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医患关系报道中的媒体失范与校正
——以“手术室自拍”事件报道为例

2015-03-16蒋玉鼐庞晓华

中国记者 2015年2期
关键词:医患舆论医护人员

□ 文/蒋玉鼐 庞晓华

新媒体环境下医患关系报道中的媒体失范与校正
——以“手术室自拍”事件报道为例

□ 文/蒋玉鼐 庞晓华

2014年12月下旬,陕西省西安市凤城医院的几位医护人员,因在手术室内的合影遭曝光而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舆论风暴的酝酿发展过程中,微博、微信起到了重要作用,令这场风波从线上蔓延至线下,从新媒体传导至传统媒体。在此过程中,部分媒体相关报道的立场观点与操作过程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引发了来自公众与媒体同行的批评,有必要进行回顾、梳理。

新媒体环境 医患关系 报道思考

报道态度与关注点转换

第一阶段:2014年12月20日至21日,合影在网络热传,相关医护人员遭到几乎一边倒的讨伐,质疑媒体的声音已出现。

2014年12月20日08:27,一位同为医护人员的网友将引发争议的组照上传至自己的微博,并配上评论:“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想说,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手术同时你们在做什么?”照片显示,患者仍躺在手术台上,而个别医护人员已将口罩摘掉,还有的摆出“剪刀手”。

20日18:20,某电视栏目的官方微博转发了这条微博,称照片来自“院长朋友圈”,并鼓励网友评论,拉开了此事件热传的序幕。

很快,更多群众与媒体关注到此事,多家媒体的官方微博一字不改地转发了这条微博,评论多为“此情此景,令人汗颜”等批评性的。网友评论也以负面为主,其中不乏激烈言辞,如“一点职业道德都没有”“草菅人命”等,只有少数人认为“无伤大雅”。值得关注的是,也有网友批评曝光此事的媒体“唯恐天下不乱”。

21日,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展开报道,据人民网统计,当天刊发的相关新闻报道超过300篇,关注焦点几乎都是“医生手术台旁自拍”①。当天晚间,面对舆论压力西安市卫生局公布了对涉事医院的处罚措施。

第二阶段:12月22日至23日,媒体披露更多真相,对医护人员的同情与理解渐成舆论主流

12月22日,《华商报》记者采访到了照片中的主刀医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华商报”发出报道《对话手术台自拍医生 |“当天为保住一名农民工的腿,我们7小时没吃没喝”》,并配发医生落泪的照片,华商网和官方微博也同时发出相似的内容。

23日,《华商报》在报纸上用半个版的篇幅刊发上述报道。《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医生也不是神,他有感情啊”》的文章,获得近200家媒体转发。

随着“没吃没喝没空调做手术7小时”(手术时间为8月,天气炎热)“老手术室将搬迁拍照留念”“患者同意拍照”等信息在报道中披露,对医护人员的同情与理解渐成舆论主流。新浪微博发起的相关投票显示,截至22日,超过六成网友认为医护人员的拍照举动“可以理解”,认为处罚决定“不合理”。

第三阶段:12月24日之后,关注焦点转移至媒体,多家媒体刊发反思类文章

12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手术室自拍”引发风波后——来自病人、医生的声音》,不仅采访了涉事医生与患者,也对媒体的不妥做法提出了明确批评。

同日,新华社播发《手术室自拍风波:有些“新闻”,媒体要学会“忍痛割爱”》,指出对于媒体而言,社会责任远比抢发“爆炸性”新闻重要。

25日,媒体中掀起了反思热潮,对自拍事件的关注焦点完全转换,《北京青年报》刊登《“手术室自拍”的舆情逆转值得反思》,《广州日报》刊登《手术自拍上演“反转剧”的背后》,《京华时报》刊登《“手术室自拍”真相反转后谁该反思》……

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失范行为

1. 未经核实,直接使用UGC制作新闻,草率浮躁,不负责任。

自媒体时代,将UGC转化为报道是媒体常见做法,也被不少人认为是增强报道贴近性的有力手段。但在本次“手术室自拍”事件报道中,正是未经核实的UGC,造成了个别媒体报道的偏颇。

最早报道此事的某电视栏目,直接转引了网友的微博,并在没有对涉事医院、涉事医护人员或患者采访的情况下,制作成电视节目播出,过于浮躁、不负责任。

2. 专业素养缺失,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先入为主地对涉事医护人员做出“有错推定”。

在患者仍然躺在手术台上的情况下,医生护士摆出“剪刀手”拍照片确实欠妥。但是否因其他医护人员声称此举违规,媒体就可以认定违规呢?显然不应该。

记者不是拥有专业医学背景的医护人员,对于相关新闻的解读也只能凭借有限的知识储备和采访经验去做出判断,要求他们一下子做出专业准确的分析并不现实。但这些欠缺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采访业界、学界的相关专家获得。

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先入为主地对涉事医护人员做出“有错推定”,不仅是医学知识欠缺的表现,也显示了媒体从业者职业素养缺失。

3. 立场和态度不够中立、客观,没有当好“沟通桥”“减压阀”,易引发伤人的“舆论暴力”。

当下医患关系已十分紧张,媒体理应帮助医患双方做好沟通,尽力缓和关系,而不是简单站在一方立场批判另一方。央视前著名记者柴静曾多次公开表示,调查性报道需要真正的平衡,前提是要敬畏事实,消除攻防之心、尽可能公正地对待双方。

本次风波中,媒体的“舆论暴力”也对涉事医护人员造成了影响,涉事医院的副院长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媒体的报道和热议,给予了医院很大压力。为尽快消除负面影响,也从进一步严格要求医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处理时选择了从重处罚。”②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改进医患关系报道

1. 真实是生命,事实核查始终为第一要务。

当前舆论环境下,医患关系是个沸点很低的话题,与之相关的事件非常容易引爆舆论“炸药桶”,本次“手术室自拍”事件和之前的“湘潭产妇死亡”事件都是例证。但随着两起事件的真相逐步披露,最早报道的媒体未采访或采访不全面、叙述不准确等问题也浮出水面。如果当初相关媒体能充分调研、扎实采访,两起事件可能都不会引发巨大风波。

□ 矛盾 新华社/发 商海春/作

2. 微博、微信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应善用、慎用新媒体“双刃剑”。

引发争议的合影从微信朋友圈被转发在微博上,由此热传并引爆舆论,对舆论态度逆转起到关键作用的《华商报》报道,也是在见报前就先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

正是鉴于新媒体平台的巨大能量,传统媒体在运用时更应审慎严谨,学会善用、慎用新媒体,避免因一时疏忽造成误读,在网络上激起蝴蝶效应,从而放大伤害,也让自己成为受害者,公信力受损。

3. 平和理性,客观中立,不缺位也不越位,做好“观察者”而非“审判者”。

在报道医患关系等敏感问题时,应保持冷静、平和、客观、理性的态度。而不是站在某一方立场上,用煽情的语句博取同情,或者动辄上纲上线、乱贴标签,甚至站在所谓道德和公义的制高点上,以“审判者”的姿态对某一方大加批判。

陈力丹教授指出,在中国现有的经济文化水平下,最符合国情、最契合民众心理的策略就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③。但这样的“人文关怀”应该是在消弭社会戾气基础之上的,这不仅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良药,也是舒缓公众情绪、弥合社会矛盾必然之路。

4. 提升职业素养,借力权威人士,确保报道内容专业、准确。

媒体在面对涉及专业问题的新闻报道时,最好不要没经过调查就做出带有导向性的报道,以免误导公众。

记者通过不断学习、长期积累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是确保报道内容无差错的必要条件,但通过采访权威人士增强报道的专业性,更为便捷、有效。如新华社报道《“医生手术室玩自拍”是否违规 有待法律判定》就处理得很好,通过采访多名专家与业内人士,客观呈现意见,而非先入为主、听信他人。

5. 引导公众客观认识医疗工作,塑造医护人员的合理形象。

医疗行业专业性强、风险较高,因此,媒体在报道中不应当回避疾病诊断的难度和风险,引导公众客观认识医疗工作、正确看待疾病甚至死亡。

同时,媒体应当在报道中塑造合理、正常的医护人员形象,既不妖魔化,也不理想化,而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公众与医护人员的距离,消除固有成见,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卫生部前部长陈竺在《中国式医患关系》的序言《医患是利益共同体》中指出,“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医’和‘患’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是同盟军和统一战线,医患双方要相互鼓励,共同战胜疾病”④。帮助医患双方消除误会、重拾信任,是媒体应当承担的责任。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注释】

①朱明刚.西安一医院医生手术台旁“自拍”事件舆情分析 [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BIG5/n/2014/1231/ c210114-26308017.html,2014-12-31

②王乐文,方敏.“手术室自拍”引发风波后——来自病人、医生的声音[N].人民日报,2014-12-24(11)

③陈力丹,杨击,王辰瑶.传媒该如何对待穷人向富豪求助事件[J],新闻记者,2006(3)

④白剑锋.中国式医患关系[M].北京:北京东方资治文化传播中心,2011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医患舆论医护人员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通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