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策》中鲁仲连的说辞艺术

2015-03-01张大玲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谋士战国策游说

张大玲

《战国策》中鲁仲连的说辞艺术

张大玲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5)

《战国策》主要描述了战国到秦国之间各国纵横家的游说之词与权力变更的故事。通过各国各个策士们的游说,他们的思维缜密,逻辑性较强,且策士们有很高的善变能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临危不乱。文章通过以《战国策》中策士们说辞艺术并以鲁仲连的说辞艺术为代表,来阐述说辞艺术的丰富多彩,展示战国政治舞台各位策士运用说辞进行善变的的精彩画面。

《战国策》;策士;鲁仲连

《战国策》中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各个纵横家之间的游说之辞以及各国全权变更的故事。在这之间涉及的国家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这十二个国家,整个时间从战国时代近约240年的历史(前460—前221年),总共为33篇[1]。《战国策》中不管是描写各位谋士游说时形态特征,还是各国风土人情都非常精确,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该书中描述的人物不下百余人,有王公贵族、有诸侯国君主、有骁勇善战的将军,更有平常百姓,人物描写都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从这些人物当中的言辞可以看出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例如荆轲的英勇无畏、鲁仲连的淡泊名利以及公孙衍的智勇双全,《战国策》无论从人物的形象刻画,还是到语言文字的应用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2]。

一、“说辞”之本意解释

“说辞”由“说”与“辞”两个词组成,对“说”的解释,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释也,从言,兑声。一曰谈说”[2]。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解释为释即悦怜,说、悦,释、怜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怜二字也,两位文人对“说辞”都有着各自的见解,但在本意上是一致的。

许慎用“释”来解释“说”并用《左传》公二十九年:“公在楚,释不朝政于庙也。”[3]来进行佐证,从中也可以看出“释”有解释跟解说的意思,而其中的“说”也有使人高兴的意思,并解释其中的道理。在《释名·释言语》中认为“说”就是讲述,讲解别人的话。而刘韶在《文心雕龙》一文中更是将“说”解释为动听服人的话,但话不能说多,过多就显得不真实,即为该说的就应该能服人,否则就应该少说或者不说,以免给别人带来误解。

由此可以看出,对“说”的解释大多为解说和陈述自身的言论,从而使别人能够信服听从,对这一解释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当中也多次出现,使用的也较为广泛。在《孟子·尽心下》中的:“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既是将“说”当做是用于游说与劝说,其他书籍当中例如《战国策》中也是将“说”解释为游说之意。

对“辞”的解释大多为诉讼与口供,在《周礼·秋官·乡土》中将“辞”解释为,通过他人的讲述,观察其反应[4]。在古代通常将“辞”当做是一种文体,例如常见的楚辞,用的也比较广泛。在《荀子·正名》一文中将“辞”解释为,言语,是用不同的事物名称来阐述一个意思,本文所讲的“辞”指的是言辞与文辞。

说辞,即推辞和辩解的理由。在《列子·杨朱》当中写到“且若以国之能夸物,欲以说辞乱我之心”这里面所讲的说辞便是指游说他人或有劝说的意思,这些说辞不同于一般的言辞,基本上都是经过加工整合从而加以应用的文辞。

二、鲁仲连的学识修养

鲁仲连,又名鲁连或鲁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之一,有着不凡的谋略,却不肯为官任职,保持高风亮节的本色。鲁仲连是一位不同于其他纵横家的谋士,在司马迁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记载鲁仲连为齐国人,喜欢书画,满腹经纶,却不肯为官,常游于赵国。在《史记》中对于鲁仲连这位才华横溢的谋士描述不多,但是后人通过《战国策》《鲁仲连子》文中就可以看出鲁仲连是一位相貌堂堂、饱读诗书,并且很会能言善辩的谋士,与战国时期那些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的谋士比起来更显其高风亮节,这种淡泊名利的品质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据考证,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在《汉书·艺文志》一书中写有鲁仲连的一部名著,名为《鲁连子》,共计四十余篇。因此,以鲁仲连的学识与个人修养,在中国古代士阶层中算得上是显著的圣贤之士。

(一)少有雄才,聪慧过人

鲁仲连是当时齐国有名的学士徐劫的弟子,在十二岁的时候便能和当时齐国有名的学士进行辩论,聪慧过人,能言善辩,众人无不佩服,人称“千里驹”[5]。在《史记正义》中引用《鲁仲连子》的话,曰:齐人辩士田巴,服租丘,议程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佰,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从这些话当中就可以看出,鲁仲连虽然年轻,但才华在当时就已经很出众了,可鲁仲连却很谦虚,认为徐劫的学识在自己之上,当时在齐国还有一位著名的辩士田巴,对鲁仲连的“一日服千人”甚为佩服,鲁仲连几句话就把田巴说的心悦诚服,由此可看出鲁仲连少年怀才,能言善辩,聪慧过人。

(二)淡泊名利,高节不群

鲁仲连一生游说,且功成名就,但一生却不肯为官任职,保持高风亮节本色,这在当时的纵横家里面实属少见。在秦军围追赵国时,鲁仲连挺身而出,到处奔走游说,在他的游说之下,解除了赵国之难,赵国解围之后,赵国君主要封赏鲁仲连,可鲁仲连却再三辞让,不肯接受,赵国君主后又要奖赏鲁仲连,可鲁仲连认为这些奖赏应该给予那些商贾功成人士,不肯接受,起身离去。再后来,齐国遇难,鲁仲连积极出谋划策,各地游说,解除了齐国之难,当时齐国的大臣都认为应该给鲁仲连加官进爵,可鲁仲连还是一一辞让,不图报答,这在当时来说是很少见的。

三、鲁仲连的说辞风格

《战国策》中关于鲁仲连的事迹,共有六处记载,充分体现了鲁仲连的说辞艺术和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析细密言辞严谨,运用逻辑分析和语言变化

在游说的过程中,仔细揣摩对方的心理,运用逻辑分析和语言变化说服对方是十分重要。只有抓住了游说对象的心理,才能更好的进行游说,取得对方的信任,使对方进入到自己布置的方略。韩非子在《说难》一文中也说到,游说的难处在于很难取得对方心理的信任,取得了他人的心理信任,游说就好解决了。由此可以看出游说过程中揣摩对方心理的重要性,鲁仲连作为一名出色的纵横家,对他人心理的把握可谓是游刃有余。在游说中首先打动对方,巧妙的运用逻辑和语言的方法使对方充分信任自己。在《齐策六·田单将攻狄章》[6]中,对于对方的心理变化分析的细致入微,田单在准备攻打狄城时,去见鲁仲连,说道,将军要是现在去攻打狄城,是很难攻打下来的,田单反说道,我曾经以五里为城,带领残兵败将,打败了不可战胜的燕国,并且收复了它,以我现在的实力怎么可能攻不下它呢?随即驾车而去,在攻打数月过程中,田单果真没能攻下他,便跑来询问鲁仲连,鲁仲连说道:将军之前之所以能够攻下燕国,是因为抱着一颗必死的决心,与国家荣辱与共的心态去攻打燕国,将士个个是为国捐躯的心态,这是将军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而将军您现在攻不下的原因是因为你现在有了贪图享乐之心,将士也没有了斗志,这是您迟迟未能攻下狄城的原因所在。

田单在听了鲁仲连的话之后,认为自己久攻不下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此次攻打狄城应该要有和当初攻下燕国时同样的决心,需抱有必死的决心方能克敌,于是田单与将士开始奋勇作战,抱着必死的心态,与将士一起攻下了狄城,打败了狄人,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田单对鲁仲连更是刮目相看,在此战役中鲁仲连不仅抓住了将士的心理,更是抓住了当时田单心理所想,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并且成功游说,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游说能力。

(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善用情理艺术

成功的策士,要能在言辞上说服别人,首先就必须在运用情理艺术上打动对方,使人信服,为之动容,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成功的游说。在《齐策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中很具有代表性,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一开始便用生死、荣辱的道理来进行劝说,希望不要跟其他人一样有一般见识,不可贪生怕死,意志应该更加坚定,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驰骋沙场,奋勇歼敌。

通过分析战争形势之后,指出齐国必须要攻下城池,首先要有对抗到底的决心,用武力的方式逼迫将领放弃守城,之后又来分析该城池的具体形势,夸赞其骁勇善战,如能攻下城池,君臣上下定会高兴的迎接,同时也会受到百姓的拥戴,然后将士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展示回国后的美好情景。最后,通过讲解具体的实例,以管仲等英雄壮举为例,说明大丈夫应该不拘小节的道理,“且吾闻,拘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再一次说明大丈夫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学会不拘小节,成就功名伟业,“去忿恚之心,而成终生之名,除感忽之耻,而立累世之功”[7]。由此,将士心中就会激起成就伟业,立大功的雄心壮志。整篇说辞非常的优美,理由也相当充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染力极强。由此可以看出,鲁仲连的说辞水平非一般的纵横家所能比。

(三)娱人以趣喻人以譬,充分运用修辞手法

各国谋士四处奔走游说,活跃在各国政治舞台,凭借自身精彩的说辞使人主能够采纳自己的谋略,并取得非凡的成就,除了必要的逻辑思维和情理说服之外,还借助一定的寓言故事加以辅助,使之更有说服力,将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显浅易懂。在战国时代,墨子、孟子、庄子这些大家无不喜欢用比喻来进行说理,虽然各自的方法不同,但却都各具特色。鲁仲连说辞之所以如此厉害,是因为他抓住了要害,将抽象的道理比喻成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让游说的对象自然而然地接受自己的建议主张。在战国时代,由于庸君暴主多,作为游说者为了说服君主,说辞大多不以直接的方式,往往通过借喻的方式来向君主传达自己的观点,鲁仲连在劝说孟尝君勿逐舍人时便采用了排比的手法。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称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琪骥不如孤狸;曹沫奋三尽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挑褥,与农夫居珑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鲁仲连通过举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来说明,猿猴离开了树林,让它生活在水里,它的生存能力肯定是不如水中的鱼鳖,要想让骐骥适应艰难险阻的环境,那肯定也是不如野外生存能力更强的狐狸,让擅长打仗的曹沫下地干农活,肯定也是不如日日劳作的农夫。通过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人通俗易懂,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由此认为在选择事物的时候应该选择其长处而避开短处,劝孟尝君在用人方面也应该是这样,鲁仲连的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其学识与修养,在当时战国时期诸多纵横家当中是比较少见的。

四、结语

《战国策》中说辞艺术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社会大动荡时需要有激进思想的文人策士们来引领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而此时正是像鲁仲连这些谋士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这正使得战国时期的说辞艺术得以运用和发展。此外,各国国君在政治上由于采取“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的方法对说辞的兴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士阶层的迅速崛起,纵横于各类政治舞台,受到君主的重视,参与到各类游说活动中,这也是《战国策》说辞产生的重要因素,虽然各纵横家之间游说之词多种多样,但是却很具说服力,策士们运用这些说辞艺术,凭借三寸之舌对统治者阐述自身的观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在战国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剧,对于推动历史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蹇玉青.言语之力成谋士之功——浅析《战国策》中策士说辞的技巧与魅力[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8-92.

[2]余淑荣.试论《战国策》策士说辞的得体性[J].现代语文,2008(12):45-47.

[3]柯镇昌.《战国策》说辞文体类说[J].柳州师专学报,2010(4):39-43.

[4]陈烁.《战国策》论辩艺术中的逻辑问题[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9-63.

[5]冯源.先秦辩士的论辩艺术[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7-62.

[6]Patrick Devine-W right.Placeattachmentand public acceptanceof renewableenergy:A tidalenergy case study[J].Journalof 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11,31(4):336-343.

[7]Terry Marsden.Sustainable place-making for sustainability science:the contested caseofagri-food and urban-rural relations[J]. Sustainability Science,2013,8(2):213-226.

(责任编辑:周锦鹤)

Study on Rhetoric Artof Counselor in Intrigues of theWarring States:In the Case of LU Zhong-lian

ZHANGDa-ling
(WanxiHealth CareerAcademy,Liu'an,Anhui237005)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describes the lobbying words and power change story betwee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Qin State period.By all counselors lobbying,they have careful thinking,logical,and high fickle ability,and can repeat chaoswhen they encounter difficulties.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rhetoric artof rich and colorful based on the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in rhetoric art and strategists for LU Zhong-lian's rhetoric art as the representative,to show,wonderful pictur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olitical stage using rhetoric of mercurialcounselor.

IntriguesoftheWarring States;counselor;LU Zhong-lian

I206.2

A

1673-1883(2015)02-0006-03

2015-03-30

张大玲(1982-),女,汉族,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谋士战国策游说
高枕无忧
美国科技巨头游说政府费用大增
三国谋士贾诩:“跳槽”是个技术活儿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扣子里的智慧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成语巧连线
砚有浓涛,贯在破理
印度应该使政治游说合法化吗
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