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春悲秋满惆怅 当代古曲唱不衰
——再赏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有感

2015-03-15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名作欣赏 2015年27期
关键词:宝黛引子当代人

⊙张 计[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感春悲秋满惆怅 当代古曲唱不衰
——再赏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有感

⊙张 计[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自上世纪80年代开播以来,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导演王扶林大胆地突破了曹雪芹的原著创作,开拓了电视剧描写爱情故事的新世界。《红楼梦》的插曲更是至今传唱不衰。作曲家王立平为广大观众创作了“当代人心中的古曲”。围绕着“感春悲秋满惆怅”的感情主线,作曲家王立平抓住当代人的欣赏特点,融入当代音乐元素及民族风情,使宝黛痴情结怨的爱情故事在插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感春悲秋 当代古曲 《红楼梦》 有感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1984年开拍,1989年开播,导演王扶林历经四年,在他和剧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给全国观众展示了一段悲情万分的宝黛爱情故事,塑造了两个封建主义叛逆者形象。这部连续剧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红楼梦》中的插曲,二十八年来传唱不衰。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一共有十二首插曲,包括《枉凝眉》《红楼梦引子》《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分骨肉》《题帕三绝》《聪明累》《红豆曲》《紫菱洲歌》《晴雯歌》《好了歌》《叹香菱》,曲作者王立平从此也成了当红的作曲家。

据作曲家王立平回忆,他当初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红楼梦》的原著,社会影响力太大,广大观众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宝黛形象,于是他下定决心,在《红楼梦》的作曲中必须有所突破。他倾尽心血,用心灵去碰撞曹雪芹笔下宝黛爱情的火花,创作出了十二支感天动地悲情浓烈的插曲。特别是主题歌《枉凝眉》和《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红楼梦引子》采用了长腔呼号和悲鸣的表现手法,尽情地表现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抒发了作者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同情以及无力回天的伤感,抨击了封建礼教对宝黛爱情的摧残。正如作者所说:“尽管音乐是原著中没有的,但这并非无中生有,因为它有原著为据,不过难得做到真去领悟、真去体会、真去惆怅、真去感慨。”①《红楼梦》的插曲完全是作曲家用心血与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创作激情相融合。

正因为作曲家把握住了如此清晰的悲情之爱脉络,才在一首首插曲中唱出“情痴抱恨”的真情。《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乃千古绝唱。它不仅突破了传统中才子佳人的爱情经典,也打破了金榜题名时共洞房花烛夜的姻缘典范,以“黛死”“宝出”的悲剧结局,展示了一段千古不衰的爱情故事,“将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曲家王立平紧扣这一主题线,在以下两方面下足了创作功力。

一、凄楚委婉 重墨悲泣真情

因情而发,真情宣泄,浓墨渲染。这是作曲家王立平在《红楼梦》插曲创作中倾注的所有感情。他被宝黛的爱情所感动,又为宝黛爱情的悲惨而哭泣,于是“痴情、结怨、朝啼、暮哭、感春、悲秋”的主题把十二支插曲紧串在一起,又用当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将它们独立于剧中各个情节。一个音符一个故事,便通过演唱者或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传递给观众,使观众感受到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音乐艺术感染力。

主题歌《枉凝眉》至今久唱不衰,不只是因为它经典,而是因为真情的歌词与婉转的曲调融为一体而产生的艺术效果。“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有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②这首歌词属两段式结构,每段都用了四个排比句、两个对比句。这是原著曹雪芹的真情宣泄,短短的几句诗浓缩了宝黛一生的爱情悲剧。宝黛的爱情,原本是美丽动人的,宝玉和黛玉都是封建主义的叛逆者,正因为这个叛逆才把他们更深地引向爱情,同时又是因为这个爱情才愈是加强了他们的叛逆。在当时的社会,这种叛逆的“自由恋爱”是注定要被毁灭的。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长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遗余力地折磨着这对少男少女的恋情,最后用“调包儿”的诡计,拆散了一对美好鸳鸯,无情地摧毁了宝黛之间的美好爱情,同时也夭折了林黛玉的生命,贾宝玉也以“出家”和他的封建贵族家庭做了彻底的决裂。“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短短的歌词把宝黛爱情被折磨摧残的悲情揭示得淋漓尽致;同时,作曲家王立平将歌词融入到了更为婉转、更为凄楚的音乐中,把古今音乐元素融进了诗词并赋予了歌词更为深刻的情感。“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啊……啊……啊!”在这段朝啼暮哭的乐句里,作曲家用了两个长腔、三个感叹词“啊”的呼号而又悲泣的抒情音乐,把宝黛感春悲秋满腔惆怅的悲情表现得如此哀怨凄楚。

这还不够,为了把悲泣真情推向高朝,作者还谱写了《红楼梦引子》来烘托主题歌《枉凝眉》,并把这首简称为《引子》的插曲贯穿在每一集的首尾。这首《引子》与《枉凝眉》,无论是曲调还是曲式都有着共同之处,只是歌词有所改动:“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无,伤怀旧,寂寥时试谴愚衷,因此,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引子》的歌词是对《枉凝眉》的延伸和升华。曲作者在处理两首插曲时,一个是以全剧的引子出现,一个是以全剧的主题歌出现。两首插曲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抒情性,情调都具有凄楚婉转悲情的特点,都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曲牌体创作手法,只不过把不同的歌词填在相同的曲牌里。但是两首插曲都有各自的特点,《枉凝眉》的歌词安排宽松,形成字少腔多的音乐句式,《引子》的歌词密集,形成字多腔少的对比句式。因为这些各自的特点的融合,才使这两首插曲成了全剧的中心和主题歌。正如王立平所说:“一个音符,就是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③作者把宝黛一生的爱情悲剧巧妙地浓缩于两首插曲中,再加之歌唱家郑绪岚和陈力悲泣高歌的演唱,更提升了《枉凝眉》和《红楼梦引子》的艺术感染力。

不论是主题歌《枉凝眉》,还是《红楼梦引子》都是作者围绕凄楚委婉的主线重墨抒写宝黛爱情的悲泣真情,给观众以“声韵凄婉,竟能销魂醉魄”之感,使《枉凝眉》成了全剧的主题歌,至今久唱不衰。从感情的表达上,是作者“用心去写,含泪去吟”的真情流露。这种感情才是最真的、真美的、最动人的。古人说得好,“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做到因情而发,才能做到妙曲感人。

二、当代古曲融入民族风情

作曲家王立平说:“在谱曲之前,我冥思苦想了很久,《红楼梦》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首先要保证曲调的民族风格,曲调既要符合当时的音律,但又不能局限于此。如果把它写成了一部纯粹的古曲,那古人从棺材中跳出来为我鼓掌也无济于事,毕竟它要让当代人来欣赏,那么就得在当代的欣赏水平基础上谱写当代人心中的古曲。”④一句“当代人心中的古曲”真实地说出了当今广大观众的心声。它不仅表现出人民作曲家的艺术价值观,也彰显了作曲家高尚的职业情操,作为一名人民的作曲家,其作品不去努力与当代人民大众的审美情怀相应称,将辜负民众对音乐艺术的期盼,因为写出受广大观众喜欢的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的天职。在《红楼梦》的十二支插曲中大量采用了我国民族戏曲、说唱、民歌以及民族器乐的音乐表现手法和民族民间的不同曲式曲调,走出了一条“当代人心中的古曲”的创作路子,使《红楼梦》插曲有着极深广的影响力。

《红楼梦》十二支插曲中,每一首插曲都有一个鲜明的形象,每一首插曲都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每一首插曲都融入了古今音乐元素,这种创作特色在以下几首插曲中尤为突出。

当然最能表现出“当代人心中的古曲”风格的除以上插曲外,还有《枉凝眉》和《秋窗风雨夕》。“作者把古筝和古琴及现代录音技术融进了这两首乐曲中,使观众获得了音量与听觉上的平衡。”⑦既能给观众以高雅含蓄的艺术之美,又能使观众感悟到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另外,作者还借用了不少管乐队写作的手法,使两首乐曲丰厚圆润、柔美悦耳,这正是当代人乐于接受的音乐魅力,真正达到了“一个音符,就是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的艺术效果。

《红楼梦》十二支插曲之所以久唱不衰,真不愧是“当代人心中的古曲”。它实现了《红楼梦》悲剧的最高意义,“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悲剧并非是一个性格悲剧、爱情悲剧,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

①③⑥ 于林青:《音乐散论》(续集),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②⑤ 中科院文学研究会编写:《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④ 贺玉梅:《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飘》,《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⑦ 周畅:《音乐与美学》,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作 者:张 计,硕士,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民族音乐教育。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本文系青年专项基金课题:《古琴音乐文化在现代艺术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猜你喜欢

宝黛引子当代人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消除失语状态
欧阳奋强:深情忆“宝黛” 卅载一觉红楼梦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