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文学对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2015-03-17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文学白话文胡适

刘 敏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美国文学对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刘 敏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主要通过对五四运动期间美国文学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美国文学在我国五四运动期间对我国文学形式的形成及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美国文学;五四新文学;影响

我国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学形式开始于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相互排斥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我国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新文化艺术形式,广泛地吸取了美国文学思想上的营养,学习借鉴了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逐渐从中国传统文学蜕变出来,在思想内容、文学体裁和语言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文学。

一、美国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的背景

文学间的交流和影响与国与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影响是密不可分的。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加入侵略瓜分中国的队伍。1844年,清朝政府与美国签署了《望厦条约》。伴随着国土的瓜分,政治的干预以及经济的往来,文化也慢慢对我国文化产生影响。美国传教士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19世纪末期,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建教堂,通过创建教会学校和相关医疗组织等多种形式对西方文化进行宣传。一些传教士还通过翻译印刷相关新闻、书籍,如圣经等文学作品来扩大西方文化对我国人民思想的影响。这些宗教活动对中国民众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09-1928年间中国呈现出留美运动的高潮,中国学生的留学活动使我国的学生打开了视野,他们逐渐意识到:要想挽救国家,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五四运动发生之前,我国与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领域一直保持着相对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中美之间文学上产生深刻的交流与影响。

二、美国文学对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20世纪初,中美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我国近现代教育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五四新文学作家、学者和美国相关文学、文化的联系也日趋紧密,美国文学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启蒙和发展,并为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美国实用主义对五四白话文的影响

白话文是“五四”新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新文学发起的重要载体。白话文的推广也预示着我国文言文时代的告终。通过推广白话文,现代文学才以强劲的势头从根本上告别我国传统文言文的束缚,迸发出一股全新的能量。所以五四文学革命又常常被称为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学也被称之为白话文学,白话文运动在五四新文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白话文运动中文学新理论、新观念的建立,白话文创作从此发展起来了。

提到白话文运动,胡适是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之一,他在新文学方面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胡适于1917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率先提出了白话文这一创新理论,并且他在白话文的推广和发展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验主义的引导下,胡适还创建了一条适合我国诗歌发展的崭新道路——要想发展我国的文学,就必须按照西方文学的形式发展。较大程度上模仿和学习西方的文学形式和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人能够学习和借鉴许多新的知识,这样在发展我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时才能有足够多的理论和观点。只有在研究和学习过西方的文学后,才能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文学道路。而中国诗歌的发展也借鉴和学习了西方国家的诗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精华完全运用到我国的诗歌发展中。胡适陆续在《新青年》中发表诗歌,在诗歌的创作之初他就坚持要向西方国家吸取经验和方法,对西方国家的诗歌进行借鉴和研究,从而创造属于我国自己的诗歌,探寻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发展道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胡适等中国文学家们就是靠着这种探究精神创建出中国新文学的。

(二)美国新诗对五四新诗的影响

1917年,在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后,陈独秀先生也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这标志着一场文学革命从此开始。紧随其后的是诗界革命也从此展开了。白话文运动强调诗歌要从古代的诗歌形式和文字中脱离出来,应多使用白话文,诗歌形式应以自由诗体为主。这就带动起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现代文学家的诞生,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艾青等一大批诗人。五四运动中诗歌形式的兴起是五四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新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五四运动期间,中国正处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关键时期。诗歌不再属于单一的文化。五四新体诗的形成,正是多元文化融合之后发展起来的。那个年代,英美诗歌是最早被翻译传入中国的,因此英文诗歌对我国诗歌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它打破了诗歌原有的格律,形成独立的自由体诗。胡适等文学先驱在美留学时,正处于美国诗歌形式的改革时期,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他们打破我国诗歌传统形式和语言的限制,彻底实现语言和诗体的解放。在这时期,胡适先生完成了他的作品集《尝试集》,深入的体现了新体诗的面貌,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典范。

(三)美国意象派对五四新诗的影响

五四新诗运动中,从诗歌的诸多理论阐释中,能发现意象派的痕迹,如语言方面的口语化特点和体式方面的自由化特点。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主要说明了他本人对于诗歌发展的实际观点。他认为文学创作不能过于陈旧,要创新,不能一味地借鉴,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打破传统形式的限制。胡适对于诗歌的观点,在于创新,充满开拓性,《谈新诗》的发表将胡适的诗歌发展推向一个高潮。他认为诗歌的创作要有明显的意象,这些意象要超脱视觉和听觉的范围,这一观点已明显具有了意象派理论的特征。鉴于以上分析,正是由于受到了美国意象派的深入影响,使胡适先生的文学理论由最初的不成熟日渐完善。由于他的倡导,许多新的诗人也学习意象派的诗歌形式。近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当为李金发的《有感》。五四新文化时期,我国许多先进文人都到过海外,或者有留学的经历,因此西方文化对他们思想上的熏陶和影响都是无法避免的,如梁实秋、徐志摩、冰心、刘半农等。这些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美国意象派在五四期间对我国诗歌方面的重要影响。也可以说明美国意象派与我国诗歌存在密切的联系。

(四)美国戏剧对五四戏剧的影响

五四时期的戏剧改革也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戏剧的改革是推翻旧有文化格局的贡献之一。西方的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戏剧理论缜密完善,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经典戏剧。文化学者们到国外去留学、考察,接触到欧美的文学和戏剧,了解了与我国完全不同的文学和戏剧观念,并从中得到启发。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与文艺趋向是一致的,吸收欧美文化的精华,摒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弊端。伴随新文化运动,西方先进的思想也逐渐被我国文化学者吸收和借鉴。留美剧作家洪深对当时的中国戏剧产生了重要影响。洪深学习了西方戏剧后回国,推动了中国的戏剧迎来了崭新的一页,为中国戏剧掀开了新篇章,为中国的戏剧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中指出,奥尼尔的创作带给我国强烈的影响,“他虽然运用了许多现代派的艺术技巧和手法,但他的作品,包括表现主义作品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具有现实性的,这点正是中国剧作家所希望的。”洪深的作品在一定情况下借鉴了奥尼尔的戏剧表现手法,但在他的剧本中所体现的理念,依旧是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应运而生的戏剧形式。在新文化发展的第四年,洪深翻译了王尔德的剧作《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在保留原剧大部分冲突的基础上,他改动了剧本中故事的发生背景和语言风格,将这个海外的故事移植到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这样才更容易为中国观众所接受;洪深对舞台剧也做出了新的尝试,他尝试建立舞台剧的新形势,对舞台的灯光、背景以及服装等方面都做了适当的改动,融入了中国元素。他的舞台剧都冲破传统剧目的束缚,意在保留舞台剧的真实感,演出的道具也尽量使用真实物品;而剧目演员的表演也不同于传统,对灯光也进行了适当的创新,这些创新都旨在让观众感受到新的文化形式。洪深在舞台剧上的创新都与他在美国的留学经历密切相关,通过大量的学习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洪深在美国学习了导演和表演艺术,培养出了舞台表演的经验,使他对于剧目的排演有了充分的了解,还主动掌握了剧场的管理技巧,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了美国大学的戏剧专业学位。受美国文化、文学的影响,回国后,洪深开始提出了“话剧”一词,这也是受美国戏剧的影响。在洪深的努力实践下,中国话剧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为以后话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中国新话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也受到了美国戏剧的影响,这也表明美国戏剧与我国五四新文化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三、结语

20世纪初,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也不断提升,美国通过在思想文化上对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影响,进而增强其对中国的影响。伴随着这一潮流,美国文化、美国文学对中国五四新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很大程度上,美国文化在突破传统束缚方面于中国新文化存在共鸣与契合。此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也为了挽救国家文化而向西方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展开彻底的清除旧文化运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美国文学也为我国学者打开了视野,这些经过西方教育的文学家在西方文学的浪潮中改变了思想和观念。美国文学在文化、精神方面对先驱们的文学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尤其是美国文学对白话文运动、诗歌形式、话剧等发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新文学的发展是有别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也包括了思想上的人性化和民主化。西方文学特殊的思想也不断吸引我国先进的文化学者的探究,这些也不断影响着我国五四文化运动后的文化发展。我国先进的文化学者通过对西方文化、文学的吸取和转变,运用到我国的文化、文学发展中,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文学发展道路,也形成了五四新文学发展的新高潮。

[1]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2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伍启元.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概观[M].上海:现代书局,1934.

[5]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I106.2

A

2095-4654(2015)03-0052-03

2015-01-12

猜你喜欢

新文学白话文胡适
胡适的美国恋情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现代白话文底子中的文言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