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

2015-03-17霍广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重难点

霍广田

(安徽新华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 合肥 23008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规定在高校本科生中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纲要”课教学要以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出发点,以专题模块化教学为关键点,以做好内容有效衔接为支撑点,以强化问题意识为立足点,以把握教学内容重难点为主攻点,以增强教学实效性为落脚点,把其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优秀课程。

一、以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出发点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依托者,也是教育效果的体现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因此“纲要”课教学要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环境的转变,大学生的思想呈现新的特点,具有复杂性、选择性、多样性、层次性等。而“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及理论性,应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在“纲要”课教学中应以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出发点,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发生了诸多改变

当今世界,大国间的战争主要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互联网已成为信息强国推行霸权的手段与利器,而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恰好符合了大学生的接受旨趣。大量西方制造和抛出的各种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宪政民主思潮、普世价值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等,通过这种新兴传播方式西化当代大学生,使得他们的思想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纲要”课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所产生的新变化。

(二)大学生的思想呈现新的特点

环境的改变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复杂性、选择性、多样性、层次性等特点。因此,“纲要”课教师要全方位地动态考察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状态,探究影响大学生思维动态和思想转变的影响因子,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依据。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要侧重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及理论提升,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的能力。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既然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因此,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可采用分类教学、网络教学、引导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形成立体式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及“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如在分类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引领,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内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以专题模块化教学为关键点

“专题”是指任课教师按照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把具有共性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集合体,专题的内部具有系统性,专题之间具有关联性。“模块”是教学内容体系的一个基本逻辑组成单位,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它在系统内容结构中,比专题更低一个层次,属于专题中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集合性、独立性、动态性特点。专题模块化教学可有效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因此,“纲要”课教学应以专题模块化教学为关键点,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专题模块化教学的内容设计

在尊重原有教材体系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模块化构建,这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专题模块设置中要准确定位专题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纲要”课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融合,体现史论结合。在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下,既要体现专题之间的独立性,又要体现专题内部知识的系统性[1]。

(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设计思路

首先,要吃透教材内容,要明确教材内容的逻辑性和规律性,这是专题模块化教学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将系统化的教材体系转变为专题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其次,根据教学对象进行专题模块设置。高校的教学对象大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开放、活泼,喜好新鲜事物,而教材中的章节标题具有严肃性、书面性,这样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旨趣,因此,在标题设计上,要体现生动性、艺术性。

(三)专题模块化教学设计应具有整体性思维

为使专题模块化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应统筹规划、协调一致,彰显整体性思维。在专题模块化教学设置过程中,应将“纲要”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统一;将“纲要”课与中学的品德课相统一;将“纲要”课内部各章节内容相统一;将“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对象相统一。另外,必须紧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必须突出课程教学体系的整体性。

三、以做好内容有效衔接为支撑点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纲要”课教材内容这一问题也比较突出,而且“纲要”课教材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如“概论”课程,重复现象也比较严重。内容重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客观必然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学到重复性的内容时,就会感觉到枯燥。因此,我们不但要搞清楚在哪些方面重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重复,更关键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应对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具体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做好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

首先,要做好教材内容的比对,发现重复性的知识点。“纲要”课教材内容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有较多重复,经过比对,发现存在内容简单重复、知识部分交叉、内容间接相关等情况。其次,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解决与中学历史教材知识重复性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已基本涵盖,高校“纲要”课则应在教学中侧重育人功能,要彰显思想性、理论性及层次性。

(二)做好与“概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

“纲要”课主要讲述从鸦片战争至今的170多年的历史,而“概论”课侧重于讲述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所以两门课的内容存在交叉问题,甚至有些章节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只是讲授角度有别。如“纲要”的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概论”的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所以在“纲要”课教学中,应明确两者的区别。关于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侧重点、教学定位、讲授方式等方面,“纲要”课教学应史论结合以史为主。

做好与相关内容有效衔接,还应注意几个方面。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课程衔接制度和保障机制;要加强对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要树立“纲要”课教师的衔接意识,做好知识点与逻辑上的两个层面的衔接与规划;要避免大学与中学教学工作各自为战的局面。内容的重复难以避免,应该有新的思路,重复不是主要的,同样的内容,要讲出层次感。

四、以强化问题意识为立足点

中学教材侧重于“是什么”的问题,而大学课程侧重于“为什么”“怎么样”问题,所以“纲要”课教学要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导入,深入浅出,详略得当。要把强化问题意识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和逻辑起点,完善问题路径,做好问题的设计、分析及解决。以问题意识进行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计

问题可以来源于教材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来源于现实热点。问题的设计要能够承载相关的教学内容,要具有逻辑构成即形成以大问题套小问题的内部逻辑结构,便于将历史发展的逻辑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逻辑。针对学生的疑问,“纲要”课教学中应凝练一些问题,形成问题集。应对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为什么当年外国在华开辟的通商口岸、划定的租界,现在都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方等问题进行研究。

(二)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要理论联系实际,“纲要”课教学不能回避现实问题,历史为现实服务,现实展现历史。如教材提及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与现实中的“中国威胁论”进行对比,指出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长期性与一贯性。再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联系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进行对比分析。

(三)问题的解决

解疑释惑不是给学生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历史问题已经确定了,可以给学生作答,有的问题所依托的理论需要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而丰富其内容,只能给学生一种指导性解答[2]。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应如何评价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人物;有的问题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

五、以把握教学内容重难点为主攻点

由于“纲要”课面临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不可能对教材内容都有所涉及。应通过凝练重难点来聚焦知识,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效果。不但要明确不同章节的重难点,而且还要找到社会热点、思想疑点和理论重难点的交集。不但要明确教学重难点是什么,而且还要诠释为什么是教学重难点。另外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有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具体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一)从整个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来确定重难点

“纲要”课教学的核心是四个选择。因此,在确定重难点时应以四个选择为依据,以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为依据。如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涉及两个选择即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涉及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涉及选择了改革开放)应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从与其他相关内容的比较中来确定重难点

首先与“概论”相比。两门课虽然起点不同,但终点相同,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史论结合,以史为重。如在讲解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时,由于这一章与“概论”的第三章相似度很大,因此应重点从历史的角度讲解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而不是从现实角度、理论层面强调。其次与中学历史教材相比。相对于中学历史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纲要”课更加侧重于“为什么”而非“是什么”,即强调理论性和思想性,而非过程性,如在讲解第二章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过程可略讲,应侧重于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的讲解。

(三)从内容本身的推理、论证及大学生的理解程度、思维方式等层面来确定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既包括“教”的重难点,又包括“学”的重难点。因此,不但应从教学内容出发,还要从教学对象入手。如“纲要”课第一章的如何评价“侵略有功论”,第三章的怎样批驳“告别革命论”,第四章的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是“舶来品”“早产儿”等,这些都是难点问题。师生应对此进行深度分析,通过查找相关史料,设置讨论环节来阐明这些问题。

六、以增强教学实效性为落脚点

“纲要”课教学目的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标准是大学生对这门课的接受度,要把提高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作为基本落脚点。以切实解决“学生旷课率”“学生抬头率”“学生参与度”等一些影响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问题。增强“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层面入手,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史论结合

该门课程不再是单纯的讲授历史知识,而是应强调它的理论性、思想性。要求教师一方面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在教学中采取史论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教学丰富生动,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如在讲解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内容时,既要从“史”的角度讲清楚这30年的发展脉络,又要从“论”的角度阐明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二)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历史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史对今天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从历史角度思考现实问题,通过分析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增强评判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如在讲解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应与现实中的中日关系相结合进行分析。

(三)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数字化网络教学

“纲要”课应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推广现代教学手段,如建设网络思政交互平台、网络资源库等,拓宽“纲要”课的辐射力,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另外加强慕课、微课等形式的开放与研究。通过发挥这些新型载体的优势,可以增强“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为这门课教学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霍广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论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2,(5):72-73.

[2]陈殿林.基于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探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79-81.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重难点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