“择”“导”“养”“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政”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是指选择符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和能体现课程内容的社区、教师引导大学生通过社区生活促进符合大学生社会发展需要和成人需要的生活轨迹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区生活自立、自为、自律的自主性、科学评价模式运行的效度并及时予以补充和完善相配套的具体操作模式。[1]实施这一模式的目的是使大学生通过充分利用社区人才培养的中介环境,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得到增强,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这一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择”

“择”即选择能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社区,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这一过程的实施要求做到: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在互动互通的过程中通过社区实践教学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第二,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区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能扮演引导和监督角色。第三,教师要选择能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体现“思政”课内容的社区,才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的融合到一起,让大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统一,课堂内的思想政治理论就不会再是呆板的文字符号,而是变成了能够引导大学生进行与思想政治知识相连结的生活体验,这样大学生就可利用社区生活经验来理解课程知识,并把课程知识内化成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探询与追求。

(二)“导”

“导”即教师引导大学生通过社区实践活动来促进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个人发展为目的,引导大学生在社区实践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避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越出正常的生活轨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毫无疑问也对我们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怎样,已成为决定未来中国命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思政”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实现中国梦为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反馈、监督机制。虽然社区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大学生自觉的基础上。但要使大学生在社区实践活动中真正受益,教师必须作到活动前指导,活动中监督,活动后总结,才能保证社区实践活动让学生终生受益。第二,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来明确设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实践活动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的全面地认识社会,在社区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成长,不断提高自我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这是高校“思政”课“社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根本宗旨。第三,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评价制度。教师是社区实践的主导,教师负不负责,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效,而我们现有的考评机制主要是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而设的,缺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只有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评价制度,才能很好地发挥相互监督和督促的作用,从而促使教师不断的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导”的作用。

(三)“养”

“养”即通过社区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自立、自为、自律的自主性。所谓自立、自为、自律是指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在外界的感召下,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激发内心的精神力量,从而自觉地引导自己去实践,促使自己不断完善。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区实践活动自立、自为、自律的自主性,就是指大学生通过社区生活实践将自己塑造成为具备清晰的认识头脑、激励和培养自己踏踏实实去实践的品格和过硬的思想政治能力人才的主动性意识和观念。教师可以通过社区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为、自律的自主性。首先,组织学生服务学习。所谓服务学习就是把社区服务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社区服务,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和提升学习的双重功效。学生服务社区的时间可以根据学生的自由时间分组安排,每组服务的总时间必须达到课时要求,但每次服务的时间可以学生自己定。其次,组织学生学习感动社区的优秀人物。在社区实践教学中充分依靠感人事迹的感染力量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建立激励机制。在社区实践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自觉性,同时把这一方面列入评优机制和惩罚机制中。通过以上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立、自为、自律的自主性。

(四)“评”

“评”即科学评价模式运行的效度并及时予以补充和完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最关键的是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来。以往的标准化试题的应考方式,学生是很难把思想政治理论真正落到行动上的。为了避免这种虚象,我们在考评时必须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紧密结合起来,给每个学生一个公正的评分,具体操作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各占50分,理论考核成绩50分:上课出勤(10分)、作业(10分)、课堂表现(10分)、期末案例考核(20分);课程结束时的实践考核成绩满分是50分:学生自评(5分)、班级综评(5分)、社区领导评价(15分)、实践作业(10分)、教师评价(15分),另外,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还可以给予经济奖励。评分标准强调是否具有可信性和启发性,这样就会使学生主动关心社区,更注重知识的积累过程,在过程中感悟,从而提高学习、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社会实践。此种评价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公正、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在社区中活动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1]胡年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社区化模式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0).

[2]吕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效性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8).

[3]何腊生,肖勇.试论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4]陈胜利.主体性参与教学模式的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5]朱晓.论以人为本语境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8,(15).

[6]王滨有,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2006,(增刊2).

[7]金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社区化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8).

[8]李志强.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猜你喜欢

社区化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基于社区化编码的网络协同开发模式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试论农村村组职能社区化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