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学视角下英语专业学生笔译能力培养研究

2015-03-17程家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笔译源语译语

钱 阳,程家才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语用学视角下英语专业学生笔译能力培养研究

钱 阳,程家才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作为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沟通桥梁,必须熟谙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力图填补交际过程中的语用意义空缺,顺利实现语际交际。牢实的双语基础和敏锐的语用意识是成为合格译员的必要前提。因此,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尤其是笔译能力,应保证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将语用学理论引入翻译教学,引导学生翻译过程中分析具体语境,实现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书面交际。

语用学理论;笔译能力;翻译教学;英语专业学生

语言使用的现实表明,孤立于语境之外使用的语言,其语义在很多情况下很难确定,必须借助语言外的知识,如语境、现实世界的知识和推理,才能确定说话人意图表达的意义,进而实现说话人和听话人的顺利交际(黄衍,2009)。翻译也可看作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复杂的书面交际活动。其中,译员既要准确理解原文包含的意义,又要想办法将原文意义传递给译文读者。因此,无论是语用学还是翻译,两者都注重语言意义的传达。陈宏薇认为,培养语用意识对翻译教学至关重要,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增强文化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陈宏薇,1995)。苏安在其研究中也指出,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不仅要重视翻译技巧教学,也要重视语用翻译知识教学(苏安,2010)。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上大多讨论的是翻译技巧,语用翻译知识的讲解未能得到相应重视,这直接影响了英语专业学生笔译能力的提高。

一、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翻译其实就是运用语用学去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如源语作者语用意义理解和重构,源语和译语包涵的文化差异,源语语用意义的传达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等。语用翻译实质上是一种等效翻译(何自然,1997)。这种等效翻译既包括语用语言等效,即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形式上的效果对等,强调的是语言内容不失真,也包括社交语用等效,即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语际等效,需要译者综合考虑源语语境和译语读者的文化,确保忠实源语内容的基础上,寻找最佳关联,灵活采用不同的语用策略,传达出译语读者接受的译文。

1.语境分析与翻译

语境广义上指一个语言单位的使用环境。语境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交际场合语境,即会话所发生的具体场合;(2)语言语境,即同一语篇中的上下文;(3)认知语境,即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经验、经历、知识等因素影响下的认知水平。语境不同,语言符号的选择不同,表达的话语意义也就不同。译者的任务即分析源语所处的语境,选择适当的译语表达方式,准确地传达源语意义。这也要求译者不仅有掌握双语的能力,而且还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历史传统、宗教文化等因素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和交际意图,实现最佳的书面交际。

2.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其中译者应该引导、帮助译语读者找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语境,找到原作者希望译语读者达到的理解。译者作为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交际沟通者,应该有意识地区分原作中的明说和暗含之意,协调源语作者意图和译语读者期待。其中,明说之意即源语的字面意义,暗含之意指通过语用推理如语境分析而获得的交际假设。译者为减少读者的阅读困难,需要合理分析特定源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暗含之意,以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为考量,不保留源语的语言符号形式,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二、语用翻译与翻译教学

语用翻译理论重在分析语境,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分析能力。翻译教学,简言之,即翻译能力的“教”与“学”。在语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教学中,“教”就是这种语境分析能力及双语文化的交际意识,“学”是一种翻译思维,即能够理解源语作者的意图和译语读者的期待。无论是“教”还是“学”,两者的着重点应放在原文信息的传达上,而不应在语言符号上。

1.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

根据语用学理论,我们可以得出,翻译能力(这里指笔译能力),不仅仅指译者对于语言符号的转换能力,而且还包括译者对于不同语言环境的理解能力,不同语言操持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和认知水平的熟悉程度。英语专业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方面,有着不同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征。在语言基础方面,英语专业学生有着相对牢实的双语基础,平时接触的英语语料较多,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也较强;在文化意识方面,由于其他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如英美文化概况,英语专业学生有着较强的中西文化差异敏感度。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教师也应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学,发挥英语专业学生的优点。

2.英语专业学生与笔译能力培养

对公众而言,翻译很“简单”,只要懂一门外语就能成为译员。对于他们而言,翻译仅是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替换源语的词或句。正是这个原因,公众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产生误解,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一定能做翻译。事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英语专业学生都能胜任翻译任务,因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诸多因素转换:思维方式、语篇结构、表述逻辑、分析方法等。这也呼应了上文提及的等效翻译,不仅仅是语用语言等效,而且还是社交语用等效。下面简要阐述语用翻译理论指导下,教师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笔译能力的几点建议。

(1)语言技能训练和篇章分析相结合

尽管英语专业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的语言转换技能,但他们对于语言的灵活应用能力有待巩固提高。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先分析后翻译的习惯,即先弄清待译文章的文本类型,语言表述特点,分析源语作者主要意图和译语读者的认知期待,然后再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语言转换。教师在进行笔译训练时,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段落篇章翻译作业,锻炼学生的篇章分析能力。

(2)扩大翻译材料来源的真实性

这里的“真实”实指有别于传统翻译课堂上使用的文学翻译材料的非文学翻译材料。要想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笔译能力,教师还应该提供多领域的文本,如政府文件、商业文件、金融文本、法律文本、科技文本、专业学术文献等。通过接触不同行业的文本,一方面可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篇章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督促英语专业学生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平行文本,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译员应当不断地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包括语言、历史、文化和百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并以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李长栓,2009)。

(3)鼓励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能够不断提出质疑的思想方法。在翻译中,批判性思维意指译者要能够以怀疑的态度分析原文,审核自己的译文,面对所有的参考资料,如词典所查出的词汇,网络搜集的相关知识,依据自己的逻辑判断和推理,筛选有用材料,以最恰当地表达方式展现给译文读者。只有学会以批判的眼光对待原文,译者才能发现源语暗含之意,找出源语的最佳语境,并充分表达出来;只有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译文,译者才能发现译文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从而对译文表达方式进行修改。

三、结语

语言的掌握与否重在使用,而语言的使用又受到不同语境的影响。不同的语境里的语言符号具有不同的意义。语用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使用的科学,吸引着国内外学者将语用学引入不同的研究领域。因此,从语用学角度去研究翻译,早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同样,将语用学理论引入翻译教学也显得必要且实际。在语用学指导下,译者就是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中介,起到协助双方交际的作用。想要使双方交际成功,译者必须清楚了解前者的意图和后者的期待。翻译教学不仅仅是翻译技巧的教学,而是翻译观念和翻译习惯的教学;笔译能力也不仅仅指语言符号的转换能力,而是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的综合。

[1]Ernst-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Inc., 1991.

[2] Leo, Hichey.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Yan Hua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4] 陈宏薇. 语用学与翻译教学 [J]. 现代外语, 1995,(4).

[5]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 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7] 苏安. 语用翻译学原理对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启示 [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4).

2095-4654(2015)03-0104-02

2014-11-15

“语用学视角下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研究”项目(KG201429)研究成果之一

H315.9

A

猜你喜欢

笔译源语译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