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启示

2015-03-17李国强李凤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政策

李国强,李凤莲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湖南娄底417000;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党委,湖南娄底41700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动离不开国家、政府层面的政策与制度设计,有关政策能够提供一个整体性的工作发展蓝图与各项工作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工作职责,指导工作规范,协调各方力量等,如何系统地借鉴国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方面的经验,无疑是值得重视的课题。这里,谨对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情况试做一初步的分析,或能有助于这一方面工作的推进。

一 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

在现代社会,包括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内的国民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应对,已经成为国家责任与全球关注的焦点,自二战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相关政策给予了高度重视。如美国国会1946年通过的《国民心理卫生法》,促使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开始在国家层面提供心理卫生专业训练与相关研究的经费支持;1949年成立了“国家心理卫生研究院”,以提供联邦政府相关政策之建议。从1960年代开始,美国开展了著名的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发起者包括政府部门、政治活动家、相关专业人员等。美国政府还先后通过提出《国家健康教育规划和资源法案》、《健康资讯与健康促进法案》、《健康人民: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报告》、《健康人民1990: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健康人民2000: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国家目标》、《健康人民2010》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法规与政策,其健康促进政策具有连续性、科学性、法制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特点[1]。各欧洲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逐步在国民心理健康问题上出台了系列法规与政策。如1983年,英国正式通过《心理卫生法》、1997年,又首先提出“现代化的心理卫生服务”的政策基本文件;1995年,日本通过《心理卫生法》,心理卫生相关经费占其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0.5%;2007年,新加坡首度提出国家心理健康政策与蓝图,其崇高的理想目标在于提升全体人口的心理幸福感与建立复原力。

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在很多发达国家,更是直接受到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推动,有关工作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趋向法律化和规范化,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美国为例,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早开始于1900年,政府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的心理咨询工作逐步高度重视。早在1936年,美国政府就提供了大约250万美元给各州做发展心理辅导的经费;1957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这一法案推动了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发展,心理教育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途径;要求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及评估计划、建立心理咨询和指导机构并且提供资金培训心理咨询专门人才;1959—1969年,联邦政府支持各州及地方发展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经费约达187 00万美元[2]。1964年的国防教育法补充法案再次强调要增加公立学校心理教育人员,降低心理教育人员和学生的比率。到了1964年,心理辅导已扩展到了美国的小学。目前全美90%以上中小学校开展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或设立专门机构、专业人员担当此任,或雇佣受过职业训练的心理专家对学生进行评估、诊断或干预。

近几年,美国政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进一步给予了关注,引发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全国性讨论。美国国家卫生部2001年出台的《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议程》提出,美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两大任务:一是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对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在美国主要以州立法的形式来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研究经费的投入,自1970年代以来,每年相关研究经费达17亿美元之多[3]。具体如美国国会在2004年批准了8200万美元的联邦政府基金给公众健康和服务部,专门用于预防青年自杀,其中包括1500万美元的专项津贴,用以帮助大学生扩展心理健康项目[4]。在有关工作的经费来源上,除了政府资助,还有相关的保险、税收政策支持,如北美高校心理咨询经费来自两部分:一是学生健康保险,二是学生每年学费中的一部分。在美国加州,还有一种特殊的税,叫精神健康费,每位学生都需要缴纳,由加州高校系统委员会(基金会)负责管理,资助学校心理中心开展心理服务[5]。

二 政策制定论证充分,专业性强,多方参与

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比较重视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6]。有关政策与法规往往经历了严格的听证、辩论、表决等程序。如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不久,2001年10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参议员希拉里(Hillary Clinton)与参议员科兹尼(Corzine)共同提出一项有关生物恐怖主义与儿童健康需求的立法案,《保护美国儿童免遭恐怖主义法案》,旨在向那些失去父母或以其他方式受到恐怖袭击影响的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帮助,2002年7月,希拉里又主持召集了一场名为“救助”的听证会,提出了系列使学校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政府所必须要做的事情,并呼吁在国会开会期间通过一项心理健康服务法案、建立一项基金,确保所有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得到长期的心理健康服务[7]。

西方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发展是与有关专业组织的专业性工作分不开的,专业团体制定的行业规范弥补了政府政策的专业性不足。如1997年美国学校咨询协会(ASCA)颁布了《国家学校咨询标准),就学校咨询的目标、工作对象、内容以及基本的咨询范畴等方面给以了规定。2000年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ASCA)又颁布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学校心理教育在未来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8]。

三 政策对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专业要求较高

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专业化的工作,成为一名学校心理教师要经过较为严格的职业训练与入职资格认定过程,具有很强的法制性、政策性,制定颁布了许多有关法律法规。如美国多数州要求大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辅导人员,他们与一般科任教师不同,从事的是一种专业性职务,收入较高。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须经过美国心理学会(APA)和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这两个机构审批认可且取得硕士、博士学位[9]。据统计,作为一名合格的美国学校心理教师,所必须遵循的职业法规多达上千项,其范围从学业要求(包括专业课程)、实习时限、学历要求、职业道德、量表限制、收费标准、服务设施乃至服务的准确性、效果等均作了详尽的规定。法国心理学组织协会(ANOP)促使法国议会通过法律规定,凡冠以“心理学家”者须持有心理学的五年制本科学历,或具有相当的专业技术水平,滥用心理学家称号者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10]。在德国,成为学校心理学家也必须拥有心理学硕士文凭和教师毕业文凭[11]。

在专业伦理方面,也有相关的政策性要求。如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的职业准则》、美国心理咨询学会的《道德准则和实践标准》、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伦理手则》、美国学校心理学者协会和一些州的法律规定要求,青少年健康工作的从业者(包括心理咨询师、学生的管理老师等)必须有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去为青少年的权利服务。从业者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包括了职业责任、职业能力、职业训练以及管理与青少年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例如对人类生活的尊重、对真理的尊重、对隐私权的尊重、对自由和自主的尊重、对诺言的尊重、对弱者的关心、对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关心、对人类尊严和平等的关心等[12]。

四 政策对象以青少年为主体,关注公共福利,保障教育公平,辐射全体国民

关于健康问题,WHO《组织法》明确规定:“健康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各国政府应对其人民的健康负责。”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逐步推进和重视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公平。在心理健康服务目标中列入了消除不同文化、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和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在服务获得和服务质量上存在的差距方面的内容。特别强调要为那些弱势群体、没有参与保险的儿童、涉及司法刑罚的个体、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社区提供便捷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美国政府曾先后制定的“健康人1990”、“健康人2000”、“健康人2010”系列方案均在一般意义上体现了国民健康公平的诉求[13]。

国外特别重视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如1920年代以来,美国各州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不论性别、民族、社会经济地位、身体是否有残疾等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推动了学校增加针对儿童少年特殊需要的特殊教育计划。美国国会1975年颁布的公共法案94—142和它的后续法律《残障人教育法案(IDEA)1990,1997和2004》,明确强调要对学习障碍学生提供免费和合适的公共教育,有关法案促进了学校心理学家的培训、职业角色拓展和学校心理学的专业实践,学习障碍学生得到更为广泛和专业性的帮助[14]。在英国、丹麦、荷兰等国家,特殊教育也逐渐成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其内涵从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转变为针对一般儿童的特殊需要的教育,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为前提,强调人类的尊严和自我调适能力,尊重学生和教师的个体差异[15]。

五 政策发展适应社会变化,反应灵活

综观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变化发展,体现出积极适应社会需求,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如前述美国联邦政府1957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系针对当时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对美国引发的震动,以通过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在内的教育事业发展来提升美国整体的竞争实力。如有论者所概述,自1915年美国第一个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格赛尔(A.Gesell)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以来,随着人口及入学率的急剧增加,美国学校心理教育顺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洗礼:一是全球工业革命欣起的早期职业辅导运动,促成心理教育走进学校;二是受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Binet)、西蒙(T.Simon)智力鉴别实践的影响,在学校推行心理测验,使学校心理教育得以沿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三是由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心理疾病的大量发生,特别是美国人比尔斯的推动,使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学校心理教育由此得以蓬勃开展[16]。到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努力推动学校心理教育在21世纪获得更大发展。以美国为例,在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价值观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如虐待儿童、自杀、辍学、早孕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ASCA)因此规划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21世纪扮发挥更大的作用[17]。

就中国大陆而言,我们此前的研究表明,未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发展有望在如下方面进一步有所推进: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执行力、增强政策公平性、提高政府主导下各方政策制定主体的参与度、加大政策专业支持力度、扩大政策涵盖的社会场域等[18]。如何通过政策与法规的作用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前述国外的经验借鉴无疑值得借鉴。

[1]罗鸣春,苏丹.国外健康促进政策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8-53.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整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88.

[3]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11.

[4]房东波.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及其防范措施[J].世界教育信息,2006(8):35-37.

[5]李焰.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36 -38.

[6]王海英.学前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43.

[7]王宏方.“9·11”后美国学校心理服务新趋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7):8-11.

[8]常雪梅.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与特点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8-232.

[9]李正云,张华.美国学校心理辅导:历史、现状、动向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6):36-39.

[10]崔景贵.专业化:国外学校心理教师发展的路径与目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8):74-79.

[11]崔景贵,谢莉花.德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模式与课程模块[J].比较教育研究,2010(3):36-40.

[12]王芳,傅宏.美国心理健康工作中保护青少年权利的方法及其启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2):867-868.

[13]刘华山.国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标概览及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66-72.

[14]K·W·迈瑞尔.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M].刘翔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29.

[15]王宏方.国际学校心理学家的现状与专业发展趋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7):30 -31.

[16]曹成刚.中美两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四川心理科学,2002(4):21-24.

[17]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89-92.

[18]李国强,高芳红.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展望[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2):76-82.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政策
政策
政策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助企政策
政策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