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合作交流的“虚假”现象与“真实”重建

2015-03-01江苏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223001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8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交流过程

江苏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223001) 孙 政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进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适时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去领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获取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当下课堂教学中“虚假”的合作交流现象

1.浮于表面的合作交流

部分数学教师为了“装饰”课堂,打着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幌子,在课堂中引入了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交流活动。但是,这样的合作交流往往浮于表面、浮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展开深入的合作交流活动。诸如,执教“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仅仅在黑板上出示了几道算术题,然后就让学生合作完成。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未让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中所蕴含的规律进行探究。这样的合作交流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浮于表面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却不注重实效。

2.凑热闹的合作交流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立刻就让学生交流。一次在听课的时候,我也遭遇过这样的情况:整堂课教师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看上去非常热闹,但是附耳过去却发现:我旁边的两个小组竟谈起来今天听课的教师,另一个小组讨论的是谁来代表小组发言,直到看到教师要走过来了,才进入交流的主题。这种交流只是虚假繁荣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碰撞,思想也没有互通。

3.为了交流而交流

为了让课堂上有合作交流的环节,很多教师在努力寻找并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诸如,教师提出问题后,就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活动。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巡视和指导。25分钟过后,合作交流活动终于结束。而此时一节课也已经过去了一半。学生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交流讨论,并最终得出了结果,但是这25分钟的时间也不免让人心疼,这节课上的差不多只剩下合作交流了。

合作交流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让学生收获更多,用得不好就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对于课堂合作交流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有效利用,进而让合作交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组织“真实”的合作交流活动

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是教师以不见自我的方式,成就学生潜能迸发的自主学习;教师以高超的智慧,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以适时的引导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现自我。我们应该积极在课堂中构建和组织“真实”的合作交流活动。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组。在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组内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诸如,别人发言时自己要仔细倾听,这是尊重;有不同意见时,用适当的方法和同学积极交流,这也是尊重;将自己的意见完整表达出来,感受自己的进步促进自己的进步,这还是尊重;教师在说明交流要点或者交流内容时,认真倾听,这仍然是尊重;在小组间交流时,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理性善待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意见,这依然是尊重。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学会尊重他人。

其次,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们交流什么。教师必须讲清楚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讲得详细一些。小组交流后,教师一定要让各组的合作交流进行集中、及时的反馈。

最后,教师还要及时把个人竞争引向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做到既评价个人,又评价整个小组。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一定的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带来的乐趣,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互动、互助、互勉、互进,不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总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合作交流,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获取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逐步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交流过程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交流”等5幅