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主体视域下的嵌入性企业范式研究

2015-03-16李怀斌毕贺轩

财经问题研究 2015年1期

李怀斌+毕贺轩

摘要:本文在指出企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现代性局限的基础上,把共主体话语、社会嵌入性和企业组织范式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和论证了在共主体这一广角视域下的“嵌入性企业范式”及其特征,认为该企业范式是一种“经济-社会”系统和多重关系的函数,有经济和非经济属性,受来自企业内外部的正式非正式权力中心调控,有内部的和兼具内外部双重属性的组织要素和标准非标准双模分形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实行经济和非经济战略,有经济社会双重边界和双网机制的网络化企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共主体;社会嵌入;组织范式

中图分类号:F27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1011708

一、企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现代性局限

“现代性”(Modernity)是指主体性、理性至上和对知识和科学的崇尚,具有“一决定一切”和“追求原初的、普遍的、自明的原理,企图以此为中心建立一套包罗万象的概念体系”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s-Centrism)的特征<sup>[1]</sup>。以现代性视角开展的研究,往往会产生 “只见中心主体,忽略非中心主体”的狭隘和局限。本文把这种特征和局限,形象表述为“现代近视症”。更一般地说,这种体现现代性局限的近视症,就是 “重视自我、忽略他者” 的理论和实践。其中,自我(The Self )泛指处于中心、主流和重点的。他者(The Other)泛指处于边缘和次要的或“被传统逻辑所压制、所忽视的东西”。现代性局限或近视症普遍存在于管理学领域内,例如在市场营销上,它不仅包括“只见企业产品,不见顾客需求”的产品观念或莱维特营销近视症,还有目前居于主流的“只重顾客需求,忽略其它”的营销观念与营销管理范式。该范式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和理论硬核是顾客,其基本逻辑和主导话语是顾客中心导向,即以顾客这个“一决定一切”,首先确认顾客是企业营销的核心主体,然后“聚焦于目标顾客的需要和欲望,向他让渡优于竞争者的价值”<sup>[2]</sup>。其他如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忽略企业社会责任的 “唯经济论”,等等。

企业组织领域和市场营销一样,都是“在理论和哲学建构上来说是现代的”<sup>[3]</sup>。所以,也同样存在现代性局限或近视症。表现在对企业属性认识上,“采取一种纯粹经济的立场”,认为企业是具有理性的、正式的、显性的和程序化特征的经济组织,追逐经济利益是其本能。其组织要素基本是企业内部的,既不包括没有产权隶属关系的经济伙伴,更没有非经济的外部社会主体。实行由上而下的金字塔式控制,下向上汇报情况,上对下发号施令。其边界是由企业所有或自有的资源要素构成的法律边界和与经营使用权和战略控制中心等概念相联系的经济边界。也就是说,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倾向于纵向一体化和垂直控制,形成以自己拥有和直接控制的能力所决定的“规模巨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运行主要是单一的经济网络机制,实行的主要是经济对策和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活动。

现代性局限或近视症的弊端之一是导致自我和他者的分离和对立,以及自我对他者的压制。“大叙事以科学的名义排斥各种各样的小叙事”,其通过营造一个无所不能的“伟大的界定者”“利维坦”(The Leviathan),并以此作为中心的理论基点,并把这个中心当作开展活动和建构体系的基本条件和价值标准,在追寻和树立中心的时候自觉或非自觉的忽视甚至压抑非中心和边缘的东西。在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这种现代性局限可能引致忽略在企业经济属性之外存在着的相反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绩效和生存发展的属性和因素,难以解读解决具有同样资源禀赋和同样管理制度的企业、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经济运营的绩效却有成功和失败之别的困惑和问题。

企业组织理论研究之所以存在现代性局限,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研究者在立场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没能超越现代企业管理的层面。就立场方法来说,他们大都是信奉和从事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主流的现代企业理论已经内化和固化在他们的头脑中并影响着其思维和实践,在研究时会自觉或无意识地运用自己所熟知的现代理论知识,因而其视角和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现代性的局限;而忽略了现代以外的更有价值的东西。以此,要根治现代近视症或突破现代性局限,首先应该突破现代管理者研究现代企业的局面,在更为宽广的领域和方法论的高度来寻求创新方法和突破性思路,发掘和提炼更具超越性的本质性话语。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从多学科中萃取而出“后现代性、主体间性和网络嵌入性”这三大基本话语,并根据这些话语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以及与现代近视症的对应关系,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套具有“消解两元对立、善待包容他者、与他者网络化互嵌共生”意蕴的“共主体”话语体系。“共主体”(Co-Subject)是与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近视症相对应的一个术语,它既是指主体的共在状态和交互关系,也是兼容自我和他者的“和而不同”的“流变的整体”。共主体中的每个主体都是超越主体任何一方、又包容了各方的“互联主体”。在企业管理上,共主体一方面指无形的共主体是观念上的,如科特勒提出的“整体营销理念”(Holistic Marketing Concept),因为它倡导的是从只对顾客开展营销,到对供货商、分销商、最终用户、员工、金融机构、政府、媒体、联盟者、竞争者等多利益主体开展的营销;另一方面,也包括有形的实体性的共主体,如外部客户通过“客户内部化”,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产品研究开发、加工和销售,而形成的“产消者”(Prosumer)以及由这种“产消者”与企业构成的互联组织(Inter-Organizetion)、无边界企业和网络组织,等等<sup>[2]</sup>。这套共主体话语在方法论高度为根治现代近视症或突破现代性局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域和思路,使人们能够更为全面和深刻地来研究和认识嵌入性组织范式。

二、嵌入性企业范式的提出和特征综述

企业范式(Enterprise Paradigm)是对高绩效组织和成功企业的共性归纳。凡是范式,都发展形成了一组与其特有环境和谐一致的内部状态和特性,它代表了特定团体成员共享的信念、价值和技术等等的完整的合成体<sup>[4]</sup>;是处理信息、将研究和实践集中于共同目标的有力机制;是一个具有全新结构的、能够有效应对不连续变化挑战的复杂适应系统<sup>[5]</sup>。使企业分化状态与环境构成的多样化相一致,所取得的整合状态与互相依存的环境要求相一致。其内部功能必须与企业的技术任务要求或外部环境要求以及其自身成员的需要相一致。这种系统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智能,即具有了解其所处环境,预测其变化,并按预定目标采取行动的能力。在国内,有人把企业范式解释为:“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企业的工作程序、行为范式、管理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几个方面都成为某种一致性的特定类型的状态”。它意味着“对于某种环境条件,企业管理达到了较理想的状态,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达到了较高层次” 。2000年,笔者将以上观点综合,认为企业范式是一种和谐高效的典型经济组织,也是诸种企业组织要素之间达到和谐一致的关系集合;它代表了特定团体成员共享的信念、价值和技术等等的完整的合成体;是处理信息、将研究和实践集中于共同目标的有力机制;其本质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种必然的联系,反映了企业结构、流程、战略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度的一致性。同时,按历史顺序将企业范式归纳为科层制、流程式和网络式三种基本类型,并提出论证了“营销导向型互联企业”这种具体的企业范式<sup>[6]</sup>。这些观点的共性是都把组织范式表述为一种匹配关系和和谐状态,或组织与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的一致性联系。但其不足是在当时关于组织范式的研究中缺乏关于嵌入和隐性社会关系内容,深入到企业要素、关系、结构和机制层面的全面嵌入研究更是几近空白。

嵌入(Embeddedness)原意是指将一个系统有机地结合到一个对象体系中去。1944年,经济史学家波拉尼提出,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1985年,新经济社会学家Granovetter把经济活动放到人际关系的背景下或人际关系的网络中去讨论,认为经济行为实际上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中或非正规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在各个经济单元中,社会关系都是规则或不规则地进入于其中的,并或多或少地发挥着作用”<sup>[7]</sup> 。而后,“嵌入性”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和社会经济研究中“令人兴奋的话题”,国内外关于嵌入和社会关系作用的研究文献和评论也日渐增多,其中也有以嵌入为视角研究企业组织这一“社会的器官”的适应性问题。例如,有人把嵌入理论具体运用到企业内部的管理,探讨社会关系网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间战略联盟、企业间关系合同的制订等问题上来。有人认为关系就是能够调动资源的资源。人际网络中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非正式的传统关系资源,另一种是正式系统中的关系资源。有人指出,每一个交易合约的签定,实际上是人造的新的关系嵌入到原来的关系中去。有人提出社会关系的双重作用,关系的存在不一定能提高契约的效率。关系使信息更对称,跟熟人定契约,效率更高。但由于存在特定关系,契约约束软化,又会降低效率。还有人尖锐地指出,不能一般性地谈论国企的效率和命运,而是要将国企与其运行的环境联系起来看。国企嵌入于一种相当腐败的社会关系之中,也即它嵌入其中的腐败的社会关系严重扭曲了其运行机制和逻辑。这些研究使人们对社会关系嵌入如何影响组织的经济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不是仅仅取决于自己的资源,而且受到本企业所嵌入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关系网络影响。认识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际关系网络来解决的,应该通过大范围的复杂的社会过程来理解市场交换;等等。但是,这些研究把嵌入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来描述解读,而不是作为一种自觉实现一定愿景的工具性行动。在嵌入的方向和对象上比较宽泛,(如嵌入的范围、方向和对象,以及嵌入的方式方法)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构想,更没有上升到建立具有和谐关系特征的企业范式的高度。

针对组织范式和嵌入性研究的上述问题,笔者2005年开始把嵌入性和组织范式结合起来,提出并论证了企业的社会嵌入是客观存在和理性行为的统一,也是企业由非范式发展到范式的战略手段。初步设想和阐释企业社会嵌入的对象、方式、作用和意义。认为企业嵌入的是有自发形塑作用的具象社会和关键利益相关者网络; 通过内部化和吸纳社会规范, 可以实现企业和社会的互嵌;企业嵌入后,社会会对企业产生自发的形塑作用,形成内外部关系和谐有序的企业范式<sup>[8]</sup>。这种范式包括“客户嵌入性企业范式”和更为一般的嵌入型组织范式<sup>[9]</sup>。而今,本文把共主体话语、社会嵌入和组织范式统一起来,在共主体视域下,不仅看到现代企业组织的“自我”(如经济的、正式的、内部的……),还看到“他者”——在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经济属性之外相反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绩效和生存发展的属性和因素。换句话说,按共主体话语意蕴的引导,我们认识到,企业不仅是自然存在和追逐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也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的一种器官”;企业经济组织的这种经济非经济的属性和特征,实质反映着企业和社会的嵌入关系。嵌入理论的核心观点:一是经济目标的追逐通常是伴随着一些非经济目标的实现;二是经济行为不被独立的单个主体而是被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行动者所实行和解释;三是经济性的制度不会以必然的形式从外部环境中自动生成,而是“被社会地建构”。用上述嵌入的理论和话语来表述,企业就是嵌入于社会或嵌入于由特定主体构成的具象社会网络中的经济组织,其具体的经济行为受各种非经济因素或具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这种社会网络中蕴含着企业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可以形塑企业和被企业所形塑。如果一个企业不仅认识到嵌入的客观事实,而且能够能动地嵌入,与具象的社会和谐匹配,本文称这种企业为“社会嵌入式经济组织”或简称“嵌入性企业范式”。这种企业既不是“关起门来朝天过”的脱离社会的企业,也不是玩偶式的过度社会化企业,而是一种适度嵌入社会的经济组织或是在高度不确定性社会环境条件下的组织新范式。嵌入性企业范式和现代典型的科层制企业相比,有多维度的不同。归纳如表1所示。

三、嵌入性企业范式的属性和构成

1.嵌入性企业范式是由内外部要素构成的经济与社会组织,受正式和非正式的双权力控制

嵌入性企业范式是一种经济组织,还是一种嵌入经济环境和非经济环境的复杂系统。除了其经济的、效率的和技术的属性,还具有非经济的、社会的属性。其经济行为不仅是经济、市场、技术和偏好的函数,以及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管理过程,还是一个社会性交际、交易和“传递生活标准”的社会过程。

嵌入性企业范式是由各种互相依赖的“组织要素”构成的模糊集合。从构成企业的组织要素所在位置和所具有的性质看,这些组织要素并非都是企业内部的,也有企业外部的,其存在于企业内部、外部和边缘三个层面。企业内部的要素是企业完全可以控制的自有要素;企业外部的要素是企业基本上不能控制的宏观因素;边缘性的要素是介乎于可控和非可控之间的准可控因素。本文将这种具有双重属性的边缘性外部要素,称为模糊要素。从嵌入视角看,模糊要素与其它组织要素的关系和谐与否,是判断企业嵌入是否适度或企业是否范式的标准,嵌入性企业范式就是适度嵌入的企业组织,亦是嵌入企业外部关键模糊要素与企业内部其它组织要素的和谐关系集合。现实中,这种企业范式的形式有独立存在的单体企业和在企业网络或“价值星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网主企业”。其中,网主企业涵盖的外部模糊要素是全方位的,不仅有供应链上的供货商、中间商和客户,还有横向的竞争者和互补者;等等。国内外学者的下列论述也证明了这一点。科斯认为企业就是“当一个企业家控制某种资源时出现的关系体系” 。詹森把企业定义为“一组契约关系”,其职能是充当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sup>[6]</sup>。如果仅从字面看,这个定义涉及的各种要素和关系似乎没有内外之分,但若从贯彻落实契约关系的主体看,则有内外之分。内部的是劳动者与其他各方的关系,它通过行政命令贯彻完成,如企业主和劳动者的佣工合同。外部的是消费者、原料供应商、要素所有者与其他各方的关系,它通过市场贯彻完成,如企业主和消费者的买卖合同。许激<sup>[10]</sup>认为,组织具有开放性、目的性、整体性。根据这三种性质,把组织的构成要素确定为:组织环境、组织目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其中,组织开放性说明组织的要素应当含有组织环境。其组织成员多于正式组织结构图示,其资源远远超出会计报表所限范围,常常将客户卷入到生产过程中,使之成为企业名义上的新成员从而实现价值的共创。

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中的某一行动者能处在某个尽管有反抗也要贯彻他自己意志的地位上的概率。企业管理中的权力可以定义为企业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拥有的影响、指挥别人行动的能力。正式或法定的权力主要是用企业内部的直线命令实行由上而下的金字塔式控制,下向上汇报情况,上对下发号施令。这种组织结构带来的规范化和令行禁止,但也有反应速度慢,下属只想讨好上级而不是伺候好客户等弊端。组织理论已经证明,企业内部的正式权力之外,还有一个隐性的、“来源于对正式权力鞭长莫及的非确定领域”的非正式权力或“平行权力”。克罗齐埃注意到在企业内部存在的正式权力之外,还有一种权力,来源于对正式权力鞭长莫及的非确定领域。他举例说,在法国的一些国家单位里,一些级别不高的小职员之所以在解决重要问题时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仅仅由于他们在一个规定过死的组织体系中占据着某个位置。我们认为,嵌入性企业范式是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双重控制。在企业外部,也存在对企业有影响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权力。如外部股东和政府是正式的权力,客户和部分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就属于非正式权力。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正式的、有形的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的背后,客观存在着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另一套非正式的、无形的权力中心,笔者将其称为“影子内阁和虚拟总裁”。例如,营销管理理论和实践证明,客户就是具有内部控制职能的非正式隐性权力中心(见图1所示)。

图1嵌入性企业范式的双权力中心

注:图1b来源于[美]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12版)[M].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3。

2.嵌入性企业范式具有多重边界和双模分形结构

企业边界是由企业诸多子系统构成的与其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界面(Inter-Face)。嵌入性企业范式的边界具有多重性,包括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经济或交易性质的边界如完全独立的但与集团有长期契约关系的协作层企业;非经济性质的社会边界(也称为关系边界)是指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情形下的互动行为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限度与范围。它不仅涉及内部利益相关者,而且充分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科层制企业主要是单体企业,或与其他有产权关系企业交互而成的企业集团;其关系主要是内部的隶属配合关系和经济交易关系。而嵌入性企业范式不仅是单体企业或经济合作网络,还是其社会边界和其他社会主体的社会边界交叉形成的社会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既非市场上独立的交易者关系,也不是纯粹一体化企业内部的隶属配合关系,而是包含和超乎二者多重性嵌入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企业能够把外部的市场资源和社会性战略要素吸纳和掌控起来,用有限的自有资源“四两拨千斤”,获得更多和更大范围的经济和社会资源。

在结构上,企业是一种具有自相似结构的双模分形组织。它一方面是单纯和一元分形的。分形(Fractal)是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具有自相似结构或扩展对称性,即对一类具有无穷嵌套的几何对象,适当地取出其一部分并加以放大,所看到的结果与其整体对象完全相同。这些分形单元具有自治性、自相似、自优化和自组织的特点,能够彼此分工协作,通过目标驱动机制完成一定的功能,成功地适应企业环境的巨变。例如,工业企业的班组作为基本的分形元,班组通过动态组合为车间,车间通过动态组合为分形工厂;商业企业的分形单元定为若干个销售人员组成的销售柜组 ,负责某一品牌的产品销售,由若干个销售同类产品的柜组组成销售该类产品的经营部,而这些经营部的总和就构成整个分形商场(见图2a所示);笔者也曾提出,多层次直销组织也是一种典型的分形组织,其分形结构和自相似迭代(对称性扩展)如图2b所示。

图2企业的一元分形结构和自相似迭代(扩展对称性)

注:图2a来源于柯昌英.企业自组织分形公司结构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2).图2b作者整理。

另一方面,嵌入性企业范式的结构也是双模分形的。所谓双模,一是基本和稳定的模块,二是动态和多样的模块。从总体结构上而言,嵌入性企业范式是“两个对立环节的统一” 和“可容纳或统一相反倾向”的双模系统。笔者以往的研究表明,从单体企业的产品和价格、生产业务流程、边界和人员,到多企业的网络,也都有这种双模结构特征。由此可以归纳出,嵌入性企业范式的结构不仅是双模,而且是自相似和“无穷嵌套”迭代的分形双模(如图3所示)。

图3嵌入性企业范式的双模分形结构及其自相似和迭代(扩展对称性)

四、嵌入性企业范式的双重战略和双网机制

1.嵌入性企业范式实行经济和非经济的双重战略

经济组织是一种嵌入经济环境和非经济环境的“技术—社会”系统,其绩效和增长不仅受经济的(市场的和竞争的)因素影响,也同样受非经济的或社会的因素影响。因此,经济组织不仅有经济对策,更应该有非经济或社会性对策(包括大的战略和具体的策略)。嵌入性企业范式首先实行的是经济性对策。如交易营销上,通过利用内部可控因素、制定和实施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生产出适当的产品,定出适当的价格,利用适当的分销渠道,并辅之以适当的促销活动),去适应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满足目标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目标<sup>[11]</sup>;在关系营销上,通过为特定的顾客增加个人的需要、瞄准建立顾客忠诚和关注顾客生命周期价值。实施这一导向的企业注意收集每个顾客的历史交易资料、人文、心理、媒体和购买偏好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高度的顾客忠诚和关注顾客生命周期价值,并期望借此来建立、发展和维持同顾客成功的交换关系和获得利润的增长。

除了上述经济性对策之外,嵌入性企业范式更有非经济对策。非经济对策就是经济组织针对非经济环境要素所采取的战略和策略。其中的非经济环境要素,包括渗入经济交易、能够为其提供秩序、使之有效地运转,并弥补它们失灵缺陷的“非市场”(Nonmarket)的社会性因素。例如,西方企业的非经济对策就有游说和其他沟通关系的活动——竞选捐款、选民培养、公益性捐款、社会舆论、参加各种顾问委员会和提供国会证词,及提起法院诉讼和公开抗议等。中国企业的非经济对策有直接参与、代言人、信息咨询、调动社会力量、经营活动政治关联、财务刺激和制度创新等。这些非经济对策具有隐性和因人而异的具象性特征,不容易被识别、学习和模仿。

例如,前面提到的全面营销则属于综合经济和非经济的双重战略,它包含四个方面:(1)关系营销,即确保顾客、渠道成员和其他营销合作伙伴之间的令人满意的长期相互关系;(2)整合营销,即确保创造、传递和传播的价值能被最佳地应用;(3)内部营销,即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有适当的营销法则,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4)绩效营销,即除了重视销售收入和品牌资产,还要了解和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社区、伦理、环境和法律等社会营销活动和策划的结合。(如图4所示)

图4全面营销的主要维度

资料来源:[美]科特勒 . 营销管理(第13版)[M]. 王永贵,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4。

2.嵌入性企业范式的经济与非经济双网络机制

网络机制是由从事产品和服务创造的、自治的企业构成的特定、持续、有结构的企业群体,在隐性的、开放式的社会合同和法律合同的基础上,适应环境的意外事件和协调、维护交易。也是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和个体通过经济合约的联结与社会关系的嵌入所构成的以企业间的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与者间的关系安排。嵌入性企业范式首先是单经济网络机制,这种经济网络承载商品、资本等,任务是产品与服务的开发、生产与营销,基础是劳动分工体系和交易关系,依靠正式组织与正式制度是交易成本的降低。(见图5右侧的经济网络机制)。此外,因为该企业范式既嵌入在由分工和交易形成的经济网络中,也嵌入于一个由地缘、血缘、友谊等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因而也就存在着由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互为嵌套和相互作用“双网络”机制。其中,社会网络承载信任、信息、情感、权力、规范等,其任务是关系与知识的产生、沟通与扩散,社会网络机制的基础是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知识的转移,指向是社会资本的增值,途径是非正式组织与非正式制度。因此,嵌入性企业范式是从单一的经济网络机制发展到经济和非经济的双网络机制,这个网络机制复合作用如图5所示。

图5嵌入性企业范式的双网机制

资料来源:根据孟韬.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整理。

3.嵌入性企业范式的发展趋向是从规模巨大到网络巨大

嵌入性企业范式可以是“规模巨大”的单体企业或企业集团。它有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不断地进行兼并,追求纵向一体化;另一种则是不断加强对经济伙伴的剥削,把他们的利润压到最低。也就是说,科层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倾向于纵向一体化和垂直控制,通过资产的纵向一体化和明示契约,形成以自己拥有和直接控制的能力所决定的“规模巨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嵌入性企业范式更可能是“网络巨大”的小企业大网络组织。它同时向两个方向嬗变:一方面是“业务”网络变得越来越大,大到一个单体企业或超大型企业集团都无力独自承担,只能以“战略联盟”的形式来完成;另一方面是其规模向小的方向发展。“企业”将变得越来越小,小到只需要突出其以隐性知识和无形资产为支撑核心竞争能力就可以使其在市场上立足。二者合成为“弱组织,强网络”(Weak Organization & Strong Linkages),企业的关键资源、成员及组织过程可以在其法律边界——包括正式财务报表和组织结构图之外存在和管理,所实现的是彼得斯所说的那种“新的巨大”。这种巨大 不是“规模巨大”,而是以市场力量为衡量标准,由处于流动和半永久状态的伙伴们所具有的能力所形成的“网络巨大”,其形成壮大的过程表现为组织间关系从双边到多边,由单纯经济属性到经济社会多重属性、由单体企业到企业团簇或产业集群甚至到复杂利益集团、由经济网络到经济社会网络叠套的立体化网络。相对于科层制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明示契约来说, 嵌入性企业范式依靠隐性契约形成的虚拟一体化, 不管是在生产成本方面,还是在管理费用方面都最低, 而市场交易费用也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而降到最低程度,因此, 其总成本倾向于达到最低点<sup>[12]</sup>。

综而言之,嵌入性企业范式首先是一个有法律边界和隶属关系的科层企业,其次是一个有经济边界和广泛经济协作关系的虚拟企业网络,最后是一个具有社会边界或嵌入于具象社会的经济社会网络和适应社会和市场环境变化的经济组织新范式。由表1可知,在网络的属性上,科层企业主要是显性和正式的内部网络或主要是半显性和半正式的经济网络,社会嵌入型企业则是前两种企业网络和非正式的隐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叠套而成的立体化网络。这种网络化的企业范式解读了同样的企业但绩效不同的现象和非经济动因,初步回答了经济组织的非经济或社会嵌入特征、经济组织与它所嵌入的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等基本问题;获得关于企业组织新认识和新原理。通过新认识和新原理的应用,设计出具有自适应机制的企业范式,为众多的非范式企业组织开展“再造(Reenginerring)”和“定点超越(Benchmarking)”指明具体方向并提供学习榜样,有助于启迪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跳出热衷于具体模式的传统窠臼,引发对范式的“无限想象”,为企业组织多样化创新预留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6.

[2]李怀斌,李响,毕贺轩.论共主体营销话语的建构与践行——关于近代营销近视症的矫治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2,(2):87.

[3]Fuat,A.Marketingin a Postmodern World[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5,(1):78.

[4]Kuhn, T.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M].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86.241.

[5]王淼.急剧变化环境下的适应性企业[EB/OL]. www.e521.com.2002-01-08.

[6]李怀斌.企业组织范式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5.

[7]Granovetter,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 91(3):45.

[8]李怀斌.经济组织的社会嵌入与社会形塑[J].中国工业经济,2008,(7):55.

[9]李怀斌.客户嵌入型企业范式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1-167.

[10]许激.效率管理——现代管理理论的统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79.

[11]Kotler,P.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M]. NJ: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Inc.,1997.607.

[12]王凤彬,李奇会.组织背景下的嵌入性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3):23.

[13]刘洪.组织结构的复杂适应系统观[J].南开管理评论, 2004,(3):81.

(责任编辑:杨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