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道德之内涵与外延探析
——基于伦理学视角

2015-03-17李金桥

关键词:学术活动良知品格

李金桥

(湖南工业大学 思政部,湖南 株洲 412007)



学术道德之内涵与外延探析
——基于伦理学视角

李金桥

(湖南工业大学 思政部,湖南 株洲 412007)

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学术共同体内部普遍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主要表现为学术良知、学术品格、学术素养、学术诚信四个伦理维度。学术良知体现出学者对学术的理想和本能追求,学术品格体现出学者的人格和价值观,学术素养体现出学者的学术底蕴和学术自信,学术诚信体现出学者的自省和自律。这四个维度体现了道德价值与道德观念、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道德素质与道德修养、道德层次与道德水准的统一。

学术道德; 学术良知;学术品格;学术素养;学术诚信

学术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性使学术与人的社会关系相互渗透,从而在学术活动中客观地存在着道德关系和道德价值。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人们将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学术活动的教师或研究人员的称为学术个体,俗称学者;将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从事学术活动的所有教师或研究人员的群体统称为学术共同体。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学术共同体内部普遍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种“在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大家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就是学术道德。[1]学术道德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学术道德是一种道德规范,它与学者的学术活动紧密联系,是符合学术特点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第二,学术道德是一种行为准则,是学者在学术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的行为标准和原则;第三,学术道德属于社会道德体系,是学者在学术活动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2]就其外延而言,学术道德主要表现为学术良知、学术品格、学术素养、学术诚信四个伦理维度:学术良知体现出学者对学术的理想和本能追求,学术品格体现出学者的人格和价值观,学术素养体现出学者的学术底蕴和学术自信,学术诚信体现出学者的自省和自律。这四个维度体现了道德价值与道德观念、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道德素质与道德修养、道德层次与道德水准的统一。

一 学术良知是学术道德的修养方法和认识方法

良知是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3]353这里的“良知”指天赋的道德观念。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4]在王阳明看来,“致良知”即是“格物致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答聂文蔚书》)”。[5]“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学术良知,说到底就是学者基于学术理想,对学术道德的一种本能追求。由“良知”到“致良知”所引出的,是学者在学术道德的认识和实践两大领域的追求。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学术良知是学术道德的修养方法和认识方法。良知天赋,与生俱来,是先天秉受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良知不需要后天修养。先天禀受是靠后天修养和实践才能实现的。人的良知譬如一粒生命的种子,是天生的,良知的种子破土而出后只是一颗小小的根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全靠在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和培养,否则就很容易丧失和泯灭。学术活动的主体是人,因此,做一名学者,首先要做人,要做一个有学术良知的学者,做一个学术道德规范的学者。有学术良知的学者不是被动地遵守学术规范(更不要说违反学术规范),而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遵守规范,这才是学术良知的可贵之处。现在学术界的情况很令人担忧,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学者丧失了学术良知。[6]

学术良知包括“诚”与“敬”两方面。[7]“诚”意味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所谓不自欺就是治学应该做到不隐瞒自己的真实见解,从而问心无愧,不受外部因素的诱惑和干扰;所谓不欺人即指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恪守学术规范,拒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敬”意味着对学术事业心存虔敬之心和敬畏之情,保持对学术的目的性追求,避免学术的工具化,捍卫学术的纯粹性、神圣性和崇高性,以维护其尊严。学者内心有所敬畏,才会真正懂得尊重学术,把握好学术分寸,守住学术的道德底线。只有保持敬畏,才能保持内心的学术良知。

学术良知是学术道德伦理实践的出发点。学术良知蕴含着学术伦理的根本精神,其形式是主观的,其内容却是客观的,它能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转化为主体的、内在的学术道德律令。作为一种评价和判断能力,学术良知是主体对外在道德必然的充分把握而达到的一种行自由状态,是主体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深厚而完美的积淀。[8]学术良知没有深刻反省的过程,作为社会以及大众认知的一种道德观,它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普遍认知,放之四海而皆准。

二 学术品格是学术道德的基石和依托

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学术品格不过是人的诸多品格中的一种。从字面意义来看,学术品格是指学者在从事学术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个人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该学者从事学术活动的道德模式。从伦理学意义来看,学术品格是指学术主体在道义上的学术尊严、正直、求实的内在品质和学术风格,体现出学者在学术活动中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以及与之对应的行为特点和方式,是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有机统一。

学术品格是学术道德的基石和依托。从学术品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术道德水平。学术品格高尚的学者,其学术道德和精神操守必然让人称羡。反之,学术品格低下的学者,其学术道德和精神操守肯定令人堪忧。与其说品格是一种素质,倒不如说品格是一种性情。学问之下是性情,性情之间见品格。性情,足以体现出学者的学术品质和学术精神。《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3]17由此可见,率性而为是自然本性,天下之道皆源自率真之性。中庸之道,如此而已。怪不得做大学问者都是性情中人,原来是本性使然。古今中外之大师,概莫能外。所以说有真性情,才有真品格;有真品格,才有真精神;有真精神,才有真魅力;用真性情,做真学问;学术品格,真情流露。自然而然,学术品格体现出学者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不仅仅是因为学问做得好,而是因为学术之外还有品格。学术品格为大师增添了许多人格魅力,也增添了许多人性光辉。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在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讲时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9]大学之所以为大,不是在于有大楼,而是在于有大师。然而,大师之大,大在哪里?大师之大首先在于其学术之大。毋庸置疑,对学者而言,学术乃立身之本。但是,对大师而言,仅仅有学术还是不够。作为大师,既应该在学术上树立标杆,也应该在品格上成为社会风向标。[10]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为写《国富论》,在家闭门谢客,整坐十年冷板凳,专心致志从事学术研究,不为外界所干扰。唯有具有亚当·斯密这种具有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之学术品格的人,方能成为大师。那些把大量精力花在追名逐利的人,肯定与大师级的学术成果无缘,当然也肯定与大师无缘。[11]

学术品格主要体现在人格独立和价值中立两个方面。所谓学品,即如人品。学术品格能够体现出学者的人格和价值观。人格独立,可以彰显出学者的人格魅力。不卑躬屈膝,不奴颜媚骨,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这是独立的人格的具体表征。做学问当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是一种学术品格。人格独立,学术才能独立,做出的学问才能理直气壮,浩气长存。所谓价值,就是尊严。价值中立,能够反映出学者之学术品格的价值取向。不歌功颂德,不人云亦云,不偏不倚,保持中立的态度,这是价值中立的具体表征。学术不应该被政治、政党、宗教等其他因素所干扰和左右。学术以真理为准则,以探索为路向。学术绝对不应该被利益、主义、教义所干扰和束缚,成为其他的附庸。学者必须具有自己特立独行的学术品格,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神圣的学术使命。

三 学术素养是学术道德的潜在素质和显性修养

素养,即素质和修养,乃平素的修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从字面意义来看,学术素养,即学者平素的学术修养,是学者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可以通过学术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学术技巧和学术能力。从伦理学角度来看,学术素养是学术活动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也是学术道德的外在体现。学术素养既能体现出学者的学术底蕴和学术自信,也能体现出学者的学术水准和学术能力,它是在长期学术研究中逐渐培养出来的精神品质。可以这么说,学术素养是一种研究习惯的长期积累,是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保证。

学术素术素养主要包括无畏的精神、独立的意识、批判的思维和热爱的情感四个要素。[12]学者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要不畏惧学术权威,不惧怕研究新领域,不畏惧研究过程的艰辛。同时,学者在学术领域里不能盲从别人的观点,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知识和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本质问题,并运用整体思维把握研究的关键,不“炒剩饭”,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学者需要批判的思维,这既是做学问的一种学术态度,也是做学问的一种思维习惯。学问之道,必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31做学问,必须对学问感兴趣。对学问有浓厚兴趣,才会有对学问的深切热爱。这是因为,兴趣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13]

学术素养是学术道德的潜在素质和显性修养。一方面,学术素养是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含学术意识、学术行为、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这些素质平时不显山露水,是学术道德的潜在素质。另一方面,学术素养是学术道德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无论是规范也好,要求也罢,都可以拟定成条条框框,白纸黑字,公之于众。在学术活动中,学术道德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追求真理,勇于创新;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热爱自然,珍惜资源;团结协作,乐于奉献;谦虚谨慎,敢于负责;合理检验,勇于怀疑;公正无私,诚实无欺;学术民主,竞争自由。[14]这些积极肯定的规范和要求,都是学术道德的显性修养,需要学者在学术活动中去身体力行,付诸实践。

提升学术素养,必须“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外王”,于内是修身,于外是治学。修身是基础,治学是目的。身修则学治,内圣则外王。《庄子·天下》有言:“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15]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含义指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内圣外王”是儒家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可以引申为修身养德的方法和途径,对提升学术素养同样也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内圣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好比生命是个熔炉,把外部世界纳入心中,融入心中,将外面的东西熔炼成自己的一段真诚的精神。外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外化的过程。就如生命是一种显影,把内心世界在现实世界的底片上显现出来,用内在的至诚精神去影响外部世界。简而言之,“内圣外王”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锻炼到无比强大之后,由内而外自然绽放,影响周围的环境甚至更远的地方。事实上,提升学术素养,“内圣外王”只是一个过程,无所谓内外,是领悟本源、实现自我这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只是一个看不见,一个看得见。修身也好,治学也罢,学术素养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看不见也好,看得见也罢,学术素养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四 学术诚信是学术道德的灵魂和表征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诚者,信也。信者,诚也。内诚则外信。 “诚”是人的内在德性,包含着对自己良心的不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加强个人道德的内省,存善去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人诚于内必显于外,心有诚意,则必有信语。诚信之人,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诚信是一种道德规则,既是对人的内在品质的要求,又是对人的外在行为的规范。诚信“能够使个体内在的心性修炼与外在的为人处世有机地结合起来”。[16]由此类推,学术诚信是一种学术道德规范,既是对学者内在品质的要求,又是对学者学术行为的规范。学术诚信要求学者内诚外信:于内,心中有诚;于外,行而有信。

学术诚信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学者对待自己的学术研究要讲求“诚”。学术诚信的“诚”,是指学者要真诚,真实,不自欺,不欺心,强调内心的自我道德修养和操守,要做到“诚”,那就要求真,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不媚俗、不空谈、不编造数据、不捏造事实。二是对待其他学者的学术成果要讲求“信”。学术诚信的“信”,主要是指学者对其他学者及其学术成果要讲求信用、信誉。学者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不能搞学术垄断和学术霸权,也不能互相猜忌。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引用了他人的观点和资料,就要表明出处,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和讲求信用、信誉。[17]

学术诚信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学问的根本。《孟子·离娄章句》有言:“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18]在孟子看来,诚信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人道,是做人的规律。道乃天地万物间的规律。《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9]”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包括人和社会在内的天地万物都是道化生的结果。根据逻辑推理,学术是也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万物有道,诚是根本。对学者来说,做人之道,以诚信为本,学术之道,还是以诚信为本。

学术诚信体现出学者的自省和自律,是学术道德的灵魂和表征。所谓自省,即自行省察,自我反省。《论语·学而》有言:“吾日三省吾身。”[3]48“自省”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的方法。一方面,“自省”不等于自我批判,包括自我肯定。逆境时要自省,顺境时更要自省,在自省中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另一方面,自省也不等于盲目自责,自省是积极的、愉快的、建设性的,是往好的一面引导自己的思想言行。从伦理学角度分析,自省是学者通过强烈的自我意识主动省察自己的学术行为的过程,是学术行为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是维护学术诚信的行为保障。所谓自律,即遵循法度,自加约束。自律是一个人自警、自励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能力,又是对个人利益、公众利益和他人利益一致性的认同。自律主要包括自尊、自强两种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0]对学者而言,在自强意识的指引下,自律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学术自尊,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加强自律,学者始终不渝地坚守学术道德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术素养,提高学术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是学术诚信的基本准则,更是学者必须牢记和认真履行的人生准则。为了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强调自律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强调自律,就是要求人们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3]73经常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特别是目前,在学术监督机制尚需健全、监督乏力现象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强调自律尤为必要。

[1] 黄 凯.论学术道德[D].长沙: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2.

[2] 葛宇宁.现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变革——从信念伦理到责任伦理[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3-77.

[3] 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5.

[5] 钱 穆.阳明学述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64-65.

[6] 蒙培元.关于学术创新与学术良知[EB/OL].[2014-11-07].http://confucianism.nianw.com/2012-05-16/n-44379-3.html.

[7] 何中华.“学术良知”和“学术谱系”何以会成为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6(4):5-9.

[8] 徐文清.“教育良知”:师德的核心与底线[N].光明日报,2010-10-07(3).

[9] 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9.

[10] 毛建国.大师之大不仅在于学术[J].学习博览,2012(5):69.

[11] 邱兆祥.学者应有的学术品格[N].光明日报,2005-03-16(B2).

[12] 安 静,王琳博.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要素及培养[J].重庆高教研究,2013(1):68-71.

[13]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

[14] 陈 勇,杨琳琳.构建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伦理观的若干思考[J].伦理学研究,2011(4):102-108.

[1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6:855-856.

[16] 李高君,龚茂华.论诚信的内涵[J].经济师,2008(7):41.

[17] 岳云强.学术诚信、学术不端与学术规范——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77.

[18]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73.

[19]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2006:232.

[20] 唐明邦.周易评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80.

责任编辑:黄声波

A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Academic Mor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LI Jinqiao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7,China)

Academic morality are the code of ethics and behavior generally follow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the process of academic activities,which mainly manifested as four ethical dimensions,such as academic conscience,academic character,academic literacy and academic integrity.Academic conscience reflects scholar’s ideal and instinct pursuit about academic.Academic character reflects scholar’s personality and values.Academic accomplishment reflects scholar’s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confidence.Academic integrity reflects scholar’s introspection and self-discipline.The four dimensions reflect the unity of moral values and moral concepts,moral attitude and moral behavior,moral quality and moral cultivation,moral level and moral standards.

academic morality; academic conscience; academic character; academic literacy; academic integrity

10.3969/j.issn.1674-117X.2015.02.017

2015-01-21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学术忠诚培养的高校教师多维激励机制研究”(BIA120059);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资助项目“湖南省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及学术监督机制研究”( XJK012BGD006)

李金桥(1976-),男,湖南宁远人,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史。

B82

A

1674-117X(2015)02-0081-05

猜你喜欢

学术活动良知品格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学术活动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良知
我校近期重要演出、学术活动剪影(一)
宪法学学术活动
“良知”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