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遗忘的日本侵华“文化战争”

2015-03-15乔良

军事文摘 2015年23期
关键词:武力意志军事

不可遗忘的日本侵华“文化战争”

乔良,中国著名军旅作家、军事理论家,空军少将。现任国防大学教授、中国政策国家安全委员会副秘书长、空军军事理论专家委员会委员、二炮军事理论咨询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与人合著《超限战》《新战国时代》等。

“江山好处浑如梦,一塔秋灯影六朝。”千百年来,面对天地民物之变、兵火纷乱之迹,人类所能演绎的一切悲欢离合,最后无不落脚到文化乃至文学这个精神载体之上。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近百年来被世界多个国家选入学生教材,成为家喻户晓的法国文学名篇。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韩麦尔先生谆谆告诫学生们的那句话,深深地震撼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当了亡国奴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这篇用文字铸成的爱国主义纪念碑,缘何能在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广为传颂,历久不衰?道理很简单,人类自从有战争以来,就不是单纯的武力斗争,更包含了精神斗争,或曰文化战争。克劳塞维茨说:“战争就是迫使敌人服从我方意志的武力行为”,他特别强调战争中的精神要素,“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任何战争中要摧毁敌方的精神意志,仅仅依靠血腥武力的威慑征服,显然远远不够。在张艺谋电影《英雄》里,那位赵国的书馆老先生面临山河破碎万箭穿身的生死瞬间,依然硬骨凌霄地对学子们凛然高呼:“你们记住,秦国的箭再强,可以破我们的城,灭我们的国,可亡不了赵国的字!”其所要表达的,就是精神的不可征服性。

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同时,也打响了对中国的文化战争。其实质就是价值观入侵,企图通过文化手段迫使中国人全盘接受其侵略意志,最终心甘情愿地沦为精神文化上的亡国奴。

让人遗憾的是,抗战胜利整整70周年后,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日本侵华战争不但在炮火纷飞的军事战场上进行,同时也在另一个重大隐秘的文化战场上展开。多年来,国内描写日本对华军事侵略的著作汗牛充栋,却几乎完全忽略了与日本武力侵华并行的文化侵略。整个侵华时期,日本广大士兵和民众究竟处于怎样一种被侵略文化煽动的狂热状态?战时,日本国民究竟如何看待被他们疯狂侵凌的中国人?这背后又折射出怎样复杂微妙的日本民族精神性格?只有弄清楚这些深层问题,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明白中日发生战争的文化根源—起码是未经历那场悲剧的中国人,不至于从肤浅庸俗的抗日雷剧中去认知抗日战争,从而多一些对历史严肃深刻的清醒反思,才能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猜你喜欢

武力意志军事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武力担当 超强攻击力,快狠准!航天科工“武林”高手再现航展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三人行
三人行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