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沿海三市乡村旅游的海滨资源保护与开发

2015-03-07闫伟红李冠喜

关键词:乡村旅游

闫伟红,李冠喜

1.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旅游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2.江苏连云港农业科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江苏沿海三市乡村旅游的海滨资源保护与开发

闫伟红1,李冠喜2*

1.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旅游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2.江苏连云港农业科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摘要:海滨乡村旅游是乡村旅游与海洋特色的结合体。本文首先探讨了江苏沿海三市的旅游发展现状,继而分析了江苏海滨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江苏海滨乡村旅游的对策:加大海滩保护力度、加强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区以及加强与沪浙和山东的旅游区域合作。

关键词:江苏沿海三市;乡村旅游;海滨乡村;海滨资源;保护与开发

现代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在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虽然对乡村旅游的界定各有侧重,但其内涵却基本一致。首先乡村旅游活动以非城市化地区作为载体,其次,乡村旅游以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资源为依托而萌发出来的一种特殊旅游资源[1],这种资源既包含自然景观——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包含人文景观——农事劳作和自然风情。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每年的“黄金周”和“小长假”,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

海滨乡村旅游是乡村旅游中的一个特定区域,它是乡村旅游与海洋特色的结合体,既有乡村旅游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特色。首先海滨乡村生态本土性完整,海滨乡村基本上以传统渔业为主、开发较晚、受现代工业影响较少,所以空气清新,自然生态基本上能保持原貌,再加上海洋的调节,较内陆而言温差小,不仅适合游览观赏而且还适合修生养性;其次渔村的劳作相比农事活动又多了一些不可预见性,从出海捕捞到近海养殖,不仅“看天”还要“看海”,从而使其具有多层次化和神秘性的特征[2]。这种以渔业为主的产业环境所形成的较为原始的风光与大陆之间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结合海滨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第三,渔俗文化并不是内陆文化向沿海地区简单的延伸,它主要形成于海岛人们在特定的生活和生产中所产生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3],有较强的文化融合性,更多表现的是对内陆民俗文化的兼收并蓄和变革创新,而且我国东海海域常年受季风影响,风高浪大,沿海供奉的妈祖、洪圣大王,反映了人们求和平、求共存的精神[4]。另外沿海乡村的群聚方式、适合渔事活动的特殊服饰、沿海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步形成了以渔文化、船文化、海盐文化、港口文化、海鲜饮食文化等一些独特的与海洋密切相关的民俗旅游资源。

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怀旧、甚至盼望的心理需求与意向出现,这实际上是诗意社会被功利时代取代之后人们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回归倾向。海滨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人们对某个历史时期美好事物回归渴望的心愿,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唤起对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记忆,还可以通过这种有序的开发利用,使当地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同时,开发海滨乡村旅游可促进海滨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江苏沿海三市旅游发展状况

江苏沿海三市自北向南依次是连云港、盐城、南通(图1 A),三市的旅游市场以国内游客为重点,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带和环渤海湾经济带的客源市场,中原地区和西部地区是江苏海滨旅游的重点开发对象,但是,长期以来江苏沿海开发受“全国的优势在沿海,江苏的优势在沿江”的观念束缚,偏重沿江开发,沿海战略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除南通因为距离上海经济圈较近,其他盐城和连云港两市被边缘化,并且在江苏省内的区域划分上,南通被列入“沿江”,连云港被列入“东陇海沿线”,具有“沿海”特色的区域仅仅成为概念。近10年来,江苏沿海三市的旅游虽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年平均旅游收入仅占全省的10.92%,而沿江7市的年平均旅游收入占全省的81.36%,仅苏州一市所占的比重就超过沿海三市总和的一倍还要多(图1B)。因此,沿海三市的旅游落后于沿江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 江苏沿海三市的地理区位及近十年来沿海3市和沿江7市平均旅游收入占全省的比重Fig.1 Proportion of the average tourism revenue from 3 coastal cities and 7 cities along Yangtze in Jiangsu’s total

2 江苏沿海三市发展海滨乡村旅游的优势

2.1资源优势

江苏东临黄海,处于我们沿海地区的中部,地理位置优越,近海海水平浅,且分布着广阔的辐射沙洲群,沿岸大小入海河流100多条,淡水资源较多,平均水质类型为Ⅳ级,属于尚清洁的水质污染级别[5],为海洋生物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据调查,江苏省沿海35 m等深线范围内的浅海渔场面积约1.9×105km2,分属长江口、吕四、大沙和海州湾四大渔场,江苏省沿海湿地总计4.76×105hm2,是江苏省的一大资源(见表1)。连云港云台山和东西连岛及赣榆县的海湾,水浅、沙软、滩平,不仅是天然的海滨浴场,岸边岬角处还可见海浪侵蚀的怪石、陡崖和洞穴。盐城市和南通市沿海均为淤泥质海滩,滩涂广阔。盐城有国家级的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和省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南通市一些滩涂已开发采文蚬、钓竹栕等参与性旅游项目。另外,江苏沿海人文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有历史名人遗迹、古代工程遗址、名人故里、沿海乡村风情等。

表1 江苏省沿海三市海滨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特点Table 1 Typ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stal tourism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2.2政策优势

2008年2月,我国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是:海洋事业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指导和服务,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壮大海洋经济规模,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6]。国家“十二五规划”作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部署,对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江苏沿海处于我国开放的前沿地带,国家赋予了沿海地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灵活的措施,使沿海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格局[7]。江苏省各级政府重视和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省财政引导资金2012年增加到5.12×107元,占当年旅游项目建设引导资金的30%,带动社会投资达1.23×1010元。在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给予积极保障,率先将骨干乡村旅游点道路连接线建设纳入交通规划,按照农村道路建设补贴标准给予补助[8]。国家及江苏省制定的各项沿海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江苏沿海三市的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2.3区位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南连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北接环渤海经济圈,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具有江海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图2)。沿海的三个城市各有其优势。连云港地处江苏东北部,是最接近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海滨区域,是华北、西北、中原等十一个省区最便捷的出海口,有陇海铁路与我国西北部相连,为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居民到海岸带旅游提供了便捷条件[9]。南通位于江苏“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相结合的入海口北岸,处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新长铁路、宁通高速、苏通大桥、崇海大桥的建设,大大缩短了游客的距离[10]。另外,贯通于沈阳至海口的沿海高速江苏段已全线通车,这条高速公路的建成有力推动苏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使连云港、盐城、南通成为这条贯穿南北高速公路的中心位置,为东北、华北的游客来江苏沿海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3 江苏沿海三市海滨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海滨生态环境的恶化

江苏省海滨乡村以近海捕捞和养殖为主,过度的捕捞改变了近海鱼类结构,而大量的近海养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为灾难性藻类的生存、繁殖和爆发提供了可能性,并且,江苏沿海滩涂大部分为淤泥质海岸,自净能力较差,有机质含量高,更加速了赤潮发生的可能性。另外,近海陆地农田大量使用农药,有害物质入海量增加,港口物资装卸、造船工业兴起,都直接威胁着近海的生态环境。据2013年江苏省海洋质量公报,江苏省近岸海域污染面积增加,其中龙王河口以南至连岛、埒子口以南至长江口等海域被界定为严重污染区域,面积达9744 km2,达到清洁和较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7477 km2,占全省海域面积46.6%,盐城市的海域污染最为严重,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海是导致近海海域污染的主因(见图3)。江苏沿海除近海海洋资源的污染外,沿海陆地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变成了以耕地和水域为主的人工景观,草地、滩涂、芦苇地减少,生物环境多样性降低,海岸景观异质性有减弱的趋势[12],最终会影响海滨旅游的发展。

图2 中国经济圈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China’s economic circle

图3 江苏沿海3市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11]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ea water quality in 3 coastal cities in Jiangsu(According to the reference 11)

3.2海滨乡村基础建设不足

海滨地区易受到台风、海蚀等自然灾害的破坏,而国家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海港建设和海岸防护工程,滨海乡村基本处于盲目、自发建设当中,基础设施不足,前瞻性不够,基础设施不到位,有的地方公路不通,卫生条件更是难以保障。目前,海滨乡村旅游处于卖方市场,导致了经营者经营意识薄弱、管理过程随意性较大,整体接待水平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市民出游的热情,而且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除了必备的基础设施,还要有许多支撑设施,乡村在这方面都不完善,无法与城市相媲美,在整合产品时存在着先天不足,以初级产品为主。另一个现象是建设标准化,自2006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后,立即引起全国上下的关注,很多地方把农村建设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新农村就是建公园、修广场,很多地方是“只见新房子,不见新农村”,抹杀了乡村的独特性,失去了吸引力。

3.3海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单一

目前江苏海滨乡村旅游产品更多集中在观光的层面上,消费模式主要停留在“住渔家屋、吃渔家饭、享渔家乐”。近年来人们的海滨活动内容有所增加,比如滑沙、玩沙、滑泥等,但真正深入渔家生活的较少,没有使人们真正体验到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目前,江苏沿海虽已建成全国农业示范点15个,但开发模式主要集中在田园生态观光、农产品采摘游、综合旅游休闲方面,对于海洋特色的挖掘基本上处于空白。海滨框架下的乡村旅游,重点是要挖掘海滨特色的风俗文化、生产过程和饮食文化,真正将渔船游、渔家游、湿地游结合起来,和沿海渔民一起“劳”(习农艺)、“尝”(吃绿色食品)、“娱”(乡村娱乐项目),使游客真正融入到渔民的生产生活中去。

4 江苏沿海三市乡村旅游的海滨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

江苏省海岸线长度953.9 km,有三分之二的海岸存在侵蚀现象,已成为中国海岸问题最严重的区段之一。美国为防止本国东海岸受侵蚀,营造良好的海滨旅游环境,从20世纪开始美国开始实施海滩养护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各级政府的投入是其主要渠道[13]。针对江苏省目前的海滨现状,政府也要加大投入,降低自然灾害破坏的同时,改善海岸环境,为海滨旅游发挥重大的作用。要加强入海河道的水质净化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科学有序、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海岛、滩涂和近海海域,充分评估海洋环境容量,科学合理地设计滩涂的围填开发(见表2)。

表2 江苏沿海三市乡村旅游的海滨资源保护与开发措施Table2 Conservationanddevelopmentmeasuresofcoastalresourcesforruraltourismin3 coastalcitiesof Jiangsu Province

4.1加大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

海滨旅游已经从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海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应偏向于体验型,除满足基本的吃、住外,应开发户内、户外、观光及体验型的旅游产品,参与活动也不仅仅局限在观看地方歌舞表演、品尝海鲜为主,更应考虑到游客休闲层次的需求,更应强调参加渔业劳动的形式。将观赏渔乡风光、参与出海捕鱼、体验祭海风情等具有海滨特色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海滨旅游资源的价值,使游客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渔事活动后能增加关于渔事、渔居、渔饰、渔食、渔艺、渔庆等方面的阅历和知识,增强游客的体验结果。江苏沿海地处黄海,水质虽不够清澈,但广阔的滩涂吸引力十足,开发内容丰富,可以结合海洋利用方式,发展农业旅游、渔业旅游、盐业旅游。另外,个性旅游在悄然兴起,个性旅游包括闪游、自由行、背包游、婚庆游、漂流行、单身游等多种不同于主流旅游方式的旅游活动,这些旅游活动或单人、或几人、或家庭,出游时间分散化,出游方式多样化,对旅游产品的要求更加个性化,在海滨乡村旅游的开发上要适应这种旅游需求,可以推出“定制项目”、“深度旅游”、“高端旅游”等旅游项目,使乡村旅游产品走向个性化、私人化。

4.2加强监管力度,依据地方特色,打造精品旅游区

江苏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但海岸线长,各个段岸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考虑各个段岸自身的条件,从维护生态的角度出发,满足工业、城市、旅游发展的需要,避免同质恶性竞争,以丰富多彩的旅游内容,做到既突出各自的特点又能优势互补,而不是空间替代。连云港有曲折的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西墅至大板跳,加上东西连岛、秦山岛、前三岛、竹岛等20多个岛屿,形成了山海特色,结合花果山的神话色彩,连云港可以打造成“山海神话旅游区”。除此之外,江苏省有884 km的平原海岸,沿海滩涂达到6.877×106m2,占中国滩涂总面积的1/4,平原海岸滩面广阔、水浅波缓,水质营养丰富,是海洋生物和海洋养殖的好场所。江苏沿海滩涂中,盐城占了较大面积,它拥有世界级品质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是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野生丹顶鹤和麋鹿种群数的60%和25%生活在这里,所以,盐城打造的是生态旅游招牌。而南通,南临长江、东濒黄海,面向上海与苏州、无锡、常州,背依广袤的苏北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具有江风海韵的南通又是江海文化的代表,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江海渔家生产生活体验,可以品江海鲜、观江海景。所以江苏海滨乡村旅游的开发在以海洋共性的基础上,发挥其各地特色,使全省海滨乡村旅游呈现丰富多彩的气象。

4.3加强海滨资源区域合作

多个同类型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他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这种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会导致客源市场结构的再组织[14],反之,将相异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则会增加竞争力,增加客流量。

中国海滨旅游北以大连和上海,南以广州为中心,江苏北依山东南接上海,山东沿海旅游资源丰富,青岛、烟台两市海滨旅游开发历史悠久,蓬莱——日照基岩海岸段综合体现了海、天、山、林的自然美[15],而上海依托国际大都市的优越条件,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所以,江苏沿海乡村旅游的开发与上海和山东存在着许多共性,客源市场有一定范围的重合,存在着竞争力,江苏海滨乡村旅游要利用自己的独特地理位置,吸引南下上海北上山东的旅游者在此逗留,分流两区客源,增加区域合作机会。

4.3.1江苏与沪浙海滨旅游的合作沪浙两区域合作历史悠久,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但是这一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饱和状态,影响和制约着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江苏沿海三市处于上海500公里经济圈内,可以对该地区的游客进行分流,国务院2010年5月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加强旅游合作,联手推动形成“一核五城七带”的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以上海为核心,发展上海都市旅游,打造长三角地区旅游集散枢纽。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五城市为节点,培育和开发都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等新型品牌。积极开发包括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嘉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为主的滨海海韵渔情等旅游带。江苏沿海应利用这一契机,凭借江海、滩涂交汇的自然风光,打造沿海生态乡村旅游走廊,积极融入到江浙沪旅游区中。

4.3.2江苏与山东海滨旅游的合作山东青岛和日照是有名的海滨旅游胜地,尤其是日照发展迅速,距离连云港仅130 km,把豫陕晋作为它的主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之一,海滨基岩海岸发育全面,与连云港有很大的竞争力。要实现与山东海滨旅游的空间合作,应选择旅游形象定位基点,从青岛向南,经日照港、连云港港、滨海港、大丰港、洋口港,感受基岩海蚀、港湾沙滩、盐蒿滩、芦苇滩的景观变化,体会贻贝采集、沙鳗延绳趣味钓、渔船钓、夏秋小拖虾作业、常年性潮捕作业等极具地方优势的娱乐性渔式作业项目。

5 结论

江苏沿海三市的旅游发展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及国家和江苏省财政和政策的倾斜优势,且江苏沿海三市的旅游落后于沿江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江苏沿海三市海滨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海滨生态环境恶化、基础建设不足、旅游产品开发单一等问题,但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打造精品旅游区、加大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强海滨资源区域合作等策略与措施的实施,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丽,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再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10(5):58-61

[2]黄蔚艳,周宁.渔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以舟山市渔村旅游为例[J].农业经济,2007(3):32-34

[3]陈涛.海洋文化及其特征的识别与考辨[J].社会学评论,2013(5):81-89

[4]苏勇军.浙东海洋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3-178

[5]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6]姚铁明.论江苏海洋经济崛起与连云港的领先发展作用[J].当代经济,2009(1):106-107

[7]王计平,邹欣庆.江苏沿海生态旅游开发与旅游产品设计研究[J].海洋通报,2005(3):73-79

[8]江苏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特点[N/OL].中国青年报,2013-08-30(7)[2015.05.13].http://zqb.cyol.com/html/2013-08/30/nw.D110000zgqnb_20130830_3-07.htm

[9]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生态旅游开发[J].资源产业,2000(9):26-31

[10]顾小光,高琛.浅析南通市旅游客源市场的提升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155-156

[11]国家海洋局.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4-03-25.http://www.mlr.gov.cn,2014-03

[12]欧维新,杨桂山,李恒鹏,等.苏北盐城海岸带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04(5):610-615

[13]张振克.美国海滩经济与中国滨海新渔村旅游业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6):121-125

[14]程春旺.旅游地空间竞争非线性关系研究——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30-4731,4733

[15]王晓青.山东沿海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考[J].人文地理,1996(S2):54-56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astal Resources for Rural Tourism in Three Coastal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

YAN Wei-hong1, LI Guan-xi2*

1. Arts and Tourism Department/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2. Lianyun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Abstract:Coastal rural tourism i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rural and coastal tourism.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d the existing statu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ree coastal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n continued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for the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to develop their coastal rural tourism.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discussions,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on how the coastal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Jiangsu was to be enhanced to reinforce the protection of coastal tourism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ential tourism products, to create unique well-branded tourism zones, and to strengthen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with Shanghai, Zhejiang and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The three coastal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 rural tourism; seaside villages; coast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guanxili@163.com

作者简介:闫伟红(1974-),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与规划研究. E-mail:464918569@qq.com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1SJD630027);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2012)39号)

收稿日期:2014-11-27修回日期: 2015-01-03

中图法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4(2015)04-0559-06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新业态“亲子农场”发展研究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践困境及对策
民族民间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理念研究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农家乐景观设计探析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