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探讨

2015-03-08陈德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6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陈德鹏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探讨

陈德鹏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为临床寻求最佳治疗方法。方法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 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及血塞通等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效果, 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 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 显著高于对照组69.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 h、7 d、14 d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超早期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临床推广。

尿激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超早期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内科危急重症,发病率较高。权威文献表明, 及时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实施抗凝和溶栓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脑组织不良血流灌注状况[1]。尿激酶(UK)是常用静脉溶栓药物, 是从健康人新鲜尿液中提取的一种活性蛋白质, 具有无抗原性。近年来, 本院在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超早期临床诊治时, 将尿激酶溶栓应用其中, 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尿激酶静脉滴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的积极意义及临床安全性,本文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89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89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56例, 女33例,年龄24~78岁, 平均年龄(65.4±4.4)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版)中急性脑梗死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9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66.3±4.6)岁;对照组男27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64.9±4.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初次患病者, 且发病时间<6 h;②经CT等相关检查排除脑出血者;③年龄≤80岁;④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用药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中脑梗死治疗原则, 进行常规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 U,1 次/d。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80~150万U尿激酶+100 ml生理盐水,在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所定标准,对患者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 得分越高, 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神经功能改善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疗效评定标准: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改善率91%~100%;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改善率46%~90%;③进步:神经功能改善率为18%~45%;④无变化或恶化:改善率<17%;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 观察组患者基本痊愈19例, 显著进步15例, 进步8例;对照组患者基本痊愈7例, 显著进步14例, 进步1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颅内血肿1例, 皮下血肿1例 , 大便隐血2例;对照组颅内血肿1例, 皮下血肿2例 , 大便隐血3例;两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用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用药前与用药14 d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用药24 h 、7 d、14 d后神经缺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

表2 两组患者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

组别 例数 用药前 用药24 h 用药7 d 用药14 d观察组 44 21.3±3.7 14.8±2.9 10.0±2.9 8.2±2.3对照组 45 21.5±3.9 20.4±3.5 17.2±3.8 15.6±2.4 t1.239 6.401 7.589 9.131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脑部供血障碍引起, 占全部脑卒中的80%。脑梗死发生后, 可将血管堵塞, 导致血流不通, 进而损伤机体功能。严重时, 可对运动神经系统构成严重影响, 并出现肢体瘫痪。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半身不遂等, 为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 应在脑组织未发生不可逆损伤前, 及时恢复闭塞血管通畅及正常供血。溶栓治疗是现阶段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超早期溶栓治疗更是意义重大, 主要包括动脉溶栓、静脉溶栓以及机械取栓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可采取常规用药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 对首次病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 h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溶栓治疗,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患者发生出血的概率明显降低[4]。尿激酶是目前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溶栓制剂, 静脉滴注后, 能够直接激发纤溶酶活性, 其半衰期为15~22 min, 不具有抗原性, 不易引发过敏反应。尿激酶静脉给药后, 部分会直接渗入到患者血栓中, 并激活血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 对血栓产生溶解作用。而另外一部分药物会将循环血中纤维蛋白酶激活, 并在血栓表面中逐渐发挥溶栓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和严重不良反应。为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80~150 万U尿激酶(平均100万U), 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 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例男性高龄患者(年龄分别为77岁、78岁和79岁), 因家属积极配合, 发病2 h后及时给予95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 治疗24 h后, 中度构音不良转变为轻度, 肌体肌力由“Ⅱ级”恢复到“Ⅳ级”, CT复查未见出血倾向;观察组患者用药24 h 、7 d、14 d后神经缺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尿激酶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药物, 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相符[5]。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简单、给药方便, 能够迅速发挥药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认为在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溶栓治疗前, 应严格依据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筛选标准对患者实施评估, 符合条件者方能实施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过程中, 要对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变化进行严密监测,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血压骤升等现象,并观察患者各个阶段神经系统变化情况。

[1]杜翔, 卢建, 薛常虎, 等.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观察.陕西医学杂志,2013,11(50):20-21.

[2]宋存峰.尿激酶静脉溶栓与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13,10(11):106-107.

[3]许文勇, 苏宗权, 林荣利.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5(3):49-50.

[4]方壮盛.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3,4(30):9-10.

[5]刘小金.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68例急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外医疗,2013,37(1):20-2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121

2014-12-11]

473000 南阳医专一附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