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与可现
——论窑铸玻璃创作中的空间表现

2015-03-16孙净芳

关键词:空间性玻璃艺术家

孙净芳, 韩 熙

(1.浙江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2.中国美术学院 公共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结构与可现
——论窑铸玻璃创作中的空间表现

孙净芳1, 韩 熙2

(1.浙江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2.中国美术学院 公共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窑铸”是玻璃艺术的重要的成型方式,窑铸玻璃有其突出的表现特点。本文从玻璃的审美语境及材料特质出发,结合窑铸技法手段,探讨玻璃创作的基本规律,深入对铸造玻璃空间表现的研究,探索光影作用下玻璃“内部结构”的表达方法与呈现方式,论证“正负塑形”、“肌理流动”、“情感观念”对铸造玻璃创作中空间性拓展研究的实践意义与学术价值。

窑铸玻璃;空间;结构;光影;情感

作为高等艺术院校一个新的学科门类,玻璃艺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获得迅速的成长。其间,高等院校产生的“玻璃工作室运动”,为现代玻璃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世纪初,由国内几所重要高校开始建设玻璃艺术工作室为开端,逐步完成了玻璃艺术从生产原料价值属性到重要艺术创作媒介的转换,使高等玻璃艺术系科建设展露雏形,促使中国玻璃艺术初具规模,也迎来了新玻璃艺术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玻璃艺术也面临着进一步跨越的挑战,需要进行玻璃学科的理论建设,着力在空间表现的探索上展示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推进玻璃艺术的深层次的创新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窑铸玻璃是玻璃艺术创作的重要类别,这不仅停留在玻璃成型方式中相关技法层面,更重要的是铸造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在玻璃艺术领域具备一个独立学术体系与独特的审美特征。而窑铸玻璃艺术空间表现,是推进玻璃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建构当代玻璃艺术审美体系的关键模块。本文基于玻璃材料的本体特征、玻璃艺术的审美特质以及艺术家创作的思维拓展,尝试在光影结构、色彩流动、肌理质感与情感观念上展开对窑铸玻璃空间表现的探讨。“空间性”揭示了玻璃作为一种独特介质来展现美的有效途径。

一、可现的光影结构

窑铸玻璃与生俱来具备一种得天独厚的凝重,这来源于其独特的成型方式:玻璃材料放置在坚固的耐火模具中,通过高温的冶炼,玻璃熔合成液体,填充整个模具,并在瞬间凝固成永恒。“流动的液态”占据了模具的空间,当褪去模具的包裹,历经冲刷研磨,玻璃即呈现出它本质的面目——坚固与清澈。玻璃材料特有的透光性使玻璃与其它材质相比在空间表现上更具有鲜明特征。玻璃在光的解构下创造出无穷的空间。艺术家对空间性的研究是无止境的,因为在玻璃的空间中蕴涵着结构的美学。

探索光影的内部空间。窑铸玻璃艺术创作,从另外的角度讲可以看成是关于材料与光影的对话。“光”是重要的视觉媒介。玻璃艺术作品造型空间的表现首先体现在作品正负形体关系的结构处理上。玻璃的透光性使玻璃的内部形体同样展露于正面的视觉感应中。在艺术家看来,这种视觉呈现效果即是玻璃创造的独特优势。玻璃的空间透过结构走向,不断对光线进行吸收或释放。艺术家通过有效控制光线来体现创作者对作品结构经营的主体思维。玻璃的厚薄变化,微妙的展示出光影空间的轻、重、缓、急,色彩的单纯性恰恰能为玻璃的结构的塑造提供合理的创作背景。保加利亚玻璃艺术家拉齐扎·博伊杰夫(Latchezar Boyadjiev)的作品,直观的呈现了玻璃结构与光影的紧密联系(图1)。在他的作品中,玻璃作品的“结构”在视觉的感官中呈现出内与外的逻辑呼应,在构建外部的有机形体的同时,更为核心的特质则通过营建作品的内部结构来有效的展现玻璃的秩序与空间。

图1 拉齐扎·博伊杰夫的作品《期待》

寻找材料的结构美学。与其它创作材料相比,玻璃材料的透光特性让玻璃的空间探索充满了全新的可能。艺术家尝试让一切视觉的可见展现出充分的理论逻辑,正是“正负”结构的相互错位让玻璃作品具备实质意义的完整。当代铸造玻璃领域泰斗级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李宾斯基(Stanislav Libensky)的创作,将玻璃的结构美学演绎得完美而充分。针对李宾斯基的案例研究,提供给大家的不仅仅是玻璃创作方式的参考,更是一种观看玻璃的方法(图2)。在他的创作体系中,“内部空间”成为建构作品风格的标志形态,交错与穿插的正负结构有效控制着光影走向,镂空的形体并没有因为实体空间消失而在作品的整体布局中失去份量,相反却成为作品空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光线在玻璃的结构中变得可以呼吸、可以触摸,从而彻底的释放出铸造玻璃的个性特征,体现出窑铸玻璃审美的突出优势,将铸造玻璃的空间表现提升到新的研究层面[1]。

图2 斯坦尼斯拉夫·李宾斯基的作品《空门》

“玻璃是光的容器”。玻璃是一个有机的载体,它建构起光线、空间与结构的美学关系。玻璃包容万象,演绎出光影的舞蹈。深入探索窑铸玻璃空间表现的基本规律,拓展玻璃内部空间的塑造姿态,将给予窑铸玻璃多维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可能,体现了窑铸玻璃空间表现研究的价值。

二、可控的视觉流动

玻璃,或者又可以看作一种流淌的空间,这种空间的魔力在于它能将“运动”永久留存。在表现窑铸玻璃的内部空间上,一些艺术家尝试用包裹在玻璃液体内部的肌理与色彩来拓展窑制玻璃空间表现,这给玻璃的空间性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不断深入与玻璃材料的对话中,艺术家将动态的画面用玻璃材料存储起来,使美丽的瞬间得以永久的凝结。

探索肌理的流动与韵律。法国籍的现代玻璃艺术大师杨·罗里查克(Yan Zoritchak)的创作在探索玻璃的内部空间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图3)。杨·罗里查克祖籍斯洛伐克,在斯洛伐克和捷克的高等学府接受专业的高等玻璃艺术教育。波西米亚是欧洲传统的玻璃原料加工与生产基地, 深厚的玻璃文化传承以及捷克的当代艺术思

图3 杨·罗里查克的作品《信息》

潮孕育了这位“新波西米亚风”的优秀玻璃艺术家。罗里查克对当代玻璃创作的关键影响,在于玻璃内部肌理的控制和革新性的切割语言,利用高清的光学玻璃作创作原料,深入探索光线的折射、透射和棱镜效果,精确计算光束运动轨迹。在罗里查克看来,光是运动着的生命,在视觉上更是一种可现的流动,他努力尝试着构建光线“流动”的秩序感并展示作品最终形态与可预见的创作结果的一致性。总结罗里查克塑造玻璃的内部空间方法,肌理作为创作的重点,对细节精密度加以苛刻的控制,在材料语言应用方面寻找对比与平衡;精密的玻璃切割曲线,通过上色、喷砂,进行再次窑烧,呈现出意想不到又振奋人心的视觉张力,继而在光线的印染下显现出运动的态势。由此可见,窑铸玻璃的空间表现,按照流动的视觉框架构筑作品的肌理形态,透过穿越的光线,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出作品多样的变化,这种变幻是与光的运动轨迹相一致的,显示出节奏的韵律[2]。

解构色彩的印象与层次。在探索窑铸玻璃的视觉空间流动感形成的研究过程中,色彩的经营对玻璃造型空间性的拓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最具代表性的是韩熙创作的《晚风》系列,作品将色彩的肌理叠加作为拓展玻璃空间表现的主导手段(图4)。为了在相对紧凑的玻璃作品的内部空间中呈现极度纵深的视觉效果,艺术家创造了“叠层烧铸”窑制方法——一种利用画面透视及分解规律,将精心设计的玻璃片熔铸一体的玻璃窑制技法表现形式,并将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转移到立体造型中。除去创造力的体现,所有空间营造的布局效果源于精密铸造的技法支撑。艺术家需要对窑制温度变化以及材料性特质有着绝对的把握能力,没有任何能比作出大量实践从而得出的科学实验数据更加有效。窑炉温控决定了玻璃色料的流动速率与张力,这直接影响到玻璃作品的最终效果。韩熙从绘画透视原理中获得灵感并汲取养分,展示出艺术家对整体画面色彩运用的布局以及透视规律引导下的纵深的视觉空间关系。为了充分的展示玻璃内部色彩空间层次,作品外形变得简化,厚度得到压缩,玻璃的内部形态呈现得更为直观与清晰。玻璃料在引力与高温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又在冷却的瞬间凝合成固态的永恒。

图4 韩熙的作品《晚风》

控制高温的流动、精确定位色彩、在不断的层次叠加中产生“玻璃的空间”,这一丰富的探索过程如同一幕诗意的场景、一股奔流的气息、一种超越的自然,分享艺术家创造力所带给的惊奇,渲染出材料的独特魅力。玻璃的颜色与肌理传递出节奏与韵律,折射与透视又让玻璃的空间变得多维与开放,揭示了窑铸玻璃空间表现在创作语言上不同的研究方向。

三、凝固的情感观念

研究窑制玻璃艺术创作中的结构与空间形态表达,其核心的意义在于从材料特点与形式语言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艺术创作规律、传递作者的个性情感与精神价值。窑铸玻璃的空间表现隐含了艺术家创作的情感与心理,艺术家让玻璃具备了真实的情感,赋予“空间”新的使命与价值。

艺术家进行玻璃艺术创作,通过玻璃作品反射心灵对世界的理解及认知,这正是窑铸玻璃空间性表达的最佳拓展。玻璃的形态在光的作用下产生出强大的力量,它穿透自我的心灵,又迅速融入到观者的思想当中,这即是对窑铸玻璃创作“空间性”的最佳拓展。美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博思韦尔(Christina Bothwell)认为,玻璃是有机的、充满生命的,它散发着无穷的热量,唤起艺术家创作的激情,它与艺术家始终保持着真切的交流(图5)。通过玻璃介质,尝试在形态上捕捉到一种内在的“精神”,这又给予了玻璃空间性更深层面的探索方向。作品的固有形体可作为精神的“孕育的主体”,而“孕育的结果”则隐含在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概念空间的外延中,再通过视觉形式渗入到观者本身,达到心理空间的延续。由此可见,窑铸玻璃在空间表现上,不仅仅是玻璃材料空间关系的简单表达,更是情感与精神空间的有效升华。

图5 克里斯蒂娜·博思韦尔的作品《鱼》

与玻璃对话,实际上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掌控玻璃料性并使之成为创作媒介来表达自我的状态与境界,是玻璃在空间表现上的思维体验的延伸。艺术家只有赋予玻璃情感的时候,玻璃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内心的空间,并且让大众也能感知到这个空间世界的存在,它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连接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纽带。保罗·史坦卡(Paul J. Stankard)的玻璃艺术带给我们的是无比的亲切与温情,他凭借精湛高超的技艺,透过清澈的凹透空间,创造出比自然还要真实的万物世界(图6)。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动植物的并不是为了去复制表象的自然,而是把自然当成了感悟的对象,利用凸透镜面放大视觉空间来引导着观众去细致的观察造物本身,去感知与领悟物象内在世界的空间属性[3]。

图6 保罗·史坦卡的作品《花、水果和坚果》

艺术家是情感的抒发者,传递独特的思想情感,并给予读者观念的启迪。与此同时,读者溶入到体验的空间,让作品的体验过程变得更加丰富与深厚。由此看来,窑铸玻璃的空间表现仅限于对玻璃光学原理及结构特征的客体研究是远远不能表述“空间”实质的。“空间”的实质由艺术家与观者共同创造,艺术家利用光线与结构,在营造客观空间形态的同时,更使主观的情感空间得以升华。透过剔透的材质,感受独特的生命体验,用光线来赞美,用透彻来感动,用斑斓去宣泄,窑铸玻璃艺术的“空间”语言在创作主客体的情感语境的交流中得以凝结。

窑制玻璃艺术创作中空间表现的方式复杂且多样,针对空间性的探索更是广泛与多元。窑铸玻璃的空间表现研究,实际上给现代玻璃艺术创作开启了一个新的焦点。艺术家深入玻璃艺术学术领域,不断拓展玻璃空间概念的认知,从光学结构的客体空间逐步演绎到情感思维的逻辑空间,再到意向世界的观念空间,构筑起“空间”意识下的全新审美,做到了“空间性”的有效延伸,展现了窑铸玻璃艺术创造力表现的核心价值。

[1] 韩熙.穿透的力量——论窑制玻璃艺术创作中的空间性[A].传承与拓展——中国传统工艺与造型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159-161.

[2] 韩熙.新玻璃艺术世界[J].艺术教育,2013,(4):27.

[3] 王建中.世界现代玻璃艺术[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13.

(责任编辑:金一超)

Structure and Horizon——On the Space Manifestation in the Creation of Kiln Form Casting Glass

SUN Jingfang1,Han Xi2

(1. College of Art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2. College of Public Arts,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310024, China)

Kiln form casting is an important way of glass art type, which has it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aesthetic context of kiln form casting glass and material nature, and combining kiln form technique, discus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glass creation, studies the space manifestation of the creation of kiln form casting glass, explores the expressing method and presenting mode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glass under the action of light and shadow, and demonstrat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cademic value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ulding, texture flow and feeling concept in the research of spacial expansion of the cast glass creation.

kiln form casting glass;space;structure;light and shadow;feelings

2015-01-22

孙净芳(1981-),女,湖北天门人,讲师,硕士,从事绘画材料与技法研究;韩 熙(1981-),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公共玻璃艺术设计研究。

J529

A

1006-4303(2015)02-0161-04

猜你喜欢

空间性玻璃艺术家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借助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有效突破英语的“时间性”难点
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鉴赏能力
论存在与非存在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