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纬30度上高原农业从传统迈向现代

2015-03-18罗晓庆

中国西部 2015年24期
关键词:小金县金苹果莴笋

文/本刊记者 罗晓庆

北纬30度上高原农业从传统迈向现代

文/本刊记者罗晓庆

木坡乡招牛村葡萄和蔬菜间作套种的菜园 摄影/何林隆

北纬30度,是这个星球上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它贯穿四大文明古国;从古至今,它都是灾难深重的地带。线上处处世界自然奇观,最神秘、最怪异、最诡异的现象都存在于此。这条纬线上有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世界最高峰……人类有史以来就畏惧于它的神秘力量。

北纬30度,横贯整个中国大陆腹地,一路从珠穆朗玛到长江三峡,形成了一条中国境内最美景观带。那些遥远而又熟悉的地方,吸引着人们冒险前行。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最南端的小金县,就是落在这条神奇的纬线上的川西北小城。

她位于北纬30°35′至31°43′之间,东邻“5·12”地震重灾区,东部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一般高山脊达4500米;处于夹金山北麓,地形狭长,呈沟域放射状,山川纵横,沟谷交错,素有“三街十二沟”之称;地形结构复杂、自然环境脆弱、生存环境恶劣,似乎其藏名“赞拉”(意为凶神),也昭示着这一点。

虽固有山高坡陡的特殊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限制,加上高度碎片化的土地,但这些不利因素同时又带来了其他山区县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丰沛的水资源等都使之成为最适宜物种生长之地,使此地蕴藏着蓬勃发展的潜力和能量。

小金,这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山区小县城,“5·12”地震的重创县,如今已经开始吸引有志青年返乡创业,聚集各方生产要素和资金,从传统迈向现代,成为县域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示范。然而,小金县到底如何变优势资源为招商资本,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着猎奇般的疑惑和探险般的忐忑心情,本刊记者一行驱车千里绕进大山深处,走进这神奇的北纬30度 ……

一株莴笋苗,处处有玄机

翻过梦笔山,沿着抚边河流域,记者一行来到了木坡乡招牛村,下车便见眼前满山的翠绿,不远处的菜地里有位大婶正佝偻着腰转悠着。据木坡乡的乡长胥正勇介绍,目光之所及这块地大概有六十亩,涉及二十多户农户。早在3月中旬,招牛村的农户们就已经移栽下莴笋苗,撒肥浇水。如今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今年第一季蔬菜莴笋就要收获了。

除了莴笋,记者还注意到菜园里整齐有致的排列着一行行葡萄架,葡萄叶在支架上蔓延,高出莴笋一尺多。

“村子采取的是葡萄和蔬菜间作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这种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又使蔬菜品种多样化增加了收入”,据木坡乡党委副书记贾仕欣介绍,蔬菜可于六月上旬成熟,比葡萄栽培成熟时间早一个多月上市,待到第二季莴笋苗下地之后,就能收成葡萄了,两种作物几乎同时见效益,还避免了因蔬菜重茬造成减产,一举多得。

比如,莴笋的价格在一斤八角到一元间浮动,如果市场需求大的时候,一斤可卖到一元多,按保守估计一亩地产六千斤莴笋算,一季蔬菜便能收成至少六千块。“这是保守估计,根据各自地里管理的不同,土质不同,产量、品质也不同,管理得好的,这些菜每亩能卖七八千。”村长古保全解释道。

在2011年以前,招牛村却是另一番光景。木坡乡招牛村全村共375人口,都是依赖土地生活,但多数农户种植技术落后,育苗经验不足,只能靠天吃饭,到了收获季节,苦于找不到销路。

“原来都是自家育苗栽种,以为种的越多越好,莴笋产量小而多,品相不好,卖得不好。现在才发现原来育苗也是有技术含量的。”一位农户说。

木坡乡党委副书记贾仕欣介绍,如其他抚边河流域邻近的乡镇一样,村子里河坝耕地面积少而散,无法成片发展蔬菜产业,唯有另辟蹊径增产增收。为了解决农户种、产、销等问题,在2013年,招牛村在眉山援藏干部的帮助和指导下,成立了木坡乡首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初步形成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

招牛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110户种植户联合起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合作社把分散的蔬菜种植户组织了起来,有助于招牛村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如今,农户种植的莴笋苗都是来自一个白色房子一样的温室,这里便是招牛村变身成“招财村”的源地。这是合作社利用眉山援藏资金投资建设的智能中控育苗温室,旁边便是三层楼高的技术培训中心。

走进温室内,吊满了黑色的喷头,“空气干燥的时候就喷雾、喷水,是喷雾喷淋系统”,随行的村长介绍,白色的灯是生长环境促进灯,晚上照明促进作物生长。如果冬天温度过低,就会打开柴油机燃烧,提供暖气。

温室育苗采取的是可移动育苗苗床,就像一个个大桌子,底下是镂空,用以漏水。“桌子”上的苗床上有一个个小槽,每个小槽里面就能放一株蔬菜苗,成形之后,便会连土一起直接卖给当地农户。

乡长胥正勇说,设施还有温室智能集群控制器,通过它,农业部门负责人可以用手机发送信号来远程操作控制。如今是在等待第一季莴笋收成,进入第二季育苗的阶段了。

“温室里的土是配方土,是非常营养的土。用特定的配方有机肥加土,是我们自己配的。温度、湿度都调节到蔬菜生长最佳环境,长成的作物品质又好又大。”据乡长胥正勇介绍,由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在产前、产中管理和产后等方面还有许多薄弱点。眉山援藏小组每年都会派专家前往招牛村实地对农户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和病虫害方式的培训学习等。

目前,招牛村与神沟九寨葡萄酒业公司合作,将220亩河坝土地全部纳入葡萄种植,除了扩种优质酿酒葡萄外,该村还种植140亩的两季莴笋,人均纯收入逐年提升。

“今年如果再下冰雹,那可就惨了。”古保全笑呵呵地说,对于从小就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户们来说,收获就是劳动后的成绩、家庭的收入,一点也马虎不得。去年,因为一场冰雹雨,招牛村子里的农户损失严重,收成仅前年的一半。但面朝大山,便春暖花开的生活,使得村子里的农户个性坚毅,乐观积极。看着大片的菜园里,生长的蓬勃舒展的莴笋叶,古保全相信今年会把失去的收回来。

由“块”成“片”,打造万亩生态蔬菜产业

近几年来,为打破单一的传统种植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小金县有很多乡镇立足于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目标,都开始实践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通过合作社引导广大群众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作物,压缩品质差、收益低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并以蔬菜、酿酒葡萄等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稳定和扩大优质优势农作物面积。

小金县两河口镇大寨村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早在2007年,大寨村的小金县利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已经成立,经过几年的实践,专业合作社已经与农户形成了良好的默契。

“现在每年都要到合作社买苗子,苗子好,莴笋长得好就卖得好。卖了之后想买多好的白面就买多好的。”一位农户牟贵友说,他今年四十多岁了,自家种了8亩地。2007年以前,他主要是种青稞、胡豆,技术不好,防疫病没经验,收成差,一亩地年收入不到一千块钱。直到2007年,他根据合作社技术员的指导,改种了白菜和莴笋,并采取了轮种的模式,五到六月份种5亩多地,十月份再种2亩多地,一年便收入翻番,收入从一亩几百元达到了一亩7千元左右。

小金苹果熟了 摄影/喻林斌

“别看莴笋不值钱。品种找对了,莴笋、大白菜就适合在我们高山上生长,倒真成了增收脱贫的门路。”利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党支书田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均亩产量七八千斤,一斤一块钱,就有近万元了。如果家里八亩地,每年就有约8万块的收入。合作社培育的莴笋苗都是好苗,莴笋质量好,卖得出价钱。如果市场好,8万还是少的。”

田洪感慨,小金县两河口镇,山高水远条件差,种粮得靠天吃饭。但如今村民另辟蹊径,科技兴农,先是一户探索,2010年打开市场效益逐渐增高,带动的农户也越来越多,并蔓延至全村全乡,如今户户都加入了合作社跟着学。2011年,利民蔬菜种植合作社被评为四川省第五批省级示范社,如今已经拿到经过农业部门认证,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认证证书。

为了开拓销路,抵御市场供需的风险,利民蔬菜种植合作社还投资八十多万建立了两个冷藏库和一个保鲜库。通过粗加工,比如按重量分并成捆真空包装,就可以直接销往大成都市场,价格比原材料直销更高。年底核算后,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还可以拿到一笔不小的二次分红红利。

虽然合作社力求延伸产业链条,但小金县的蔬菜产业整体缺乏加工和深加工企业,没有美誉高的蔬菜品牌,直接销售的占多数比例,价值低,洁净处理及分级包装等发展稍显滞后,存在产业链条较短的瓶颈。

为了帮助小金县发展农村经济,眉山援藏工作组通过对抚边河、小金川流域9个乡(镇)50余个村的实地踏勘走访,了解当地气候水土条件、种养业结构和群众的生产习惯,最终确定发展高原生态蔬菜产业,打造成都等地重要的早春蔬菜和秋淡蔬菜供应基地为帮扶发展重点。

随后,来自眉山的干部与当地干部一起,编制了《小金县高海拔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了打造万亩绿色蔬菜走廊的构想。近年来,蔬菜种植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全县优质蔬菜面积就已经达24712亩,种菜农户收入比原来翻了3到4倍。到2015年,小金县目标建设蔬菜商品生产基地2.5万亩,产量达到3.75万吨。

改造提升,擦亮小金苹果的金字招牌

来到小金,不得不提小金苹果。小金县,素有苹果之乡的美誉。小金苹果集“国家级优质果品、优质农产品和四川省名优果品”等众多荣誉于一身,盛产于被誉为“优质苹果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小金县沃日乡苹果基地,果大色鲜,味美香甜,使其闻名遐迩。

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小金苹果已经享誉全国。由于土壤、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小金苹果的色、香、味俱佳而经久不衰,当地人感慨是天与地的造化。

2003年以前,谈起小金苹果,就是一段佳话。

1975年经西南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果树研究所专家教授鉴定命名的“川星75-1”,在同年全国铜川商品苹果鉴评会上取得第一名。

1976年小金红星首次在香港市场亮相,一举击败美国“蛇果”,获得金奖。1987年小金红星与金冠苹果品牌获得全省优质果品、茶叶颁奖会双冠。

一到春天,一个个藏乡村寨,大大小小的苹果就已经挂满枝头,苹果香沁人心脾。农户们就指望着秋收时节,苹果满箱送往大市场,带来一年的收入。

“小金很早就开始种苹果,2000年前后,我家的年收入就突破万元了,当地农户就靠苹果脱贫了。”一位官寨村村民回忆。

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开始,苹果树开始老化,果品下降,再加上陕西红富士、内地桔子的冲击,导致苹果大范围滞销,小金苹果渐渐在市场上失去昔日的风光,果农的收成逐渐走下坡路。苹果销售是越来越不景气,老百姓的收入锐减,果农积极性受挫,整个产业走到了最低谷。

“果树老了,苹果质量就变差,比如皮变薄了之后,在运输过程中就很容易损伤,甚至烂掉,这种苹果,经销商哪个敢买?”村民宋义海说。

如何走出“果贱伤农”的困境?

在小金苹果产业发展低谷期的关键节点,小金县委、县政府提出“新常态下小金苹果新腾飞”的战略部署,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并坚定实施。从提质增效切入,在苹果品种的更新换代和规模开发上动脑筋。

从2014年开始,在木兰村、官寨村试点进行1200亩低产园提质增效工程,项目以政府补贴、群众实施的形式开展,由四川省农科院教授、小金县农业局技术人员指导。

同时,在农业、林业、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倾力支持下,小金县组织果农代表赴陕西千阳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的苹果种植技术;各级各部门千方百计多次邀请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到木兰村、官寨村授课,并现场向果农传授苹果栽培技术,增强果农信心。

当年,提质增效示范户金冠苹果达到2元1斤,同比上年户均增收1到1.5万元。

在沃日乡官寨村,说起产业调整后自家种植的金冠、红富士苹果,村民宋义笑容满面,充满信心地说:“现在种的苹果质量又提上去了,有小金苹果这个响亮的招牌,不愁销不掉。”

同时,小金在木兰村、官寨村试点进行200亩老果园更新换代工程。引进陕西种植苹果的技术和种苗,实施优质品牌的果园更新换代。预计第二年开花,第三年试果,第五年达到丰产。届时,小金苹果将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

“爱情花”开出“致富花”?打造沟域特色农业产业带

在发展销路对口的经济作物的同时,为了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小金县立足县域本身资源和环境,在综合分析小金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也在寻求用退耕地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增收富民、兴林富民的新门路。

“中部沃日乡往日尔乡,再到达维往东边去那一条线路上,依次可以见到葡萄、苹果和玫瑰。”据小金县农业畜牧水务局局长曾应武介绍,小金若以流域划分,大的沟域分为美兴、达维、抚边、汗牛四个区域,全县80%的耕地分布在沟域中,70%以上农业人口散居在沟域内,特殊的区域地理条件造就了小金独特的沟域经济形态。

比如,小金县海拔2700米以下的地区适合种苹果,然而2700米以上却特别适合种植玫瑰,而不太适合种苹果,尤其是2700到3000米的区域,玫瑰产量最高。

故而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小金遵循“宜蔬则蔬、宜果则果、宜花则花”的原则,按照“以点促线,以线带面,集群式发展”的思路进行产业调整。

木坡乡蔬菜种植试验田1号 摄影/何林隆

木坡乡智能中控育苗温室内的设备 摄影/何林隆

根据玫瑰的生物学特征和小金县的生态条件,玫瑰种植基地规划区域为以达维乡为核心示范区,玫瑰的种植带动全县适宜种植的乡镇。玫瑰示范区土壤肥沃、背风向阳、交通便捷,有一定的灌溉条件,土地相对集中成片,海拔2500到3100米。2014年,该区域已经完成500亩的种植目标。

如今,达维附近沟域则初步形成了集酿酒葡萄、苹果、玫瑰花种植等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经济带。

“玫瑰种植产业是从2013年开始的,刚刚开始起步,是小金县新兴产业,但前景广阔。事实上,小金群众早就发现了当地种植玫瑰的优势,你来的路上是不是随处可见野玫瑰?”曾应武说。

据曾应武介绍,玫瑰属于多年落叶灌木,喜光、耐寒、耐旱、耐涝,对土地、环境、水肥条件等适应性非常强,正常生产管理情况下可收获12至15年,利用丘陵土地、瘠薄沙地进行规模生产,不仅促进中低产田改造增加经营收益,更能起到保持水土、绿化美化荒山和防风固沙的生态效果。而小金土质十分适合种植玫瑰,当地的玫瑰香味浓郁而且花期长。

据有关报告分析,我国目前玫瑰精油、玫瑰纯露、玫瑰化妆品、玫瑰酒等化妆与食用的玫瑰产品及出口的花苞和鲜花的年需求量为30万吨,玫瑰精油的年需求增长率在10%左右,目前已达到7000公斤,而国内现有年加工能力仅为1000公斤左右。可见,玫瑰花原料市场潜力巨大。

走访了解,小金县玫瑰产业仍处在引种和试验阶段,目前达维乡玫瑰种植试验区的技术人员已经基本确定栽种大马士革和苦水玫瑰。

“没种玫瑰之前,农户收入也就一亩一年一千多元,若发展玫瑰种植,农户收入有望达到每亩五千元一年。”曾应武测算说,按照玫瑰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2015年将完成1100亩,2018年完成2200亩的种植面积。

“我们坚持构建与山区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形成新的特色亿元产业带,连片布局和集群发展。”曾应武说,沟域特色产业发展是小金县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布局。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分别确立了生态蔬菜长廊、特色水果种植示范区、道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区、玫瑰种植精深加工示范区、特色畜禽养殖示范区五大沟域农业经济区,着力打造亿元生态农业产业带。这就是小金未来的“生态经济升级版”。

(责任编辑/凌云设计/王静)

四川立业电子有限公司的厂房区 摄影/何林隆

猜你喜欢

小金县金苹果莴笋
Parahellenia,a new genus segregated from Hellenia (Costaceae) based on phylo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evidence
莴笋开胃增食欲
四川偏远山区教育扶贫改革研究
春季吃莴笋可降血糖降血脂
吉县:“金苹果”奏响新时代富民曲
适沙耐盐南瓜新品种比较试验
小金县旅游业发展对策分析
金苹果的故事
小金县甜樱桃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探析
如何挑选莴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