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人间词话》,悟语文教学

2015-03-18邓松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人间词话语文课文本

邓松涛

(冷水江市第一中学,湖南 冷水江417500)

作为语文教师,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对绝大部分语文教师而言,是评阅学生的作文。学生学了九年十年的语文,为什么一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没有?为什么语文能力如此之差?常让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语文的老师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反思整个语文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也常让人一片茫然。近日执教《人间词话》,想起了百年前的王国维,想起了他的《人间词话》,似乎灵光一闪地悟到了语文教学方面要义。

一 语文教学之境界:“本真”“自然”

语文老师是痛苦也是最幸福的,幸福是因为我们在精神上有一位高贵典雅的“情人”,那就是——语文。但是,在高考的指挥下,似玉如花的语文,被我们一天天地猥亵、蹂躏、糟蹋,她正在日渐失其生命的灵性和美丽,变成标本、变成风干的尸体,在一张张试卷上展览示众。“以数据论教学”、“以分数定成败”,我们总是在“被语文”、“被阅读”、“被考试”,语文堕落风尘成为纯粹的考试科目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本应相等,然而语文被切割成考点,变成试题在纸上“练兵”,语文哪还有生命的本真和本色?

现今,新课改风生水起,许多新课改的语文课,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总想吸引学生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我想,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是不同的:前者追求“真”;后者追求“美”;前者表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后者展示演员排练的结果。但是,曾几何时,语文课成了花架子,课堂成了菜市场,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热闹则热闹,然一节课下来,天马行空,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一片茫然;老师也怕上语文课,生怕课上没有“花头”,没有“亮点”,缺少“理念”,因此,费尽心思创设的情境犹如“雾里看花”,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韵味。

当语文教学逐渐被抹去了“真味”,拧干了原汁,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却在不断的反思中领悟到了“原色、原汁、原味”的本真语文本色语文才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王国维论词首推“境界说”,认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说”的核心便是“真”。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推论语文之境界,那就是本真自然。

好的东西要有“真味”,本真的语文课就是把语文上成语文课,而不是上成政史课,上成思品课,更不是上成美术课,上成音乐课。让语文纯粹一点,走语文本原的路,对句、习字、听话、演说、编导、吟诵、背诵、精读海阅、博客微信、填词作赋等,语文其实很简单。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在语文本真的路上走,走进语文,静心入境,进入悦读,进入写作。

这样的课就是于平淡当中见真情。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语文教学“八字经”:识(识字),书(书写),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习(学习习惯),法(学习方法)。“真语文”就是教师紧扣文本,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

本真的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上,圈点批注、摘抄录记的“写味”上,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赏味”上。

还有自然。自然的语文课即返朴归真,铅华洗尽,以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境界。正如《诗品》中所言“生色远出,妙造自然”。又如苏轼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追求自然语文,就当以“语”为本,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努力做到“三实”:平实—平平淡淡教语文,扎实—扎扎实实教语文,朴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持守语文本色,就是从学语文的角度,按照汉语的自然规律,实实在在地教语文。让语文课上出境界来。

这样的语文课也是简约的,在简约中弃花哨,在听、说、读、写中亲近语文、感受语文、享受语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享受到语文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妙。

举个例子吧: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PPT课件,几十张秋的美景图片,这样的课淡化了文本的内涵,几近美术课了。也还听过《李凭箜篌引》,什么琵琶曲二胡曲都出来了,有点像音乐课吧?再如,自己也这样,曾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制作了若干花哨的课件,牵扯到很多关于《红楼梦》的内容,总觉得成了大杂烩,什么效果也没有。其实教这篇课文,长文短教,平淡简约。这篇文章主要人物是林黛玉,所以课堂设计就应以其作为“主人公”。教这篇课文时,抓住两点:一是林黛玉眼中的贾府,二是贾府眼中的林黛玉,最后以老师眼中的林黛玉作为结束。这样,虽然平平淡淡,但能紧紧扣住文本,不蔓不枝,逐层推进,压减了课时,实际效果也很好。

因此,本真自然简约、不显山不露水的课即是好课。解放初期,我国有个一流建筑设计师张开济,他一生有过不少杰作,但他感到最得意的作品,却是天安门前面的观礼台。为什么?因为这个设计不显山,不露水,颜色跟天安门浑然一体,不注意就好像不存在一样。当时有好多设计师设计的观礼台都比较有特色,有个性,但抢了天安门的“戏”,破坏了天安门的整体形象,所以大家还是比较认可张开济的设计。

那么,也许有人会说,这岂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上得一个样,毫无特色、个性可言?

在这里我想引用江苏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一段话,他在《新课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中了提出真正好课的三个前提:1.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这样教;2.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教师都可以这样教;3.每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这样教。

这就正如: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做七个碗八个菜来招待客人,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诚意,但平时每顿饭是否都这么吃呢?显然不现实。家居过日子的人,若要专门到高档饭店去学习如何烧鱼翅和鲍鱼,似乎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鱼翅鲍鱼自然有人爱吃,但学得一手烧鱼翅和鲍鱼的“拿手活”,家常过日子几乎用不上,还不如学习把家常豆腐、辣椒炒肉烧出特色来。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别羡慕那些公开课比武课多么赏心悦目,精彩纷呈,那是表演的,是人家的“鲍鱼大餐”,我们只需做好自己的“家常菜”即可。“平平淡淡才是真”,作为一线教师而言,自然本真的语文课才是我们真正可以去实践的课堂模式,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二 语文教学之改革:“有我”“无我”

先说说高中语文教师遭遇的困惑和尴尬。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可是许多高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有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漠然与轻视已经到了让你无法忍受的地步。你不能不陷入某种困惑的圈子里,这些学生到底怎么啦?这种困惑比你上课无法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还要难受。

我们可爱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前,学了九年语文,九年的母语修养,本应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但是我们接手的学生语文基础怎样?语言表达能力怎样?九年间语文老师讲了不少的课文,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我们语文教师所讲解的那些散文、古文、小说,我们的学生在我们不厌其烦的讲解中到底收获了什么?这个只有学生才有发言权。

当你发给学生语文练习的时候,你再三交代,学生你一定要去做,做完了老师讲解,你们才会有收获。等到第二天上课,你的可爱的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你上课,而且眼神好像还非常配合你,但当你走到他的桌前,翻开他的练习一看,居然是空白,而这个学生平时学习的语文状态似乎挺好的。如果你再问他为什么没做,他会说昨天理科的作业很多,没时间做语文作业。说话的口气好像很是歉意。有时当你在热情洋溢地评点学生的作文,在肯定他们的精彩优秀之后,提醒某些学生得注意某些不该出现的问题:或者语言表达的不当,或者逻辑关系的混乱,或者选材的不合适。我在那里热情洋溢,而有些可爱的学生居然拿出其他学科的作业,在那里安稳地做着。你问他怎么啦?他会理直气壮,我要高考。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是写的很清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个大纲里我们语文教师读到很多美好的期待,读到了我们教育者的一种理想的目标。

但是回到我们语文教学的实际,这些美好的目标与期待到底最后变成了什么呢?如果我真的用这些目标来对照自己所教的学生,就会发现很多美好的要素并没有完全出现在自己的学生身上。于是,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很无奈。

语文教学的症结到底在哪?语文教学改革该从何入手?

首先,症结就在教学课堂没有把握好“有我无我”的分寸。这主要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复旦附中的特级教师黄玉峰在《“人”是怎么看不见的》一文中谈到“教育的五条绳索”:功利主义驱动,专制主义坐镇,训练主义猖獗,科学主义横行,技术主义助阵。但也有教师本身的问题,教师懒于思考,在成堆的各种资料中逐渐“缺失”了自我。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从“有我”“无我”入手。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所说的“我”与“物”的关系比之“教”与“学”的关系,则亦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

“有我之境”的课堂,“皆著我之色彩”,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导课堂,课堂教学染上了教师的个性色彩。教师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着学生,用自己的激情陶醉着学生,用自己思想的净化着学生。

“无我之境”的课堂,“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相对于“有我之境”中教师依靠个人魅力直接感染学生而言,教师情感色彩并不强烈,而是极为淡泊与超然。“无我之境”的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语感。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而已,本不分高低。但对于教师而言,将果实传送给学生与让学生自己结出果实,毕竟属于不同的层次。因此,王国维以为“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其实也更强调“无我之境”。的确,就观摩课而言,展示教师个人魅力者居多,而达“无我之境”者少;对于探究性教学而言,“无我之境”可能更为重要。

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坚持“有我”的原则,因为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新课堂教学,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这主要表现在学习方向的引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兴趣的诱导,效果的督导,学习疑难的辅导。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又要坚持要“无我”的原则,即学生自主的原则。“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诵读、识记、理解、归纳、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交流等等,是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只有学生自己在对文本的阅读品析才能感受作品的意蕴,也只有学生自己的分析理解才能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语感,在不断的训练中提高自己表达交流的能力。

当然“有我”“无我”都要把握好度,教师既不可恣情表演,亦不可放任自流。

叶圣陶有句经典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说得很朴素,每位语文教师几乎耳熟能详,但它却蕴涵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指明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着我之色”、达“无我之境”。

高中语文教学要努力减少:教学资源的过度开发,教师解读的过度讲析,教学媒体的过度动作和单项信息的过度排放。

其次,高中语文教学的症结更在语文的练习上。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教”的行为主体是老师,“学”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学”最终要落到练习和考试上去,这个过程是教师的“无我”,学生的“有我”。可是看看我们学生的练习,哪里还“有我”?《名师导学》《系统集成》《学海导航》……东拼西凑,七零八碎,五花八门,千篇一律,无外乎“预习清单”“课堂达标”“课后训练”“同步导学”之类。题型嘛,选择、填空、问答,读音、字形、词语、病句……一律瞄准一个目标——高考。学生全都是拴住了手脚、阉割了大脑的“工具”。

它所带来的语文教学的问题是很严重是不可估量的。那么,会有哪些不良后果呢?1.练习的功利性使教学忽视了语文的基本素养(听说读写),忽视对文本的触碰效果(比如心灵的共鸣、思想的火花)。2.大量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浪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3.严重影响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严重制约了语文最重要的能力(读写能力)的培养。4.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索然寡味。5.长久的施给学生不良的心里暗示,他们以为语文能力就是做好几道选择题。6.这样的练习即便对高考也没有什么效果。

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一纸大同小异的作业、试卷,难道不觉得乏味?出题者刁钻狡黠、古怪精灵,很多题目如同患了更年期综合症的半老徐娘,歇斯底里、半死不活地强撑着一张含嗔显威的粉面老脸。大家记忆死角中极容易混淆的多音字,难道真的神圣到不可侵犯?而语境中的成语运用正误,靠语感判断一点也不靠谱;语病题真的很偏执很神经很有病,却一点让人瞧不出病;逻辑排序的语段不讲逻辑,只能用中国逻辑和高考逻辑;文言文阅读一定是你从没有阅读过的,让你陌生到死;古诗词鉴赏如同古董鉴定,让你一直找不到北;古诗文默写就写那三句名句,却能让你再小心翼翼也能写错字;论述类文本很文化很学术很专业,你读后心一定堵得慌慌;文学类文本很文学,答题一点都不能文学,所以大多考生选择不做;实用类文本阅读,你就实实在在袭用政治类答题手法,分条缕析吧;语用题你必须像个专业技术人员,精密分析、准确报告;作文再好的话题,最终也得戴着项圈,落入窠臼。

其实,语文就是阅读和写作,练习应该是一种本原的言语表达训练,它应该诗意而有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读写”中,我心知之、好之、乐之:情有“读”钟,心之所“练”,“写”意人生,也谓之“知读”、“好练”、“乐写”。

因此,高中学生的练习改革的关键就是坚持教师“无我”而学生的“有我”的原则,抓住“读”和“写”,读学生想读的,写学生想写的。因此认为,高中语文练习(训练)完全可以是两个字“读”“写”:“读”即紧扣文本,加强诵读,就是真情实感走进文本(情真有屈原、傲骨数李白、忧国是杜甫、至孝读李密、旷达唱苏轼、正直司马迁、无悔王安石、正气文天祥,等等);“写”就是笔练,适量笔练,提高语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来安排“笔练”:1.注重阅读的拓展延伸,巧设“笔练”。2.抓住课文的留白处,进行“笔练”。3.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安排“笔练”。4.利用课文内容引发感想,插入“笔练”。5.根据课文进行改写,安排“笔练”。6.从运用的角度进行词句教学,连带“笔练”。7.精选部分课后思考题进行“笔答”,兼顾“笔练”。

下面试举几例:

如教《诗经·卫风·氓》,只抓住女主人公对男子称谓的变化,分析女子情感的变化。诵读到背。练习就是背诵课文,读几首爱情诗歌,把课文改编成现代爱情诗《混蛋,我决定离开你》。

如教《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只抓住“热心肠”一词,分析梁启超的爱国心。熟读成诵。练习就是把《公无渡河》这首诗改写成小故事。

再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练习,课本上说:“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请展开想象,写一段心理活动描写。

再如教《鸿门宴》,练习可不可以就一个:背诵全文?

在此,总结一下我对几点关于现今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想法:1.坚持一种理念。即:本真自然简约。2.培养两种能力,即:品读和写作。3.抓好两种习惯,即:积累与书写。4.用好两本书,即:教材与读本。

三 语文教师之发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用之来比方语文教师之发展,我觉得甚为贴切。

所谓“入乎其内”,就是教师认知、进入教材,对教材进行反复研读、仔细揣摩、认真分析,形成认知框架。所谓“出乎其外”,就是教师要跳出教材,将教材升华到更大的思考主题,进而在脑海里拓展出一个广阔充裕的空间。这样教师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做到游刃有余。课堂教学能否驾驭自如,是对教师思想、学识、功底、眼界、能力的考验。如果不能做到“入乎其内”,就会浅而无味;但如果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就会虚而不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心藏万汇,才能吐纳自如;浑博深刻,才能创出境界。

整个教学过程不是完全预设的,不是彻底把控在教师手中的,而是根据学生的体悟与创造,不断自然生成的。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在走近学生的同时,要琢磨学生,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及所关心的话题,要尽量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采取的对策。同时,随时关注课堂动态,适时点拨,有效生成。

当今学生手头资料丰富,各种习题集,参考资料甚至教师用书、教案,还有网络上一些特级教师授课录像或讲解,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的存在意义何在?如果教师只停留在照本宣科,只停留在课堂上的自言自语,只停留在对习题、课本的技术化操作上,如果教师的作用仅仅如此,那么,教师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教育绝不是生产产品的流水线和工厂,教师也绝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一般来说,教师的成长要经历三个过程。

(一)循规蹈矩——人云亦云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以本为本,亦步亦趋,首先要看教师用书教案是如何如何说的,老教师是如何说的如何上的,然后才敢上课。教师缺少的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鹦鹉学舌而已。可以称之为无我之境,教学显得空洞、苍白因而是僵死而无力的。

(二)泛观博取——入乎其内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这一时期教师备课和教学不在仅仅局限于教参、教案,而是开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思考,开始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大胆取舍。备课过程中自己的观点、思想开始逐步出现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情感、阅历渐渐渗入文本,教学中渐渐有了自我的身影。当然这个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有所发展的。一开始可能仅仅有自己的一点思想,渐渐地这种思想逐渐扩大,至最后完全形成自己的理念与风格。

(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出乎其外

韩军在《除旧布新 返本归根》一文中这样说:语文教育之树,枝繁叶茂,历久常青,源于语文教师深扎于文化沃土中的默然无语之根;教师立于脚下土地,立于人类博爱,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用自我人生,体悟文本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与大地上的同类血脉相通,有悲天之情,悯人之怀,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歌哭、共笑骂,真实地鸣奏语文教育动人心魄的乐章,那样,语文课就情感饱满,充满魅力。这,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根本,人文血脉,是语文教育真实、自由、个性的本然所在。

语文教师以真情去感染真情,以灵魂去唤醒灵魂,以自我之个性解读与学生个性理解共同鸣响。缺乏真实与个性的解读只能是技术性的肢解与条分缕析。这样的教师定将为学生所抛弃。当年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隋唐史,开讲前先声明:“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种个性与境界的确令人神往。

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如果,教师在阅读、备课、教学过程中缺少自己的感情体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将为电化教学机器所取代。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语文课文本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
论《人间词话》境界说“真”之蕴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