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瑟尔“空白”论下《永别了,武器》的47种结尾

2015-03-1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凯瑟琳亨利海明威

郑 昀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伊瑟尔空白理论认为,文学文本是存在空白的框架。空白之处需填补的内容。“作品‘故意’不言明,处于‘有意’空白的状态,需要读者根据文本所言部分的隐蔽的意指,自己去体悟……一方面是作品中确存这种内在关系、这种意向,读者能感觉甚至强烈感觉到,另一方面是作者有意不言明,其结果就是有一种强烈的召唤效果,召唤读者去言明,召唤读者来参与创造,共同完成作品,召唤读者来作具体分析,发现隐含其中的意义。”[1]P174空白的存在,一方面中断了文本图式的联结性,另一方面“自发地调动了想象,提高了读者的建构能力,他不得不尽力补充空白,把这些本文图式联系起来,成为综合的完形”[2]P238。

利用空白建构文本,这一方法被运用到许多小说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如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在其日记中写道:“在我的人物之后,我掘出多么美妙的洞穴,我想象着能够准确地表达我想表达的:人性、幽默、深沉。这个想法就是各个洞穴将联系起来,并且现在都显露出来。”[2]P511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曾在《本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一文中转引T.S.艾略特对伍尔夫的省略手法的评论:“它们是通过所谓意志般的道德努力故意遗漏的。由于遗漏,这些事物在某种意义上,某种哀婉的意义上,反而呈现出来了。”[2]P214

伊瑟尔还在《阅读行为》一书中转引伍尔夫对作家简·奥斯汀小说的评论,从中可看出伍尔夫对奥斯汀运用“有意留白”手法进行小说创作的赞赏:“她不浮于表面。她激发我们去补充作品的言外之意……赋予了表面上平凡的生活情景以深远的意味。这种重要作用往往依赖于人物……一场曲折的对话使我们悬念重重,挂虑不安。我们的注意一半系于现时的发展,一半系于未来……的确,简·奥斯汀之所以杰出不朽的所有密秘,就在于这种‘未完成’的和含有味外之旨的小说。”[2]P214

一 《永别了,武器》47种结尾的归纳分析

在众多小说文本中,美国作家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冰山风格”,是有意留白创作手法的典型。为了达到“空白”最佳的艺术效果,海明威曾对《永别了,武器》的结尾进行了多次修改。2012年,美国斯克伯纳出版社出版的AFarewellToArms(《永别了,武器》)一书的附录,首次披露海明威为小说设计的多达47种结尾。笔者将对这些结尾进行翻译、归纳,并运用“空白”论对其审美效果进行对比解读。《永别了,武器》的结尾,女主人公凯瑟琳在瑞士医院难产而死。海明威曾写下的47种结尾,已经由出版方进行了数字编号,笔者根据“空白”效果的强弱,进行重新归类:

第一类结尾以亨利的叙述为主,未留有空白,甚至穿插了直白的议论。这些结尾有的是叙述凯瑟琳的死带给亨利的痛苦,有的是补叙其他人物的结局。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1.显露作者主观感情的直白议论结尾。包括“虚无结尾”、“宗教结尾”、“葬礼结尾”、“活婴结尾”。如1号“虚无结尾”:“那就是这个故事的全部。凯瑟琳死了,你会死,我也会死,那就是我能向你保证的一切。”[3]P3035号“宗教结尾”:“……一开始,夜晚是最糟糕的时间,饭堂里一直爱着上帝的有智慧的神父,他是那么快活,没人能从他那里把上帝带走。但是,要有多少智慧和多少幸运才能生来如此?要是你不是生来就是那样的呢?”[3]P304第7号活婴结尾:“我该说说这个男孩。除了是个麻烦,他对我来说毫不重要。老天知道我比他要好。总之他不属于这个故事。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故事。在旧的故事结尾开始一个新故事不公平,但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除了死亡没有终结,诞生只是开始。”[3]P30511号“葬礼结尾”:“人们死后你得安葬他们,但是没必要写这些。没必要写送葬人,也没必要写葬礼事宜。你没必要去写那个白天或接下来的夜晚,或之后的那个夜晚,也没必要写很长一段时间内日以继夜的麻木继而悲伤的过程。写作的时候你有个确定的选择,但在生活中你没有。”[3]P306在上述结尾中,作者本人或亲自站出来、或借亨利之口,直接表达悲观的人生态度,缺少供读者想象的空白。

2.虽不是直白议论,但仍缺乏想象空间的结尾。包括13号至26号,27号至33号结尾,42至47号共计20个结尾。其中不完整的过于简略的结尾,在此不予讨论。

13号、14号、16号、18号、23号至25号结尾,是对亨利走回住处的动作描写以及次日清晨醒来后的感受。14号、16号、23至25号结尾差别不大,只是对亨利从医院回到旅馆的线性叙述。如25号结尾:“我走进大门,走上车道,穿过旋转门。我和门房说话,他给了我钥匙。我乘电梯上去,走出来,关上门,穿过前厅,打开门走进我们的曾生活过的房间。……在醒来的那一刻,一切都是从前的样子,什么也没消失。接着我看到床头的电灯还在白天里亮着。然后我再一次明白现在什么都没了,再也不会像那样了。”[3]P310-311

19号至22号结尾略同,描写的是亨利次日清晨醒来的场景。以20号结尾为例:“我醒来的时候,阳光从开着的窗户照进来,我闻着雨后春天的清晨,看到阳光照在院子里的树上。在醒来的那一刻,一切都是从前的样子,什么也没消失,可那是最后一次还是曾经的样子了。接着我看到床头的电灯还在白天里亮着。然后我回到了昨晚停下来的地方,这就是故事的完结。”[3]P309

42号至47号结尾大多是零碎不完整的语句。45号结尾相对完整,描写的是亨利失去凯瑟琳之后的心理活动:“我是如此地麻木,以至于我能想到的,就是因为他们这样对待她而恨他们,但是我没有意识到她真的走了。但后来到了晚上,意识就来了。然后谁做的或什么原因造成的都没什么区别了,只有一件事:她走了。”[3]P321

27号至33号结尾叙述了亨利战友雷那蒂等人在凯瑟琳死后的情况,较冗长拖沓,缺少想象空间,仅在1929年斯克伯纳杂志连载版本的小说中被采用。

第二类是有意留白的结尾,包括37号至41号结尾。在这些片段中,海明威将亨利走回旅馆的过程、次日清晨醒来后的感受、昔日战友的结局全部省略,改为以亨利和医生的对话为主要内容。最终,小说定本的结尾在37号和41号两个片段的基础上修改完成。

先来看37号结尾:

“在房外走廊上,我对医生说,‘今天夜里,有什么事要我做吗?’

‘没什么。没什么可做的。我能送你回旅馆吧?’

‘不,谢谢你。我想在这里再呆一会。’

‘我知道没有什么话可以说。我没法对你说

——’

‘不必说了,’我说。‘没什么可说的。’

‘晚安,’他说。‘我不能送你回旅馆吗?’‘不,谢谢你。’

他顺着走廊走去。我走到房门口,开门。房间里有两个护士,其中一个走到门前。

“等一下,”她说。“你现在不可以进来。”

“我进来了,”我说。“你可以一会儿再回来。”“规定是——”她说。

“我不在乎那些规定。你出来,我进来。我要进来待一会儿。”

她们出去了,我关上门,灭了灯。窗户开着,我听到院子里在下雨。过了一会儿,我说了再见,走出去。那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但是我不想走。我看出窗外。雨还是下得很大。我想,这场雨的降临是为逝者祈福。为什么会那样?我走回去。我说,再见。我想我该走了。这没什么好处。我知道这没有任何好处。”[3]P319

再来看41号结尾:

“他顺着走廊走去。我走到房间门口。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护士中的一个说。‘不,我可以的’,我说。‘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但是我赶了她们出去,关上门,关了灯之后,也没有什么好处。那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出去,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

[3]P320最终,定本的结尾是这样的:

在房外走廊上,我对医生说,“今天夜里,有什么事要我做吗?”“没什么。没什么可做的。我能送你回旅馆吧?”

“不,谢谢你。我想在这里再呆一会儿。”

“我知道没有什么话可以说。我没办法对你说——”

“不必说了”,我说。“没什么可说的。”

“晚安”,他说。“我不能送你回旅馆吗?”

“不,谢谢你。”

“手术是唯一的办法”,他说。“手术证明——”“我不想谈这件事”,我说。

“我很想送你回旅馆去。”

他顺着走廊走去。我走到房门口。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护士中的一个说。

“不,我可以”,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但是我赶了她们出去,关了门,灭了灯,也没有什么好处。那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出去,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3]P324

由上可见,41号结尾和定本结尾相比第37号结尾,亨利与护士之间的对话有所简化,且定本结尾在37号结尾基础上增加了亨利与医生对话的内容:亨利面对试图提供些许安慰的医生,多次用简短的否定句应对:“没什么。没什么可做的。”“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不想谈这件事。”甚至重复两次:“不,谢谢你。”当亨利走进病房与凯瑟琳最后道别时,他简单地打发走了护士,海明威甚至将37号结尾本有的暗示亨利内心悲痛与不舍之情的“这场雨的降临是为逝者祈福。为什么会那样?”一句也删减了。面对凯瑟琳的遗体,亨利甚至不发一言,描写他此时心理活动的只有一句:“那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整个结尾几乎只有简单至极的对话和动词短语。在这场悬念重重的对话中,不仅是读者,就连医生和亨利两个人物本身也在不断试图深入对方言语之外的心理活动。表面上彼此在填补空白,却又是在不断制造新的空白。

二 最佳结尾中“空白”的聚合功能

作者此处有意留白激发了读者的想象:面对孩子夭折和凯瑟琳的死,冷漠麻木只是亨利的表层情感。空白此时发挥着“聚合”作用,引导读者将亨利反复向上帝祈祷的情节:

我祈祷要她别死。别让她死。哦,上帝啊,求求你别让她死。只求你别让她死,我什么都答应。亲爱的上帝,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婴孩你已经拿走了,但是别让她死。孩子没有关系,但是别让她死。[4]P356

以及伏在弥留的凯瑟琳身边哭的情节:

凯瑟琳并没有抬眼来望。我走到床边。医生站在床的另一边。凯瑟琳望着我,笑了一下。我俯伏在床上哭起来。[4]P356尽管结局时亨利和医生之间只有简短的问话、欲言又止的陈述和断然否定,但是读者通过对空白进行“聚合”,可强烈感受到隐藏在亨利看似冷漠的话语之中的痛苦和绝望。结尾部分简短的问答,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凯瑟琳的死亡意味着亨利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痛苦让他近乎崩溃,才有了看似反常的言行。透过亨利和医生之间简短的问话、欲言又止的陈述和断然否定,读者填补出的是隐藏在亨利看似冷漠的话语之中的痛苦和绝望。凯瑟琳的死亡意味着亨利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痛苦让他近乎崩溃,以至于内心情感与外在言行形成了强烈反差。由此,亨利的人物形象也获得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具体而言,在小说最初阶段的亨利的形象,是一个游戏爱情的男人。他与凯瑟琳在一起是填补空虚心灵的需要。他甚至理所当然地带着行动不便的凯瑟琳在寒冷的十一月雨夜,连夜划船出逃瑞士。相比凯瑟琳一直以来对亨利无私、热烈的爱,亨利的爱显得自私。但是,这一形象在结尾得以重新建构。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结尾部分读者通过填充空白,发现了亨利的深层情感奥秘:对凯瑟琳深沉的爱以及无尽的愧疚。由此,亨利成为无法接受爱人离去的痛苦而致于绝望的形象。这种感情之深,甚至让亨利忽略了爱子夭折的不幸。这时,小说一开始那个游戏爱情的亨利已经被新的形象所否定并取代。这一新的形象同时也是更有艺术魅力的形象。

三结语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一出,一扫小说文坛自然主义文风的繁琐沉闷。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省略,而是对小说审美规范的全新开拓。以伊瑟尔的空白观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结尾在原始修改稿与在定本中的不同,论证说明,有意留白的巧妙运用,能够刺激读者想象,填补空白,促使读者发掘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海明威对《永别了,武器》结尾部分的47种不同构思,也让我们深入作者的创作心理演变,看到一部经典作品的成功要经历的曲折过程。

[1]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78.

[2][德]沃·伊瑟尔.阅读行为[M].金惠敏,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97.

[3][美]ErnestHemingway.A Farewell To Arms[M]New York:Scribner,2012:106.

[4][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7.

猜你喜欢

凯瑟琳亨利海明威
完美的鲨鱼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找找看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大公鸡亨利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
找找看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
亨利.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