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时刻刻》生死主题探析

2015-03-1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伦纳德弗吉尼亚劳拉

全 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一 片名来源及人物背景

影片《时时刻刻》是由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1998年写的同名小说《时时刻刻》改编而来,是以英国文坛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为创作原型的一部致敬之作。弗吉尼亚在1923年创作长篇小说《达洛维夫人》的原名就是《时时刻刻》。正如迈克尔.坎宁安在《时时刻刻》的卷首语引用弗吉尼亚1923年的日记一语:“我没有时间来描述我的计划。我会说上许多关于生活中的时刻以及我的发现:我是怎样在我的人物的身后挖出美丽的洞穴……这些洞穴应该相互连接,每一个洞穴都是当前的一刻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1]迈克尔.坎宁安沿用了《达洛维夫人》的原名《时时刻刻》。

弗吉尼亚一生创作颇丰,长篇小说代表作有《达洛维夫人》、《海浪》、《到灯塔去》等。事业的成功并不代表事事都一帆风顺,她终身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和折磨。弗吉尼亚的同父异母姐姐就是精神病人,堂兄也因事故发疯,她生活的周围弥漫着精神病的氛围,虽然弗吉尼亚的疯病与其家族的遗传有无关系,已无从考证。但从其母亲1895年去世和同父异母兄长乔治的过度“关爱”,对弗吉尼亚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和身体创伤,导致她的第一次精神崩溃。自此以后,弗吉尼亚就数次患病,未曾彻底痊愈过,总在疾病与清醒之间挣扎。父亲的去世,她发病了,并初次尝试自杀。处女小说《出航》的完成及出版,让她再度发疯,并在特威肯哈姆疗养院彻底休养,而疗养院的隔离又助长了其自杀的冲动,她曾服用致命剂量的安眠药自杀,这时的弗吉尼亚已经意识到自己精神错乱。1923年弗吉尼亚在创作《达洛维夫人》时,又一次发病。此后的每两年,弗吉尼亚就发病一次,且病情日益恶化,她被迫过着一种病人的生活。1941年,终因精神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困扰,选择投河自杀结束生命。纵观弗吉尼亚一生数次的疯病折磨,她却顽强地选择与“疯魔”作斗争,清醒时,奋力写作;发病时,努力挣扎,拯救自己,其间的尝试自杀,多是忍受不了疯病的折磨。无路可走,走上绝路:死神时刻在身边注视她,死亡会不期而至。她的内心是平静的,人总有一死,她早已深埋心中,因此,对她来说,死亡便是一种超然和解脱。

二 影片简介

影片《时时刻刻》描写了弗吉尼亚在1923年创作《达洛维夫人》期间某一天的故事,短短的一天浓缩了她不“安宁”的一生,正如弗吉尼亚在《达洛维夫人》中写到的“一个女人的一生就在这一天”,《达洛维夫人》便成为影片中另两位女主角的连接点:美国家庭主妇劳拉正在阅读《达洛维夫人》并深受弗吉尼亚及其作品的影响;美国女编辑克拉丽莎因名字的缘故而被戏称为“达洛维夫人”。电影使用平行的拍摄手法,时空交错的展现了三个女人一天的故事。影片主要讨论了生与死——这一严肃、沉重而超然的主题,与弗吉尼亚在创作《达洛维夫人》的初期阶段构思的主题一致,“在这本书里,我大概有太多的想法,我想表现生与死,精神健全和精神错乱……”[2]影片中的弗吉尼亚,一个游离于生死边缘的“疯癫”的天才女作家形象,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出现在观众面前,她的神经质,她的歇斯底里,她的对死亡的彻悟,令人难以忘怀。而受《达洛维夫人》影响的劳拉,在对家庭生活感到绝望时,也试图自杀,可真正面对死亡时,她解救了自己,选择勇敢活下来。克拉丽莎没有直接面对死亡,可却是前男友的精神依赖者,虽生犹死,当她近距离接触死亡时,她突然明白要重新做回自己,让自己获得新生。

三 影片回顾与主题分析

(一)弗吉尼亚·伍尔夫

1941年,英国,萨塞克斯。弗吉尼亚系紧大衣,悄悄溜出家门,来到水流湍急的河边。此刻,耳边想起弗吉尼亚留给丈夫的信“我确定我会再次陷入疯狂,而这次我无法再康复……所以我这么做似乎是最好的”。弗吉尼亚捡起一块石头塞进大衣口袋里,缓缓走进河水中。开头的一幕令人震撼又疑虑重重,她为什么要自杀?让观众直视了弗吉尼亚的投河自杀,给整个影片蒙上一层灰暗、压抑的基调。

故事回到1923年的里士满。早晨起来,弗吉尼亚就在房间里构思小说《达洛维夫人》。中午时分,下楼跟丈夫说要出去透透气,于是弗吉尼亚走在街上自言自语:“她会死,她一定会死,我会让她死,她会自杀,为小事而自杀。”这是影片中,从弗吉尼亚的口中,第一次提到自杀,虽然她是在设置《达洛维夫人》中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命运,但也影射了她创作阶段,身体状况的不稳定和之前两次自杀的经历,是她自身行动在小说中的一个直接反映,她想描述这个她曾经身临其境的死亡瞬间。

下午两点半,姐姐瓦妮莎带着孩子们拜访弗吉尼亚。孩子们拿着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鸟,甥女安吉莉卡把小鸟放在草堆旁,问道“死后,我们会怎样?”“我们会去我们来的地方。我们死了会这样,很小”,弗吉尼亚答道,“但很安详”,安吉莉卡补充道。弗吉尼亚静静的躺在草堆旁,与泥土混为一体,希望此刻就永远定格在这里。这是第二次,弗吉尼亚与孩子提到死亡。从弗吉尼亚的语言、神情、动作可感知,弗吉尼亚对死亡的感悟更深刻了。死亡可以是终结、平静与安宁。姐姐和孩子们临别回家时,弗吉尼亚自语道:“我本来要杀死女主角,但我改变了主意,我必须杀死另一个人。”当弗吉尼亚第三次提到死亡时,她亦心如止水,大彻大悟,生死亦成为同一概念,但她的精神必须活着,让另一个身患疾病的肉体死去。

傍晚时分,弗吉尼亚悄悄地溜去了里士满火车站,与前来找寻的丈夫声嘶力竭的争吵。“我的生活被别人夺走,我们该回伦敦了,我怀念伦敦的生活,这是我的心声,我留下来会死的。”伦纳德说“你记得伦敦曾让你崩溃”,“我一个人在黑暗中独自挣扎,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会随时面对死亡的威胁,我必须面对它……但是要我选择留下来或死亡,我选择死亡”。这是弗吉尼亚的心里话,也是真正意义上,她亲口说到死亡。伦敦是她出生、成长、成名也是带给她无尽悲痛的地方,但她怀念喧嚣、热情、友好的伦敦社交生活,这同时带给她无限创作灵感的地方。宁静的乡村生活虽有助于她身体康复却让她憋闷、窒息和灵感枯萎,还让她时刻记得自己是一个精神病人。她知道自己随时面临死亡,这是一道单选题,即使她不选择死亡,死亡也会选择她,她只有内心默认地做出双向选择,她亦选择死亡,内心的迷茫、挣扎、淡定只有她自己知道。弗吉尼亚依然是意志坚强且异于常人的人,经历反复的疯病,精神还未垮掉,还毅然致力于自己的写作事业,她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逃避生命永远得不到宁静,选择死亡更需要勇气,然而,死亡于她则是一种解脱。

临睡前,丈夫问“为什么你的小说有人要死?”“这样才能让其他人更珍惜生命。”丈夫又问:“谁会死?”“那个诗人会死,那个先知。”一语道破天机。一方面,让小说中另一人物死去,表明她希望,现实生活中,身患疾病的自己,肉体死去,希望获得健康的身体,珍视生命活下去。另一方面,即使某一天,她自己离去,她也希望别人能领悟生命,珍视生命,勇敢活下去。此刻的她如释重负,这是影片最后一次,弗吉尼亚对生死的诠释。

(二)劳拉·布朗

1951年,美国,洛杉矶。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劳拉,怀着身孕,躺在床上看《达洛维夫人》。目送丈夫丹上班后,劳拉一副茫然的表情,不知怎样与儿子相处,于是决定跟儿子一起为丈夫做生日蛋糕来打发上午空闲的时间。劳拉翻开书做了第一个糟糕的蛋糕,邻居基蒂的来访,让她意识到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家庭主妇,于是倒掉这个歪扭的蛋糕。劳拉迅速地拿了几瓶药放在手提包里,跟儿子又做了一个漂亮的蛋糕,就把儿子送到拉奇太太家。儿子跑出来,追赶着劳拉远去的车,哭喊着叫妈妈,劳拉却默默地留着泪,漫无目的的开着车,头也不回。

影片叙述到这里,劳拉的形象逐渐清晰,劳拉拿药去哪里?她怎么能如此狠心地抛下儿子,儿子是生命的结晶,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骨肉亲情是难以割舍的。劳拉迷惘了,此刻的她已抛开一切,她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又不清楚该怎样去做。车子无意间开进一家旅馆。劳拉住进旅馆,把药放在床上,几瓶醒目的药又出现在观众面前,她是准备睡觉还是准备?这挑战着观众的想象极限。她家庭富足,生活幸福,足以羡煞旁人,她又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劳拉翻开书读到:“有一天她的生命将结束,这重不重要?”书中女主人公的想法与此情此景的劳拉不谋而合,在这一天,劳拉的生命将结束,对于她自己,对于她家人重不重要?劳拉潜意识里思考生与死的意义。劳拉没有服药,而是看着药瓶睡着了,她梦到床被水淹了,这一幕与弗吉尼亚投河自杀的场景相呼应。劳拉大叫到“我办不到!”从梦境回到现实。劳拉开车出门的目的有了答案——她准备自杀。劳拉开车去接儿子时说“有一阵子,我觉得很久,不过我改变了主意”,这与弗吉尼亚在设置《达洛维夫人》的克拉丽莎的命运时相吻合,“克拉丽莎不会死,让另一个人死去”。劳拉自杀的想法由来已久,但最终活下来,找到自由的出路。

影片中,劳拉虽只字未提死亡二字,可她却践行了这一想法。衣食无忧的她,内心充满空虚,她想象《达洛维夫人》的克拉丽莎那样,做一个自信的家庭主妇、妻子、母亲而不得。她在琐碎的家庭事物中迷失自我,在找不到出路时,选择自杀,但在真正面对死亡时,却选择活下去,为自己的自由而活。

从片尾与克拉丽莎的对话中可知,劳拉在生完第二个孩子后离家出走,当上一名加拿大图书管理员,找到了她喜爱的职业,摆脱了家庭束缚,获得了自由,可这一切,是她背负抛家弃子的骂名而得来的。为了自由,她变得铁石心肠,什么都不在乎了。“当你觉得你不属于这个世界,就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你别无选择时,后悔又代表什么?没人会原谅我。当我面对死亡,我选择了生命。”满头白发的劳拉最后道出了无奈的心声:自己曾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自己仅有的那点读书爱好都被繁杂的家务所淹没,为家庭、丈夫、孩子作出完全的让步,真实的自己究竟在哪里?抛夫弃子是世俗所唾弃和不容的,选择死亡也得不到内心的平静,面对死亡,劳拉选择生命,选择在远处,带着内心的遗憾、愧疚,注视着自己的家人。劳拉由死而生的想法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她自由了,尽管她的方式并不为世俗所理解。

(三)克拉丽莎·沃恩

2001,美国,纽约。女编辑克拉丽莎清晨去买花,看望身患艾滋病的前男友理查德,并准备为其举行派对,因那天理查德的作品获奖。克拉丽莎来到理查德的公寓,看到身体极度虚弱的理查德,听到他说“达洛维夫人老是举行派对,来掩饰内心的寂静”心情异常难过,不免触景生情。一直以来,克拉丽莎都视理查德为精神寄托,也似乎是在为理查德而活着。理查德说“你会不会生气,我死了。……我活着是为了满足你”。克拉丽莎答道“那就是生活,人们都那样做,他们为了彼此活下去。医生告诉你不会死的,你会活很久”。这是影片中,克拉丽莎首次谈论生死。听到理查德提到死,她瞬间崩溃了,她活着却如行尸走肉般,她希望理查德活着,希望自己的精神支柱不垮掉。克拉丽莎回家准备派对,这时理查德的前男友路易斯提前到访,让她的心情不稳定,情绪激动。因为多年前,路易斯的出现,让克拉丽莎从此失去了理查德的陪伴,她与理查德在一起只有一个夏天,但却影响了她一生,让她无法摆脱,活在理查德的阴影里。女儿茱莉亚回家,克拉丽莎难掩内心的悲伤说“你的生命微不足道,你也微不足道”,并道出了发自肺腑的话“只有跟理查德在一起,我才真正活着,没有他,什么都是荒谬的”。从学生时代一直到中年,她似乎都只为一个人活着,那就是理查德,她活着的信念就是能一如既往的照顾身边的理查德,她不能想象没有理查德的日子。

下午,克拉丽莎去接理查德参加派对。这时,瘦骨嶙峋的理查德已神志恍惚地坐在窗台上,“我一直为了你而活着,现在你要放我走”。忍受不了病痛折磨的理查德,决定在获奖的这天结束生命。此刻的克拉丽莎语无伦次了,她预感担心的事就要发生了。“我没见过那么美丽的景色,你从门走进来,我恐怕去不了派对了……”说着,理查德便从窗户上跳了下去,克拉丽莎彻底崩溃了,她不愿接受理查德跳窗自杀的事实。影片到这里,对克拉丽莎的描述已经明朗了,她自己没有面对死亡,可真实的接触到死亡。理查德的离去让她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还得继续,身边还有爱她的同居女友萨莉和女儿茱莉亚,她不会再像理查德戏称的“达洛维夫人”那样,为他人而活,她要迎接新的生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四 电影中的其他人物、情节看点

影片因其主题的严肃性而呈灰暗的基调,让人感到压抑和沉闷,但导演在人物细节上独具匠心的安排,又让观众在沉思之余,放松紧张的头脑。

(一)伦纳德

伦纳德,弗吉尼亚贴心的好丈夫。他在娶弗吉尼亚时,姐姐瓦妮莎和弟弟艾德里安并没有告知实情,但发疯的事情总是挂在嘴边,伦纳德也不太在意,即便伦纳德知道弗吉尼亚的病情,也会坚持娶她,只是处理她疾病的方式会不一样。弗吉尼亚一生中最明智的决定便是与伦纳德结婚。婚后,伦纳德便照顾数次患病的妻子,甚至用密码记录妻子的病情,由于受到弗吉尼亚自杀的威胁,伦纳德也曾崩溃过。伦纳德可以说是英国版的“唐僧”,对妻子病情的嘱咐,天天碎碎念。影片中,伦纳德在出版社看校样时,对着早晨起来,下楼的弗吉尼亚说“吃早餐,这是医生的吩咐,我会叫内莉上去送水果、面包,必要时,我会逼着你吃”。伦纳德一大早还去医生那里汇报病情,当下午发现弗吉尼亚不见时,便急匆匆的跑向里奇蒙火车站,他知道弗吉尼亚一心想回伦敦。而在火车站争论的一幕,从伦纳德的口中得知,“我们来这里成立出版社,目的不是为了印书,而是做些活计,让你放松,伦敦的生活让你崩溃,你记得你曾自杀两次”。这是伦纳德坚持要弗吉尼亚在乡下生活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乡下的宁静有助于弗吉尼亚身体的康复,伦纳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弗吉尼亚的健康。

(二)女厨内莉

电影的细节、剧情、角色都是导演精心策划的,对于重要的起铺垫作用的配角,导演是不吝惜胶片的。

内莉,弗吉尼亚的御用女厨。影片中弗吉尼亚在房间写作时,内莉——一个体格强壮的中年女人,敲门询问早餐事宜。“抱歉,伍尔夫先生说你要找我。”“我就快写完了,到厨房等我,我马上就下来”,弗吉尼亚紧张的,头也不抬的说道。从她们的对话、神态中得知,弗吉尼亚对于内莉感到不耐烦和讨厌,她担心早上好心情由于内莉的打扰而变糟。内莉回到厨房,生气的与另一女佣洛蒂讨论弗吉尼亚“明明找我有事,又忘了什么事,她说有事找我,结果又什么都不要”,“真希望我也在场,你有没有摆脸色,你最会摆的臭脸”,洛蒂说。内莉听到弗吉尼亚的脚步声,马上不说了,而两人的对话被正巧下楼的弗吉尼亚听到了,迟疑了一下便推开门,神情慌张地说“你记得瓦妮莎和孩子们下午要来吧?”“记得,可我还在做午餐,你一直忙着写作,我就自己决定烤羊肉派”,“羊肉派好,但我想好好招待姐姐和孩子们,要中国茶和姜糖”,“夫人,姜糖要去伦敦买”,“可坐十二点半的火车去伦敦,再坐两点半的车回里士满,没有什么比去一趟伦敦更兴奋的事了”。弗吉尼亚精确地计算好时间,不时的大口吸着烟,担心内莉发飙,内莉果然把围裙脱了,狠狠地扔在地上,眼神流露出愤怒和不满。女主人的临时安排,佣人的无奈被演员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也揭示了主仆二人关系的恶化。

下午,瓦妮莎和孩子们来了,姐姐说:“你还在怕佣人?”“我把内莉打发去了伦敦买姜糖了。”从侧面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弗吉尼亚是惧怕与佣人打交道的人。女厨内莉跟弗吉尼亚生活了十八年,是她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人,正是因为内莉已成为弗吉尼亚家庭中的一员,所以这是她们难以相处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弗吉尼亚提到内莉时,是最没同情心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内莉是既不能跟弗吉尼亚生活在一起,又不能不跟她生活在一起,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现实中的内莉是个文雅、安静的人,而影片的内莉却是一个彪悍的女人,这是导演突出了人物的特征、性格,更易于展现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三)三次暧昧的亲吻

影片中的三次同性之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弗吉尼亚与姐姐的吻。弗吉尼亚从小就很依赖姐姐,除了对姐姐深深的姐妹情,还有浓浓的同性情。弗吉尼亚所在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就流行时髦的双性恋,弗吉尼亚本人就是同性恋者。劳拉与邻居基蒂的吻。劳拉无意间的亲吻,让她突然意识到,同性之间爱的存在,可是她有家庭、丈夫、儿子,她只得藏起这份内心翻腾着的爱。克拉丽莎与萨莉的吻。萨莉是克拉丽莎同居十余年的女友,萨莉十分理解和包容克拉丽莎,因这么多年来,克拉丽莎的心都在理查德身上,她们的吻代表着感激和深爱。

五 结束语

影片中的三位女主人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都赋予不同的理解和行动方式。弗吉尼亚寻求死亡,却代表了一种超然,她让别人更珍视生命。劳拉的“死而复生”,让她解救了自己,获得自由。克拉丽莎目睹理查德的离去让她重获新生。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更多的是在寻求生的意义。人生需要笑着去面对,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1]迈克尔·坎宁安(王家湘译).时时刻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弗吉尼亚·伍尔夫(谷启楠译).达洛维太太[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3]昆汀·贝尔(萧易译).伍尔夫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伊莱恩·肖瓦尔特(韩敏中译).她们自己的文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伦纳德弗吉尼亚劳拉
失败的『有效期』
我讨厌打嗝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超现实晚礼服
只有一个人做对了
只有一个人的聚会
只来了一个客人
只来了一个客人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