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翻译”视阙下的杨氏太极拳特色词汇的翻译

2015-03-18刘桂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杨氏术语太极拳

潘 登,刘桂兰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文化翻译”视阙下的杨氏太极拳特色词汇的翻译

潘 登,刘桂兰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从“文化翻译”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大量太极拳的翻译实例,分析了当前杨氏太极拳特色词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其一,摆脱“二元对立”认识论的局限,从字面形式的翻译逐步转化为对文化内涵的翻译;其二,通过拼音译、直译和义音互补译等方式阐释这一传统文化精粹; 其三,依据“翻译是一种文化构建”的理念对太极拳论中的特色文化词汇做一些非原则性变动,以“意义补偿”和“文化补偿”来再现传统的文化内容同时更能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

文化翻译; 太极拳; 特色词汇; 翻译

“文化翻译”的一个基本事实即原语(SL)文化与译语(TL)文化中的文化词汇概念(或实际所指)大量存在的不是什么“对等”,而只能是“意义补偿”与“文化补偿”。[1]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经典,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目前以杨氏太极拳为代表的太极拳已传遍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有1.5亿多人群在练习太极,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专业社团。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在更广、更深层次上了解太极拳法和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杨氏太极拳的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CNKI平台以“太极拳”或“TaiChi Quan”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5年间发表2739篇文章,其中核心文章452篇。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太极拳翻译相关文献,再附加 “翻译” 关键词二次检索得到相关论文6篇,且大都局限于对英译现状及英译原则的探讨。其中核心刊物两篇分别是2001年4月舒伟在 《中国科技翻译》上发表的《杨氏太极拳翻译》和2004年1月周庆杰在《中国体育科技》刊发的 《杨氏太极拳翻译研究》 。 借助CNKI翻译助手以“太极拳”为关键词检索笔者发现其译文也是差异巨大,其中以“Shadowboxing”为译文的有227个文本,译为“Shadow boxing”有227个,同时还有音译为“Tai Chi”的有 55处。通过分析以上文献我们认识到我国在太极拳文化特色词汇翻译研究上整体水平不高,太极拳外宣的术语翻译比较混乱而且当前运用文化翻译视角来提升太极拳特色词汇翻译质量的实证性研究还比较鲜见。此外,国内外出版社对太极拳术语英译的选择较为随意,同一出版商或译者在不同的著作中使用不同的译名。这些都给太极拳的外宣和外国同仁搜索太极拳相关文献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可喜的是,从2012-2015年发表有关太极拳翻译研究的文章呈两位数上升趋势,这一问题已受到翻译界的关注。本文旨在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屏障来领悟太极文化的精髓,借助信息时代的大数据工具来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从而更加自信地将太极拳推广到世界。

二、太极拳文本汉英翻译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太极拳作为内功拳的代表在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太极拳理与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和艺术紧密相连,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健身运动。许多太极拳术语对土生土长的国人来说很容易理解,而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却很难找到或是只是字面上的对应,英文读者却很难理解。比如对同一术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或对同一种类文本使用不同的翻译原则,结果出现了英文版本的多样化,引起了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太极拳拳法英译本中常见的问题有一词多译、死译、硬译、望文生义等[2]。本文将重点针对杨氏太极拳中的武术术语特点分析、研究并给出一些翻译方法的建议。

三、 杨氏太极拳翻译解读:文化补偿的翻译

(一)翻译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和。文化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太极文化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的思维模式;而西方则以公理出发,高度重视理性和逻辑推理。中国传统思维是“诠释圆环(hermeneutic circle)的非线性推理方式”, 彼此相互决定,相生相成,自然形成“因果相生论”。西方则习惯于因果线性论。[3]

语言哲学家巴斯奈特和福菲尔曾提出“翻译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观点。 他们将翻译看作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实际上与为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铺平了道路。[4]以文化翻译为代表的太极拳拳法翻译至少涉及中西方两种文化和语言,这就从根本上要打破目前文化翻译中存在的“英语中心主义”的束缚和局限,呼唤一种真正的多元文化格局的到来。舒伟(2001)指出,文化本身是一种长期的生活方式,太极拳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思想的产物,是民族文化因素作用于思维方式后产生的武术拳种[5]。因此,在外宣中介绍太极拳的文化特色词汇,也就是对译语文化中的缺失部分进行补偿,它关联着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为译语受众建构有效的认知图式,以求打通译语受众能够理解的通道,将太极拳的精髓和要旨有效地传达出来。

太极拳的术语数量多且特点鲜明, 一般用词简洁,精炼多四个字或者三个字组成,如: “如封似闭,白鹤亮翅;高探马;十字手”等读起来生动形象朗上口。[6]其次,太极拳的术语还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和拟人等格来传达太极拳的文化与动作。如,“云手,揽雀尾”使用了比喻修辞法,“海底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等。最后太极拳各动作名称中也包含很多物形象和中国特有的词汇。 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还需要考虑东西方文化差异及思维习惯,太极拳的术语翻译应从文化翻译的视阙认识到不仅是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纯技术形式的翻译,而且也是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从一种文化转变为另外一种文化的 “转变 “(transformation)、 “阐释” ( interpretation)和 “再现”(representation)。

(二)文化补偿如何在不同的维度上体现

“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 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王向东:2000)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缺失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不能通过现有知识(prior knowledge)的参与,将语篇内的信息与语篇外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从而造成难以理解的疑惑,以致影响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一般说来, 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诠释法, 也称为翻译术语中的归化,即针对文化差异性采用一种广泛意义的变通译法,一起实现不同文化的沟通交流; 另一种是保留法,即异化。这种译法可以体现源语的文化特征,同时还能丰富译入语的词汇和变现手法。[3]

1.语言学维度上的体现

在语言表达中, “能指”包括符号外形和读音,是有声形象; “所指”就是“能指”负载的概念意义和其它问题,语体等意义。翻译中我们对于那些特定术语的汉语表达不能勉强意译,或是简单地寻找对等语。[7]周庆杰(2004)在其论文中指出:这种流于浅层的转换, 翻译效果往往不佳;不仅词不达意, 而且容易造成误解, 浅化了形象生动、寓意丰富的原语表达,甚至可能因误解而造成练习者不必要的身体伤害。这时可根据语境,采用拼音音译的方法,进行不同等级的语际转换。[8]杨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的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尤其是术语都具有鲜明的文化风味,能够唤起原文受众内心的特殊感受。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译者最好采用直译加注或采用音译加注解法来补偿译文受众的文化缺省。略举例如下,在太极拳中会经常提及 “太极“ Taiji, “阴阳” Ying Yang, “丹田” Dan Tian , “五行” The Five Elements。“阴阳”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有阴阳两面,相克相生,互相转化。中国文化是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的思维模式。 由此,太极拳中阴阳是谈手式动作正反两面的一个代名词: 在拳式中,手心向上为阳,手背向上为阴。这些概念在英语里没有合适的对应词。 太极拳概念 “八门五步”是按“八卦五行”的区分和变化规律通过取类比象进行推演而出的功法,“五步”指弓步、马步、半马步、虚步和仆步,这些步型恰如其分地对应五行。而西方则以公理出发,以严格演绎为基本思维模式,由此产生了西方读者对太极拳法理论解读的困难。

由于这些中国特色的词汇在西方国家根本找不到对应物。译者只有根据原语的语音加注解翻译或是通过直译加注的“文化补偿”的方法来反映出太极拳原文本的 “能指”的概念语义和文化涵义。此外24式太极拳动作的名称中也有很多术语需要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这种方法重点放在对太极拳理加深认知对太极动作予以形象地说明。

例1:揽雀尾

译文: (1) Smoothing the Peacock’s Tail. (笔者译文)。 (2) Grasp peacock’s tail. (搏击·武术科学 2015)。 (3) Grabbing the Sparrow’s Tail.(科技信息 2004)。 (4) Grasping the Bird’s Tail.(中国科技翻译 2003)。

我们从文化翻译的视角来对比以上译文, 其中译文(3),(4) 未对原文中的“雀”做深入解读,此处应指“孔雀”而非一般的鸟雀。 有的译者考虑到“孔雀”在西方文化中是不详之鸟而避讳之。对于原语读者来说,“孔雀”是一种吉祥喜庆之鸟,我们不能为了“走出去”而一味附会英语。这种简单处理牺牲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这种译法也是对译语读作的误导。此外,对那些了解太极拳法动作的人对于“揽”这个动作应理解为”左手先往身前方平行划弧下捋至腹部下侧,掌心向上,同时右臂平屈于胸前。”此次的手型是平掌下捋,因此“揽 ”应该译为 “Smooth”更加形象。这是从汉语到英语的直接转换和阐释,它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语的内容和形式,能把太极拳的韵味完整地呈现给译语读者。

2.词汇维度上的体现

由于翻译是语际信息转换的过程,对原语言和译语言的文化了解至关重要。仅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可保证译者能深入、灵活、有效和得体地表达思想,使译文达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的文化功能。以此,在对太极专有词汇的翻译处理上更需要考虑多维度的信息。

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词汇缺项是十分普遍的,在翻译、阅读中常会碰到这类词,即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的词。[9]如太极拳中的文化特色词汇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在西方词汇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例如,24式太极拳动作中的“十字手” 和“手挥琵琶”。十字手中的“十”具有象形涵义,用“Cross” 把它译为 “Cross Hands” 比用 “ten”或拼音 “shi” 更显形象。如利用意译,虽只能保持原语内容,不能保持原语形式,而且译文可以避免冗长费解或引起歧义。 “手挥琵琶”直译为“ Play the guitar”。这样翻译就丢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直接翻译为Pi’pa,运用“意义补偿”就能使读者联想到中华的传统文化女子拨弄琵琶的动态画面中。”play the Pi’pa (a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

3.认知维度上的体现

萨丕尔(Sapir)和沃尔夫(Whorf)曾指出, 语言不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应,并制约人们的思维。因而在太极拳术语翻译中信息的编码、传递和解码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制约。译者应该摆脱原文的表层意义, 进行深层挖掘,才能更忠实地再现太极拳动作名称的意蕴。否则,译文就可能背离或歪曲原义, 或者貌合神离。此处我们对杨氏24式太极拳特色动作语汇翻译分析。 在翻译时,我们要求既要注意动作的文化内涵, 又要注意动作的技击作用。

例 2:双峰贯耳

译文: Striking Ears with Both Hands Striking Ears with Both Hands。 双峰贯耳这一系列的动作,如果真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 double mountains strike the ears, 就失去了这个名词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会混淆学习者正确理解这一动作。 所以本文作者按照双峰贯耳这一列动作把它做成样翻译不仅保留了该术语的意境,也会让学习者一看就知道它想表达是什么意思也留了该术语的意境,类似翻译还有很多。

例 3:(1)如封似闭 译文: Obstructing

(2)白鹤亮翅 译文: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or white crane cools its wing s or stork spreading its wings。

(3)野马分鬃 译文: Parting the wild horse’s mane or parting the horse’s mane

(4)倒撵猴/倒卷纮 译文: Repulse the monkey or fending off the monkey, or step back, repulse monkey

四、本研究的启示及余论

通过对以上太极拳问题翻译分析,我们认识到在全球化的语境下, 文化翻译将向着下面三个方向努力:

第一, 面对着带有浓厚民族色彩和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太极拳文化要恰如其分的翻译使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难上加难,这就要求分析文本所在的语境,了解太极拳理,充分尊重原文的文化内涵兼顾西方读者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译法。

第二,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愈益强大和中华文化价值的愈益彰显我们的文化翻译要突破“西方中心”及“英语中心”的研究模式,把不同语言,民族——国家和文化传统的文化现象作为对象。

第三,从早先的精英文学翻译路线扩展为以文学为主要对象兼顾传统和现代文化研究,以致推广到的大众传媒和具有审美和文化意义的日常生活中。[4]

[1]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28~129.

[2] 罗永洲.中国武术英译现状与对策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8,(4):58~63.

[3]廖七一.中国当代翻译研究文库: 翻译研究从文本、语境到文化建构[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65~66,80~82.

[4] 马会娟. 汉英文化比较与翻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14.18~19.

[5] 舒伟.杨氏太极拳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 ,(4): 4~5.

[6] 孙亚楠.“功能对等”理论在《二十四太极拳英译中》的应用[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7] 杨东.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的文化缺省现象解析——以汉英词汇为例 [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5).

[8] 周庆杰.杨氏太极拳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 2004,(5):72~73.

[9] 杨东.词汇维度视阙下中英文化缺省现象认知探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12(6):157~158.

2095-4654(2015)09-0177-04

2015-07-01

2015年教育部一般项目——中华文本“文化译”与“文学译”互构社会功用研究(15YJAZH044)阶段性成果

H315.9

A

猜你喜欢

杨氏术语太极拳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Fort Besieged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42式太极拳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
消失的金粟瓜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