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校本教研的基本条件

2015-03-11韩国存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研讨载体校本

韩国存

目前校本教研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生长点,但纵观当前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总体来说水平较低、层次较浅、效益较差。那么该如何来判断各校的校本教研是否有效甚至高效呢?

一、研究前移

从目前各校教研活动的形式来看,虽然也不乏创新形式,但听课后评课仍然是最常见的形式,多数学校基本上处于若无听课、评课便无其他教研活动而言的状态,至于重开课后的专家评课而轻开课前的集体磨课也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而评课,不论专家参加与否,除了部分执教者受益外,多数是难以激发每一个参评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能不一言堂已经是很不错了,而且很多评课活动都是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研讨主题,没有规范的研讨程序,没有浓厚的研讨氛围,很多学校评课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而大凡通过公开课成长起来的教师也十分清楚,自己的成功得益的主要不是开课后的评课而在于开课前的磨课,但就磨课而言也有个体磨课与集体磨课之分、简单磨课与系统磨课之别、随意磨课与规范磨课之异,仅仅只是个体磨课、简单磨课、随意磨课,其实算不上真正的校本教研,既然是校本教研当然应该是集体研讨、系统研究、规范探讨的活动,因此,高效的教研需要有研讨前移、团队协作、集体备课的环节,而普通的上课、听课、评课是无法取得教研高效的。

二、课题引领

一说到课题,大家总认为那是专家研究的问题,非等闲之辈能及,其实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课题,只有将有意义的问题作为课题来做,我们的校本教研才不至于散沙一盘。当前各校的教研活动普遍缺乏明确而系列化的主题,活动的随意性、无序性、松散性较强。其原因在于,一是教研组长学期之初缺乏一个通盘的计划,二是活动赖以开展的载体仅局限于听课评课,三是研讨没有任务驱动且引人入胜的程序。当然,最关键的还在于研讨活动没有核心问题,或者说缺乏主题。唯有明确的主题并能系列化地加以研讨,才能使教研高效。系列化的主题,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课题,因此,要想教研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应该是围绕某个课题,开展各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写出教学论文、写出教学案例、写出教学设计。不过,有明确的主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某次教研活动的实效,但可能难以保证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实效,为此就必须将某一主题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的问题,甚至可以把这些问题分配给若干教师,然后大家进行系列化的协作性分阶段研讨,这样才能使教研高效。

三、生本理念

高效课堂与高效教研虽无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唯有贯彻生本理念、以学定教、关注学习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而生本课堂的实现需要生本教研的推进。当前的许多教研活动,其天生就是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而开展的,本质上都是关注教师授课技巧的师本教研,因此研讨时基本上都是撇开学生的学习而空谈教师的课堂表演才能,虽然在研讨中也会谈及学生的问题,但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围绕着对教师的设计水平与表演能力的评判而展开的,那么这样的教研即便最有效,也无非是助长了教师们对自身表演如何更能投听课教师所好的本领。而我们的教学研讨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的研讨活动就应该多为学生着想,设计一些围绕“学生怎么学”的研讨主题与形式。比如,听课时多做一些针对学生学习的课堂观察记录,多搞一些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多听一些针对学生学习的故事叙述,将校本教研的方向彻底从研“教”转到研“学”方面来。这样,我们的教研才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四、载体保障

任何活动的开展总需要相应的载体与平台,要让教研活动高效,必须将教研活动与学习活动、展示活动等密切结合,学校要有供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各种载体,如文化早餐、名师讲堂、微格课堂等。同时各种载体与平台还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具体的实施方案,否则也会流于形式。像文化早餐,由教育处负责编辑哲理短文、教学理念、前沿信息、教育叙事、优美散文等,印发到每个教师,每次控制在一页之内,保证教师能在去餐厅的路上轻松读完,让文化早餐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再如倡导微格教研,在全体教师中实施“后视镜”“放大镜”“显微镜”三个工程,帮助教师从细微处着手,重视反思、拓展思维、深入研究,关注学习生态,打造精品课堂,提升教学能力。诚然,当前开展教研的载体与平台很多,各校在选择与建立时必须切合本校的实际,要能吸引教师、留住教师、促进教师,时刻能关注教师的需求,激励教师的参与,提升教师的品质,切不可让这些载体与平台成为鸡肋、镣铐、秀台。

五、文化打造

一所学校的教研组如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也不注重自己的文化打造,自然就不可能有其特有的教研风格、教研风采、教研风气,就不可能取得高效的教研。如果一个教研团队通过文化打造,能达到职业心态的改变即从抬高自己转为欣赏别人,达到竞争方式的改变即从个体劳动转为团队合作,达到思维模式的改变即从谋生手段转为生命状态,那么可以说其教研工作真正进入了一种境界。当然文化打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是需要学校对教研文化的建设有个总体的、为全体教师所认同的设想与规划,要有若干年分阶段的实施方案,因为文化是需要长年积淀的。其次是需要教研工作的负责人有较强的执行力,有些学校的教研组长隔三差五在调整,有些学校的教研组长根本不具有统帅能力,有些学校正常的教研活动经常受到冲击而取消,诸如此类的情形,是绝不可能打造起先进的教研文化的。再次是需要全体教研成员的理念统一、通力协作,如果全体成员各自为政、如同散沙,如果全体成员意见分歧、行动独立,如果全体成员互不往来、各自封闭,是不可能产生高效教研的。

六、成果提炼

任何工作我们不能只重视结果而不关注过程,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结果,而且许多工作必须首先考虑结果,有结果意识才会有工作的目标与方向。事实上,我们学校中的很多工作之所以没有实效或难以取得实效,其原因就在于事先没有目标的设定,没有结果的预测,试想几个学期几个学年下去,我们的教研工作徒劳无功、一无所获,大家还有什么干劲、勇气和信心再继续呢?因此,一个教研团队如果不注意教研成果的提炼,也没有显性的教研成果,这无论如何是算不上高效教研的。比如,没有丰硕的理论成果,发表的论文、撰写的案例、设计的课程几乎没有;再比如,没有突出的教学业绩,教师的教学比武成绩平平,学生的考试竞赛成绩也平平;又比如,没有名牌的团队骨干,团队中的成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这样的团队自然不可能呈现高效教研的状态。既然如此,那么学校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研成果激励机制,加强教研档案的整理,加强教研成果的展示,加强教研经验的推广,让教研工作后续效应最大化。

总之,各所学校能积极探索各种校本教研的模式,当然很好,但如果在上述六个方面还相对缺乏,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说这种模式已经成熟了,也不能说明这种模式是高效的。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研讨载体校本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