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

2015-03-18莫海霞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辅导辅导员心理健康

莫海霞

(岭南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524048)

一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突出

随着高校的扩张,大学生的组成变化较大,都是90后,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当中部分是贫困生。据调查,28.7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因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人数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1]P22-24。如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 栋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形成被动依赖的性格,对新环境难以适应

大学生性格塑造被动,对父母依赖大[2]P13-14。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是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父母一切为了孩子,各种呵护甚至溺爱,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独立能力差,严重影响了良好性格的形成。33%的新生认为过些日子没有新鲜感了,生活单调枯燥、感到失望;41%的学生感到竞争压力大;只有22%的学生心情舒畅,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3]P13-17。超过一半的同学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心理问题[4]P125-126。生活不能自理、学习不自觉等与大学自主学习、时间自由支配等相违背,使部分大学生感到茫然、孤独、焦虑,甚至神经衰弱。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如意

如何与周围的同学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岭南师范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对生科院2014级全体387名新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普查中,共查出22名学生需要注意观察其学习、生活和情绪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占年级学生总人数的5.7%,其中7人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的心理症状,占需关注学生的31.8%。这可能是由于自卑、交际能力欠缺、语言障碍等原因;同时,他们又迫切希望与人交往,表现自我。这种双重人格,容易导致孤独感、抑郁症和自卑感的产生。调查显示,社交问题已上升到大学心理问题的第一位[5]P88-94。90后大学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而自立意识差,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甚至由于处事方式不同,学生在相处中容易产生摩擦,激化矛盾。现实生活不如意,学生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陷入虚拟世界,引发其他心理病症。

(三)父母的期望与自身抗压能力失衡

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为明显。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随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大量增加,子女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大学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庭的期望,对自己定位高,成才欲望强,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发展不成熟,容易情绪波动。

(四)个人前途不明朗

就业关系到毕业生的前程,就业和择业的问题也不断困扰学生[6]P141-142。高考扩招使毕业生人数增加,但社会工作岗位有限,就业竞争激烈,人才选拔的标准不断提高。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理想工作的学生占少数,许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也有部分大学生对职业期望值过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自我价值受冲击,产生读书无用论、愧对父母的思想。

(五)家庭经济能力悬殊引起的心理失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多数学生衣食无忧、生活潇洒,但却有一部分贫困生愁眉紧锁。高额的学费、住宿费以及生活费给家庭和学生个人带来极大的压力,学生在空余时间积极兼职赚取生活费,在学习和生活上精打细算,不敢乱花钱,更不敢参加各类同学聚餐、班级活动,久而久之形成性格孤僻、心情忧郁、烦躁不安、自卑的心理状况,造成导致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冷漠,严重地影响了个体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导致心理失衡。

二 导致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现代大学生都是90后,一般年龄在20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情感逐渐丰富,心理极度敏感以及不稳定,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甚至易怒。这些心理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这种不良心理现象很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此外,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等逐步完善的阶段。社会意识逐步增强的同时,自我独立意识也逐步增强,但是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与其经济等相关物质条件并不能独立的情况形成矛盾,对学生造成无形的压力[7]P30-31。当压力无法自我排解时,心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

(二)家庭教育环境

大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家庭是教育的启蒙,而家庭教育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影响很大。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过于偏激,不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造成孩子心理严重扭曲,影响孩子的成长成才[8]P18-19。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大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造成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当孩子上大学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尤其是心理成长问题,与孩子见面时间减少,沟通交流欠缺,只是在经济上给予最大的支持,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化。

(三)学校教育环境

(1)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有一个学习非常紧张的环境转换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心态一下子难以适应。在高中,起居饮食、衣食住行都是父母一手包办,孩子只管学习。然而,到了大学,面对独立的生活,住集体宿舍,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很多大学生感到束手无措,无法适应,心理上逐渐产生孤独感。

(2)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高中时刻都有老师紧跟着,课程紧张、作业多,有问题找找老师解决相对容易。但是在大学,老师上课的速度很快,完全跟不上,而且老师讲课的内容很多在书上找不到,也听不懂,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见到老师,课后有问题不知道向谁请教。在大学,学习、生活完全靠自觉,这种学习方式让新生无法适应,心理失衡。

(3)学校的心理教育不到位。[9]P15-22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本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多地偏向于政治理论教育,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心理的疏导、思想疑惑的解答及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同时,心理疏导的内容不够科学,把心理疏导与心理疾病相混淆,忽视大学生情感的需要和需要的不同层次。虽然学校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各种讲座、测试、辅导等,但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及配备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咨询的需求。

三 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作为高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并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要掌握技巧和把握分寸。

(一)学会做学生的忠实听众,男女生“区别”对待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中期,是个体走向独立、成熟的时期。因此,大学生承受多方面的压力,而且还要独自去面对。针对男女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对女生,在顾及其面子的基础上,采用婉转的方式;而男生则视其个性等具体情况选择处理策略,或单刀直入,一针见血,或侧面敲击,不断暗示。辅导员要主动亲近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故事,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困难,帮助困惑中的新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方法。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不但能了解学生的需求,还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通过多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判断和识别,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行为,防止心理困惑发展为心理疾病。

(二)借助他人或事物的力量开展心理疏导

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辅导员可通过借助班干部、学生党员、舍长等同学的力量了解学生的动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杜绝问题恶化。对学生进行辅导,除了自己要尽本分,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动用班干、舍友以及学生身边的好朋友。对学生进行辅导,不仅仅停留在和学生的交谈。还可以通过活动、工作与学生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学生感到自卑,就想办法提高其自信程度;如果学生焦虑浮躁,就建议其做一些需要耐性的事情。

(三)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专题讲座作集体辅导

有效的集体辅导应针对集体具有共性的问题开展。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指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制订四年学习计划,确立成才目标,帮助学生实现“双业”(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并举,即大学一、二年级扎实英语、专业基础;大学三、四年级着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就业准备。以“早抓动员、早定目标、早做准备”为原则,一年级早抓动员,二年级帮助学生选向,大三定向,大四走向,按照学生特点,选择就业或考研分类指导。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清当前形势,有效减少心理疑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四)开展个性心理辅导

个别学生的心理疑问也不容忽视。除了面谈,辅导员可设立心理辅导专线、心灵邮箱等方式开展个性心理辅导。这类非接触型的心理辅导无需见面,能让学生敞开心扉,有助于深度辅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在进行个性心里辅导时,要把握个体的性格特征,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五)鼓励新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尤其是农村的孩子

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大部分的农村孩子认为学习仅停留在书本理论上,实践活动是浪费时间。然而,实践活动也是另一种学习。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同时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进取的勇气,有助于重塑自我、准确定位、顺利成才。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更多社交的机会,促使学生形成外向开朗的性格,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1]龚孟伟,董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2-24.

[2]黄红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3-14.

[3]刘民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13-17.

[4]李于雄,黄宇媚,陈月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5-126.

[5]郭晓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分析[J].心理研究,2011,(4):88-94.

[6]薛静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2(7):141-142.

[7]陈国皎.山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C].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0-31.

[8]安玉芳.新时期海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C].海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18-19.

[9]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5-22.

猜你喜欢

辅导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