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穿立交框架桥顶进后的“低头”纠偏处理方法

2015-03-08周明生上海铁路局合肥铁路办事处

上海铁道增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安江箱涵低头

周明生 上海铁路局合肥铁路办事处

下穿立交框架桥顶进后的“低头”纠偏处理方法

周明生 上海铁路局合肥铁路办事处

针对当前新建下穿和既有铁路道口“平改立”工程项目普遍展开,由于工程地质、施工管理、顶进工艺和天气等原因,在框架涵顶进过程中如控制不到位,经常发生框架涵“低头”现象,造成人力、物力浪费,耽误工期,笔者通过多年现场施工检查,结合合肥市新安江路1#桥下穿合宁绕行下行线框架涵“低头”案例,分析造成“低头”原因和纠偏措施,希望能为类似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下穿;框架涵;施工;低头;纠偏

1 工程概况

合肥市新安江路1#桥下穿合宁绕行下行线,位于三十里铺~肥东区间,属高速客运铁路,仅通行动车组和少量普通客车。铁路中心里程为K446+270.69,主体结构为6×8.5 m+1×5 m共七孔分离式框架,框架轴向长度为10.4 m,道路中心线与合宁绕行下行线中心线相交夹角为74°,桥位处有1座3.5 m× 4.0 m盖板涵需拆除。线路为单线1股道,无缝线路电气化区段,在该区段运营速度≤140 km/h,钢轨型号为P60轨,轨枕为普通砼枕,桥处位于直线段,施工期间限速45 km/h。

新安江路1#桥顶进时,采用D16和D24便梁加固线路,因考虑到电气化接触网立柱迁改,框架顶进按照4#→3#→5#→6#→拆既有盖板涵→2#→7#→1#的顺序进行。本工程仅4#框构顶时利用2座条基,架设D16+D24+D24便梁加固线路,其余均设独立支墩架D24便梁加固线路。

4#框架在切土顶进过程中,前段因地质条件发生突变,出现淤泥软弱夹层,地基承载力突然下降,导致4号框架顶进过半后出现突然“扎头”现象。现场虽然采取应急措施,对顶进方案进行调整,使得“扎头”现象有所缓解。顶进后期又遭遇连续强降雨,为了确保线路安全,不得不加速顶进到位,尽快恢复线路,保高铁运输安全。因此,箱涵顶进到位后,前端低头56 cm。

2 低头产生原因分析

2.1 地质原因分析

合肥市新安江路下穿立交桥工程根据地质报告,该地区箱涵所处地层承载力为240 kPa,但当4号箱涵顶进过半时突然出现淤泥软弱夹层地基承载力只有60 kPa,是箱涵低头主要原因之一。

分析原因主要是项目部对施工地段土质状况了解不够深入,从前期基坑开挖情况推测,盲目认为该地区土质很好。当顶进前段土体承载力由240 kPa降到只有60 kPa时,应急措施未能跟上,致使箱涵低头。

2.2 施工管理原因分析

项目部在施工过程管理中存在偏差,前期工作粗放,后期工作考虑不全面,顶进前未做详细部署和预案措施,应急处置时不科学不合理。当箱涵顶进过程中,技术人员测出箱涵低头5 cm后,采取措施不当,箱涵低头趋势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2.3 顶进工艺原因分析

本次顶进的箱涵是新安江路1#桥框架最大重1 000 t,顶程29.22 m,顶进时采用了200 t液压油顶,这种小油顶每次顶程只有0.45 m,造成更换顶铁频繁且不稳定,同时造成顶进时间加长,也是造成箱涵低头的原因。

箱涵顶进时挖土量未控制好,存在超挖现象。

箱涵前期预制时,因盲目认为土质条件良好,所以未考虑滑床板,滑床板也未做抬头坡,箱涵前端也未设船头坡。

2.4 天气原因分析

箱涵顶进前虽然努力避开降雨天气,但是因顶进过程中低头纠偏和更换顶铁占用时间过长,致使顶进后期天气发生变化后,连续降雨造成地质条件突变,因合肥地区膨胀土的遇水膨胀的特性,为了确保线路安全,不得不加速顶进到位,致使纠偏未能及时到位。

3 纠偏处理方法

因4#框架是1#桥第一孔顶进就位箱涵,月度施工计划已经下达,无法临时调整施工计划。经研究,决定等到7孔箱涵全部顶进到位后再进行纠偏。这样既同时考虑相邻3#和5#箱涵的高程控制,又能兼顾新安江路1#桥7孔框架顶进质量及顶进框架的整体美观。

相邻孔顶进后,经测量4#框架与相邻3号框架高差为-40 cm,与5号框架高差为-19 cm。最后经过方案论证,决定将4#框架进行抬高处理,纠偏值为抬高+30 cm(见图2、表1)。

图24 #框架纠偏断面图

表1 4#箱涵顶进低头纠偏前后对照表

3.1 现场准备

(1)材料准备情况:D24便梁1组;50 cm支点顶铁6组;1 cm、2 cm、3 cm支撑钢板若干,枕木、方木若干。

(2)机械准备情况:高程测量仪器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线路几何状态检查仪器若干,200型挖机1台,配备200 t液压千斤顶6组。

(3)人员准备情况:安排现场总指挥1人,防护人员3名,技术员3人,线路检查人员2人,油泵负责人1人,劳务工10人,挖机司机1人。

(4)施工计划安排:严格按施工计划进行日作业安排,天窗点以外,施工线路限速45 km/h。纠偏计划起顶时间为120 min。

3.2 纠偏方法

3.2.1 架设D24 m便梁加固线路

框架桥纠偏需在封锁点内进行,4号框架纠偏前,利用施工天窗点在3号、5号框架上架设D24 m便梁1组进行线路加固,待线路加固完成后,再将框架顶上的道碴挖空,确保抬起箱涵时线路几何尺寸不出现偏差,然后再进行框架纠偏施工,见图2。

3.2.2 框架底部拉槽

在4号框架底板与基层间进行底部拉槽,拉槽尺寸为深1.65 m×宽1.0 m×箱长12.23 m。

3.2.3 浇筑地梁

在箱底拉槽位置制作1.0 m×1.0 m×12.23 m矩形钢筋混凝土地梁。混凝土强度采用为C40,钢筋布筋为Φ25@15 cm上下各一层。

3.2.4 低头框架纠偏

(1)地梁浇筑完成,待砼强度检测达到75%后,在地梁顶部设置3块5 cm厚钢板作为千斤顶基础。

(2)纠偏时采用6组200 t千斤顶进行同步纠偏,在每组千斤顶之间设置支点,以确保顶起高度稳定。

(3)纠偏过程中,技术人员不间断地对框架抬起高度进行测量,以确保纠偏数据的准确性。

(4)待纠偏高度达到设计高度,并核实无误后,做好支撑,并拆除千斤顶。

3.2.5 底部封堵

纠偏完成后,对挖开的基础及箱底部缝隙,采用C40混凝土进行封底处理。中间采用压注浆封底,确保箱底缝隙灌注密实,防止底板下空洞造成后期产生箱体病害。

3.2.6 撤除施工便梁

基底灌浆强度达到后,撤除D24便梁,恢复线路。

3.3 安全保证措施

(1)千斤顶设备要有备用。纠偏过程中,要加强对千斤顶设备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停机检修,防止设备出现故障。

(2)要加强对线上便梁的监测,防止清道不彻底,造成线路偏差。纠偏期间派专人对线路轨距、方向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消灭。做好驻站和现场防护。严格执行邻近营业线施工的“一机一人”防护。

(3)作业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机械设备及支柱的稳定性,防止千斤顶和支柱失稳,尽量多加支柱。

4 整治效果

4#框架纠偏处置后,箱体顶进中线和高程误差均符合规范要求,相邻箱体间误差基本消除,整体线形完美,如图5,图6。

图5 箱体纠偏后局部效果图

图6 箱体纠偏后整体效果图

5 结束语

合肥市新安江路1#桥下穿合宁绕行下行线7孔框架顶进工程工期历时一个多月,包含D型便梁加固线路与撤除时间。但因4#框架纠偏,重新申请月度施工计划,架设D24便梁1组,造成大量的工作延迟,虽然不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但是还是增加了工程的成本。因此,应该吸取的教训还是深刻的。一是要认真复核工程地质情况;二是要做好设计要求的内容,不能盲目优化方案,改变施工工艺,弱化保障措施;三是发生问题后,要科学评估分析,合理组织整改,不要乱了阵脚,造成后续工作的被动。本次工程纠偏,对长度为20m内的框架的抬高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但对于长大框架的纠偏还是要经过科学论证,防止造成结构病害,希望本工程能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宋飞 龚佩毅

来稿时间:2015-5-18

猜你喜欢

新安江箱涵低头
浅析铁路箱涵顶进控制滑床板技术
箱涵埋深对双孔箱涵结构计算的影响分析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基于非线性FAHP的箱涵下穿铁路顶进施工风险评价
BMW 325LI XDRIVE 向现实低头
新安江雾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低头族”克星
新安江上游横江地表水中砷、硒、汞含量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