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生态与场所精神的营造——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水景设计为例

2015-03-17韩玉洁

韩玉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人文艺术教育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景观生态与场所精神的营造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水景设计为例

韩玉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人文艺术教育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的景观生态在场所精神的营造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水景设计与学校“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紧密联系。各个水景元素都蕴含着特定的意象,很好地诠释了学校的历史文脉。水景集中了自然与人文,时间与空间,动态美与静态美,象征与意境四对审美范畴,实现了大学校园环境育人的功能,创造了积极向上、人性回归的健康生态环境。

关键词:水景空间;水景元素意象;场所精神营造

一、引言

高校景观生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重要载体。有意蕴的校园景观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爱与尊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有效地传达学校的文化精神。好的景观设计会营造特定的场所精神,成为整个高校精气神的聚集地和进行审美文化教育的理想场所。

挪威著名的城市建筑学家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1979年提出 “场所精神”的概念。他在代表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借用古罗马人的说法,认为“人与场所,都有守护神灵,同时也决定某人某地的特性”[1]121。场所是一个固定的空间区域,精神是其所包含的的意蕴。场所精神是有意味的景观形成的内在形式,是情与境、文化与场所的有机统一。这与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与文脉相融合的观点非常一致。

二、水景生态营造文化空间

校园景观作为育人的场所,是规划设计、历史演变和师生活动的动态平衡,反映学校特定时期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人文追求和审美趣味。不同的景观空间形成不同的文化场。丰富的景观设计使得“文化场的基本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由于不同层面的社会空间和自然空间的相互渗透,原先透明、均质与平面的文化场被转化为多重的、符号化的、情境化的空间复合体”[2]。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历史和传承,形成了不同的大学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等。校园景观生态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校园经过精心设计和几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了建筑风格大气庄重、空间结构疏朗开阔、水景中心地位突出、植物配置合理、山石使用得当的格局。景观生态结构完整性强,连续性突出,地域特色明显。在完整丰富的景观生态中,水景设计既一枝独秀又与其他造景要素完整联系,营造出丰富的场所精神。

水景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文化教育的核心区域。水景设计在选址、布局、造景、理微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水”系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水景设计主要是湖区。龙湾湖湖区基地位于学校中心,北有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南有图书信息大楼,西侧为实验楼和公共教学楼,东临大型足球场,是学校一处重要的景观点。基地呈东西狭长状延伸,东西长约478 m,南北宽约80 m,由一大一小两个小湖组成,根据原有的地形地貌,构筑为日形和月形。因与龙子湖相邻,且弧形弯弯,故命名“龙湾湖”。

水景之所以成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的主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水在中国园林中被广泛使用。“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等名言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水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园林景观中被广泛使用。园林设计中理水处理历史悠久,技法娴熟。二是因为学校与水有着深厚的因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因水而生,缘水而成。建国初期,为了国家水利水电的发展,在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先生的主持下,于1951年创办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前身——北京市水利学校。1958年10月,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并入北京水利学校,合并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成为新中国培养水电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后因为国家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先搬迁至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后搬迁到河北省邯郸市,1990年搬到河南省郑州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三次搬迁,四易校址,但华水人薪火相承,弦歌不辍,情系水利,自强不息。可以说,水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命脉。华水人把水作为主景,不仅因循了优秀的传统,而且也是自身发展的抉择。在景观设计、建设工程中,水景提取了特定的历史元素,将文化隐喻在景观之中。鲁道夫·施瓦茨指出:“人们在他所发现的土地上安置了心中的大地,在外面的景观上覆以心中的景观,于是两者合二为一。”[3]61-62目前龙湾湖是学校师生最爱去的地方。湖区已经成为整个校园文脉和精神的凝聚地,具有特定的环境意象。在空间的构成、感知体验和时空相融方面和谐统一。

三、水景元素承载华水文脉

有意境有文脉才能形成场所精神,能够形成场所精神必定是优秀的设计作品。有意蕴的景观必然包含三个层面:生境、画境和意境,即景观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凯文·林奇也说:“一处好的环境意象能够使拥有者在情感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认同感(identification),意味着与特殊环境为友。”[4]3特殊环境也就是富有特定意义的环境。特定意义是场所精神的关键。事实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场所营造文化表征意义比较明显。下面从水景元素来探讨场所精神的形成途径和关键因素。

(一) 选址:情系水利

计成在《园冶》中认为,园林建造要因地制宜。对于选址要求,他指出:“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衙;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相地合宜,构园得体。”[5]46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选址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学校的水利特色。龙湾湖区中心基地原来是多个大小不一的乡村池塘,地势低洼不平。根据学校的文化传统,决定中心景区设计为水景。湖区是在隔路相对的两个大池塘基础上设计的。湖的东北部原地势较高,湖里淤泥挖出后顺势堆出一个小山。在选址布局上来说,龙湾湖处于校园中心区域,周围被建筑及景观小品、植被环绕。视野开阔,选址合理,与周围环境也十分协调。中心水景地址的确定延续了华水人通向办学历史追寻的文脉传承。

(二) 布局:水脉相连

龙湾湖水景布局目前为一环二带六景的规划结构。“一环”即在水环路内,围合成相互联系的景观序列;“二带”即学生区到西教学区和学生区到南教学区;“六景”即是湖区目前形成的六个特色景观节点:柳荫驳岸、岩芯广场,亲水平台,湖石映月、鱼影莲韵、桃李双岭。各景点的设计从布局到形式均采用象征与比拟的手法。景观空间情感和要素之间相互表达,并维系场地本身新的自然发展。“一环”,水环路寓意学校的水利特色,记录历史,面向明天;“二带”,表示学校从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重要变迁历程。“六景”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布局手法上采用了突出主景、巧用障景隔景、对景和借景的手法。利用树障、远借教学楼等达到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的景观效果。隔景用一条弧形小道,将两个湖分开,营造同水不同景的水景空间。用最直接的空间和画面,触摸学校历史文化的肌理和质感。

(三) 湖景:日月昭昭

龙湾湖水面开阔,其中一湖设计成“日”形状,如初生之朝阳,圆润通透;另一湖设计成“月”形状,弯弯如月,神秘多变。整体取“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的意蕴[6]32。一阴一阳形成太极,相互包容,生生不息,绵长久远。日湖和月湖两湖隔路相连,湖岸天成,以湖水水面为背景,与周边的教学楼构成了水景建筑空间,形成了“一勺则江湖万里”(清·石涛)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中引起无限的情思和遐想。在其周围,东北桃岭和东南的李岭遥遥相对,形成“湖中看岭,岭上观湖”的多层次特有水景空间。

(四) 植物配置:水润桃李

湖区植物配置品种的选用和配置也是独具匠心,力图通过各种配置方法展现学校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湖水驳岸选用的是自然驳岸,青草是高羊茅,乔木是柳树,组成了一个开阔性的空间。桃岭和李岭上种植了月季、桂花、紫薇、雪松、紫叶李、凤尾兰、红叶碧桃、大叶女贞、悬铃木、黄杨等花草植物。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色彩搭配合理,生机盎然,富有美好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例如:紫叶李、红叶碧桃是主要植物,寓意桃李芬芳;悬铃木取“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诗意[7],警示广大学子珍惜年轻时光。雪松高洁,月季绚烂,紫薇高贵,凤尾兰幽静。湖边多层次的植物配置建立了一个疏密有致、高低有序、良性循环的湖区景观生态系统,展示了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美好的精神风貌,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操品德和文化艺术的熏陶,使广大师生从环境中感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五) 景观石:写意自然

“石”作为写意自然,被称为天之魂、地之骨、云之根、水之灵,浓缩了自然山川的精髓和神韵,自古深受国人喜爱。在湖区景观设计上,景观石的放置也寄予了特定的意义,具有休憩、点题、指引等功能。湖区有三块景观石。第一块景观石放置在桃岭前,毗邻日月湖之间的湖滨道,是一块纹路犹如太行山脉的文化石。天然质朴的外形与富有动感画意的纹路相结合,远远望去犹如一幅写意山水,彰显了人力和自然的统一,寓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从太行走来,立根黄河,山水相连,形成了华水人忠诚坚毅的品行。第二块景观石放置在湖滨广场,是一块著名的三峡大坝岩芯石,呈圆柱形,挺拔傲立,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三峡岩芯石放置在湖岸和广场交界处,可以收拢视线,形成过渡空间,引起人们对中外著名水利工程的遐想。第三块景观石放置在日湖湖滨,是一块乳白色小型景观石,白色无暇,象征学生纯洁的心灵。湖石与湖水交相辉映,纹理与水波构成一幅幅唯美画卷,使平静的水面呈现一种虚纳万物的空灵感。

四、水景内涵传承华水精神

湖区水景规划因地制宜,通过选址布局,景点设计、堆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方法构建绿化、水面、山体、广场等有机结合的核心生态区,成为整个龙子湖校区校园凝聚人心的重要场所。景观的营造中,不同的场景相互沟通,形成富有节奏的空间韵律。环境的认知和认同在情景交融中生成。人们在体验场所丰富性的同时,又赋予场所丰厚的精神张力和情感沉淀。

(一)营造特色水景,突出水利优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校徽是“耒”的图形。耒相传是大禹治水的工具,耒的图形寓意大禹精神,象征着学校“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耒”的图像像人,蕴涵学校“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耒”的图形高大,希望广大学子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才。

学校水景很好地诠释了校徽中的水利特色。水景元素弥散在细微之处,又在总体上高度把握了学校的历史传承和当代特色。湖水清清,杨柳依依,龙湾湖是校园的点睛之笔,把学校各个空间联系起来,成为有机整体。“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这个场所除了满足人的使用及生理需求外,还应该注重挖掘其自身的属性及外在联系,这样才能使得设计有意义。”[7]113从表现形式上看,水景作为一种软质空间,以其优美的流线在校园总平面图构成上起到了活化空间的效果。由于水面面积、水深岸线的不同围合程度使得水景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校园水景设计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表现水景主题,显现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特色。在天蓝色的主体背景下,蓝瓦、白墙、坡屋顶,加上湖区营造出的特色水景,很好地体现了学校以水利、水电为特色,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华水精神和校园文化。

(二) 情感认同凝聚水文化精神

湖区的形状、水体、水边建筑、植物配置、景观石、广场、丘陵等,以不同的层次向水面空间发散,形成富有层次、相互渗透的空间序列,体现出校园——景区——水面的空间层次关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水景设计从文脉中寻找隐喻元素,从空间、情感、意象三个层次把隐喻信息通过景观转译,建构了与学校相适应的场所精神空间。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人类最好的生存状态是在大地上诗意的栖息。“群山无言的庄重,岩石原始的坚硬,杉树缓慢精心的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里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坡肃穆的单一——所有这些风物变幻,都穿透日常存在,在这里突现出来,不是在‘审美的’沉浸或人为勉强的移情发生的时候,而仅仅是在人自身的存在整个儿融人其中之际。”[8]66景观元素通过转换,是新旧相通,尊重了场所的历史信息,又回应了现实生活,产生了较强的象征性。

师生们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湖区学习、休闲,能充分感受到学校厚重的历史,独特的水文化。近看夏荷、垂柳、景观石等湖区风景,远望若隐若现的钟楼和文体中心等联系空间。“从生态审美层面看,人和自然界之间存在生态关系 ,通过观照和体验人的生态境域,人的心灵能够获得某种特殊的生态审美体验。”[9]各景致空间所渗透的华水历史文脉体现其相应的“意境”,使人能流连忘返,触景生情。校园湖区景观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环境育人的功能,创造了积极向上、人性回归的健康生态环境。

五、结语

在人们渴望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的当今,大学校园生态景观更需要体现文化精神和环境教育功能。高校景观生态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重要载体。有意蕴的校园景观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爱与尊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有效地传达学校的文化精神。好的景观设计会营造特定的场所精神,成为整个高校精气神的聚集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景设计在场所精神的营造上进行了有效和有益的探索,根据原有自然条件,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既体现了水文化特色,又保持了整体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设计中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文化内涵。各功能区、各栋建筑围绕水体形成的生态轴布置,使水体成为校园规划的主要结构体系。在具体景观元素处理时,场地的尺度、形状,构造要素等都考虑了学生的行为心理、审美因素,准确地把握了学校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精神,以隐喻语言设计强调了对历史语境的超越,揭示了空间和时间、过去和现在、有形和无形之间的转换,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特定空间,凸显出大学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 陈剑晖.在文化场中建构文化情境——关于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新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11-117.

[3] 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 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5] 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8] 海德格尔.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 李国华.生态美学的自然价值论构成探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49-150.

(责任编辑:杨华轲)

On Landscape Ecology and the Spirit

——Waterscape Design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as the Example

HAN Yujie

(Center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Waterscape design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carries on the effective exploration. It closely linkes with the school spirit of system of water conservancy, self-reliance. Every water element contains a specific image, a good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school. It focused on nature and humanities, time and space, dynamic beauty and static beauty, four symbol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esthetic category, greatly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to create a positive return to the health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nature.

Key words:waterscape space; water element image; spirit of place tongue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5)06—0017—04

作者简介:韩玉洁(1976—),女,河南兰考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文化和园林美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优秀传统文化在河南高校景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2015B284);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河南高校景观中的传统文化因子教育影响研究”(2015-JKGHZD-0010)

收稿日期:20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