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语言中“山”的语义之异同
——以表述具体事物时的语义扩张为中心

2015-03-17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多义性特指假山

刘 玲

(吉林建筑大学 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1)

中日语言中“山”的语义之异同
——以表述具体事物时的语义扩张为中心

刘 玲

(吉林建筑大学 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1)

着眼于中日语言 “山”的多义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尝试进行了认知考察。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多义性的产生具有规律性。即一个多义词的语义包括基本义与派生义,派生义是以基本义为中心,主要通过“隐喻”“转喻”“提喻”等认知方式派生出来的。认知方式的异同与语义的异同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与多义性的相似性、差异性有着紧密的关联。 “山”作为多义词,具有基本义和派生义。论文主要对其基本义、派生义的意义扩张过程及由此产生的多义性的异同进行了考察。

山;多义性;认知;对照

中日两语言中的“山”都是多义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复杂的语义扩张过程,其多义构造也必然不同。因此,“山”基本义和派生义之间分别存在怎样的语义扩张过程,以及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山”的多义性有什么样的异同呢?为了更好地区分使用这些容易出现误用的同形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多义性进行考察。虽然“山”是一字词,但是研究过程中是离不开以“山”为语素的二字(或二字以上)词语或惯用语的,所以笔者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词汇来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山”的实际使用情况切实准确地理解其含义的多样性。

一、“山”的基本义

笔者将中日词典中的“山”的语义进行分类,两语言中相同的类别是作为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山,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只介绍作为具体事物的山的语义扩张的比较研究。另外,各词典中关于“山”的语义项的第一个一般被认为是该词的基本义,所以最终确定了“山”基本义为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地形的一种。

二、“山”作为具体事物的语义扩张

1.作为基本义的山

语例:汉语——山斗、山川

日语——山斗

上文已经确定了“山”的基本义是作为地形的山。根据《汉语大词典》,“山”的语义之一是特指“五岳”。按本研究语义扩张的角度来看,就是山的基本义这一一般性的意思被特殊化,扩张为五岳这一特殊的语义。这种扩张属于上文介绍的扩张类型中的提喻。汉语中“山”字采取这一语义扩张类型的语例还有“山斗”和“山川”。“山斗”一词指泰山、北斗的合称,犹言泰斗。比喻为世人所钦仰的人。 这里的山其实是指泰山,也就是通过提喻的扩张方式,“山”由指一般的山扩张为特指泰山。日语里也有“山斗”一词,意思和汉语中相同,是同形词。“山川”一词除了有山川和河流的基本义之外,还特指名山和名川,即这里的山特指有名的河流,这一扩张过程也是提喻。

2.作为特殊场所的山

(1)佛道等的修行场所、隐居之处

佛道等的修行场所

语例:汉语——山主、山童、山衲

日语——山主、山徒、山稚児、山法師

无论是在汉语里还是在日语里,用“山”一字来表示“寺”的词例有很多,如中日同形词山主的意思就是寺庙的主持,也就是说这里“山”字的意思是指寺庙而不是山。为什么在表示寺庙的意思时常使用山这个词呢?这里面存在怎样的语义认知扩张呢?因为寺庙多建于山中,如果将山比作容器,那么建在其中的寺庙就可以看成是容器中的容物或内容。也就是将作为容器的山作为参照物,语义由此扩张到目标对象寺庙上了。山的语义扩张为寺庙的语义,这种通过<容器-容物>的邻接关系进行语义扩张的方式就是之前介绍过的换喻。

汉语中的“山童”指僧侣的侍者,“山衲”指僧侣穿的衣服。这里山的意思又成为僧侣了,这回又是如何扩张来的呢?其实僧侣这一意思是从寺庙这一意思进一步派生出来的,所经历的扩张过程也是以<容器-容物>的邻接性关系引起的换喻,这回的寺庙成了容器,而容物就是生活、修行在寺庙中的僧侣们。这是汉语中特有的语义扩张过程。

日语中也有其独特的进一步的语义扩张。「山徒」指比叡山延历寺的众徒;「山稚児」指比叡山延历寺的幼儿;「山法師」指比叡山延历寺的僧徒。也就是说这些日语词里的山都是特指延历寺。这一语义扩张过程仍然要以寺庙这一语义为基础,“山”的寺庙这一语义经过提喻进一步扩张,一般性的语义特殊化,特指比叡山延历寺。

隐居之处

语例:汉语——山人、山资、山心、山妻、山屋

由于中国古代特有的隐居文化,导致中国有很多和隐居相关的词汇,与此相比日语中就显得微乎其微了。这里主要介绍汉语中的相关语义扩张。“山资”指隐居生活所需要的费用。“山心”是指在山中隐居时的感受。这里“山”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隐居之意。经历了怎样的扩张过程呢?古代的先人们离开俗世之后都是隐居于深山之中,山是隐居的地点,而隐居是在这一场所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山和隐居是<地点-事件>的关系,通过这种广义的概念上的关联性以换喻的方式,山的语义扩张为隐居。而且,通过<事件-主体>的关系,语义又近一步扩张为隐者,进行隐居这一事件的主体是隐者,也是通过换喻这一扩张方式,以事件隐居为参照物山的语义由此扩张到目标对象隐者上。也就是说,山的语义通过隐居又进一步扩张为隐者,作为语例可以举出“山妻”“山屋”等。

(2)作为植林地、采伐地的山林

语例:汉语——山人、山虞、山廠

日语——山子、山の司、山番、山守、山祭、山始、山誉

“山人”指的是古代掌管山林的人。「山子」指的是在山林工作的林业劳动者的总称。古代,会专门设置官职来保护物产丰富的山林,“山虞”“山廠”「山の司」「山番」「山守」等词语,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林业局”或“地方林业局”。这些词语里的山不能单纯理解为地形或场所,不是泛指的山,不是所有的山,而是特指物产丰富,可以作为植林地、采伐地或狩猎地的山林。提到特指,毫无例外这一语义扩张过程又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提喻。从扩张方式来看,汉语和日语是相同的。但是若是从扩张程度来看,中日两语言的情况略有不同。

从所产生的词汇量来看,汉语方面夸扩张范围比较小,主要涉及到采伐·物产·管理等方面;而日语方面词量比较多,除了汉语中涉及到的几个方面外,还涉及到祭祀·法律·忌语·用品·欺诈等很多方面,扩张程度比较大。

(3)开采矿石、石矿等的场所或各设施

语例:汉语——山铸

日语——山師·山仕、山を当てる、山疵·山傷、山吹等

“山铸”是指开采矿山,用开采出的金属铸钱。「山師·山仕」是指从事矿山开采事业的人。也指进行矿脉勘探及鉴定等的人。即矿山业者。「山を当てる」是指挖掘山中埋藏物的意思。通过这些词语的意思,笔者发现这些词语中的山的意思都不是单纯的山,而是特指矿山。这里山的语义通过提喻的扩张方式由一般义扩张为特殊义。

另外,再看这些日语词汇的意思,「山疵·山傷」是指刚开采出来后矿物上就已经带的伤。「山吹」的意思是将从矿山中开采出来的矿物提炼为金·银·铜·锡等。山疵·山傷不是指矿山上带着的伤,而是矿物上带着的伤。山吹不是指提炼矿山,而是指提炼矿物。也会是说山的意思又从矿山进一步扩张为矿物,经历了怎样的扩张过程呢?矿山和矿物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容器-容物>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空间上的邻近关系。人们在表达作为容物的矿物时,将作为容器的矿山作为参照点,获得其真正想要去掌握的目标对象。这一关系我们并不陌生,在前面早已接触过,这一类型的扩张属于换喻。

本小节一开始列出的语例不全,汉语中与此相关的词只有一个就是山铸,而日语中的相关词汇虽然这里没有完全列出来,但实际上笔者一共收集了18个,也就是说中日两语中的相关词汇的比是1∶18。相较之汉语来说,日语中不但词量多,而且意思从矿山还有进一步的扩展,即扩张程度较之汉语大很多。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人在从中国引入汉字之后,是如何将其充分利用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世界的。

3.人造的山

语例:汉语——假山、山匠、山子

日语——築山、山水庭園·山水

“假山”和「築山」指的是园林庭院中人工叠石而成供观赏的小山。“山匠”指的是擅长制作假山的人,这方面的专家。「山水庭園」是指建假山、挖泉水,模仿自然山水景色建造的庭园。这些词语中的山的意思实际上是指假山。即山的意思扩张为假山。因为假山是将土石堆积起来模仿真正的山而建造的东西,从这一点上来说,假山与真山之前在形状和材质等方面都有相似性,这种根据复数的相似性引起的扩张过程叫做隐喻。通过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依靠这一相似点从真正的山(起点领域)投射到假山(目标领域),这一概念的投射过程被称为写像,因此隐喻成立,山的语义就派生成假山了。

4.形状像山的东西

语例:汉语——山枕、山题、山棚、冰山、鳌山

日语——山鉾、山眉、山形、山型

“山枕”是指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山题”是古代妇人首饰步摇的底座。因其形象山,着于额前,故名。这两样东西都是中国古代的人使用的东西,所以这两个词汇是有时代性的,在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了,可能我们只能在博物馆的小册子或历史书中才能读到了。「山鉾」是指山形彩车。在山形车台上插有矛戈、长刀等的祭礼彩车。无论是汉语中的“山枕”“山题”还是日语中的「山鉾」,这些东西的形状都和山的形状相似,或者说两者的形状上具有相似性。提到相似性,说明这里经历的是隐喻这一扩张过程,通过形状上的相似性,山的语义由山扩张到形状像山的东西。

三、总结

本文主要关于“山”作为具体事物的语义扩张进行了叙述。通过提喻——换喻——隐喻的认知过程派生出了“寺庙”“隐居”“山林”“矿山”“假山”“形状像山的东西”等语义。其中,虽然共通的派生义很多,但仍然有不同的派生义。例如,“五岳”的语义只存在汉语中,而与此相对“比叡山延历寺”的语义只存在于日语中。这说明在语义扩张方向上二者间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

扩张程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中日两种语言中关于“开采矿石、石矿等的场所或各设施”这一语义方面的扩张程度上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日语中这一语义扩张的范围广、其派生义的应用也非常的丰富。关于“作为植林地、采伐地的山林”这一语义的扩张,无论从词汇数量还是应用范围角度,都是日语的扩张程度更大。而向“隐居之处”这一语义的扩张,由于中国有其独特的历史国情,是汉语特有的一个语义扩张过程。

[1]巩長振.中日両言語における“口”と「口」の認知考察[D].长春:吉林大学外国語学院,2012.

[2] 王丽莉.[手]の多義性についての中日対照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外国語学院,2007.

[3]王丹丹. 汉语中“山”的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7).

2095-4654(2015)03-0061-03

2015-01-28

H36

A

猜你喜欢

多义性特指假山
汉语特指性是非问的生成机制与信息结构
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解决方案探析
路径识别要“精确”——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及应用探讨
基于5.8GHz自由流的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探讨
简述假山在园林中的功能及应用
创客
谈如何诠释新闻价值的多义性
White Elephant
调皮的小猴子
The Looney Bin疯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