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日报》:坚持细水长流的“走转改”实践

2015-03-16文/贾

中国记者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风日报社公益广告

□ 文/贾 华

《淮安日报》:坚持细水长流的“走转改”实践

□ 文/贾 华

“走转改”作为中央宣传主管部门力推的一项工作,已进行数年。如何确保这一工作不走样、不放松?淮安日报社的做法是,以机制确保“走转改”成为常态后依然能助力改进文风。

淮安日报 走转改 改文风 机制

一、改进文风,求真务实是关键

1.建立机制,坚持常态化。淮安日报社通过建立和完善机制,使“走转改”活动做到常态化、长久化、长效化。主要做法是:

一是建立推进机制。明确“走转改”是新闻媒体一项基础性、持久性的工作,报社的年度新闻工作计划、每月的新闻报道计划、每周的新闻策划,都对“走转改”活动有安排有考核有检查,确保活动有序推进。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优化记者编辑考核记分制度,突出质量考评,加大对“走转改”稿件采写、编辑的奖励力度,凡是改文风进步大的稿件,在评分上给予倾斜;仍按老套路采写和编辑的稿件,或“降分”或“推倒重来”。2014年1月10日,市领导开展春节慰问活动,记者原本是写了一篇综合消息,在总编和编辑的要求下,记者从中选择出市委书记慰问京剧大师宋长荣的一段内容单独成篇,改写成700字的《红娘“说戏”,书记“解题”》特写,见报后市委书记认为此稿角度写法可取。

三是建立评价机制。将“走转改”的成果成效与考评考级、评奖评优挂钩。建立交流研讨制度,定期召开“走转改”专题评议会,利用报社内部信息平台评价“走转改”活动的成效。鼓励记者深入基层“接地气”,改进文风写好稿。

四是建立“联系点”机制。每个记者建立的基层联系点不少于4个,把挂职蹲点、定点调研和经常性沟通相结合,与基层和群众保持“热线”联系。

五是《淮安日报》常年开设“走基层”系列专栏。从2013年到现在,先后开设了“走基层·社区人物志”“走基层·建设者”“走基层·寻找淮安非遗传承人”“走进生态乡镇”“舐犊情深”等“走转改”专栏和专版。其中“百姓相册”“好人善举”获得省好新闻二等奖。从2013年到2014年10月份,《淮安日报》刊发“走转改”稿件268篇(幅),刊发“百姓相册”摄影专版75期。

2.规范运行,扎实改文风。

在“走转改”活动中,淮安日报社把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作为改进文风的重点,制定制度,落在实处。我们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下,按照“短、实、新”的要求,积极探索精简和改进会议报道,改进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主要做法为:一是多个会议发一篇综合消息,可一次性综合报道的不多次报道。二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人姓名,不出现在主标题上。三是市委书记、市长个人的一般性的工作与活动的照片不单独刊发。四是市委常委分头进行的同一主题活动,只刊发一篇综合消息。五是每位市领导当日的一般活动只报道一条,如活动多可顺延刊发。六是市领导给县区或市直部门的指示批示不报道。七是要求写短文写精文,消息稿件1000字以内,通讯稿件2000字以内;主标题要求短而精,最多12个字。2014年以来,在Ā1版刊发的稿件,都没有突破这个要求。

二、言语朴实,讲述好“淮安故事”

1.用“淮安话”讲好“淮安故事”。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对媒体改变“说话”方式和话语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文风说到底,不仅是文字技巧问题,最重要的是反映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工作能力和精神状态。“将笔触对准基层,将镜头对准群众,用脚板走出新闻”,是转作风改文风的基本要求和态度。从2014年初开始,我们在“寸土寸金”的Ā1版开辟了“淮安故事”专栏,平均每周刊发两篇,每篇稿件700字之内,稿件要“有人”“有事”“有故事”。如《“五色瓜”》报道的是一位瓜农引进新品种西瓜,发展以采摘为主的体验农业的故事;《乡村来了“洋教师”》说的是两位外教英语老师到乡村小学教学的场景。

2.新春走基层,新闻报春来。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春节期间,淮安日报社都以《新春走基层,新闻报春来》为主题,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如2014年春节报道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词,以“春归”“春讯”“春勤”“春愿”“闹春”等为选题。《梦想,海归博士举家来淮创业》《历练,90后大学生摆摊卖春联》《救护车上的第五个春节》《的哥的自豪》等报道,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映百姓的节日生活,报道节日坚守岗位的劳动者。

三、镜头平视,拍摄好“百姓相册”

□ 《淮安日报》记者在基层采访。

1.“百姓相册”报道百姓生活。报纸已进入“读图时代”。在“走转改”活动中,平面媒体怎样彰显“文字摄影并重”的特色?摄影报道怎样改进文风?从2013年年初起,《淮安日报》推出每周一期的“百姓相册”摄影专版。报道把握“平凡人生中国梦”这一主题,以“说说小人物、报道平凡事、彰显真善美”为主旨,以“新兴职业人群、特殊困难人群、传统手艺人群”等三类人物为主要报道人群。记者通过采访拍摄平民百姓的劳动、学习、生活的场景,反映他们为实现梦想立足自身,诚实劳动,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如《快递员老徐》《月嫂朱阿姨》《护工万大姐》《小汪求职记》《抗战老兵》《40年后的合影》《叶长根和他的46把钥匙》等。采访过程中,记者要跟着采访对象生活一天,有的要起五更、有的要睡半夜,还有的要跟上两三天,才能完成一个题材的采访拍摄。从2013年到2014年10月份,一年多的坚持,75期整版的“百姓相册”,加大加重了平面媒体视觉表达的内涵,彰显了党报亲民为民的优良传统。

2.新闻摄影走进群众。当前,是手机和相机普及的时代,可以说人人都是摄影记者。据统计,《淮安日报》的民生摄影报道,采用通讯员拍摄的照片占总数的70%以上。怎样更好地发挥这些摄影通讯员的作用,把大家吸引和团结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摄影报道网络,进一步做好党报的民生摄影报道呢?报社推行了两项措施:

一是举办摄影作品展览,普及摄影知识,提升鉴赏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利用淮安日报社参与经营管理淮安国际摄影馆的优势,联合多方举办专题摄影展。2014年以来,已先后举办了《“百姓相册”摄影展》《中国首届蔬菜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苏北五市摄影联展》《江苏省侨联摄影作品展》等展览,平均两个月一次,每次举办展览前都在报纸上发布通告,来自市区和各县区的参观人数众多。特别是《“百姓相册”摄影展》为期一个月,淮安市有10所重点中学都组织学生参观,并都将其作为一期作文的写作内容。

二是举办免费专题摄影讲座,结合平面媒体的特点和新闻摄影的要求,辅导培训通讯员。开办讲座由三种人士组成,即外请专家、本报摄影记者、本地通讯员代表。2014年以来,《淮安日报》已举办11期免费摄影讲座,每期都有一百多人参加。淮安日报社先后邀请了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讲《回归纪实摄影的朴素视觉》,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讲《工业摄影》,台湾资深摄影人吴景腾、王远茂讲《两岸情缘,聚焦淮安》等。在讲座过程中,讲座人与听讲的影友和市民现场互动,交流切磋,气氛祥和热烈。

在“走转改”活动中,报社把公益广告的采访制作也纳入其中,更好地彰显公益广告的正确导向和本土特色。从2013年到2014年10月份,《淮安日报》刊发“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161次。在策划“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选题时,主要做到三点:一是立足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来反映主题,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二是做到新闻引领、图片为主体,体现新闻性。从新闻的角度选择题材,用新闻图片的方式创意公益广告。三是公益广告系列化、人物化、故事化。2014年以来,先后刊发了“新淮安人”系列、“劳模‘美’瞬间”系列、“身边的文明行为”系列等公益广告,得到了读者的好评。

(作者是江苏省淮安日报社副总编辑)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文风日报社公益广告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公益广告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集体“失忆”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公益广告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