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探析——基于需要的视角

2015-03-17贾永腾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实效性

贾永腾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是近些年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大多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市场经济环境、国际复杂环境和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还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学校教育方式的弊端。然而,从人的需要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文章并不多。明确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起点,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内在原因,从人的需要出发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起点

需要是人的意识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动力。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层次,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而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本质上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要,是主体提升精神自我和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使受教育内化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外显于个人行为的成效。它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指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辅导员、党团干部等对大学生所施加教育的影响成效,这一成效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上。

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紧密的关系,关注人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起点,这是因为:第一,了解人的需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要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来做人的工作。”[1]92尽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了解教育对象的需要状况,了解其需要停留在什么层次、属于什么性质,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才能引导其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层次需要。第二,人的合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评价维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对个人需要的满足性、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性三者的有机统一。”[2]所以,只有当人的合理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成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两个环节,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两个环节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其中“双主体说”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教育对象是客体,从受教过程来看,教育对象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3]。又因为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点,所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分析教育者能否注重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受教育者能否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和能否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一)从施教过程来看

1.教育者忽视人的需要的内隐性和差异性特点

人的需要具有内隐性和差异性。“内隐性”是指人的需要的不可见性,“接受主体的需要以一种主观欲求的形式反映为主观目的和动机时,是内隐的、不可见的,表现为内隐性。”[4]教育者往往认为只有当受教育者把自己的愿望通过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之后,他们才有需要,反之则没有需要。其实不然,有些人会因为自己的性格特征或某些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把自己的需要隐藏在心底,不表现出来。这说明人的需要的“内隐性”特点使教育者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需要。而“差异性”指的是人的需要会因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政治地位与心理特征不同而与他人不同。需要是人的行为的起点,由于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不同,他们对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认知状况进行有选择性地接受。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事先了解受教育者需要的差异性特点,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所指出的,“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5]221。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灌输现象忽视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然而,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为单纯灌输知识,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进行,这就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即发展内在精神需要、培养道德品质的愿望。“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了大学生心理的实际需求,未能及时正确地引导其心理,会导致大学生的发展出现各种偏差,导致人格不完善,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6]此外,灌输法无法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受教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又是在主体自身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

3.受教育者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调节

不合理的需要指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现行道德规范不一致的需要。有调查显示,当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缺乏诚信意识和公德意识,人际交往中功利意识较强;恋爱行为不文明,缺乏责任感;意志力薄弱,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喜欢浏览不健康信息资料;爱打探别人隐私,合作意识缺乏等。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或者置之不理,或者束手无策。总之,没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需要观,没有引导和调节大学生的不合理需求,没有对其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致使其不合理的需要更加激化。

(二)从受教过程来看

1.高层次精神需要缺乏

精神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享受和运用精神文化成果、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高层次精神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中最上位的部分,只有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精神需要,才会产生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愿望和动力。高层次精神需要要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和诱导,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根植于生命体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人的这种道德精神需要是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接触的外化过程而表征的”[7]。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低层次需要满足后,人们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目前大学生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基本得到满足,但高层次需要却不足。比如,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往往关心期末考试成绩,却不关心自己能否从中领悟出人生哲理和达到高层次的精神境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受教育者不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包括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个人需要是千差万别的,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中的共同部分;个人需要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社会需要也必须以个人需要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活动,只有受教育者明白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辩证关系之后,才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需要,获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没能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做出取舍,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这是因为有些大学生没有真正认同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没有认识到社会价值理念对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意义,自身存在着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政治观念淡薄等人格缺陷。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人的需要和动机决定了人的行为表现,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大学生的需要状况出发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者要考虑大学生的需要

教育者考虑到人的需要是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体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和先决条件。

第一,教育者要关注大学生需要的内隐性和差异性特点。尽管人的需要具有内隐性,不可预见,但教育者可以通过观察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其心理,即通过行为结果反观人的思想动机。教育者还要明白人的需要具有差异性的特点,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要进行因材施教。第二,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需要状况,要创设条件满足其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当其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要引导其追求高一级的需要。

(二)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调节不合理需要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教育者要对其需要结构作一番了解,同时分析需要结构中的合理成份与不合理成份。对于大学生合理的需要,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和引导功能,尽力满足。比如,教育者要创设条件满足大学生有关就业的需要、减轻心理负担的需要、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教育者要运用合理的方式使大学生认识到不合理需要可能带来的后果,强化其改变不合理需要的意志力,逐渐使其调节原来不合理的需要。

(三)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的思想认识领域的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满足引导和提升人的精神需要、满足人的精神利益问题”[8]。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决定了教育者必须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努力满足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人追求崇高价值的表现,属于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教育者要肯定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为他们提供动力支持。第二,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应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目标激励、民主激励、关怀激励和榜样激励等激励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调动大学生追求高层次精神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既是社会成员个体对该项教育的要求,又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依赖。”[9]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努力满足受教育者合理的个人需要,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必须顾及社会需要,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形成全社会价值共识。教育者要通过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法治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价值共识;使大学生明白社会需要对于个人价值观塑造的意义,明白个人需要必要立足于社会需要。总之,目的是使大学生在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考虑到社会需要,并且根据社会需要的要求追求个人需要。

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必须深入研究大学生的需要,必须反思教育者主导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发挥主体作用的受教过程。在施教过程中,教育者忽视了大学生的需要的内隐性和差异性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灌输现象忽视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受教育者的不合理需求没有得到教育者的引导和调节;在受教过程中,大学生缺乏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不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王金情.研究人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点[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5-79.

[3]祖嘉合.试析“双主体说”的理论困境及化解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 -3.

[4]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5]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李庆华,张博.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需要心理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64 -67.

[7]李文英.“人本身”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理论界,2011(7):191 -194.

[8]薛海.精神需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9]侯丹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元问题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4 -27.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实效性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