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农村学校“后撤点并校时代”所面临的困境

2015-03-13李慧娟甘肃省秦安县兴国第二小学741600

学周刊 2015年32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文化

李慧娟 (甘肃省秦安县兴国第二小学 741600)

西部农村学校“后撤点并校时代”所面临的困境

李慧娟 (甘肃省秦安县兴国第二小学 741600)

一、“撤点并校”的背景

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被称为“撤点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撤点并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但是,撤点并校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此政策在实施10年之后,被国务院紧急叫停。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突出问题以及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督查。2012年1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暂停撤点并校,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即学者所言的“后撤点并校时代”。

二、“后撤点并校时代”所面临的困境

虽然暂停了撤点并校,但是西部农村学校所面临的困境依然存在,10来年的“撤点并校”所带来的弊端依然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资源差距扩大

1.教学设施差距。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了保障城镇学校和较大规模教学点的设施条件,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政策倾斜,尤其是针对年级不完整和学生数量锐减的农村小学,在近几年几乎没有教学设施的投入。此外,以前投入的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使用率低且得不到维护,损坏严重。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城乡差距扩大。

2.教学质量差距。农村学校由于学生数量减少,班级不成规模,年级不完整,导致教学计划难以顺利完成。同时,这一现状对乡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的提高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大多数教师因学生数量太少,不能跟学生产生互动,明显影响了教学质量。

3.师资力量差距。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大部分呈现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以及自主学习积极性差的特点。教师同时兼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备课任务重,仅侧重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其他课程长期得不到重视,不能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教学指导。

(二)学生安全隐患加大

1.食品卫生安全

撤点并校后,有寄。条件的学校虽然解决了家长接送学生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保障食品的营养和安全就成了焦点问题。虽然有营养早餐发放,但是食物品种单一,营养价值低,就餐过程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学生出现偏食、厌食现象。在西部大部分欠发达地区,没有安全卫生的沐浴条件,很多学生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洗一次澡,个人卫生条件得不到改善。

2.校园安全。大多数寄宿制学校,目前还没有配备校车接送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校园里面因学生数量增多,监管不到位,因冲动而造成的摩擦很容易引起大事故;对于走读生而言,每天往返几公里山路,安全更难以得到保障,未成年学生发生车祸、被拐卖、遭到绑架和强奸的事件每年都在增加。

3.身心健康。撤点并校后,学生各个方面的教育与发展基本都落到了校方。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学生课余生活单调、乏味,学生长期得不到家庭温暖心里压力增大,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不到养成,亲子关系紧张,学生性格孤僻、内向,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三)农村人口流失加剧

1.学龄儿童流失。近些年,学龄儿童流失严重。一方面,随着父母外出打工迁移到外地;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都到城镇“择校”上学。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教育成本的增加,上学路程变远及适应能力差等造成的辍学流失,直接或间接地与撤点并校有一定联系。

2.陪读家长增多。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放心学生的成长,无论是择校生还是寄宿生,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尽可能地都会在城镇周围租住房屋陪读。由于家庭负担增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陪读家长多以妇女和老人为主。一方面,陪读家长再就业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不良影响。

3.空巢家庭增加。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学生寄宿、家长外出务工等造成的空巢家庭每年都在增加。经走访调查,大部分农村一半以上的人口常年不在家,村中仅剩孤寡老人独守空巢,还有部分农村,举家搬迁,“空心村”随处可见,屋舍破败、田园荒芜。

(四)乡村文化逐渐衰落

1.乡村文化断代。一般而言,在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是日常劳作生活,以庙宇中心的祭祀活动是其精神生活,学堂是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农村学校的撤点并校加剧了学校文化的“离农”倾向,更加剧了乡村文化的衰落。代际交流对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人口的流失,家庭教育的缺乏及村社文化的衰微,最终乡村文化也将随着下一代的流失而断代。

2.文化活力衰落。学校的消失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抽离了乡村社会意义的存在,远离了乡土社会整体文化的支撑,家庭的代际交流对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动力功能也在无形中被弱化。撤点并校后,学生数量减少了,文化发展的动力自然会减弱,随之而来的是乡村文化活力的衰落。

3.乡土认同缺失。学生在农村出生、成长,长期培养了对家乡和故土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和生灵的尊重,撤点并校割断了学生与乡土之间的联系,慢慢缺失了对乡土的认同。同时,也会影响成人对“乡愁”的理解和感悟,随着老者离世,少者长成,渐渐断了与现实的联系,使得乡土文化将荡然无存。

三、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无论从保障学龄儿童就近入学的角度,还是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农村小规模学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后撤点并校时代”应该定义为“设点并校”,即在原农村小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和设置一至二年级或者一至三年级的农村教学点,在基础设施完善、安全有保障及师资力量充足的农村,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合理并校。无论是国外的经验,还是国内其他地方的实践,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必然选择。

此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13年选择百余所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调研,得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研究报告》显示,经费短缺、教学设施条件落后、教师待遇差和师资水平低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应该针对以上问题采取措施,为西部农村学校早日摆脱困境提供保障。

[1]曾国华,吕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十年考[J].中小学管理,2013(2):14-16.

[2]张济洲.“离农”?“为农”?——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悖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5(19):36-38.

[3]邬志辉.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40-149.

[4]董树梅.“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文化困境突围中农村学校的担当[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09-112.

(责编 吴海婷)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学校推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